湖北省长李鸿忠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02:47
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作者: 唐园结;何红卫;庞博    发布日期:( 2010-10-14 ) 我要评论
中部崛起,钟鸣楚天。作为粮食大省、农业大省的湖北,近年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作出的“要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农村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农民增收取得了新突破。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就进一步夯实湖北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基础、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十一五”以来特别是今年,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李鸿忠: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湖北加快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湖北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是农业大省,没有农业的崛起,经济社会的崛起就不全面、不协调。近些年,由于党的政策好,全省上下人心齐,在用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方面下功夫,加上“十五”时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湖北农业农村形势总体良好。突出成绩主要体现在六个“进一步”:第一个是最基本的,是作为农业大省应当承担的责任,就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以来,全省新建了稳产高产农田1000万亩。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连续14年、15年全国第一。第二个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收入进一步增长,荷包更加殷实。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5000元,比“十五”期末增收了1900多元,年均增幅达12.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第三个是因地制宜搞区域化布局,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全省基本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稻米、商品蔬菜、水产养殖、速生丰产林、优质三元猪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重点培育了柑橘、魔芋、芝麻等十大地方特色产品,其中魔芋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第四个是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增强。近几年,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加快大型灌区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纳入国家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稳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度增长,农机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改善,平均每年新增通村水泥(沥青)公路1万多公里,全省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第五个是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老百姓的幸福度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定额标准,农村人口“新农合”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第六个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全省农村“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全面完成。可以说过去的几年,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最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今年,湖北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降雨强度之大、分布之广近十年少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指挥下,全省人民迅速展开了一场抗洪救灾的总体战,坚持科学防控,实施“五保一夺”,即保民生、保家园、保安全、保运行、保增长、夺丰收。总的看,今年农业灾后恢复生产抓得不错,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实现粮食连续7年增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大有希望。
记者:国家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要求湖北新增33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湖北自加压力将目标提高到100亿斤,这个目标需要更加坚实的基础作保障。请问湖北在夯实农业基础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李鸿忠:谈到农业,有句老话,叫做“湖广熟、天下足”。过去的“湖广”,就是现在湖南湖北一带,湖广地区农业丰收了,全国老百姓的衣食就没有问题了。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夯实农业基础是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湖北的“三农”工作是改革力度最大、投入增加最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形势最好的时期之一。全省已具备粮食500亿斤、棉花1000万担、油料6000万担的生产能力。在夯实农业基础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2005-2009年,省级财政对下转移支付涉农专项投入从81.1亿元增加到185.6亿元,年均递增23.03%。今年,省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增10亿元财政调度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安排2500万元补贴马铃薯生产,新增1000万元发展乌龙茶。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推进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新增高产创建示范片配套资金2000万元,万亩以上的示范片达到500个,带动全省大面积平衡增产增效,力争全省粮食单产提高1.5%左右。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今年将消除最后6个基础金融服务的空白乡镇。
第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对列入国家规划的大型灌排泵站、大型灌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有效改善了全省水利基础设施面貌。
第三,加强国土整治和高产农田建设。1999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近230亿元,共整治土地1300多万亩,新增耕地260万亩,连续10年保持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开展高产农田建设的决策。“十一五”期间,总投资已超过100亿元,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新建高产农田3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45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亿斤。
第四,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从2003年起,围绕九大优势、九大特色农产品布局,发展板块经济,建成高标准种植业板块3800万亩,各类规模畜禽养殖小区2330个,改造提升水产板块700万亩。“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业优势板块资金3.9亿元,支持了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板块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加强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2009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投入达到6.19亿元,是2005年的25.8倍,全年补贴各类农机具13.1万台(套),受益购机农户12.6万户,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3057.2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4%。
第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湖北整体科教实力全国第三,农业科教实力较强。中央在鄂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7所,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1个,省、市(州)级农业科研单位17个。近年来,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开展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种子(苗)、农药、饲料等农资主推制度,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推广十大类100项实用技术和高产高效模式,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目前,全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5%,双低油菜种植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第七,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从2005年开始,湖北省把农村公益性服务列为省财政专项支出,从农村人平5元起步,三年增加到人平15元,累积投入24亿元,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推广、防疫免疫等服务。抓住国家农机补贴增多的机遇,重点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油菜、茶叶、畜禽、水产机械化。在血吸虫疫区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建设一批无耕牛村。
记者:湖北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请问同步推进五个层次的试点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鸿忠:2006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加强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和“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扎实推进、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谋划构建了五个层面的试点示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格局,力求走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一是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立足于突破薄弱环节,探索跨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试验区包括洪湖周边的仙桃、洪湖、监利三市县的36个乡镇、1126个村,涉及175.56万人。这一区域在江汉平原极具代表性,选择这一比较困难的区域,建立跨行政区划、大范围的试验区,可以探索整合投入、合力推进的新路子,从多方面创造出可看可学的经验。二是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把位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鄂州市,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主要是通过改革创新,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等,更多地着眼于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山区县脱贫奔小康试点,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在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中,选择7个山区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整县推进试点。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富民富县,探索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四是新农村建设乡镇试点,立足于全面协调发展,探索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为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88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五是新农村建设村级试点,立足于聚合部门资源,探索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省委组织动员省直各部门、中央在鄂企业和大专院校共158个单位组成88个工作队进驻77个县市的88个村。通过发挥部门积极性,整合部门优势资源,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力度,指导和帮扶驻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这五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覆盖了全省近30%的乡镇,形成了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格局,对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仙洪试验区按照“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的要求,突出试验示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大胆突破,创造了“可学、可看、可用”的工作典型,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赢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试验区群众的充分肯定。
记者: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湖北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促进产业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有哪些战略性思考?
