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炳信:采访江青护士马晓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02:52
田炳信:采访原江青护士马晓先
——江青被抓时我看到的细节

马晓先近照
采访人物:马晓先,原中南海保健处干部   原江青护士
现北京颐和健康顾问中心副总经理
采访时间:2005年1月2日
采访地点:北京好苑建国饭店9009房
从1949年以后,中国每一年都有大事。1976年的大事像是串糖葫芦一样,特别多,特别杂,让中国人感到震恐、震悚、震荡、震撼、震惊、震动、震激、震奋的一年。
1月9日,周恩来去世;7月1日,张闻天去世;7月6日,朱德去世;9月9日,毛泽东去世。4月5日,“天安门事件”爆发;4月8日,邓小平被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10月6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俗称“四人帮”,被隔离审查。
在这铺天盖地的大事件相继发生的过程中,当时32岁的中南海保健处的护士马晓先,有幸目睹了其中的一些场面,经历了历史大时刻中的一些大细节、大场景。
马晓先现在也是近入耳顺之年。许是在中南海里工作太久的缘故,不善言谈,对往事也不愿讲,要不是北京的一位和她要好的朋友,她轻易不愿打开话匣子。
田炳信:时间是最大的较正器,很多事情离开特定的环境、人和事,再来看的话,可能会比较冷静,有些事情也就好谈了。你在江青被抓的前前后后一直担任她的护士,有些历史性的细节,你恐怕更清楚些。
马晓先:你知道,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有些人和事又特敏感,过去我们受“左”的影响,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所以,我大部分时间保持了沉默。
田炳信:现代的社会要比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又进步了许多,言论自由也更宽泛了。对过去的事和人,人们更多的趋于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认识了。
我记得1988年,我还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工作时,有一天,接到读者来信,说我们出的报纸,在正文里把“李鹏总理视察云南灾区”印成了“李鹅总理视察云南灾区”。编辑部的领导赶紧把那天的报纸找来,一看真是印错了,但后来也没有追查什么政治事故,因为当时还是在铅字盘里捡字,像鸟字旁的字,什么鸡呀,鹅呀,鸭呀,鹊呀,鹄呀,鹏呀,都在一个格里。
马晓先:这点,和以前真的大大不一样了,现在报纸、网上新闻放回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按照“左”的年代的标准,不知又要抓多少人。人们对报纸的看法也不纯粹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了。我记得,当年我给江青当护士的时候,他们对报纸都是看得很认真。
田炳信:她都看什么?
马晓先:看看报道有哪条,然后上面有什么什么人,江青都在什么位置,都要看的,那个照片都登在什么位置上,都要特别注意。
田炳信:那时候你们也要负责送报纸给她看吗?
马晓先:有人送,开始是勤务员,接来以后交给秘书,然后由秘书给她看,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她还是很关注这事。
田炳信:看名字排在第几位,照片登在什么位置?
马晓先:因为她在政治上确实有野心,她很有野心。但是从能力这方面,从知识面这方面,她还是有距离的。就是说,我们是搞医的,是从医疗保健这方面来看,从旁边观察到就是这样,因为她挺重视。主席去世之前那段时间病重的时候,我是74年的3月份到那去,因为我实际上知道她那不好管,不想去,去她那是组织上决定的,找我谈了两次话。汪东兴找了中央办公厅主任,然后再加上我们中南海门诊部的主任,陪着我去谈话到她那去,江青办公室因为他管这事,就说他要给江青找护士,要科班出身的,最好有小孩的,因为有孩子的做母亲的细心、耐心。还得科班出身,他们到处找啊,找到我,我就觉得我不合适,我是内心有点不愿意,有点怵,她的传闻早就知道,觉得工作比较难做,就觉得脾气有点大。
田炳信:江青因为是主席夫人,当时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人特殊,地位又特殊,人难伺候呢,还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她的生理形态会出现了一些变化呢?
马晓先:可能我觉得,不能说一点没有,她有肾功能失调。
田炳信:她多大年纪?
马晓先:她有六十了,在这之前她身边呆过的护士我接触过,说她脾气比较大,大到什么程度,做事比较挑剔。比如说,帮她做点什么事情,她觉得挑不好,就扔到一边去了。她觉得事情顺心、随意才行,她觉得怎样就怎样,像这种就给人家工作上带来很多麻烦。她给人一种压力感,不敢靠前,不能那个什么。可话又说回来,那时候的江青,能在她身边,我想她脾气再大,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不怕,因为你是主席夫人,我是组织上派来的,你那样对我,我就不吭气了。后来就不一样,她是政治局委员时,地位变了,她有权、有势,要人也有人,是不是?那么我们组织上也是有些交待。

江青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
田炳信:你还记得后来第一次去见她是怎么样的感觉?你还记得吗?
马晓先:因为我是有思想准备的,而我这人,比较不是那种战战兢兢的样子,好像去她那之前在她女儿那管过她女儿。她女儿李纳,李纳脾气也很坏,事情也不是太好办,她挑了好多护士都不行,最后她还找我,那时我已经都觉得李纳那的工作就不是太好做。李纳看着我,就说“你可以,你在我妈那可以。”就这样,她过去说过这句话。
田炳信:那是不是李纳推荐的?
