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学 与 术 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16:11
2009-01-18 19:56
在 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道学和术数以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去不断探究和实践。然多数人不究其本,徒好其表,不明两者之间关系, 即厚此薄彼,甚或混为一谈。故不是为小术惑其身心,便是流于玄虚而不得其实。那么,道学与术数,其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在此略述一二,请同道指正。
一、道学为术数之源,术数为道学之流
术数之与道学,颇有渊缘。术以穷理,数以论象,本因道而设,为道之一脉,隶属于道学。故曰:道学为术数之源,术数为道学之流。何以知之?原因如下:
其 一,古之成道圣贤,多精术数: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传三式以济世安民,留内经以祛病救人;太公求道于昆仑山,受天命而辅周伐纣,挟术数以替天行道。鬼谷子桃 李满天下,纵横捭阖,仙风盖世;黄石公圯下授锦囊,显隐莫测,道骨卓然。文王囚羑里而演易,孔子慕道而作传。希夷通古博今,穷究天人,传紫微等五大神数, 为后人所乐道;邵雍知虑绝人,高明英迈,作皇极而示天道,为后人所敬仰。此等种种,皆为明证也。
其二,术数多从道学而出,术数之理论根基亦多本之于道学。譬如河洛为术数之根基,显于希夷,千古可鉴。而三式、星命、相术,原自道学而出,亦术数界不争之史实。倘无道学之源,术数将发之于何处?术数以数为本,道不生一,何数之有?
古之贤人多好道,终生以闻道、修道为幸,诚孔子之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圣人又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易道同源,易本于道而成。易既为术数之源,则道更乃术数之本也。
术 数乃古之圣贤,本天人合一推演而得,由得道者所创悟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真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此亦术数源于道学而 为道学中一用之明证。上古民风淳朴,人尚修道而解脱生死,故术数用来辅助修身养性,契合自然之道。后世大道渐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邪盛行,术数亦渐 为贤者用于趋吉避凶,不得已而为之之道。而今之人,不知其本,舍本逐末,惑于雕虫小技,好于猎奇,追逐术数之末,炫耀其术,大失圣贤之本意也。术数亦从修 身养性立命之用而渐堕入旁门,流于江湖,成为术士谋生之技,惑世之魔,反为贤者所不齿也。
二、道为本体,术数为用
道既为源而术数为流,则以道为本,而术数为用也。道本浑然一体,无形无迹;术数则有柄,自显形迹。知道者必明术数,有形本于无形也。知道者,方能合于术数,不明道理,岂知术数之运用耶?
道 无名无欲,为先天,先天为本;有术有数,均为后天,后天为末也。道在理之先,术数则在理之后。道为根本,术数为表为枝叶,理则为树之汁液。不知本则易失, 不固根则易流,顺波逐流,为术所惑,则迷失自我矣。术数流于用技,均小用也。术小而道大,术末而道本。盖世人本末倒置,故难精术数,不知术数之本来也。
圣人寓道于理,设门以传道,不得已而为之也。术数者,入室登堂之启门键也,正用可辅正道,妄用则坠旁门。失本则成偏,正本则通道。“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术数要成为活水、清水,须有道之本源。不知其本,则流于江湖,不过九流之末技、糊口之饭碗而已。
三、道要实修先度己,术数明理识天机
道 不自成,惟实修可得;术数灵验,诚智者可识。道与术数,其径不同。道以穷理尽性了命为本,而术数亦不惟用于趋吉避凶而已。仙佛度人先自度,正人先正己,若 失己之根本,一切均成虚妄矣。故古贤谓之为修道,道要实修也。术数则法天地之理而成,天地大人体,人体小天地,故术数可用于天地,亦可用之于人体也。而世 之所谓术数,惟外用以度人,此不知天人合一、内外相通之大用也。修道须明术数理,术数亦从道中明。譬如丹道之中,多涵术数之妙用,借假以修真,玄机处处可 成道用也。周天运转,盈虚消息,抽坎添离,莫不本乎术数,契合天地之道。丹道本以有为而行无为之道,自后天而渐修顿悟,故必合于术数,方能逆以成仙也。能 知自我与天地同理,则术数可明矣。
 
