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之门:与求真者共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5:38:13
文章提交者:直白的镜子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一、两个最富有哲理的故事
这是我看到的我认为两个最富有这里的两个故事,从这两篇故事中我想到了许多许多,它把我以前的全部关于人生思考所得的片段贯穿了起来,使我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有了重大的收获。现在拿来与大家分享品评,也希望对大家的人生有所帮助。
故事一、
生命的悲剧
有一天,我在乡下看到有位老农把一头大水牛栓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我就走上前,对老农说:“大伯,它会跑掉的。”
老农呵呵一笑,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就是这样的。”
我有些迷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不会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
这时,老农靠近了我,压低声音(好象怕牛听见似的):“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呆着,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呆呆地望着草料了。你说,有意思吗?”
我顿悟。
原来,约束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自己用惯性设置的精神枷锁。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总是一种定势思维去经营自己的人生,结果,怎么也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狱,终生与成功无缘。
想想看,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拥有自由?
故事二、
做别人的尾灯
在一次会议中,我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李生。早听说李生创业的传奇了,于是我便问起他的创业秘诀是什么。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五年前,李生还在一家台资企业做事。他们的老板不但是个在多国拥有众多公司的大企业家,同时还是个教授,是学者型商人,既有很好的经济头脑,又有很高的学术成就。李生就是冲着这一点,进了他的公司。由于李生勤奋,肯动脑,老板很快就提拔他做了部门经理,专管家具的销售。他也一直做得没什么差错。
有一次,公司进了一套家具,标价是二十万元。可不知为什么,放了四个月都没有一个人问过价。好不容易有一天,一位顾客一进来就看中了这套家具,问了价格后,就一直想压低点,问李生 ,十八万元卖不卖。李生也很想把这套家具出手,可是老板只给了他一万元钱的浮动权限,偏偏那位顾客也固执,说十八万元不行就不买了。僵持了好久,李生想打电话找老板请示一下,可老板去国外出差了,手机也关了,他不敢擅自做主,这笔生意就这样黄了。
过了两天,老板回来,李生汇报了这件事。老板有些不悦,他说,你没看到现在这套家具已经很难脱手了?你应该知道我的心理,既然四个月没人问,就说明这套家具已经没有什么买点了,应该越早脱手越好。别说十八万元,就是十七万元你也应该卖的,不然,下次连十六万元恐怕都没人要了。
李生有些委屈地低着头,心想,我那有那么大的胆子呀。看见他的样子,老板宽厚地笑笑,说算了,先开车送我,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他们上了车,李生发动了车子,空中有些雾,路上的车子很多,走得有些慢。过了十几分钟,雾越来越大,路况都看不太清了。老板到不着急,一边由着他慢慢 蜗牛似地在车流中爬,一边和他说这话。他问李生,在这样的大雾天气开车,你怎么样才能走得更安全?李生说,只要跟着前面车子的尾灯,就没什么事。老板沉默了一会,突然问,如果你是头车,你该跟着谁的尾灯呢?
李生听了,心中一阵震动,是呀,如果自己是头车,又有谁会给自己指路?老板的眼外之意他一下就领悟了:在一般情况下,你可以依靠上司,让上司替你拿主意,也使你不用分担责任。可是特殊情况下,你应该用自己的慧眼,看清前面的路该怎么走,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利弊,选择自己的方向。比尔.盖茨能跟谁?只会跟在别人的尾灯后面的人,永远不会领头的。
这以后,李生工作得更加出色了,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别人没有开拓的创业领域,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很快就成功了。他的创业秘诀就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做别人的尾灯。
[生命的悲剧]和[做别人的尾灯]这两个故事是有关联的,连在一起看会有更佳的效果。
这两个故事互为注解,要想做别人的尾灯,就必须拥有自由的头脑,依靠自己的思考选择自己的方向;要想拥有自由的思想,就必须有期望做别人尾灯的意志,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你想追求自己更有价值的人生吗?如果是那样,那么你就得拥有自由思维的头脑和做别人尾灯的意志。否则,就请老老实实地跟在别人的后面过着象那头牛一样“令人满意的”生活,就请不要再怨天尤人了。
一个有思想和追求的人必须保持思想的自由,不能对任何前人的思想抱有崇拜或奉为信条的态度(包括古今中外任何“伟人”的思想),我们应该做 的是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理解和判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中吸收养分抛弃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否则将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二、
真理就隐含在身边最普通的事物之中,但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从世界的任何一点深入下去,都可能通达真理。身边的事物之所以“普通”,只是因为我们认为已经“洞悉”了它,那些事物之中没有我们需要再深入挖掘的东西了。佛语有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要我们细心地关注身边的“普通”的事物,无处不是开悟之门。
一个思想自由的人,没有什么能束缚他,任何定论都会经过自己思维的“审查”。
虽然获得真知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开悟了的人是完全有可能大大地缩短完成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善于从自己的固有思想中发现自己的“桩子”之所在并努力克服之,而且他如果是个勇于挺立潮头的人,那么他可能在短时间内开悟。顺利的话,一年足以。每个达到社会平均智力的人都可能开悟,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开悟,通常都是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开悟的能力成了开悟的最大障碍
越是“成熟”的人,思想中束缚自己的“桩子”越多,时常感觉自己很不自由,实际上是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中国文化传统看重“赤子之心”,就是指心中没有那么多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获得心灵的自由。
一个善于从自己的已有思想中发现自己的“桩子”之所在并努力克服之,而且他如果是个勇于挺立潮头的人,那么他可能在短时间内开悟。从而拥有自由。
开悟了的人,心如明镜,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开悟不是终点,是进入一个新境界的起点。开悟的人并不能够把握住整个世界,只是把握了面对世界的方法,不在有迷茫,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知道自己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做得更好。
三、
