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阻遏“新课改”的三大痼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20:32
突破阻遏“新课改”的三大痼疾(一)
北京    王大绩
既名“新课改”,必然与传统观念有承续与碰撞。当前,需要语文界——或者狭义说“作文界”——共同面对、思考、突破的有三大痼疾。
作文,是中学生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的手段。作文是依托汉语写作,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一位高中毕业生用汉语思考,用汉语表达与交流已经十七八年;专项的写作课程也有十年经历。坐在高考考场上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多数仍然紧张惶悚,捉襟见肘,不能应对自如。我们应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制约着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好一篇作文的根本是: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古今中外的写作者莫不如此。我们的学生并非没有写作能力。他们写日记、随笔或博客,写得大都相当精彩。同学们聚在宿舍聊天,开个生日晚会,个个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记录下来都是好文章。因为在那些场合,他们都在谈熟悉的生活,都在抒发真情实感。一到考场作文,往往被题目牵制,写不好了。学生们被动地去写一些并不熟悉的素材,表达一些并非出自内心的情感,他们的写作能力打了很大的折扣。考场作文所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而是被桎梏的,因而打了很大折扣的写作水平。
“新课改”势在必行,而且正因为势在必行,所以也必然面对传统认识的顽强阻击。解决认识问题,需要心平气和的讨论,也需要剑拔弩张的争论。传统认识有三大痼疾,正是这三大痼疾,制约学生写作水平的健康发展,阻遏着“新课改”的推行。那就是:作文常识观、死背素材法和空头创造论。
写好一篇作文,需要三项要素: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形式。限于年龄、阅历和生活、教育环境的局限,同学们最弱的环节是认识水平。同学们绝不缺乏生活,因此绝不缺乏写作素材,在他们那里,只是这种生活、那种生活的差异而已。其实,同学们在各自熟悉的生活中,也初具一定的认识水平,只是欠缺“由此及彼、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正及反”的思维意识,因此不能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形成有机联系,无法用于考场写作。
㈠用“作文思维观”取代“作文常识观”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酝酿阶段,就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冰化了以后是什么?”回答“冰化了以后是水”,这就是一种“常识”,作文的空间可以容纳它;但不能只是这一种常识答案。回答“冰化了以后是春天”,就展示了一种思维的迁移,展示着写作的广阔天地。问题是,在相当数量的写作课堂上,甚至在作文评阅中,这种思维迁移的天地被视为禁区。尽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仍然不能使“作文常识观”消融。
例如,面对“图书阅读率下降,网上阅读率提高”这样一则写作材料,考场作文只局限于谈“阅读”;面对“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标题,考场作文只局限于写故宫、老舍的作品等“北京以往的符号”,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一个中学生了解“阅读”,一个北京的孩子了解“北京以往的符号”,不过分,但也不是义务,不是他们必须熟悉“阅读”,熟悉“北京以往的符号”,有细节,有感悟,能够保证写一篇优秀作文。学生应该具备由作文材料或作文题目向自己熟悉的生活迁移的思维意识。
正是“作文常识观”阻遏着这种写作必须的思维迁移意识。
在北京,经过阅卷领导小组充分讨论,才形成这样的共识:“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东坡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说司马迁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迫于种种压力失掉了尊严和信仰的时候,‘天地苍茫一根骨’的司马迁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北京的包容与大气,又有什么绝对永远不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都可能成为符号,而让它们真正成为某种符号,必须仰仗的则是写作者卓越的思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总体评价》)
而在某些省市的阅卷中,就未必有这样符合“课标”的认识高度,“作文常识观”仍居主导地位。就是在北京,面对2008年“广口瓶装填实验”的材料,阅卷领导小组中某些成员也未能正视题目中“请就以下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的明确要求,主张订出所谓“一等立意”“二等立意”的荒谬标准。如果“作文常识观”借助阅卷领导者的权力,反馈到作文教学与备考中去,必将严重地阻遏着“课标”的落实,制约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的阅卷负责老师至今仍然不能自拔,还在挑剔作文题目材料中的毛病:这不是“实验”,顶多是个“演示”。这种挑剔也是“作文常识观”的一种反映。作文题目和材料给出的无非是一幅生活场景。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名不副实的事情。这不恰恰可以是“请就以下材料,展开联想”的一个角度吗?很多杂文不就是这样切入展开的吗?