马晓先:这具体就不知道。但是直接找我谈话的是汪东兴,从李纳对她妈妈,因为我在李纳那跟她妈妈接触过,她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脾气不好,脾气很相象,母女俩脾气相象就容易吵架,实际上,这完全是母女之间的冲突。其实我想我这个年龄,到我更年期,与女儿也有类似这样的冲突。
田炳信:这是家庭内部的事情。
马晓先:对,这是家庭内部冲突,这个没什么,跟那就没关系。但是我觉她脾气可能比较大,但后来她找了我是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刚生了女儿以后,我爱人是急性黄胆肝炎,这个密切接触时候不能到那去工作,这是我一个非常非常正当的理由。我把这个理由提给汪东兴主任,汪主任觉得别的可以不管,这个问题要考虑考虑,所以就告一段落,他说他可以再找。我以为就过去了,但十几天后,我们主任又陪着我,又到他办公室去了,他办公室在南大楼。然后,又是谈这事,我还是谈了我的想法,重复一遍,我说:“我去朱老总那,去那些老帅那都可以,就是不愿意去江青那。”我知道江青那工作比较难做,后来汪东兴给我拍桌子,“你是不是共产党员!”脸上非常的凝重,很正式地、有点紧张的样子,那我说“是”,“你是共产党员,你不服从党的分配?”我说“如果非得这样的话,那我只能是组织上服从,我思想上想不通。”然后他就一下子缓过气了,“我不要你思想上想得通,只要组织上服从就行了。”
田炳信:汪东兴处理问题还是有一套。
马晓先:就这样子结束了,然后就交待一些事情,那个组织上的事,不能随便谈啊,不能随便讲,这种严格保密这方面,我觉得特别严。所以我到那去工作,我没有直接跟我们保健处的处领导谈这个事情,然后我爱人也不知道我到哪去工作,我们都不说。
田炳信:回家也不说。
马晓先:回家也不说,都不知道一直到什么时候,到后来就是因为有些情绪,无意当中流露出来,可能我爱人不知道我在江青那工作。
田炳信: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你在中南海保健处。
马晓先:不知道,以为我在中南海保健处,因为我们以前七八个月出差,出差以后呢,电话都很少打,然后信也很少写,几乎就没有写过信。因为我们不能够写信,你说你在杭州宾馆里出差,你能用杭州的信笺纸写吗,那上面都有杭州的,你就是用白纸写完以后,最后邮局要扣当地的戳子,也不行。
田炳信:经过邮局也不行。
马晓先:你拿便笺写了以后,交给信访处,给首长传递文件的,传过去,传到北京,发了,扣的是北京的邮戳,都是那样。
田炳信:因为我在新华社做了十年的记者,我在政治文教室,也跟了很多中央领导采访,社里要求在他们走了以后我们才能发稿。
马晓先:一发稿人就已经回来了。
田炳信:都是人走发稿。
马晓先:都是这样,这个一说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到现在有些人他想采访我,我说你给我传真个东西来,我一看,就谢绝了,我不愿意提起那些事情。有些想要沟通一下,但是没法沟通。还是从过去的工作,我的专业角度去看,看过去的事情有什么意义。
田炳信:我想整个中国就是现在所谓的奔小康社会,人的生活也普遍提高了,对这个身体、体型和体能的要求,相对于过去,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整个国家处于半饥半饱、半温半暖的状态,经过这26年的发展,不一样了,特别是城市这一块变化更明显。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求也高啊,满大街、满城市都是什么洗脚屋、桑拿屋,美容院、健身院特别多,不像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健身都是一种简单、不花钱、朴素的活动。像全民搞的广播操啊,现在没人做了。你当年就在这样特殊的环境,又跟过一些特殊的当年的重要领导,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要做保健,作为在当时平民百姓看来,能给那样一些人物来做保健,他们的养身、医药用药的方式是不是会比普通老百姓高很多?人们会用一种很神秘的眼光去看,如果再加上你现在有这样一家医院,你回头用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眼光倒过来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你会怎样来看这样一些事情?
马晓先:我倒觉得提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实际上,这问题就摆在这了,我觉得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好像是把保健提到了这么高的位置,好处是人们的意识增强了,健康意识也提高了。经济发展有这个需求,整个意识提高对于加强全民的保健是很有利的,推广这个健康知识也有利的,这是好的一面。那么不好的一面就是商业的炒作太浓了,你刚刚说的这种桑拿浴啊,足浴、足疗啊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冠冕堂皇的词藻,然后就是找一些借口来赚钱。经过实际的,有多大用处,我觉得不能说一点没有用,但就保健来讲它是一个长期的保健,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如生活有规律,你像我们管的这些领导当中,真的没有什么整天去吃什么山珍海味,去补啊什么的,吃最高最名贵的,没有,都是普普通通的。
田炳信:现在兜里有个三瓜两枣的人多了,大爆富的,有大富的,有小富的,也有微富的,人有时很奇怪,一富、一阔就找不着北了。
马晓先:现在中年以上的大多数人是从一个贫困年代、饥饿年代过来的,他们现在对吃有一种畸形的补偿心理。
田炳信:猛吃,海喝,吃出一身脂肪,喝出一个个“将军肚”,看上去怪怪的。我听说你还在朱德委员长处呆过一阵,他的饮食起居怎么样?
马晓先:我是68年到朱德处工作,朱德那时候家里条件相对很简朴,吃的方面很简单的。
田炳信:馒头、粥,还有什么东西?
马晓先:早上他很简单的,比如有个鸡蛋,有点稀粥,有点小菜,有牛奶。我去的时候已经不是那个六几年自然灾害,已经过了,他在顶楼,顶楼专门有个厨师,有一段时间都是警卫,两个警卫跟他一块,有时候早餐警卫也是跟他一块,他很简单,要求不高,那个康克清,也没那么多事情。
田炳信:午饭呢?
马晓先:早饭、午饭都是老两口一块吃。
田炳信:他是四川人吧?
马晓先:他是四川人,我印象吃得特别简单。
田炳信:比普通老百姓强不了多少。
马晓先:强不了多少,只不过就是干净,桌上都是一碟碟小盘,这样家里也没有什么讲究。这样过节有的时候,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一般呢,也就他们几个,但是星期六、星期天有一次我去他那,天下雪,留我一块在那吃顿饭,在那一次吃的是烤鸭,给我印象特别深。
田炳信:那时吃一顿烤鸭那算是大餐了,已经很好啦。
马晓先:对,很好啦,然后也就几碟那个小菜,据在他身边工作的小徐说,他们在63年的时候请客,十几个菜,最好的菜就是蚂蚁上树,就是那粉条煮点肉末,那就是最好的菜,大多是白菜,土豆,青菜。
田炳信:那我问一下,你跟了朱德那么多年,他们有没有吃过鲍鱼、鱼翅、燕窝?
马晓先:没有,还真没有,他们日常生活上还真没有看到这些东西,真的。那个食物主要的原则,一个就是易消化的,有点我们所谓的高蛋白,有点蛋白质,有点主食就是鸡蛋、牛奶、花卷、面包,还有那个两面的馒头,叫金银卷。什么面食类的主食他都可以吃,因为他血糖有点偏高,得了20年的糖尿病,而且康大姐也控制得比较严格,所以他吃的量不大,再加上他有护士监测糖尿啊、血糖,这样我觉得他生活还是挺规律的。几点睡觉,几点起床,他喜欢起床后先冲个澡,再吃饭,吃完饭以后去做操、散步,他有自己编的一套操,他从头到尾的这样摇头,胳膊运动,颈椎,那个腰、腿都要,刮风下雪坚持不懈,下雪刮风也在走廊里头做。
田炳信:就在中南海?
马晓先:就在中南海,在中南海那西门,后来搬到六所去。朱德活到95岁,那也是高龄,他也没吃过什么山珍海味,他也是吃的最普通的。有的时候到山上去,山上有野生的苦菜,摘一盘那个苦菜,洗干净,然后在边上拌一点那个酱,就这么吃,吃得特别香。别的什么都吃,幸亏他不挑食,而且他愿意吃那二米粥,大米、小米混一块,白面加点。我觉得他们的饮食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特别禁忌的,也不贪什么,什么都吃点,这样,我觉得挺好的。他们最重要的是每年我们都有一个体检,这个我觉得在这老年人保健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田炳信:每年都体检一次?
马晓先:每年体检一次,半年有一个重点的普查,根据情况有的是当月或者一个月,有一些重点项目的检查,就说身边一个人在监测他的关键指标,不断地监测,动态的监测,这个我觉得是对人的健康有利,那么有些什么事情早些发现,早些排除。
田炳信:我们现在回头看社会上流行的这种保健,像你说这种商业化炒作,是不是也在进入一种偏离人健康的轨道,搞的很夸张,很奢侈。
马晓先:我觉得现在的所谓保健作为一种商业化的经营,就不可避免它有时候有点那个炒作,然后就把什么都提得比较高,这样才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吧。其实我觉得那些比较长寿的老人吧,可能还不完全是这样的。那过去我说的老首长他们的过去生活条件都是长征过来的,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不好,又都是那个爬雪山、过草地过来的,所以说他们身体条件不好,然后那个营养条件也不一定很好,但更主要的我讲的是生活规律,然后心胸开阔,很多时候,他们像主席,像彭真同志,心胸特别宽,共产党的监狱也坐过。
田炳信:共产党的监狱也坐过?