古之术数,不惟知其度,更可改其运,而今之术数,惟能明其数亦属不易,此何故也? 远离道体,故不知运用也。古之术数,因道而设,与道合体,故可改天换地,挽垂败之事,成万世之功。盖天人一理,既能夺人之天命,有何不可改天地之运?今之 术数,流于江湖,惟绝知亦属凤毛麟角,岂可得更多之运用?己之命尚受天地之拘,岂能跳出三界五行?术数失其道本,则成末流,须先固本,而能夺天地之造化, 成济世之运用也。
四、道以明术,术以成道
何以上古之人大智大慧,能创造出完备之 术数体系,而文明之今世,反不知古人所云,更难以创造出高于古贤之法?盖为学日深,为道日损,道与学不同也。古之圣人,置身世外,跳出庐山,故能识得庐山 真面目,创造出蔚为壮观之术数体系。而今之人,妄用人意,为法所惑,聪明反为聪明误,不知道本,又岂能知圣人之心,闻圣人之道?欲通其道,须返本溯源,本 道而作,方能群疑尽释也。
道为易之本,明道乃可知易之体也。《易》本为修道之经书,假卜筮以立言,后世不知其本,而 以《易》为卜筮之书,皆失圣人之本意也。故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云:“六画之说,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天地之气血,而成阴阳运用;人体之气 血,亦可拟盈虚消息也。内外相应,得道而天人合一,岂有仰俯内外及远近之别乎?故曰:易非仰观俯察推演而得,实圣人成道后所传也。仰观俯察必有所本,不过 乃圣人教人以验证大道耳。世人以小窥大,岂能一览而无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故研究术数欲有成者,须求本之于道,修道而窍自开,窍开而慧自生, 慧生而天地之理感而遂通,明心见性,术数自会触类旁通,运用自如也。盖人本天地而生,天地之理自备于我之一身,故有何不能知,有何不可知哉?诚如邵雍所 云:“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能明此 理,则近道而知术数之运用也。
今古时空两相异,术数亦须脱胎换骨,以济新用也。古之一九州,今则上天入地;古之一时 辰,今则争分夺秒。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术数如何能得以古为今用,以成济世之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变通之道,须从根本入手也。不得其道,不明其理,又岂能变通以运用?流于小术,则终难逾越世俗之见。故须穷理尽性,以求大道,而后方可运用术数以变 通其道也。道为术数之源泉,源清而流自清,源渊而流自长。通常以达变,返本以究源,此术数面临之机遇,亦道学兴盛之契缘也。有志于道学与术数者,可不知其 理乎?
道学与术数,乃先贤留下之宝贵遗产。然时至今日,如此两颗和氏璧,却久为灰尘所蒙蔽其光,不能为世人所认可,不能发挥其应有之用,此则国人之不幸也。既为炎黄子孙,岂能漠然以对之?必得珍视此份遗产,正本清源,扫清蒙蔽,以还其本来之光芒。
仙道为本,法术为用

仙道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仙道是生命追寻自由的精神.
是智慧生命想"从各种约束中挣脱出来,追寻更多自由"的精神.
追寻自由是生命的本性.
可以说广义的仙道是 智慧生命本性的显现.
狭义的仙道是说,
修身方面从生老病死的规律中解脱出来,
成为长久的存在.
修仙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围绕着"从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形成变化万千的修仙方式.
由于人体是肉体与元神的结合体.
修仙手段大致也可分为从肉体入手或者从元神入手两个大方向.
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并无高底之分.
若有高低 皆是人心入相之故.
追寻自由是仙道最根本精神.
无论是元神的升华,还是肉体的长生不老,都有各自的特点.
不必带着有色眼睛看这个事情,说这个低级哪个高级...
拥有现代科技的肉体不见得灭不了一个神仙.
当然神仙这种形态是比较高级的生命形式,也不可否认.
