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何反对在“东方红一号”挂毛泽东像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31:58
周恩来为何反对在“东方红一号”挂毛泽东像章
内容提示:在卫星仪器上装了毛主席像章。从感情上讲,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讲,这样做一是重量超限,二是卫星上天后将会对质量产生影响……”

女工仰望卫星
毛主席像章风波
经过严密部署,“东方红一号”卫星本体的设计研制,总体协调,地面跟踪台站的总体设计、筹建等工作分工清楚,责任到人,卫星本体、各分系统、地面台站选点等工作也全面铺开。1969年9月,“东方红一号”完成了初样卫星全部环境模拟试验,星上各系统符合指标要求,技术状态正常。

群众收听广播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就在胜利向航天人走来的时候,又有一件事情难住了航天专家。在那个个人崇拜到达极点,政治至上的年代,有人提议在“东方红一号”卫星里镶嵌毛主席像章,以表达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于是,各分系统都在仪器上镶嵌了大颗的毛主席像章。但问题来了:首先,像章积少成多,重量可观,造成卫星严重超重;其次,像章很有可能影响卫星上仪器的正常散热,引发故障。
挂毛主席像章给卫星带来了极大的技术风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年代,反对挂领袖像章的政治风险极大。
在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孙家栋说:“……大家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在卫星仪器上装了毛主席像章。从感情上讲,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讲,这样做一是重量超限,二是卫星上天后将会对质量产生影响……”
孙家栋的话引起了周恩来的重视,他思索了一下,说:“你们看看,我们人民大会堂这个政治上这么严肃的地方,也不是处处都挂着毛主席的像嘛!咱们这个会议室就并没有挂毛主席的像……搞科学的人,要有科学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你们回去以后好好考虑一下,只要把道理给群众讲清楚,我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钱学森和孙家栋环顾庄严壮丽的会议室,这里是人民大会堂的江苏厅,确实没有毛主席的像章。三个人会心地笑了。
回到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向科技人员传达了周恩来的原话,大家的思想通了,像章被一一拆了下来。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1970年2月初,“东方红一号”完成了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整装待发。
此时,由七机部一院研制的保证卫星“上得去”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也已经虚席待客了。它在1970年1月30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年”之时,试验发射成功。
“长征一号”的研制开始于1967年11月,是七机部一院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修改进而成的。火箭共分三级,前两级的技术总负责人是火箭专家任新民,采用曾在导弹上使用的成熟的液体燃料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负责人是火箭专家杨南生。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公斤,全长29.9米,最大直径3.8米,起飞质量81570公斤。
1970年4月1日,在来自南方的暖流与来自北方的寒流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最后的较量时,“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经过4天4夜的秘密旅程,双双抵达酒泉发射场。
两天后,技术人员开始对火箭和卫星进行了分系统测试。
16日,中央政治局研究同意卫星发射的报告,并批准火箭、卫星进入发射阵地。
20日上午8时,周恩来亲自给国防工委主任罗舜初打电话,对发射工作提出了十六字要求:“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
罗舜初随即将这十六字电传到酒泉发射现场。
很快,一幅书写着“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大字的巨幅标语高高地悬挂在戈壁滩的发射架上。发射场上的气氛活跃起来。
然而,在第二天技术人员检查第三级火箭的固体发动机时却发现了异常!情况万分紧急。发射指挥部紧急会商,果断决定立即更换第三级火箭,并由北京方面将备份的第三级火箭火速运往发射场。
4月21日中午,留守北京的运载火箭总体组技术员韩厚健接到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调度室紧急通知,国防科委领导要求将005号备份火箭的第三级火速空运到发射场。空军司令部正在调派飞机赶到指定机场,必须保证固体火箭发动机空运时的安全!
下午1时半,连午饭也没顾上吃的韩厚健和调度人员、装运人员赶到了机场,一架刚刚熄火的大型军用运输机正停泊在飞机跑道尽头,随时待命起飞。
“特殊产品”被缓缓吊起,慢慢地挪进机舱。为防止在空运中万一触上雷电后发生爆炸,韩厚健和地面人员特意在飞机后货舱下安装了两条接地线。
晚上9时10分,庞然大物——第三级火箭刚被妥当地安置好,飞机便立即升空了。几分钟后,飞机冲破层层云雾,上升到了七千多米高度,机场的信号灯以及机翼下的万家灯火顷刻间便被夜色吞噬得无影无踪。
不一会儿,又累又饿的韩厚健便在飞机上打起瞌睡来。
朦胧中,一道闪电横空扯响,韩厚健睁开睡眼,看见舷窗外一片混沌,想来是飞机正穿过云雨区。当他扭头向机翼两侧时,一下子怔住了,在机翼尖顶放电刷的后面,不时有一串串红色的火球闪动。显然,可怕的雷电已经发生了!
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就在后舱,一旦雷电引爆雷管,机毁箭亡事小,重要的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肯定搁浅。韩厚健惊得瞌睡全消,冷汗直冒。
这时,他瞥见飞行员也在回头观察货窗,两个人看见两条接地线随着飞机的起伏,微微地摆动着。所幸一切正常。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夜航,飞机终于在酒泉发射场附近的一个机场安全降落。
23日,五六级大风横扫戈壁,飞沙走石,乌云密布。火箭、卫星的测试检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发射指挥部将发射时间定为24日晚9时30分。钱学森和李福泽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地签了名,同时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批准。
这时,“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万事俱备,只欠点火。
奇迹是勇敢者创造的。第二天晚上9时35分,天公作美,持续一整天的大风止息了,乌云散了,大颗的星星在透蓝的天空中眨着眼睛。、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一号”带着烈焰刺破夜空,直冲霄汉,慢慢变成一个小红点,消失在天际……
指挥室不断发出报告:“一级火箭分离……二级火箭分离……卫星进入太空……”
晚9时48分,发射场现场广播了“发射成功”的喜讯,大家欢呼雀跃,敲锣打鼓,在发射场坪上召开了庆祝大会!
这时,搞卫星的几个人仍蹲在6平方米小屋里,鸦雀无声,他们的心还悬着——“运载”是成功了,“卫星”到底怎么样啊,这《东方红》乐曲能不能传回来啊?
在卫星试验队副队长沈振金的带领下,几个人盼望了90分钟。当卫星转到第二圈路过喀什上空的时候,酒泉基地的收音机里突然响起:“东方红,太阳升……”特别响亮悦耳。
小屋里的人立刻炸窝了,大家兴奋地拥抱雀跃。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了!
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北京天安门广场照例举行庆祝活动。毛泽东要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晚9时,当播放着《东方红》乐曲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过首都北京上空时,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代表登上城楼,和毛泽东亲切握手。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年代,这是政治上的最高肯定!(选编自《中国人物传记》)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