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三十年代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7:53:02
米夫: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
高淑玲 刘建美
2009年04月27日07:2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做过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的巴威尔·米夫一直被称为“中国问题专家”。正是由于他的举荐和支持,才使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并由此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惨痛损失。
首次访华,提携王明
巴威尔·米夫,1901年8月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15岁时,他开始接受革命理论,并参加了秘密革命组织。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米夫先后奔赴察里津、波兰等前线作战。战争结束后不久,米夫进入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并确定以远东革命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
1925年,在国共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大革命不断深入发展。不幸的是,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孙中山于3月12日与世长辞。为了纪念孙中山,并为中国大革命培养人才,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决定在莫斯科成立一所以“孙中山”命名的学校,即莫斯科中山大学。长期从事东方革命问题研究的米夫有幸被任命为副校长。从此,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为米夫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当时,中山大学学生的政治成分相当复杂,有一些是国民党要人及其子女,如郑介民、谷正鼎、邓文仪、康泽,以及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邵力子的儿子邵志刚、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等,还有一些是共产党员,如邓小平、吴玉章、徐特立、叶剑英、杨尚昆、秦邦宪、廖承志、王稼祥、张闻天、王明等。当时为与校长拉狄克作斗争,米夫拉拢一部分学生,培养自己的亲信。而一心想出人头地的王明,与米夫一拍即合。于是,每逢米夫讲授马列理论课,王明总是抢先发言,以讨好米夫。与王明同桌的庄晓东晚年回忆说:“每逢上列宁主义课,他总争着第一个发言,看他紧张的面颊青筋暴出,口水四溅。为了避免王明的口水溅到我的脸上,他发言时我只得把脸扭转一边,侧背而坐。因为我的座位是固定同王明坐在一张桌子边上的。他的每次发言成了我的灾难。好在上其他课,他就不出声了。为什么呢?因为列宁主义的主讲人是该校副校长米夫。”因流利的俄语和熟记列宁主义的名词术语,王明深得米夫的欢心,并成为米夫的重点培养对象。
不过,米夫真正器重王明,还是从王明参加旅莫支部的大辩论开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不久,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莫斯科支部”,简称“旅莫支部”,负责人是任卓宣。旅莫支部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支部负责人错误地认为留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回国做实际工作,因而反对党员研读马列理论和学习俄文。米夫对此很不满。1926年夏,他在学生中挑起了一场莫斯科中山大学党组织归谁领导的大争论。任卓宣等主张归旅莫支部领导,另一些同学则主张归中山大学所在的联共(布)莫斯科的一个区委领导。会议一连开了4天,争论仍无结果。王明揣摩透米夫的意图后,一马当先,与任卓宣展开辩论。最后,王明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旅莫支部归莫斯科一个区委领导。此后,王明扶摇直上,当上了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从而更有机会接近米夫。
1927年1月,联共(布)决定派遣他率领苏联共产党宣传家代表团前往中国。该代表团的任务是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宣讲群众宣传和党的建设工作。这是米夫第一次访华。米夫受命之后,立即任命王明为贴身翻译。显然,这是有意让王明直接接触并进入中共领导层。
3月,米夫一行到达广州,随后又到上海、武汉等地进行了访问。当时,正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米夫亲眼目睹了澎湃汹涌的大革命浪潮,兴奋不已。但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在紧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米夫作为联共(布)代表出席了会议,王明以米夫翻译的身份列席了会议。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决议案,批评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但对如何分配领导权,大会却没有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办法,陈独秀依然当选为总书记。会后,米夫意欲让王明主持中央宣传工作。陈独秀不便推辞,就安排王明担任中央宣传部秘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