一、何谓仙道
所谓仙道,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元始天尊──伏羲氏所传下来的道法。传说中,伏羲氏传给广成子和神农氏,他二人再传给黄帝,黄帝传给老子,老子再传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列子、关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传。
到了重视禅学及朱子学说的北宋时期,以主张禁欲的全真教最具禅的修养,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视实践性、分析性。明清出现的伍柳二人之辈,更奠定了仙道具体化、近代化的契机。这一点,由赵避尘以近代生理学解释仙道的立场,可以证明。
秘传在中国公开以前,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学者,都以全真派为研究主题,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视。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深一层的了解,先大略解说一下专门用语──气。
“气”指的是一种物理能。在人体中有精、气、神三要素。广义的“气”含有其它二要素在内;狭义的气则是与其它二项各自分开的。“精”是体内的能;“气”指的是利用身体活动的能;“神”则指意识(思考、感情),也可称为精神能。这些能又可分为先天、后天两种。先天指的是看不到、无法感觉的;反之,后天则是看得见,感觉得到的。
仙道的炼气先要感知笼罩全身而充斥宇宙之气,再加以修炼。开始时,先将精神集中于丹田,当体验到热气──阳气集中于丹田时,将它导引到背上的督脉,再送入脑中的泥丸,最后,送入身前正中线的任脉。就这样使这股气不断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丹田回旋流转。过一段时间,再停止气运转,渐渐恢复正常意识。
为什么要让气在这条路上流转呢?首先,胎儿存在于体时,先天气就沿着这条路流转,我们经常导气流通此路,久而久之,就能引出先天之气。其次,从发生学上而言,任脉、督脉二脉和胚胎合为一段,在头部形成下垂体前叶。经过这条路径,能使气达到内分泌中枢。此外,沿路也可接近重要自律神经分泌系统。通过气的接触而将意识集中于此处,渐渐达到控制这些系统的目的。瑜珈控制自我也是这一个原理。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将气集中于任、督二脉的意义非凡。
二、小药
下一步,气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各部位流转时,特别要在泥丸丹田中留下一缕深长的阳气,然后轻轻集中意识(这称为温养)。这时能感觉到下腹仿佛有光出现,这是内分泌系统及自律神经系统觉醒的证据。到了这种程度,就能达到真息,也就是毫无感觉的呼吸状态。渐渐地,这股光会笼罩全身,下腹的气会开始回旋运动,光也随之急速转动,最后变为像一块小小硬玉般的物质,称为之“小药”。这是阳气受到意识集中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化的结果。接着,小药会以猛烈的速度冲入尾骶骨,再沿路进入督脉、泥丸。这时,修炼者会感觉阳气的流动恰似一股水流,而小药就象珍珠一般滚动着经由泥丸,冲往任脉,再回到丹田。修到小药阶段后,再继续修炼,就能达到大药的境。
三、大药
伍柳派认为小药发生三百周天后(即流转任督二脉三百回),就会产生大药,并且在大药产生前,眼前会出现三次闪光。大小药的相异点在于,小药是后天之气的物质化,而大药则是先天之气所形成的。到了大药阶段,睾丸收缩,呼吸也近乎停止。这种近乎停止的呼吸状态,我们称为胎息。
后天之气渐渐变为先天之气,在生理学上称为气变,若更正确地说,还不如称为体质变来得恰当。
大药产生之后,需要静坐几天,使其安定。然后,从督脉将它升高到泥丸部位而吞食之,这一过程叫作“服药”。吞入的药就安置在肚脐与膻中之间的黄庭之窍上,也就是中丹田部位,大约在胃部之处。
到这阶段,意识(来自感觉及头脑)完全不发挥作用,无意识开始代替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的状况很难用言词表达出来,我们干脆省略过去。我只能说,这种状况可经由坐禅获得,只在坐禅时,不思、不想,抹净脑中的任何思想、意识,使脑中呈现一片虚无即可。
这无意识状态,我们称之为不识神状态,此时加入无为的意识到黄庭(若加入意识会呈现不稳定状态)。
当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后,下半身的气会渐渐集中,真正的先天之气开始发动。不久,修炼者会感觉一股气通过身体中心的心冲脉,直接冲上头顶,上与天地之气相接。这就是瑜珈中所谓的“肯达拉尼”状态。
练这一步,也就达到“神具六通”的超能力了。这时,透视、远听、读心及时间、空间的超越变为可能,而自律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也被完全控制。
四、气化为神
在往后的修炼中,更会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状态。那状态完全是潜意识在意识中的呈现。这时,必须以彻底超越感情及思考的抟馐独赐瓿尚蘖丁?