马晓先:彭真在国民党的监狱坐过六年,共产党的监狱坐过九年,但是他并不说因为这个我就恨谁谁谁,怨谁谁谁,他不怨,他现在还是感谢毛泽东,他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国家现在还在黑暗当中”,当时我在他身边的时候,他就跟我这么讲,80年代。那我就特别受感动,因为他的心胸特宽,这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一心想着他的工作,他非常信任身边的这些人,比如说像我们这些护士吧,他身边可能别人,有些家里人都不能进他的办公室,但是我们可以去。所以有些时候因为他办公精神非常集中,他正在写东西的时候,你要是悄悄地进去,会把他吓一大跳,我们有时候在门口就有意识地把声音弄响一下,所以现在我就觉得他那个办事集中认真,然后就是心胸的开阔,这是健康的。

彭真委员长为马晓先题词
田炳信:我虽然不是搞医学的,但是我有个观点,现在不管是癌症也好,各种疾病也好,都要比过去多了很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但是病多了起来。我说有80%的病就是压力,忧郁,想不开,心胸窄,这样造成的;还有20%的病是吃饱了撑出来的,是这种高营养、高蛋白,然后就造成了痛风、糖尿病、高血压,所谓这些病,其实我觉得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所谓社会的成功人士都跑不出这几样,这些恰恰和美国社会是倒过来了,在美国管这些叫垃圾食品,就是高营养、高热量的东西得的病,反而美国的富人呢,吃的是穷人的饭,我们现在的所谓的成功人士呢,吃的全都是些垃圾食物。一日三餐,餐餐这么吃,然后饱食终日,我不能说无所用心,只能说饱食终日。
马晓先:走路还得有车子,又少运动,吃的又好,又是高热量,然后消耗又低,就是入和出不成比例,然后剩余的太多,往往就出现肥胖症。
田炳信:什么脂肪肝,往往就会出来了。
马晓先:我为什么说那些领导人他们不挑食,什么粗粮、杂粮也吃,很多维生素和营养都在这里,那天我看电视的时候,有一个果皮和果肉的问题,那个营养最多,就是果皮,现在我们吃米,大米,白米太细。
田炳信:都吃得太精,太细,我记得在七十年代我们吃的叫90粉,只能产90%的粉。
马晓先:其实过去我们的标准粉是最好的,因为标准粉里头很多维生素。我们跟现在的年轻人也是这样说的,干什么要有个度,吃东西别太挑。有的要么吃鸡蛋,蛋黄丢了,光吃蛋白,其实我看80多岁快90多的老人一天有时候还吃个全鸡蛋,因为这个鸡蛋,蛋黄是胆固醇含量比较高,可它还有卵磷脂,它还有综合作用,它是个全营养的东西。吃东西不是说你不能吃,而是要有个度就行了,你说是不是?
田炳信:是啊。
马晓先:过去毛主席就说过。
田炳信:你当时没跟过毛主席吧?
马晓先:我在主席身边没呆过。
田炳信: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你在吧?就是抢救他这段时候?
马晓先:抢救的时候我没在他身边,主席病危的时候,我在江青那。
田炳信:那后来外面传江青对主席不管了,是不是?从你的角度你觉得会不会这样?
马晓先:江青她是这样,她不是那种贤妻良母型,她有她自己的想法,从我个人看呢,她生活上也不是如此挑吃挑喝。
田炳信:她对生活的要求高不高?
马晓先:应该说她的要求还比较高,但是她的高不是那种要花多少钱,她要求的要舒适,要适合人的健康。比如说她的内衣,她不是要新的,要什么样料子的,她就穿那个棉布的,旧的;比如说汗衫,要吸水性比较强的,她新的汗衫,过去都是圆领汗衫,因为她有肾功能失调,容易出汗,她就希望宽松点吸汗比较好。那她怎么办呢?我就给她想了个办法,帮她钉了个按扣—子母扣,每个汗衫都有一个子扣,每个小方毛巾的角钉两个母扣。这小毛巾经常更换,这毛巾很多一部分都是大会堂服务员用过的,大家用过的,都是特别旧的起毛的毛巾,分不清纹的那种,拿过来以后,高压消毒,洗了以后,然后我们就给她用,钉上按扣,跟这个汗衫的子扣一摁,这样一出汗就可以换下来。
田炳信:就是用来擦汗的。
马晓先:对,这样就免得着凉,你想这样,就用那个破毛巾,不是新毛巾,都是用完了收集回来,我们从护士包里头,一大堆、一箩这种毛巾,非常软。这个你说她要求高吗?她不高,这是她身体需要,她的衣服、睡衣都是她自己裁的,她很巧。
田炳信:她会裁衣服?
马晓先:会裁衣,她自己穿的是那种棉卡布的,也叫劳动布,但比劳动布不是那么硬,睡衣,裙式的。
田炳信:布拉叽。
马晓先:特漂亮,又朴素,自己设计的,别人给她裁,给她做。我至少觉得她是比较心灵手巧的。
田炳信:我别的不讲,就看她写的毛笔字,我们很多书法家都达不到她那种功夫。

马晓先:其实她有关心主席,她可能生活上不一定照顾得了主席,一个是她年龄,另外她跟主席又不住在一块,她身边有一帮人照顾她,主席身边也有一帮人照顾他。所以她有时候,看一些内部参考资料,她觉得主席用得上的,她就很认真地圈起来,然后就送过去,让主席看,就是这样,她从工作上这样地帮助主席。但其实到了这个份上,主席看不看,起多大作用,那是另一回事,我们所看到的是这样的。
田炳信:江青她有什么怪脾气没有?你前后跟了她有四年吧?直到她抓起来之前?
马晓先:一直到她抓起来之后。
田炳信:就是这段时间你没有被换掉,你是怎么对付她?是不是有点什么绝活?
马晓先:其实我主要是觉得我做护士是比较称职的,她挑不出我什么东西来,做人呢,我也不会低头怎么做,在她面前,怎么去奉承她,我也不会这样。
田炳信:人的本色应该是那样。
马晓先:对,对,对,见了她,我不愿这样干,也不会装得哆哆嗦嗦。
田炳信:比较坦然对待这件事。
马晓先:对,我想在她这之前,我已经管过很多领导,她要就要,不要也无所谓,我再干我就是凭我的本事干,不干我也无所谓,反正我也是没什么后台。后来,说实在的,在见她第一面,我也没有怎么去害怕,在这之前,李纳都已经介绍过了,我在她女儿那怎么工作,她都了解,我就觉得在她那工作很顺理成章,就是到了就接班了,没有什么特别的。现在还真想不起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什么场面,当然后期就工作了一段以后,因为她脾气这样,也有过这样特别难办的一些事情。
田炳信:她是骂人呢,还是摔东西呢?是什么方式表现?