每年高考之后,众多专家、学者纷纷评说高考作文题目,也起着相当恶劣的影响。他们根本不是在评说作文题目,而是在公众面前竞相展示各自片面、狭隘的认识水平。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引发了一场“关注现实热点”的热议,这也是一种“作文常识观”的反映。从“作文思维观”的高度看作文题目,并无哪个命题更贴近现实,哪个作文题目更疏离现实的差异。并非直接给出现实热点的题目就贴近现实,给出诗歌、寓言、幻想或历史性的题目就疏离现实。
固然,“兽首拍卖”、“明星代言”、“品味时尚”和“我说九零后”等作文题目,在直接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新闻热点;但这只是作文题目涵盖的一个侧面。正如“冰化了之后是水”。
今年6月9日晚,在中央人民广播点做《新闻观潮》直播节目,正谈到“明星代言”这个作文题目,热线电话打进来,两位听众分别说了各自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我最热爱的人”和“说不怕鬼”。我当时说:我喜欢代言明星,他可能就是“我最热爱的人”;我厌恶明星代言,代言全是鬼话,我不怕鬼。相隔半个世纪的作文题目,不都是相通的吗?
这里,我们就用“明星代言”为例,说明一下“作文思维观”吧。这是2009年新课改辽宁卷的作文题目:
513网上论坛。主题:明星代言。
甲:有明星代言的东西应该更可信。有人调查,47%的人在选购同类产品时,会优先选择名人代言的产品。我就是这样。
乙:现在明星代言广告多,相关问题也多。三鹿奶粉就是一个典型。有人调查,91%的人对虚假代言表示愤怒。
丙:明星代言多数都是朋友介绍,经纪人操作。明星不知情,也是受害者。
丁:明星代言,实质就是给产品作证言。明星代言费少的几十万,多的上千万,代言产品出问题就没有责任?
戊:产品广告出问题,也说明主管部门监管不力、媒体把关不严、相关法规不健全。听说有一个好莱坞演员就曾因代言虚假广告被罚款50万美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仅就“明星代言”而论,题目就给出了五个角度:甲“认为可信”,乙“表示愤慨”,丙“给予理解”,丁“主张负责”,戊“呼吁监管”。其中每一个角度,都连通着学生熟悉生活的空间。
再看具体些:甲的发言涉及到“名称与实际”“多数与少数”“调查与信度”“自信与听信”等诸多领域;乙的发言涉及到“传统与时尚”“宣传与质量”“典型与个案”“调查与民情”等诸多领域;丙的发言涉及到“友谊与义气”“盲从与明察”“受害与害人”“知情与责任”等诸多领域;丁的发言涉及到“表象与实质”“精神与物质”“责任与追究”“法制与自由”等诸多领域;戊的发言涉及到“综合与单一”“专责与兼管”“先禁与后罚”“国际与国内”等诸多领域。而每一个角度,也都连通着学生熟悉生活的空间。
如果统观,那2009年这个高考作文题目与前些年考过的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相信自己与听信他人”等等,几乎没有实质差异。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文题目是极其开阔的,我不能,任何人也不能,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维也不能抵达作文题目的边际——吾思维有涯,而文题无涯。用这样的“作文思维观”打开“作文常识观”封闭同学思维的枷锁,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第一步。
突破阻遏“新课改”的三大痼疾(二)
㈡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
在“作文常识观”封闭的阴云笼罩下,猜测考试作文题目,死背作文素材的方法,成为作文备考的惯常方式。这无异于让同学们用不熟悉的素材挤掉熟悉的素材,是完全违背写作规律的做法。老舍先生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能写出最好的作品。”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
2008年作文备考中,全国各省市的语文老师,大概少有不要求同学关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材料的,语文专业报刊也提供了大量相应的素材。“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是全国、全世界关注的重大事件,全国18个高考作文题,如果都不以此为题,的确说不过去;如果都以此为题,也有几分滑稽。大约经过统筹,只有全国Ⅰ卷,直接给出了“抗震救灾”的作文题目。按理说,使用这份试卷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广西的200万考生,应该大占便宜:再猜测题目,再根据题目去背素材,也难得如此切中了。按理说,这五个省区的作文应该都是优秀作文了。但是实际上,大量的仍然是平庸的作文。这一结果,雄辩地证明了,“死背素材法”于理不正,于路不通,无助于同学突破“感悟生活”的瓶颈。
当然也有好作文。让我们看一篇作文的片断。
鸽子,捎去我的信吧!
