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立的国画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54:38
东西方理性的对话:王春立的国画艺术
鲁婧、李勇/文
2010年07月30日14:09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王春立
王春立老师为人耿介爽直。1941年生于唐山,是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历任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在他身上,颇有老一辈知识分子治学严谨、刚正慎独之风。他认为,三十年来,在世界诡谲多变的政治、经济、文化浪潮中,中国美术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为己用,振奋民族精神,才能实现创作的真正繁荣。他曾立场鲜明地写下了《挺直民族脊梁——关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思考》、《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再论挺直民族脊梁》等一系列论文,深受学术界的好评。王春立老师的这些观点,不仅仅是基于对民族艺术发展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常年对东西方美术史、哲学史、社会史等多方考察与研究的重要心得。在他看来,于今天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自“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思想上的大飞跃。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文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可用《易经》上的“刚健中正”来概括。此书所言“刚健、笃实、辉光”,则是“民族精神”与“民族形式”的统一——也即“善”与“美”的统一。“善”与“美”的统一,乃是中华民族品评文艺作品的美学标准。而其后的典籍所说的“大美”与“壮美”,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最高的美学风范。
王春立对东西方美学的比较研究和美术创作,是齐头并进的。
在美术理论方面,王春立首先提出了“中国美术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一重大美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美术现代化,必须立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而不能沦为西方文化附庸。其要点为:
第一,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无限的生命力。只要中华民族还在地球上生存,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绘画,就一定会存在。
第二,已有五千年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绘画在内,历来总是采取开放的态度,吸收外国文化优长之处为己用,而不被外来文化同化,致使民族文化解体,具有强大的涵摄力。另一方面,如某种境外艺术形式一旦传入我国,必然经过中华民族文化的鉴定与取舍,使其精华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通过汉族文化与我国其他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所形成的。它是增强民族团结、强化全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民族绘画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是指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了稳固作用的统摄的力量,这是我们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第四,中国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其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总是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民族绘画内在的美学规律能够与新时代审美理想相适应,并能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因而受到历代民众的喜爱。
第五,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只有体现民族精神﹑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民族特色,中华文化就不能立足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

王春立版画《春风无限好》1965年作

王春立国画作品《晨曲》2002年作
王春立治史的方法,始终遵循“史以物证,论从史出”,从不以重新排列史料为能事。比如,他以格式塔心理学入手,深入研究了两宋山水画美学特征之不同以及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指出“揖让”与“重叠”,乃是中国画构图的“四字箴言。”北宋韩拙“阔远、迷远、幽远”说,所议不是构图,而是意境;犹如旗手,从理论上始开南宋画风之先河。
“为人生而艺术”,是王春立艺术创作的思想根基。他认为,一部艺术发展史,实为艺术风格演变史。艺术家的灵魂,则是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美术家要遵循善与美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在作品中创建新颖的美学结构。就是说,其作品要具有唯一性、独创性、不可重复性。他虔诚地遵循审美规律,从中国历代经典作品及画论中,从西方绘画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理性精神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

王春立国画作品《漫吟秦淮》 2003年作
他曾多次到过安徽乡里采风。从参差错落的黑瓦白墙中,惊喜地看到了西方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构成——然而,皖南的马头墙,却承载着三百余年的历史风云,积淀着丰厚的人文内容,呈现着中华民族造型艺术所特有的意象之美。他画了一批安徽民居题材的中国画,笔墨间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在画面中,刻意淡化了墙与墙之间的空间与透视关系,力求“平面化”,加强了屋檐与墙头浓墨的表现。这样,画面的构图,是由排排的老墙横竖切割而形成,即具象,又抽象。线与线之间的分割组合,使得画面的节奏和韵律,蕴含着冷静的理性之美,又洋溢着古朴的民风。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似乎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可以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王春立认为,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以自己的眼光发现美,自己的手段表现美,所创造的作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时,才有意义。否则,虽退笔成塚,也仅工匠之技。王春立时常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汇点上,俯瞰中国美术史,以求找到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近十几年来他所画的雾荷系列,则是其例。

王春立国画作品《露润风轻》2007年作
他爱画荷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面对城市的喧嚣,伏案画荷,能使他感受到一缕幽静的清香之感。但是历代名家画荷精品不胜枚举,如何独出新意,是他一直求索的问题。他认为,丰实与空灵,构成了中国美学特征的两元。在历代画荷名作中,多注重作品的丰实——或笔力劲健,或精致谨细,而着意表现情趣韵致的清虚淡远者,尚有探究的空间。他纵览中外美学著作,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获得启示,致力于追求作品富有禅意的“镜花水月、空灵虚静之美”。在王春立的“雾荷”作品中,“荷叶”与“雾”虚虚实实,层层叠叠,分不清哪里是“叶”,哪块是“雾”,荷叶似有似无,处理得静穆空灵。他时常在大面积的、层叠的墨色中,清晰地画出几枝绛红色的荷花及清新的莲藕,或丰腴、或婀娜,画面置陈布势,虚实相生,揖让得体,使得画面灵动曼妙,静谧而优美。

王春立国画作品《疏雨》2002年作

王春立国画作品《晓雨轻烟绿映红》2002年作
王春立的艺术视野环顾中西,写下了许多论著。可他的中国画创作,却直逼传统。他认为,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笔笔相生,笔笔造型,笔笔塑造生命,笔笔表达意境,这就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特征。一位画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笔墨形态,也就很难产生具有自己面貌的水墨华章。他重视淡墨,巧用淡墨。雾荷系列,则是其中的一类画法。
雾荷系列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全新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中国画的时代品格吧。王春立曾在《山水画断想》一文中讲到,“凡作画者,得其形,不如得其势;得其势,不如得其韵;得其韵,不如得其性。称‘性’之作,巧于心,寓于境,直参造化。唯率真,才能灵性现;灵性现,则趣味生。笔墨间神与趣会,画之妙境。……”王老师讲得很诚恳,其实作品好坏最终还是看作画的“人”,这个人必须“率真”,才能“灵性现”。而王春立老师正是这样一位率性认真的艺术家。
现在,“创新”作为一种常态出现在当代绝大多数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中,相较于古代文人画一味追求“抒情畅意”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在追求“新”的同时,艺术家的“真”也同样重要。我想,不管怎样,能创作出自己独有的、而且是美的艺术符号,应该称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艺术成就,是不能通过爆炒,以市井所谓的“润格”来衡量的。
谈到这些,王春立老师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追求美的过程。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讲的,“学无止境,每每要站在新的起点上。”
美术创作,总是要站在新的起点上。
鲁婧、李勇
庚寅年盛夏于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