马晓先:她发脾气,她好多方式,有一次要求比较高,你要想在她身边,比如说给她送药吃,要求时间要1点钟吃这个药,她一看表,我们的表都要跟她对,不能说跟中央电视台的对。
田炳信:跟她的表对?她的表快你们就快,她的表慢你们就慢。
马晓先:必须这样。那比如说一天送几次药,那几次药都是按这个时间去。但是有时候我们要提前去,到那一看,还差一分钟,“啪”吐出来,不吃了。那你还得等,你想你吐出来要一分钟,然后你再拿回去,时间又过了。
田炳信:又不行了,这不是故意刁难?
马晓先:她是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你赶上这时候真难伺候。一般情况,你掌握她规律以后,就这个时候,你就按时按点去,她也认可你了,到那时候,也挺高兴,她那个表,也可能不怎么看,拿来就吃。有时候她特认真的时候,心情不太好,不管是谁惹的,可能会碰上,谁来了就发到谁身上去。
田炳信:反正谁来谁倒霉摊上。
马晓先:还有的时候她不高兴了,比如说有一次,我记得是“五·一”节前,她要赶到人家邀请她到音乐厅参观演出,西哈努克在那,总理也在,一个音乐会。然后她呢,她要接见外宾的时候,她自己因为有功能失调症,一出汗她就很紧张,然后系扣啊,手都有点不听使唤,我们就帮她。这个时候她情绪有点激动啦,又不想去,然而又不得不去,已经答应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她情绪不太好。然后一出汗,她出去之前,我们都要看好风向,是朝她走那门的风向不能冲着她,她怕风,当然从我们保健角度来讲,可能一刮风,体弱的容易着凉了。但是这个风向不是那么容易看的,有时东北风刮过来,可是它是大的方向是这样,但你这个楼门是朝什么地方,楼拐弯的地方风向又不一样。所以遇到她一着急风一吹她,就说“不去了,回来”,“不参加了,你们怎么看的这个风向啊?你们就是软刀子杀人了。”你看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小护士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受不了了,你上纲呢,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不出席一个这样的会,她不去了,少参加一个会,这政治影响很大。这个我们的压力就很大,然后就这样子停职反省,我就被停职反省了,停职反省你就别工作了,然后又再找一个人来,我们一共就两个人,我要是停职反省了,另外一个就不知怎么办了。
田炳信:这是个游戏,对不对?
马晓先: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好好笑,从当时,我没错啊,我看的风向我没看错,我们在钓鱼台,有个楼里楼顶上有个旗子,我们专门去看那旗子。
田炳信:哦,看旗来识别风向,这个旗子专门干这活的?
马晓先:对,不管用了,后来我们就点根香,然后看那个香的方向猜的。就这样,我被停职反省了,可是我后来觉得这样挺好的,她让我这样睡不着,累得够呛,后来让我去当面承认错误,我这个人脾气又不是那轻易承认错误,然后我就不去。后来我们的支部书记,过了两三天以后就劝我,“你就去承认承认。”我说:“承认什么呀?我怎么说啊!”我说我没有错,“你想想,你要是不去承认错误,那让小张(另外那个护士)累死了!”后来就这样,甚至毛泽东也出来打个圆场,就算是继续工作。印象最深的是这次,那么我去了,也就没说什么,去了也就去,看看,“来了”就这样。
田炳信:就算是承认错误啦。
马晓先:反正,我印象确实有点,她对我倒不像对有些人,我们那确实有些人给顶掉了,碰到有一个年轻的护士,因为她是从卫生员出身,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反正在我们身上,我遇到的都是很紧张。在那工作呢,感到任何一件事情,比如说拉一个窗帘,你都要拉得严严实实的,不能说哪留个缝,阳台那中间要严实,边上不能光拉这头那头留个缝,这都不行,不然的话,因为这点小事,生活上的小事就会变成一个政治性的错误。

1970年,马晓先在庐山留影,第一排右三
田炳信:江青本人她自己,保健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看她保养得很好。
马晓先:她就是吃得很淡,口味很淡,她不那么大鱼大肉,她吃的都是鱼,而且都是活鱼、淡水鱼,也没有那些酱油,她的厨师原来是给主席做饭的厨师,她认为他吃得比较好,后来主席就把这个厨师给她带回去。因为她喜欢吃鱼口味比较淡,她的饭菜都是荤素搭配的,而且很规律,那个师傅对她的习惯也比较了解。
田炳信:也跟了好多年了?
马晓先:那都十几年了。
田炳信:像有些化妆品她用不用?
马晓先:不用,任何化妆品也不用。
田炳信:不抹什么东西?
马晓先:不用,不抹,她的化妆品都很普通,也没什么进口的。你比如她的头发,人家说她是假发,她没有假发,真的不是。就是那个67岁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黑黑的一头发。
田炳信:是不是染了?
马晓先:没染,很黑的,很亮的,没有染发的。她有假发,但是她那时候是为了一种装饰,比如说马克斯夫人访问中国的时候,那马克斯夫人比她要年轻点,她就想弄个假发,江青是短发嘛,利索点,她的那个假发是辫子盘起来的,好象就是想增加一点装饰,用现在眼光去看,我觉得真无所谓,她没有那些整天描眉,涂口红,没有任何化妆,很普通的。
田炳信:用的是雪花膏?
马晓先:雪花膏和玉兰油,反正就这种很普通的,国产的没有什么进口的东西,她的东西我们都很清楚,她的所用都在我们大包里放着。
田炳信:这玉兰油就是那个国产的?
马晓先:国产的雪花膏、玉兰油,就这些东西,但是我就说她饮食保养得比较好。出汗归出汗,但是很快就把它擦干了,不要受凉。穿衣服都是没有穿那些化纤的,露啊,透啊都没有,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
田炳信:她个人有没有什么爱好,像摄影啊、写字啊?
马晓先:有啊,很多。她喜欢摄影,喜欢字。我看她写钢笔字写得很好,她喜欢写毛笔字,但是我没有看她写过毛笔字,我去她那,我看她有时候批文件,看东西,都是钢笔写,很漂亮,很有劲,她学那个主席签字都写得挺好。

田炳信:摄影她喜欢?
马晓先:摄影很喜欢,比较专业。江青的摄影技术很棒。还给我们照过,在大寨那个稻田里,麦地里头照相,照完以后,好的照片就要给主席送过去。主席都看了,她照的还挺好的,而且她在摄影上可以花好多钱,她在这上面就舍得花。她跟摄影家杜修贤请教过。
田炳信:杜修贤是新华社的老摄影记者。
马晓先:每次出去都要带着杜修贤,她也挺欣赏那杜修贤的摄影技术,这方面是她的爱好,另外她在文艺上有时也听她哼哼,你说样板戏啊,这些她也涉足,但是你说她唱得怎么样,我看一般。
田炳信:江青毕竟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滩混过的人。
马晓先:对,她有这些喜好,你看她喜好挺多的吧,服装设计、摄影、书法、旅游,这都是她的喜好。但在心境这方面,后期,到政治局以后吧,她在这方面的精力就比较多了。我觉得她的生活总的来讲,饮食住行都还比较健康,后期比较麻烦,事情也比较多,我们大家感到有工作困难也是这一段。
田炳信:就是你跟着她的这段时间?