敬爱的温总理:
想端一杯淡淡的清茗放在您手心,总理呀,坐下来歇一歇吧!您看,那白发已浸染了您的双鬓;
想抽出一张洁白的纸巾放在您手心,总理呀,擦一擦吧!您看,那晶莹的泪花已闪现在您的双颊。
想捧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放在您手心,总理呀,人民的好总理,收下吧!这是全国人民对您的敬意。
这是一篇书信体裁作文的开头。我们不能只把它当作单纯的体裁选择,这应该是这位同学对生活感动和感悟的自然结果。去年五六月间,我们天天关注电视节目中的汶川,我们无不为温家宝总理的表现所深深感动。地震刚发生两个小时,温总理已经登上了去四川的飞机,在飞机上片刻未停,紧急磋商,飞机落地,抗震救灾的指挥系统已经建立。哪里危险,哪里需要,我们就看见温总理的身影。我们看着他憔悴的面容,焦虑的神情,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听着他嘶哑的声音,我们心里都在说:总理,歇一歇吧!一位大国的总理,一位近70岁的老人,竟跌倒在废墟上,连手臂都摔破了。我们都有满腔的话想对总理倾诉。这位同学只是把自己的感动适当地托付给书信这种作文体裁。
作文开始的排比段落也特别动人。我相信,这位同学在生活中也应该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很可能经常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上一杯热茶;他很可能给自己的老师、同学递过洁白的纸巾;他也很可能在教师节的时候,或者在同学生日的时候,送过一束,哪怕一朵小花。现在,他只是把生活中对细节的关注和真挚的感情,转移给了温家宝总理。
看到那一幕——您站在废墟上,拣起一个破旧的书包,拣起一只被压得不成形的鞋子。看着您满脸写着的愁苦,看着您辛酸的泪花,我禁不住有些想哭。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样;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架;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腔。您这样的领导,使人不得不充满敬意。
这是任何“作文素材大全”不可能提供的材料;这应该是这位同学对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生活细节敏锐把握、感悟的成果—— 2008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温家宝总理抵达地震灾区的第一组电视画面。感悟什么?感悟生活;感悟生活的什么?感悟生活由历史传统,经现实,向时尚未来的发展变化。“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历史传统中没有;现实中有了;“使人不得不充满敬意”,展现出对未来的意义。
这篇作文的成功,启示着作文成功的方向,也反证着其他大量作文平庸的原因。
2008年北京卷没有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作文题目,而是考了一道4分的语言表达题目: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图略]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
题目给出了“细节”,要求“抒写你的真挚感情”。仍然是考查写作的根本。
考场示例①:14点28分,刻印在汶川的大地,也铭刻在共和国的胸膛。这一时刻,共和国感觉剧痛;这一时刻,共和国更加雄起![展示由表及里,与小及大的思维和感悟]
考场示例②:强震,正14点28分!死寂,在14点28分!默哀,又14点28分!凝聚,自14点28分!加油啊,从14点28分![展示别致的表述方式,概括而精当的感悟]
考场示例③:2时28分,中国焦点——三山五岳肃穆,长江大河呜咽;国旗半垂,举国哀悼。从此,平民更有尊严;从此,民族更具力量![些默哀日,角度别致,感悟深刻]
这样得满分的答卷凤毛麟角,得3分的都比例很少,多数同学只得2分。3分4分,只差一分,要是作文里呢?就相差15分;2分4分,只差两分,要是作文里呢?就相差30分。对生活细节有无感悟,感悟的水平,就决定了作文是60分,45分,还是30分。
突破阻遏“新课改”的三大痼疾(三)
㈢用“完整创造论”取代“空头创造论”
熟悉的素材与作文题目正面契合的机会并不多见,因此需要构建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让我们熟悉的素材经由这座桥梁,向作文题目展开双臂。作文的立意可以超逸,作文的素材可能出新,但作者对自己所有的超逸出新,都要承担责任,要让读者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这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构建展开想象的桥梁,就是这一份担当。
但是,在某些作文书籍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空头创造论”的误区:人们一谈到“作文创造”,马上与“奇思异想”单一地挂钩,而很少认真对待创造的其他方面、其他因素。
这种偏差当然会反映在学生的作文中。高考作文阅卷的实践表明,有些同学,片面追求立意的新奇;当这种追求超过了自己谋篇行文的能力,新奇也就失去了驾驭,变成了真正的天马行空,谁也抓不住、看不懂了。当然,还有一些同学死背素材,甚至死背成文套用,没有用作文素材演绎作文题目的意识,以至于作文题目游离在作文素材之外,“穿靴戴帽”,格格不入。