这样,就会自天降下一道金光,从头顶贯入,并逐渐液化。金光液化后,修炼者要迅速吞入,让它和先前的大药相混合而成一体。
以上是将宇宙能量摄入体内的描述。籍此使体内之气更加纯化、强化。不久就会提高气的波动,使物质能进化为精神能。这种状态称为“气变为神”的阶段。
养胎工作将完成时,会看见雪一般的东西,不知从何处飘舞而下,这就叫作“天花乱坠”,这是可以停止养胎的读号。
五、阳神出游
下一步,就将阳神引到泥丸所在的上丹田。在这里,不久阳神渐渐地从头顶出外游历一番。这时,才开始从头顶放出意识光,让阳神跟随着意识光外出,再返回。刚开始时,外出时间、距离不可太长。
第一次出游的阳神,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娇弱,千万不可勉强远行,以免受伤害,只能让它在身边附近游走。外出次数也不可太过频繁。
经过一段时间,当阳神已习惯于外出游走之后,就可以增加每个月出神的次数。出神时,应选择良好的气候,避免有雷、雨、风、云的日子。第一个月让它在附近一里内游走,到了四十日以后,可增加为二里远,两个月以后,再增加到三里远。如此渐渐增加距离,到了一年,就可以走上百里,两年走上千里,三年就可万里翱翔了。
只需三年时间,阳神便可完全成熟。这时,海阔天空,天地间任何地方都能通行无阻了。
阳神是由人体本身的能所制造出来的“分身”。
在出神时,肉体仍能维持生命,但是,它也怕被打扰。阳神外出时,若意识受到骚扰,便趁机悄出体外,却可能变成一个仅有躯壳而没有意识能力的植物人了。
六、面壁九年
出神进行三年以后,就该进行“面壁九年”的修炼了。“面壁九年”是禅宗的开山祖达摩大师的故事,他在九年之间片刻不休地面壁静坐修行。
仙道的意义和禅宗的修行虽然不同,然静坐情形却相同。
静坐就是用点轻微的意识把阳神沉稳地引入体内,安置在丹田之中,并且摒断百虑,不思不想,使心灵澄明。这种修炼要继续多长的时间,并没有一定,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在修炼过程中,会感觉到阳神发生更高度的波动,就好像构成物质的原子在波动一般。当这波动次数继续提高以后,将使肉体的每一个原子都会从物质的束缚中解放,回到自由能的状态。虽然得到自由,但它们并不会四处分散。因为,现在肉体已经没有差异。它们具有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自由交涉能力,而不受物质世界的控制.
这一阶段的神叫做“虚”,整个简称“还虚”。所谓还虚,就是已经由精神化为物质的阳神,提高本身物质波动的能,让肉体发生共鸣,而将两者提升到宇宙之能的状态,终于融合宇宙之中
七、关于黄元吉、瑜珈和禅宗
有些派系并不说大药、小药这些东西,只是使气回转,再直接化为更高层次的能,而达到还虚的步骤。包括中派的一些派系,甚至不讨论出神的步骤,而直接气化达成目标。教祖黄元吉就是在众弟子守护下,使他的肉身气化升天而去的。
闵小艮所创的一派,就是采用类似瑜珈的肯达拉尼及恰克拉的修炼法。不先打开任、督二脉,而直接从冲脉做起。他的修炼法,在中国称为“闹黄”,从事仙道研究的人,大多敬而远之。“黄”指黄道,也就是冲脉。“闹”就是吵,就是从事有问题的冲脉训练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效果虽然像瑜珈一般显著,可是,失败率也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废人。瑜珈的肯达拉尼修炼中,就有许多人因为气滞留头上,无法导引下来,以致高烧死去。而恰克拉的修炼不得法时,也常会导致一辈子无法痊愈的痼疾。
依照云游子的说法,服下大药之后立即到“洞天福地”朝夕静坐,不断吸收天地间的纯阳之气,如此约五百年后,凭借“天元神丹”之力,就能使肉体得到气化。洞天福地是一片具有特殊信息的土地,这种地方是容易找到的。所谓“天元神丹”,就是宇宙能。
云游子对伍柳派的出神修炼法,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他认为,一般人在修炼时,只是有空闲时间才去进行一下。这样,到底要几百年才可以修炼成功呢?