马晓先:对,他们说起来,都很同情地说:“唉呀,小马,就你跟的这几年,难啊。”
田炳信:74年吧?
马晓先:75年,76年。
田炳信:76就出事了?
马晓先:76年抓她的时候,我也在场。
田炳信:抓时你在场?
马晓先:在场,然后一直把她送走,属于那种软禁吧。
田炳信:抓的时候你在现场,那时候你知不知道要抓她?
马晓先:那天我也不知道,那天我是下了班的。
田炳信:哦,你不在现场,已经走了?
马晓先:不,我是下了班的,我在干我自己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倒班的,我干我自己的事情,我在洗衣服,穿了个拖鞋,后来就警卫局的局领导来找我,让我去一趟,让我把鞋换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就意识到。
田炳信:那你政治敏感很强?
马晓先:我已经意识到可能是出事了,要不然我们局领导局长,不会过来叫我去干什么事。
田炳信:还有什么人?
马晓先:就是局领导。
田炳信:局领导亲自来,叫你干什么?去那?
马晓先:到江青那去。那时大概下午4点多钟,当时宣布她隔离审查。这整个都是我陪着她过去,整个过程我都在,然后一直是,最后,我们坐着防弹车就过去。
田炳信:把你叫过去,还是直接叫到江青房间?局长陪着去?
马晓先:对,反正整个过程嘛 ,就是局长叫了我去,去把整个事情办成了,办完事情,又把江青的东西都收拾好以后,我们就坐着这车。
田炳信:防弹车?大红旗吗?
马晓先:大红旗,挺重的那种。
田炳信:你们坐一个车走的?一直陪着她?
马晓先:是,我们坐一起,然后我跟她到一个我也不知道的地方。
田炳信:你也不知道?
马晓先:对,又呆了几个月,我们自己这几月,跟家里,没联系。
田炳信:家里人都不知道?
马晓先:不知道,后来最后到秦城,也是我送,然后再回来。
田炳信:送到秦城你也去了?
马晓先:很多事情就是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
田炳信:当时去宣布的时候,除了你在场,其他的警卫、秘书都在吗?
马晓先:都不在。
田炳信:就江青和你在?
马晓先:还有那警卫局的局长。因为管她的都是警卫局的警卫,当时在场的所有警卫人员,她认识的警卫人员都不在场,在的全都是警卫团的。
田炳信:其实你也都不认识?
马晓先:我一个都不认识。
田炳信:那谁来宣布?
马晓先:就是局长。
田炳信:就局长来宣布,那江青会不卖帐吧?
马晓先:我想她也是有这个准备,她有这个思想准备,所以她动作一点也没有惊慌,但是她很快就能够镇静下来。

田炳信:这其实都是历史性的场面。这局长怎么叫她的?是叫她江青,还是叫什么?
马晓先:按着那文件宣布。
田炳信:她坐在那听?
马晓先:她坐着,坐在那办公椅上。
田炳信:站着宣布?
马晓先:她坐着,门口朝这边(比划)。
田炳信:警卫战士进来几个?
马晓先:没有。
田炳信:就是局长?
马晓先:就局长,我还有江青。
田炳信:就你们三个?
马晓先:就这样,因为这整个是中央的行动,我估计可能每个地方都是两三个人。
田炳信:那宣布的是逮捕?还是怎样宣布?
马晓先:隔离审查。
田炳信:她也没有闹啥就走?
马晓先:没有。来了以后要准备,开始有一个准备的时间。
田炳信:就是带一些日常用品。
马晓先:对,你想这个思想上要转变一下,然后静下来觉得有点突然,江青对来宣布的人说:“能不能再念一遍?”
田炳信:又念一遍?
马晓先:对,又念一遍,然后她觉得是真的,她就考虑下一步的事情了,有些东西要办的,要什么什么。
田炳信:我看公开披露的一些资料写道:江青这时爬在办公桌上,给华国锋写了一封短信,信的内容说“国锋同志:来人称,他们奉你之命,宣布对我隔离审查。不知是否为中央决定,随信将我这里文件柜上的钥匙转交于你。江青,十月六日。”接着她又在一只印有红框的大信封上,写上“华国锋同志亲启”几个字,下脚还注明“江青托”。是这样的吗?
马晓先:写什么,我不知道,她当时是在写东西,写完之后,还在信封两端粘贴了密封签,并用订书机订上,总而言之她这些事情,她认为该交办的都办妥。
田炳信:那这个过程时间不会觉得很长吧?
马晓先:那你也要给她点时间。
田炳信:总共有没有一两个小时?
马晓先:那没有那么长。
田炳信:就半个小时左右。
马晓先:她得去个卫生间吧。
田炳信:去到卫生间你跟着吗?有没有打算自杀,或者什么事?那也很大事。
马晓先:那卫生间就在屋子里头,每个办公室都有,她提出来后就让她去,江青有尿急尿频的毛病。有的时候,她平时上卫生间的时候,我也进去帮帮忙。
田炳信:帮帮忙,毕竟那时也60多了吧?
马晓先:对,因为我跟她也比较熟了,反正我现在想还是那种情况,就像刚发生的一样。
田炳信:那后来民间有一种传闻说,说抓江青时,江青骂呀,反抗呀?有点像泼妇。
马晓先:没有,很冷静。她上了卫生间,她可能在卫生间坐着想一想。然后出来,她去卫生间的时候,我就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因为她出门的东西我们早已备好。
田炳信:经常要出去,都是现成的,包一拎就走。
马晓先:然后又帮她出来以后,所以这个东西,我觉得她不能说一点没有心理准备。

1977年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田炳信:抓江青是哪一天?10月5号?6号吧?应该是6号,抓完就宣布。很快,抓完宣布,我看了后来的历史记载江青是最后一个抓的。
马晓先:我没有去推算,推一下能推算出来。是10月份,星期四,天气正好是不冷不热的时候。
田炳信:给江青戴铐了吗?
马晓先:没有,从大门出来,从暗廊到前厅有十几米长,靠墙边有一个礼帽架,江青把常穿的深灰色的披风带上,才上车。
田炳信:那后来坐在车上,江青说话吗?不说话?
马晓先:她会看,看她身边谁坐在她左右。
田炳信:你跟她坐在车上?然后局长,还有警卫吗?
马晓先:局长不在车上,宣布完他就走了。
田炳信:他走人了。
马晓先:局长并没有在车,在车上,可能她就认识我,身边前后左右她都不认识。
田炳信:都是战士?
马晓先:都是换的警卫团的,不会是战士,也有一些领导。
田炳信:她不认识,你也不认识?
马晓先:我也不认识,我后来认识了。
田炳信:后来在一起很长时间了。
马晓先:反正那种场面就是说不清。
田炳信:你觉得恐怖吗?
马晓先:没有,我一点不恐怖,我马上意识到是中央一个很明智的一个决定,因为也不是那很恐怖的对她怎么怎么样,她就办了个手续,等于我们换了个地方,然后在车上,车不是她自己的车了。
田炳信:换车了。那时你30岁了吧?