李鸿忠:总的思路是“一个确保,四个着力”,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力争多做贡献的前提下,着力实施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板块基地连接和大县建设,着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板块经济区,着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一是着力实施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以县市有大板块、乡镇有专业基地、村组农户有致富项目为目标,以提高优势产业素质、提高特色产品集中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为重点,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建设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和水产片带。二是着力推进板块基地连接和大县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精心组织实施仙洪试验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原料板块基地建设项目。现已建有种植业板块基地4300万亩,累计建成各类规模畜禽养殖小区2330个、带动牲畜饲养量3300余万头,水产养殖板块基地600万亩、改造提升水产板块100万亩。三是着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板块经济区。重点打造5大板块经济区,长江三峡200万亩柑橘板块经济区、鄂东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高效经济区、武汉周边200万亩蔬菜板块经济区、江汉平原200万亩水产品出口板块经济区和鄂北五市(区)800万头(只)畜产品优势板块经济区。四是着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即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省委省政府安排财政调度资金10亿元予以支持。
记者:近年来,湖北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创业发展的激情,创造了很多好的典型和新的经验,请简要介绍一下?
李鸿忠:一是规划引导与增加投入相结合,整合资金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把各个渠道的支农资金和项目整合使用,人财物投入相对集中,建一处成一处,建一片成一片,带来了明显成效,放大了资金使用效益,带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加快了农村发展步伐。仙洪试验区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标准的特色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县市域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2009年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增幅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大力开展国土整治工程。我省土地面积18.58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耕地面积3308.35千公顷,总人口6141.88万人,乡村人均耕地仅0.08公顷,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稳定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累计投入近230亿元,整治土地1300多万亩,新增耕地260万亩,不仅连续10年保持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也减缓了耕地减少的趋势。三是市场机制与政策手段相结合,实现“菜篮子”工程历史新跨越。我省“菜篮子”建设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生产从分散向集中转变,供给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流通从“提篮小卖”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不但基本满足了本省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而且成为中部蔬菜净调出量较大的省份。近年来,全省蔬菜年调出量800万吨,品种调剂调入量600万吨,蔬菜出口2.08亿美元,出口份额占全部农产品的三分之一以上。四是农村产权改革与建管体制改革相结合,探索建立建管长效机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把资源使用权、公益设施经营权与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建设与管护相结合、经营与管护相结合,建立起农村道路、水利、安全饮水、农田林网等公益性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比如农村道路,我省探索出三种典型的模式,谷城五山的“协会管理模式”、潜江的“合同养护管理模式”和咸安的“委托养护管理模式”。五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与投融资模式创新相结合,提前5年完成10年任务。2006年,湖北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决定,将全省列入国家规划、原计划到2020年解决的16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安排在“十一五”期间解决,同时决定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着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近6000处,惠及1100多万人。今年计划再解决525万人饮水问题。农民群众将此举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记者:“十二五”期间,湖北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什么?
李鸿忠:“十二五”时期,是湖北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省农村面貌“五至七年大变化”目标的结账时期。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三农”工作至关重要。省委、省政府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实现“三个稳定增长,一个明显提高”,即全省粮食产量、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不动摇,以改革创新的新成果,不断推动全省“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改革创新要特别突出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三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四是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五是以完善全省城乡建设规划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六是以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乡风文明新风尚。
湖北省长李鸿忠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自治区党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开始举行 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 张家港市司法局:浅谈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 浅谈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张家港司法局)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777 浅谈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张家港司法局)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政--人民网 扎实推进农村理财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