思想之中的“桩子”通常是自己在以前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获得并固化在脑子里面,是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不加以怀疑地作为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尺和行为的准则,当遇到自认为类似的情形的时候,用这些固有的标尺进行“度量”直接得到答案,作为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这是人的普遍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惯性或者思维惰性,忽视了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根据时间、地点、人物、情境等条件的变化,表面上类似的事物可能蕴涵者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本质。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世界简单化、片面化、教条化。使思想僵化,高度模式化,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世界规律,失去了思维了灵活性,自己的言行被一些“信条”所桎梏,在思想上“自然”地屏蔽了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缩窄了自己可选择的范围。使自己的生活没有想象力,没有弹性和激情而索然无味。
这些“桩子”把我们束缚在自己经验的范围之内,画地为牢。不过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思维的惯性对我们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经验范围内活动,可以使我们做事更有条理,更有把握,保证自我的安全,防止事态的失控。没有了这些固有的判断,我们也无法进行思考和选择。
并不是我们思想中的所有“桩子”都需要拔除。需要拔除的“桩子”是那些随着事物的变化,已经不不适合现实的判断;以及自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持续成长的,人的生活也随着经验的丰富不断扩张。需要保留的对我们有益的是经过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推敲过的,知其所以然的。当然,这种知其所以然是一种“自以为是”,未必反映了事物的本真,这就需要我们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思想中的“桩子”反复推敲,进行思维和判断(思考),对自己的“信条”始终保持是否适用于“当下”的警惕之心和怀疑的态度,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这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部分否定自我的同时不断地部分肯定自我,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的思维更清晰、更细致、更灵活,而使同一个领域中不同区域中的结论能够融会贯通,由一个更高级别的结论替代多个较低级别的结论,以几何级数量级减少自己思想中“桩子”的个数,增大每个“桩子”的“控制范围”,也就增大了自己思想的自由度,对这个领域的构成因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可以对这个领域中的事物的判断做到游刃有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达到了对某个领域的通透。
在对同一个领域中的不同情况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掌握关于本领域的“原创”的门道,还能在长期的思考过程中总结出来思考的方法,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在遇到新的事物的时候,有章法,排除盲目心理,快速地找到切入点和推进次序,达到细微的观察,而且能够从一开始就从整体上对该事物进行把握,避免片面和僵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增强了我们对陌生事物进行认识活动的兴趣,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开阔我们的眼界,触目有所得,实现全方位的精进,使自己的思维条理不断清晰达到全面, 观察更加敏锐,分析更加细致,使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原本孤立的溪流相互联系起来,达到融汇贯通,这时,会感觉豁然开朗,思虑无阻塞,一些原来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暂无烦恼,内心空灵平静,犹如止水,神似一面镜子。达到了一个心明眼亮的境界,这就是开悟了。
四、
开悟是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随时怀疑自己,解剖自己,其中伴随着部分的自我否定,或许没有比自我否定更痛苦的事情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为通过对自我的完善和超越,我们增强了面对世界的能力,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每次超越都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我们在前进。
五、
开悟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不要希望独力完成开悟的愿望。
因为很多自己思想中的“桩子”是曾经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多数已经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公理”来使用,已经成为自己思维的方式的一部分了,所以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是很难发现那些“公理”是不妥的。不但找不到自己思想中的桩子,反而使对自己的反省成了对那些桩子的加固。
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者对立面的角度审视自己,才有可能找到那些“桩子”。
1、加强与朋友的交流,听听他们对自己的建议;
2、重视感觉上与自己对立的人(敌人)所说的话,因为他们更容易发现我们的“桩子”在哪里。
敌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们的强大是因为敌人的存在,是因为敌人的存在使我们产生了斗志,是因为敌人的存在 强迫我们超越自我,是因为敌人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才如此精彩。
要找到自己思想的桩子,最好多观察自己,看看自己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再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想、那样说、那样做。是一个反方向的梳理过程。把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再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审视会发现“我”是怎样的。
开悟这种融通是暂时的,是对之前的认识的融通,开悟之后会发现还有广阔的领域是之前从来没有涉及到的。
六、
这是儒家、道家、佛家共同的心法。通过认识自我达到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真知。
途径是尊重现实,力争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和谐互动 。
七、
如果你能跟小孩子成为朋友,会有意外的收获
当你理解了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的时候,就更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了
你会明白自己是怎么到达现在的
实际上人们对自己并不了解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人总是睁着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现在人们向迷失了方向的蚂蚁
没有注意过自己
却不知道如果认识了自己,就会明白世界的全部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