马晓先:我是生完我女儿,32岁。
田炳信:刚过而立之年就经历一场很历史的细节。
马晓先:是,那天我们进了车里,她一看,周围都不是她熟悉的,而且那天一上车以后天就黑了。
田炳信:四点多来宣布,一宣布完收拾东西,都五点钟才出来,十月天很快就黑了。
马晓先:是,感觉是这样,然后就天黑了,究竟走到哪去,我也不知道。
田炳信:有警车开道吗?
马晓先:有,但是究竟去哪我不知道。然后进了那地方以后,一看还比较熟悉,她也熟悉。
田炳信:你也熟悉?
马晓先:我也熟悉,就过去,跟她一块去过那地方,然后她就觉得身边有一个护士,心里就塌实,她就觉得这地方来过,她看那环境,然后她就定了定神。
田炳信:到了那地方以后,警卫很多吗?
马晓先:都有,就等于她的一个别墅,里外间。反正就在那生活了近8个月。
田炳信:8个月还没审她,没开始提审她?
马晓先:我记得这段的日子对她来讲是个很大的一个转变。
田炳信:她的态度变化怎么样?
马晓先:很不适应。但是后来还是很快的,相对的,我觉得还是比较快适应了。
田炳信:这适应力还是很强。
马晓先:毕竟还是跟她的经历有关,她慢慢地适应,你想过去她每天是指挥这个,指挥那个。
田炳信:以前电话也多,现在就没了。
马晓先:现在电话没有。
田炳信:文件没了,书也没了,报纸也没了。
马晓先:她可以写东西,她可以随便地怎么写,其实这段日子,革职审查,自己反省,有什么让她想,让她写写,从某种程度来讲,精神上是放松了。她没有那些事情了,而且周围的人也很简单了,她也不多问什么,她不问这个是谁,那个是谁,不问。但是因为有好多环境变了,从她来讲,肯定就觉得我也变了。
田炳信:她觉得你也变了?是态度变还是什么变?不好说?
马晓先:不好说。你想过去我是一个护士,服服帖帖的,在她眼里,她觉得我是一个很温顺的,很和蔼的,照顾得很周到的,但是现在说话呢,她也没说实话,她可能觉得我有点和以前不一样啦,说话口气也不够那么柔和了,反正就是这么一回事。

文革中的江青“风光无限”
田炳信:她不敢批评你,是不好批评了,是不好说了,是吧?
马晓先:但是她经常写东西,反正她在一边看着,她那眼神也看得出来,就不一样的。因为有些事情需要她自己做,比如你要教她一些生活上的东西,她过去可能很多生活上的小事是周围的人帮她做了。
田炳信:是哪些事情?比如说?
马晓先:你比如说有时候衣服要自己洗一洗,那洗衣粉怎么用,她不会用。
田炳信:她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常识?
马晓先:这东西过去都是别人做的。
田炳信:现在都要重新开始,等于过平凡人的生活,还要教她一下?
马晓先:她有的时候桌子也要自己抹一抹。
田炳信:都要学着做事了。过去都有专人干的。
马晓先:过去是不用你说,早就给你做好了。现在我要反过来告诉你,看守她的那些人都是些男孩子,他们不懂。
田炳信:他们没有这种义务,就你一个人跟她讲?
马晓先:是啊,过去她睡觉时吃的一些药,现在都没有啦。
田炳信:不给啦?
马晓先:不能给她,类似这些有很多要改变的,迫使你又说不出来,我又不能应对她。
田炳信:其实你的角色也挺尴尬。
马晓先:很难弄,很难弄。我是说那个时候,其实我本意,我觉得当时咱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愉快,从内心里觉得,从中央把这个,我当时想到可能不止是抓她一个人。
田炳信:你也不清楚?
马晓先:当时我不清楚,可是我对这个事情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我想到的那几个常委也会这样,因为我们虽然是搞业务的,但是多年的政治领悟吧,就是有这种准备的。因为我一到她这工作,她就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小马,你到我这工作,你要有个思想准备。”我说什么准备,她说将来……那时候是75年吧,邓小平又回来主持工作,那时候我估计她跟邓小平之间可能也有一些观点上的问题,然后就说要有思想准备,要不然的话怎么怎么样。
田炳信:万一她不行的时候,就已经打过招呼了。
马晓先:有可能被软禁起来。
田炳信:赶下台。
马晓先:有这种意思啦。
田炳信:有这种话,有意思了,那就是说她还是有预感。
马晓先:我早就觉得她有这种预感,她权力欲比较高,然后有很多做法可能现在回想挺有意思,比如有很多信件写着“江青政治局委员收”,她就很高兴拆看,如果写“毛泽东夫人收”,她就不太高兴。
田炳信:很有意思。
马晓先:这点小事情就能看出她当时的想法。
田炳信:政治欲望比较高。
马晓先:她有这种想法,所以她也有这种预感。这种事情的处理,我想她自己预感到了,所以当时有这种想法一点不感到意外。
田炳信:你看护她这几个月,她哭过吗?
马晓先:没有。
田炳信:她不哭的,这人还是很坚强的。
马晓先:她没有哭。
田炳信:我是说从一般人来讲,看一个人。
马晓先:没有,没有,很沉默,就是自己写些东西,也看看书,然后自己慢慢地做点日常的事情,叠叠被子,应该说她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一个人。
田炳信:在隔离点住的环境如何?
马晓先:条件还是不错的。江青的房里有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把扶手沙发椅,卫生间有座式马桶、浴缸、立式脸盆,地板还铺有地毯。
田炳信:在里面吃什么?
马晓先:江青喜欢吃洋葱头,也喜欢吃苹果。有时提出吃点粗粮,吃点含纤维的青菜。
田炳信:江青进了秦城以后,你去送的吗?
马晓先:没有,送进去以后,我跟着出来,实际上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女同志,可能就不方便。
田炳信:那组织有没有交待什么?
马晓先:有交待,但没有什么特殊的交待,没有什么特意的交待。
田炳信:但是现在她被抓起来之后呢,让你再跟一段也是一种交待,叫你把这事情做完。
马晓先:这个是很简单的,我跟你讲这过程,就等于我在洗衣服的时候来了,我穿着拖鞋在洗衣服,他们来了说,衣服扔那,别洗了,然后换上鞋子,穿上衣服,跟我来一趟。什么都没说。
田炳信:然后你赶紧起来,等着你?
马晓先:等着我,完了,我准备好,我们一块进去,你看就这么一个过程,宣布完对江青隔离审查等于就交待了。
田炳信:半小时,宣布完就交待了?
马晓先:实际上宣布这事,我就跟着一块进去,就这样,没有什么。我一看后来这些人一了解都是警卫团的,也有一些领导,结果他们就告诉我怎么去做,是这样,但不是说专门跟你怎么去讲,不是觉得搞医的,就碰了这个就这么带政治色彩。
田炳信:其实我说你要有时间,这些东西你为什么不去写一写?江青现在已经去世了,你出来以后再没见过她吧?她是死在秦城吗?
马晓先:好像是,我听说是,后期我不知道,后期她女儿过来看过我。
田炳信:是李纳?
马晓先:出来后李纳就到我们中南海的门诊部的来看我,我跟她还算是有交情,她比我大4岁,还是不错的。
田炳信:就是你们感情还可以?