伍柳派对云游子的批评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他们所提出的各阶段的修炼标准十分明确,只要确实进行,任何人都可以达成。当然,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专心、不畏难、有耐性。
这些继承老、庄理论的派系,正确地说,他们只是个人,但为了分类、称呼方便,我们具称他们为“无为派”。他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做人为的事情。和禅宗一般,从开始就进行不思不想的修炼。和禅宗不同的是,他们是以不识神炼气,由于头顶不开,就以无为作用修炼成神。这一派的修炼,仿佛最容易,最不花时间。可是,由于是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进入那一种境界。因此,换个角度说,这可算是最困难的修炼,这是相对于伍柳派的复杂修炼法的另一极端。
道法
'道教符咒法术'
符咒法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 祝,请神加殃谓之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 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 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 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 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 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 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 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 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 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
术数
中国术数,简称术数,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
术数以卜筮、风水、命理、占梦等各种型态的预知方法,推算对象由人、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运、国运不等。术数的原理基本是易经的八卦与阴阳五行。
包括风水、八字、命理、大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等。
“术数”也可写做“数术”。
“术”→ 古代原意是指道路,后引申为方法,技术;
“数”→ 对事物的量的规定。
“术数”中方法,技术首先指巫术,以及带有巫术性质的神秘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古代的人们认为,通过它,便可以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术数”之“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中介。
术,指法术(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术数为道家之术(所谓阴阳家皆出自道家)而阴阳五行理论也一直为道教为推行(儒家、佛教都没其理论。儒家所谓子不语乱神怪力,故不提倡),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现在,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
现代学者仍未明了数术的性质及其名义和用法。大多数人还认为数术就是术数。数术之后还有算数,算数才属于数学。而中国古代数字皆文字,并不象现代数学与文学分别明晰。何也?因言意推义,由因致果式,在物理生成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
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术之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之,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
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数术”“数法”。
数技,即名学,如数之性质,定义、定位、定序、定律、定向。其哲学技术为伦理,如上下前后中,先后左右中,东南西北中。秩序排定,即为“术数”,《易》之象数称之为“大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数之全定。
中数即术理,小数即术法。十百数内,为中数;千万数间,为小数。中数为数术,小数由算数。
如列算为伎为学,则有“算技”“算术”“算法”。
而在此所述之史学数术,在天地范围,即天下事,在十百中数列。而宇宙大数,只用十位数字,如《河图》《洛书》,一用十数,一用九数。而十百数,即大衍数。
而“根”数,如一二三,也分别在“道”用数在“一”,“易”用数在“二”,“玄”用数在“三”。
道学,其数用式为“二五”,如阴阳五行;易学,其用数式为三五,如三皇五帝。如此渐见史学道技。
三,为天数;五,为地数,人用五三。如此,见学以致用式。
天以三为数,指循环,也含天象分三:气象、力象、星象。
地以五为数,指稳定,且具地质归五:金木水火土。
三皇无名,以天地人为名,天地人为公名,道无名,故不私。
五帝有名,以人王为各自私名,如伏羲、轩辕诸多圣王。
天地之间,天生地成,为一大春秋,为上古事。五帝三王,中古绝地通天事,为一中春秋。三王五霸,下古承前启后宗法制,为一小春秋。中国历史,是可以演义者,因有数术.
(附)道术略谈: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气、房中、仙药、服食,吐纳,导引,存思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导引、导吸、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
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
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
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