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断背山和电影以外的断背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41:23
导演李安1月21日在美国一次采访中明确认证,《断背山》基本上确实是描写两个男人的爱情,虽然片中的时代与地点使这故事更为烫手、敏感,但李安表态说,不会因为“引起争议性”而去歪曲这故事的立意。
什么故事
两名放牧羊群的雇佣牛仔,恩尼斯与杰克,在一次为期一年的放牧过程中,长期相处,进而相爱。劳役期满,他俩无奈分手,并各自娶妻生子。怎料4年后重逢,才发现原来仍深爱对方,碍于当时社会保守,只得每年以“相约钓鱼”为由,暗渡陈仓。恩尼斯太太发现丈夫私情,终与之离婚。杰克因在家里毫无尊严地位,精神压抑。杰克甚至建议离开本土,但因为恩尼斯看法不一致而作罢。及后,杰克被镇上反同性恋偏激者殴打至死,恩尼斯伤痛之余,离群索居,独自凭吊这段感情。
故事并不复杂,交错纵横的,是剧中所有角色的心理。
从“同志史诗”到猛男形象的毁灭
《断背山》评论如潮。评者之中各种性取向人士都有,难免有人因此以个别原因作出有利或不伤害自己立场的推论。
偏激的政治派同志,动不动就誉之为“同志史诗”,尤其美国同志博客,感激涕零与洋洋大观的史诗论调足以成套出书。
普通同志及带有同性情结者,说这是一部首开先例的优质经典作。但,比起欧洲一些同类题材,《断背山》仍未及深度,而写情处显然又过于唯美及精神化。
开明或慈悲为怀的异性恋者,为避免自己性立场被误会,会礼貌地说,它描写的爱情也就是不容置疑的爱情。
一些“超越派”影评人,甚至自信能“超越李安本人创作”的,爱说这部电影如何地高高高,因为导演是李安,这部电影就甚至不知所云地“超越了性别”。
一些雄性尊严危机恐惧者,把它骂得狗血淋头。尤其在美国,牛仔一向是男性象征,历史上数百部牛仔电影,只见牛仔开枪决斗、策马大战红蕃,他们身上每立方公分都是男人,而且只能是男人。这些雄性尊严危机恐惧者,认为牛仔爱上自己人彻底毁灭美国理想男性形象。尤其万宝路烟草公司,50年来以美国牛仔作为其猛男形象代言人,现在看到代言人在营帐内的活动,简直痛心疾首。
原著、改编与制作都不是巧合
原著虽属短篇,但来头不小。8年前,当美国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得主安妮普罗克斯(E. Annie Proulx)在1997年10月号的《纽约客》杂志上发表《断背山》短篇小说时,就引起评论界哗然之声。小说发表后,其文学意境之优美,当下就拿下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及亨利奖(O. Henry Prize)。
美国普立兹奖设于1917年,159年历史,其中许多文学及戏剧得奖作品搬上银幕都成为经典,如《老人与海》、《推销员之死》、《欲望列车》等等。
安妮既为普立兹奖得奖人,作品自然就有人猛打主意。当时,将这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的,竟然也是普立兹得奖人的莱利麦默特里(Larry McMurtry)与黛安娜奥沙娜(Diana Ossana),因此,从原著到改编,都是普立兹“队伍”。
剧本改编后,在好莱坞引起各方瞩目,但如此烫手的题材,好莱坞大公司不敢轻举妄动。一些方向偏差诚意不足的小独立制片,又得不到编剧者的信任。
直到李安出现。从《理性与感性》里的细腻及格调,李安得到原著与编剧者的信任。《断背山》只算中型独立制片,不过因为题材的敏感,据说制片人也费了许多力气最后才筹得资金。
安妮优美的原著文字,与李安的细腻手法,极为合拍,电影含蓄而深切,就是默契证明。
故事背景令人关注
80年代之前,就算欧美社会,任何与异性恋有异的性取向都没有政治资本,正如片中1962年的恩尼斯与杰克,对自己的情感只有内疚,从来没想过有争取权利。更何况故事发生在思想至今仍属保守的怀俄明州,连在90年代,那里仍有过多宗因性取向歧视而殴打杀人的命案,就如片中杰克命运一样。
据知,好些这类案件终审结果至今仍备受争议,因此,原著选择这背景并非偶然,李安保持这特别敏感的背景也非偶然。
一些宗教分子,就把抗议此片的理由,放在针对“家庭遭受破坏”这论点上。但1962年美国怀俄明州的牛仔,根本无法提出不结婚的理由,无论是什么性取向都必须结婚,因在当时仍不算密集的西部,人口就是劳动力,不结婚是反社会行为。