马晓先:因为她还是比较看重我这人品,因为我照顾她的时候,跟她在一起,是姐妹之间的感觉,我们俩出去,她会说:“我们俩像姐妹。”
田炳信:长得还像?
马晓先:长得还像,真的,他们说长的有点像。
田炳信:你是东北人吗?
马晓先:我不是东北人,我是比较黑,戴着眼镜,她长得随着主席皮肤。
田炳信:她像江青比较多?
马晓先:对,她像江青,她带着眼镜。有的时候,好多事情她让我给她做,如她穿的鞋子,我给她买双鞋子,我那天买小了,她就穿着小,我说我就喜欢穿布鞋,她就买那很普通的布鞋,带带的那种,几块钱一双,她说小,那我就穿,然后我就把买鞋五块钱还给她,我说正好是我买的,我也知道价钱,我说我也不缺这个,她就觉得挺欣赏我这个,也不贪什么小便宜。所以她比较亲我,她生孩子,整个从怀孕到出生,是由我照顾的,所以她对我比较信任。
田炳信:其实我觉得你有时间,这段应该写一下。
马晓先:我是那样,我现在啊,一个是没有什么限制了,另外我也想等我不忙了,我愿意作为一个亲历者写一写。
田炳信:大历史谁都知道,小历史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细节只有当事人和目击者才知道,我觉得你恰恰是知道一些细节的人。你像现在外面写江青被抓这一段,写得就是绘声绘色,写她嚎啕大哭,说她假头发,然后她反抗啊等等。
马晓先:这些都是瞎说的,什么还吐唾沫,不可能。
田炳信:这整个就像泼妇了。
马晓先:应该说她是政治局的人物,但是她也有思想准备,她不是那种泼妇,所以我们客观地看这个问题,很多事也是他们家庭内部的事,其实她对主席不关心吧,她也关心他的工作,但她不是生活上的那种关心。
田炳信:不是那种普通老百姓的关心,不是那种概念。
马晓先:对,看她也不会给主席织个毛衣什么的,不可能。
田炳信:不可能干这种事。
马晓先:但她心里还是有主席的。
田炳信:肯定有。
马晓先:过去传的,因为“文化大革命”也是过“左”的东西,让我们看东西,比如同样一件事情,都是过激地看待了,你像以前要把医疗为政治服务,我举个例子,同样的一件事情,可能是,也许是出自她的关心,如果是出自她那种恶性,比如“四人帮”她整谁整谁,这样的话,可能从那个角度看,可能又是一种结果。觉得她送个毛衣,出于好心,可是要从她的恶意来讲,她就折腾人怎么的。这东西就要看你怎么看就是了。像写这类东西,随便一说,你就写上,我觉得太那个什么了,必须得经过一段时间静下来,历史地看这问题。从家庭的角度看,她和主席的关系,她和女儿的关系,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田炳信:然后和政治的关系,然后她在得势之后,和没得势之前的,这我觉得要分一些段来写,这个人真实了。
马晓先:就全面了,就完整了,要不然就是片面的。
田炳信:你是在朱德那里工作了两年?
马晓先:朱德是这样的,因为我到那去之后,中央还一共调去了几个,新成立中南海保健处,68年2月17日,周总理中午给我们医院打了个电话,下午五点钟,医院就把我们召集起来。
田炳信:到哪谈的啊?
马晓先:不是,周总理找了北京医院,找了院长。
田炳信:选人?

1984年天津宾馆
马晓先:对,选人。送了6个医生,3个护士,护士里我是其中一个,说找我们谈。我印象特深,刚吃完中午饭,晚上五点钟,我们就坐着大卡车去中南海,然后一进门,那哨兵就按人头一个个对名字,一对名字,还出来几个女的,因为我们的名字都比较中性,马晓先;还有牛多康,也以为是个男的,一看又是个女的;许凤生,对了半天才对上号。那时候,一个电话,一个调动,马上就走,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找你谈一下,我们就无条件服从。
田炳信:无条件的,是颗螺丝钉,拧在那就在那,是不是?
马晓先:从来就是,那时候一说你到那去,就开始到那个岗。
田炳信:那你从68年至78年,在中南海保健处整整呆了10年?
马晓先:在中南海?不止10年,我一直到退休,到95年。
田炳信:哦,从那次把江青送到秦城后,回来以后你在那?
马晓先:回来以后,我真的就不想干了,不想干了,后来我们领导就说,我自己东西都打好了,要了两个纸箱想装进去,你买不起那箱子,后来装了,使劲压,回到北京了。
田炳信:打报告。
马晓先:我就跟领导说,他就劝我:“小马,你要认真想,你想想你要现在出去,你会是什么结果,到处都是大字报,你从中南海出来的,你是做保健的,你跟谁人家都知道,你到底是上了贼船了,你一张嘴你说得清楚那么多吗?在这圈里头,好在大家都了解你。”他一说,我也觉得是对的。
田炳信:对的,对的。
马晓先:因为这个工作辛苦也就在这,不在这说了。日夜颠倒,人最困的是一、两点,人打盹,一会就瞌睡,可是怕把事忘了,记在那,然后怎么办呢,又没有东西,然后就抓一把茶叶,就抓这么多茶叶。
田炳信:那时候年轻,提神。
马晓先:然后就倒半杯水,刚过完茶叶,喝的时候比你现在喝的这种乌龙茶苦多了。
田炳信:回来以后不跟人了吧?
马晓先:回来以后最大的就是搞了展览,那时中央在搞展览,我们也搞了个内部展览。
田炳信:哦,你是协助搞展览?
马晓先:在大会堂,从那回来我就到彭真那里工作。
田炳信:回来你就到彭真那?
马晓先:我是74年3月到江青那工作,79年回来以后就到中南海,到门诊部工作,工作完了以后,这中间在中南海工作的时候,我生了我那个老二,儿子。
田炳信:老大是女儿?
马晓先:老大是女儿,生完了儿子以后,儿子两岁的时候,就又开始管彭真的护理工作。
田炳信:你不住那吧?是白天上班,晚上再回去?
马晓先:住在那。
田炳信:也住在那?那孩子怎么办呢?谁给你看呢?也是苦不堪言?
马晓先:在全家来讲,我是老大,我的孩子由我的父母带,那爷爷奶奶也都有人管,后来父母都老了。
田炳信:再不能管这事了,也不忍心让他们管了,然后弟弟妹妹也成家了,没人管。
马晓先:没错,光给你管两个,那弟弟妹妹的孩子都没人管了,所以过得特别艰难,可是那时都是工作第一。我就给孩子找了个阿姨,那个上海的阿姨,我也雇不起,然后,就把孩子寄养到阿姨家里,我的全部工资就给了那阿姨,我爱人的工资我们生活。那阿姨从孩子56天起带,我56天回去工作,从56天带到8个月,就不带了。这个上海老太太也挺胖的,我这时带孩子,那咋办,那个上海的阿姨也挺好的,她说:“我实在管不了了,我要是身体好点,我就还给你带。”这些我也理解。后来就把孩子,当时才九个月,送到幼儿园,幼儿园阿姨跟我们挺好,也是说:“不是我们不接,我们的阿姨再好,也不能带好你儿子,你说夜里人家不睡觉啊?你儿子太小了,拉了尿了,你说谁,总给他换啊!”我说:“您就收下吧,谢谢您了!”就这样求人家,人家好歹就那样收下来了,每年我从北戴河,从那回来,我就带点东西送阿姨。
田炳信:说好多好话啊。
马晓先:那两个阿姨特别好,老师说:“行,就冲你这么信任我们,我就给你带了,带回去当我的儿子。”碰上孩子病啊,就赶快送医院,我那孩子得了肺炎也挺可怜的,发高烧,幼儿园就不要了,发高烧就得送回家了。
田炳信:那你先生,他也很忙?
