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学校体育田径课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26:42
何如
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田径教学内容是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新型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在中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学”的教育理念,为田径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等学校;田径项目;教学现状;改革对策
田径项目是一切运动的基础,通过田径项目教学和训练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运动成绩,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发展人体最基础的走、跑、跳、投等身体素质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教育竞技、健身功能,那么,它的价值和作用很难被其他项目所取代。而长期以来,田径项目的教学,如短跑、中长跑、跳远、铅球等项目以技术性为主,而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本来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而单调,那么对现行的田径项目进行教学改革, 以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 中等学校体育田径课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等学校目前由于受招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学校注重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忽视体育教育,在教学经费、教学时数上任意删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的课程不断涌现,在课程安排上,体育课往往是被削减的主要对象,除大纲要求的必考项目,体育课在内容安排上,大多取决于学校场地、器材与教师的兴趣及安全方面考虑, 田径项目又成为体育课删减的对象。
(2)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差, 存有心理障碍。有的独生子女娇惯受宠、贪图安逸, 使他们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很差。因此, 他们对运动强度较大的田径课就更易产生厌烦心理。有的家长一提起田径运动, 既怕孩子伤着又怕孩子累着, 甚至禁止、阻挠子女参与田径比赛。
(3)田径教学内容老一套,缺乏创新。如:短跑、长跑、跳高、铅球等都是小学、初中学习过的内容,中专还要学。尽管内容深度和尺度不断提高,但仍有形式相同。缺少以健身、教法、游戏、娱乐等更多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选择新兴、时髦、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激情不足的田径运动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特别是耐力跑,没有信心和毅力进行练习. 无法产生学习动机, 而且学了之后就要进行达标、技评,觉得有厌烦心理。
(4)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田径教学由于技术性强,因此一些教师注重讲解和示范,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单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老师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较深以及授课内容、教学时数、考核体系等的制约,教学方法变化不大。
当代教育技术已相当发达,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般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阶段上,加上教师受自身水平和教学硬件条件所限,难以全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田径项目体育课的积极性,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5)教学目标评价体系陈旧。目前的田径评价体系依然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课的考评办法与“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不相符,忽视学生体质体能上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阶段性的进步幅度。评定方式仅以教师评定为主,不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使得成绩体现不出全面性与真实性。
因此,要把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所构成的基本身体活动,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指导, 使之成为学生愿意接受的、并能经常进行的、用于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田径课教学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走出低谷, 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二、田径教学改革的基本对策是转变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目前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一个科学的田径课堂教学体系,从学生的身体需求出发,科学选择锻炼手段、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评价和检验自身身体状况和锻炼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田径运动的健身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真贯彻中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田径课是学校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田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价值。田径运动是一项可行性较强,且健身价值高的健身运动项目。田径项目中走、跑、跳、投是人类生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田径运动以其特有的运动形式及练习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运动能力,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而且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进健康,因而在学校体育中它的基础地位应引起重视。
(2)]在田径课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做学生的益师良友,以自己的教学情感去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感染学生, 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练,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提高教学与训练质量。对一些基础较差、 体质较差的学生,相对降底练习难度,要多给于鼓励、 帮助和支持, 才能更好的完成田径课的教学与训练任务。
(3)优化教材内容,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竞技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把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地转变为“ 趣味田径”,挖掘、激发、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 乐中练、乐中学”.“ 趣味田径”的练习要负荷适中,练习的内容与方法要丰富多样,可以将单调、枯燥的田径竞技项目科学地拓展成大家喜闻乐见的田径运动健身项目,与传统田径技术的学习相比,练习难度较小,练习者不宜产生厌倦、排斥和恐惧心理。另外练习大多以比赛竞争,团队参与的形式进行, 可以在发展个人身体运动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这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变换组织教法、注重培养兴趣。一要针对学生课堂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怕苦、怕累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上的成功感,即通过技能教学使学生获得技术学习上的进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创造宽松的练习环境,在不影响他人学习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以教师的“乐教”、达到学生的“乐学”。三要注重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设计每一堂课,机智巧妙地应用各种教法和组织形式, 比如, 把田径教学与游戏、球类项目有机结合,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淡忘疲劳、增强体质、克服心理障碍、 活跃课堂气氛等。尽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有新东西、新感觉,寓教于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田径课的乐趣,从而避免因组织教法单调呆板而导致的倦怠心理。充分体现体育课活动性、娱乐性的特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5)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是新课标的制定者与实行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那么无形之中他对学生就会有巨大的感召力。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制定自修计划,让教师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并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动态及本领域的科研动态,深入研究田径运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把现代田径运动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丰富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6)对学生加强健身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项目的健身价值。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需求,结合田径项目的特点,向学生讲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健身方法,包括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方法、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预防与治疗一些疾病的方法和形体健美的方法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田径运动的魅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锻炼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7)改革考核办法,建立全面适用的评价方式。
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考试,就是单纯的以某一标准成绩作为达标评分的标准,这种“一刀切’的考试,造成学生为达标而上田径课,田径基础好的学生不想练,田径基础差的学生难达标。在体育学习成绩评定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条件的差异,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既要关注体育差生的弱势,也要关注体育尖子的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要放在教学方法上的因材施教,在成绩评价中不应把学生看成不变的人,而应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应重视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并且在实践中广泛采用相对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进行成绩评定,真正体现区别对待,满足学生身心的要求 ,从而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动机和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中等学校的田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任务,要紧密结合如何通过田径课的教学,培养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和能力,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使中等学校的田径课教学能够体现出灵活性、娱乐性、前瞻性、健身性、知识性、技能性等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史雪方.浅析中学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改革[A]科教文汇2008(4)
[2]钱景宏.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革设计[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3] 王维,张丽彦. 对高等院校田径运动走向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6):821~822.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王英武.刍议体育教学评价[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25
────────────────
[作者简介]何如(1970-),女,福建人,福州工业学校体美室讲师,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教育学学士,着重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