不过,对“被主流习俗牺牲”的女人,李安也给自己设计好两道安全梯:恩尼斯的妻子是无法以理智与丈夫进行谈判或处理他的困扰,家庭才陷入无可挽救余地。杰克的妻子,是个只爱理财的村镇女强人,岳父是个泛父权主义,杰克在自己家里没有男人应有的位置。这些安排虽牵强,至少留些借口。
换句话说,假如恩尼斯和杰克一直可以每年相聚“钓鱼”,即便杰克受不了身边的主流压力,相信故事也可以避开电影里的悲哀结局。而是更接近真实,确实很多各自已婚的情人只要恋情不曝光,那也只好“每年一钓”终其一生。
电影里的男情
《断背山》男情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发生在两名有同样性取向的男人身上。一遇见恩尼斯就利用车子倒后镜窥视他的杰克,肯定是个同志,但恩尼斯的取向那时只能说是片模糊地带。他不是不懂,但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警告和恐吓,是没有胆量接受自己的取向。
这也是电影另一个遭受严重非议,说它具有误导个人性取向的地方。但话说回来,戏里恩尼斯脱自己裤子的速度并不比杰克来得慢。
既有吸引,剧情里有性爱并不意外。但真正使两个主角刻骨铭心的重点,应该是在旷野之间长期相处的一种伴侣情怀,李安很细腻地描绘出两名同性在人生价值观上的探讨、理解、关注、寄托,还有陪伴。
不妨如此设想,假如两个主角是在今天纽约相遇,甚至就在人肉市场般的42街,那里肯定有更多午夜牛郎,但两人之间的故事及情感价值,就可能很不一样了。电影的大自然环境,让两个主角返回至为单纯的价值观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茫茫大地除了自己就只有对方。
在这种状态下所培养出生死与共的同僚情谊,即便他们是两个从没发生过关系异性恋男子,都不容易忘记,就算老婆再好,也无法取代死党位置。戏里的情人,是永远的至交,这才是复杂所在。
按照戏中境况,无论他们是友情还是爱情,他们各自结婚后的发展,只可能是五十五十。假如李安为恩尼斯安排一个比较能通情达理并且有耐心的妻子,恩尼斯也许能把这份情谊悄悄留在心里最底一层,并极力压抑自己童年里的某种情感。无论是那时代还是今天,在真实世界里,有过同性体验但婚后能凭藉信仰、责任而驱使自己专注于家庭生活的男人,也并不少见。
但杰克就较为困难了。电影里安排他被殴打至死,是顺手推舟切对了怀俄明州的保守背景。不过,即便他不是因在家里父权旁落,他也不可能逼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丈夫或称职的父亲。很简单。恩尼斯扮演男性角色,杰克扮演女性角色。
电影里李安举起的旗帜是一个“情”字,这回他淡化了一些当今社会也无法厘清的、社会道德观与个人情感之间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他是导演,不是社会学者。
李安东方情感的表达
《断背山》里导演真正要揣摩的人物是恩尼斯。他的慢热也证明他最终会把一切摆到心里去。李安处理细腻之处,是两人分开4年之后的重遇,4年不只没淡化两人情感,相见时在屋外楼梯不顾一切的冲动及热烈,将那4年里的互相牵肠挂肚表达得淋漓尽致。与其说恩尼斯太太惊异于丈夫的性取向,更贴切说是,她惊异于自己与丈夫从来没有过那么热烈的激情。这无法湮没的激情,最终导致恩尼斯不惜背负社会眼光及骂名,即便没有怨言,他也不再违心地接受另个爱他的女人。
恩尼斯探访已故情人的父母,是男主角在情感认同上得到的唯一安慰——虽然来得唐突且意外。我仍觉得这是李安在《喜宴》里郎雄想对赵文瑄男友要说,但碍于语言不通而无法沟通的话。不过,最后恩尼斯还是选择离开人群,住在废车厢里,守住情人一袭当年的衬衫。这里的情感是属于东方的,表达方式也是李安风格的,我怀疑美国男人真会为曾经有过的一段刻骨铭心守下去,即便对方也是个男人。
《断背山》启示了什么?
李安要说的,其实只是一种无奈何的无法面对。但由始至终都不是政治性的。《喜宴》说的是理解,《断背山》说的是情感,而且最终都是在无奈里让人们再反复思索一下。一些美国影评认为,这部片会影响社会是杞人忧天,但影响是有的,也许日后人们谈到这话题,至少可以更多关切到情感那一部分,且探讨得深入一点。
假如男主角最终那份守候就是一种提升,那么,李安无疑是成功地利用了他含蓄隽永的掌镜技巧、炉火纯青的剪接、布设精心的各项细节,还有美加交界附近宏伟辽阔的大自然,很有信心和诚意地拍出一部描述真情的电影。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