马晓先:我先生在北京医院啊,他是医院办公室主任。也是特别要强的,还管住医部那什么,然后发了烧有一次就在医院里,为什么房子问题一直没解决,我们住那十几平方一个单间,两个孩子住在那个楼里。为什么住那?就因为天安门离这7号近,我骑个单车10分钟就过去了。
田炳信:这就过去了。
马晓先:要不然早就搬家了,不然哪头都顾不上,又要顾工作,又要顾家里,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田炳信:你有过年的感觉吗?
马晓先:没有,越是这样就是越忙,我们家也习惯了,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他爸爸带着两个孩子,新闻不能拉了看,看新闻不能看正面,他们看那个彭真那些,他们知道我在彭真那。江青那,他们就不知道。这时候,他们知道在那,但是知道就看新闻,有时候在边上就能看到。
田炳信:你儿子有二十几了吧,快30了吧。
马晓先:儿子26,27了,女儿31了。
田炳信:读大学了吗?
马晓先:你想我这样子,儿子能读大学。
田炳信:给耽误了?
马晓先:觉得是。儿子后来就上了个大专,大专毕业,女儿是硕士,女儿还是比较要强,她学那个涉外会计,前段回来一次,后来又回去了,现在找了份工作,就在外资银行里,女儿还是挺争气的。儿子就差劲点,不过我想没事。反正我的心态也比较平和,孩子呢,五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反正各有千秋就是了。那倒没关系,其实根本顾不上。
田炳信:其实,你们这一茬人,吃的苦多,受政治运动折腾也多。
马晓先:是的,你像现在我干的这行,虽说也搞保健护理,有的时候也觉得累,但是这种累跟过去的累不一样。
田炳信:过去累是一种政治压抑的累。
马晓先:过去那种政治,人很没有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抓起来,因为前面的例子太多了,就想着我们有时候会不会进到监狱里。因为过去我不相信,有时候说秦城,后来我就问了,“什么叫秦城?”他们就说“傻丫头,你知道什么叫秦城,秦城是高级政治犯监狱。”我从那才知道。
田炳信:秦城是干什么的了。
马晓先:当时我以为秦城是什么城呢。
田炳信:你先跟了朱德,然后就是江青吧?
马晓先:我在中南海十多年,跟过董必武、朱德、蔡畅和李富春两口子。
田炳信:调到江青之前你是管谁?
马晓先:管朱德,还有刘少奇的急救抢救组呆过一阵。
田炳信:你是抢救组的成员啊?你们那时是真抢救还是假抢救?特别是在“文革”的初期。
马晓先:真抢救。我是这个组的成员,要没有我们这些成员,他不可能就从中南海活着去河南,他走之前,我看到的刘少奇,满头银发,也有一些黑头发。
田炳信:当时就在中南海里面,就在他住的地方抢救?
马晓先:中南海里面,我们有一个抢救组的,包括大医院的一些医生。我想我们肯定按中央的要求去抢救,尽力抢救,不惜各方面的代价。
田炳信:他那时候能说话吧?
马晓先:能说,这个是尽力的,而且我们作为医生,出于医生的角度,你不管是什么人,你说他是“打倒什么,当权派啊”、“大叛徒”、“卖国贼”,这个那个,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他首先是病人。
田炳信:那是你一生中,参加护理工作、参与抢救的唯一一个特殊的病人。一是国家主席,二是在中南海,三是周围贴满了打倒这个特殊病人的大字报。一个极为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抢救一个极为特殊的病人。
马晓先:应该是这样,我们是觉得在中南海里头,这就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的工作范围之内的。那时候我们一共就只有这几个医生,三个护士,有两个护士固定在一个人那,就是我,机动是我,所以我只能到那去。我觉得很多事情过了多少年回忆起来,还是很清晰。我们以前给最好的药,也是抗生素,口服的,那一粒几块钱,已经是很贵的了,那就是抗感染,我们已经是用最好的,我们控制了感染,也找了最好的医生,因为中南海的医生,全国最好的是我们的门诊部,它门面特别大,那时候全国各地,一个电话,就调医生。
田炳信:马上就过来。
马晓先:飞机一下就过来了,不管是几点,不管他们那边怎么样,不敢出声,全国都要服从中央的。
田炳信:那时候就叫中南海门诊部,现在呢?
马晓先:现在叫总参警卫局保健处吧。
田炳信:那时你们一个护士跟一个中央领导吧?
马晓先:是交叉的,比如我主要是管这三个,那其他几个可能我也要管,但是我主要全面了解是这几个,是这样的。它是交叉的,没有特别固定的,所以除了管日常主要的,比如像管李先念那次,那住在外头实在不行的,那你有事,打针啦,你到那去,那有事吧你都去,反正这些,还有时候钓鱼台也要去,那天钓鱼台康生他们在那,住在那,那个姚文元,就是他们有事,我们都得去,所以就主席身边我没有呆过。为什么我管了那么多,接触了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我们人手有限。
田炳信:人少啊。
马晓先:护士太少了。
田炳信:那时为什么不多调点护士?多一些人手?
马晓先:还是不容易进。护士可能也是各方面的事,反正后来我知道,有人就跟我说过,“嗨,小马,你知不知道你调那去,三个调查组调查你。”就派了三个调查组。
田炳信:调查你和你家里。
马晓先:一个调查组去了天津,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小时候,我爸爸那个工作单位,还有你工作的单位。
田炳信:查什么?
马晓先:就是看看祖宗三代有事没。
田炳信:选根红苗正的。
马晓先:主要是他们的一道程序。
田炳信:这些年,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你怎么看?
马晓先:反正这辈子做了这工作,确实也是受很多的锻炼,特别是心理的锻炼。也有所失,有所得,但现在回想起来,不后悔。
田炳信:真的不后悔,人生你不这样走,就得那样走。
马晓先:是那样,所以我现在为什么能撑。反正那都能去,这偏远的地方,医疗条件特别差的,什么事情都能处理,所以我就觉得有锻炼,确实不少收获。

1981年7月,北戴河11号楼院内
历史是一块面团,可捏可揉;历史是一件旧衣服,可补可缝;历史是一架望远镜,倒看近,正看远。
历史是一种热胀冷缩的轨条。
历史是石头,细节是石头的纹理。历史是河流,细节是河流的浪花。历史是天空,细节是天空飞翔的老鹰。历史是老人,细节是老人的胡须。
历史是一种自然现象,先是雾态,再是液态,再变固态,当成了固态的时候,没有了人和人的感情纠缠、利益分争,没有了事与事的成败与功过。历史最终是时间豪宅的一件小摆设。
(全文完)
田炳信:采访蒯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