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58:13
2009-06-02 12:08
北京大学历任校长
1.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2. 许景澄(1900年春—1900年8月)
3.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1月)
4. 张亨嘉(1904年1月—1906年2月)
5. 李家驹(1906年3月—1907年8月)
6. 朱益藩(1907年8月—1908年1月)
7. 刘廷琛(1908年1月—1911年12月)
8. 柯劭愍(1910年12月—1911年12月)
9. 劳乃宣(1911年12月—1912年2月)
10.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11. 章士钊(1912年10月—1912年12月)
12. 何燮侯(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13.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14.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7月)
15.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16. 李煜嬴(1928年6月—1929年1月)
17.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18.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19. 蒋梦麟(1930年12月—1945年10月)
20. 胡适 (1945年10月—1948年12月)
21.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22. 马寅初(1951年9月—1960年3月)
23. 陆平 (1957年10月—1966年5月)
24.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25. 张龙翔(1981年6月—1984年3月)
26.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27.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28.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2月)
29. 许智宏(1999年12月—2008年11月)
30. 周其凤 (2008年11月—)
学校历史
大学堂匾额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2][3][4],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的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身兼中国最高学府与国家教育部的双重职能。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学学科都是它的强项。北京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成员。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4位,是亚洲排名最高的大学。在2007、2008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分别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均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北京大学校门1927-1929年间,北京大学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京大学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6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