我们需要用“完整创造论”取代“空头创造论”。创造性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里特别强调创造不仅要“新颖而有价值”,而且要“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据爱因斯坦的见解,我们可以将创造分解成三个要件。一、质疑,即对某种现状否定、批判;二、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想越“新奇”,越有创造价值;三、实现,也就是找到实现这构想的途径,从而将“新奇”的构想转化为现实。三个要件有大体的分别和次序,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将一个构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势必要有一系列“子构想”来支撑,没有这些“子构想”及其合理化,总构想的合理化便是空谈。创造“构想”是出新的,但创造“实现”必须百分之百合理,直至每个细节。综上,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就是实现“荒谬”的合理化。创造的意义,并不只在于有否定、有构想;使构想合理化,更具不可替代的创造价值。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借用古典诗句阐发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如果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容的是作文中的创造构想的产生,那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的便是使构想合理化的苦心孤诣的思维劳动过程。
我认为,就中学生而言,实现构想合理化比产生创造构想重要,也更难一些,就像将一架飞机送上蓝天总要比萌生展翅高飞的幻想难得多一样。因此,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文教学,应以实现构想合理化为重点。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构想都需要若干不同层级的子构想支撑,一如许许多多部件构成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还应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构想可以海阔天空、超越传统常理,但实现它的合理化的过程必须合情合理,一如实现奇思异想而飞上蓝天的飞机,必须处处符合科学原理。这其中也包括细密的行文构思和相应的语言处理。请看下面一则作文题目:
有人对汉语拼音字母进行了联想,如:“C”,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不能圆自己的梦;“O”,一个漂亮的圆,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希望;“W”,三把永不弯曲的利刃,对敌人绝不留情。等等。
请你选另外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    ”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例一]                      “F”的联想(片段)
“F”像一面迎风飘扬的小红旗,那是胜利;“F”像一棵向阳生长的小松树,那是希望;“F”更像爷爷手中的拐杖,那是什么呢?您还得听我说……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拄着这支拐杖。那是支神奇的拐杖:杖柄极粗,像爷爷壮健的臂膊;杖身沉直,像爷爷钢挺的腰板;深黯发亮,像爷爷黑红的皮肤;苍劲嶙峋,像是布满了纵横的皱纹、斑驳的老糨、凸起的脉管。爷爷是林场护林员,二十年前,一次上山捉伐树贼,夜深风大,一失足跌下山沟,摔伤了腿,从此就拄起了这支楸子木的拐杖。在八达岭外广袤的林场上,谁不知道李老爷子和他的那支楸木拐杖啊!这片纵横九百平方公里,九梁十八脊的山山豁豁,哪里没有爷爷巡查的足迹?哪里没有楸木拐杖忠实的印痕?山口道岔,爷爷拄着拐杖一站,大小毛贼,谁不胆寒?一次,一个急红了眼的歹徒,抡圆板斧向爷爷砍来;爷爷纹丝没动,楸木拐杖飕的一声迎上去,歹徒登时虎口震裂,板斧当锒锒剁上身侧的老松树。一次,烧起了森林大火,爷爷连扑带滚,楸木拐杖横劈竖扫。直到大火扑灭,三天三夜,爷爷没下火场;三天三夜,拐杖没离他手。听林场的叔叔们说,爷爷简直是树神。那么,楸木拐杖,不就是爷爷的武器,爷爷的权杖吗?“F”形的楸木杖啊,你是什么呢?你是正义,是刚直,是坚定,是忠诚!
这篇短文提出的构想是:“‘F’形的楸木杖啊,你是什么呢?你是正义,是刚直,是坚定,是忠诚!”短文开始,先做了两个铺垫联想:“小红旗”和“小松树”。为了建立联想与“F”相象的桥梁,“小红旗”需要“迎风飘扬”,“小松树”需要“向阳生长”;接着提升联想,分别向“胜利”和“希望”抽象。说到主体联想“爷爷手中的拐杖”,更是做了从外形到内涵的生动描写,特别描绘了拐杖与爷爷特殊密切的关系,使拐杖成为爷爷的象征,突出其“正义”、“刚直”、“坚定”、“忠诚”的特征。最后才水到渠成,畅明主旨。这一关于“F”的联想,自然会被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
[例二]                         “S”的联想(片段)
在我的心目中,“S”还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关心、一份亲情。透过小小的“S”形,我深深体会到一缕人间的温情。那天,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随着汽车缓缓进站,我看见一位老师傅步履蹒跚地走了上来,他手中的皮包沉甸甸的,把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一位年轻的售票员轻轻靠了过来,微笑着说:“我给您挂起来,老大爷……”说着,顺手将皮包挂在坐椅旁边的挂钩上。那是一只“S”形的挂钩,上弯挂在椅背上,下弯就可以从容地挂上皮包了。这样式简单的“S”形挂钩,绝对够不上什么专利发明;但它方便实用,在这一时这一处,却又绝对是任何专利发明所不可比拟的。那小小挂钩,线条舒缓、流畅、优美,那是司售人员爱心与细心的杰作!环顾四周,原来每一位乘客的坐椅边,都有同样的一只挂钩。放开想象,这一只只“S”形的小小挂钩,不就像一条条爱心关护的纽带吗?它一弯连着司售员,一弯连着乘客们——它将素昧平生人们的心紧紧相连。刹那间,我清清楚楚地感到,车厢里充溢着温馨的亲情。小小车厢就如同我的家、我的教室。车窗外,阳光明媚;车厢内,“S”形的“亲情挂钩”闪着光亮,轻轻地摇着,摇着……
与第一篇不同,第二篇短文开宗明义,点明主旨:“在我的心目中,‘S’还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关心、一份亲情。透过小小的‘S’形,我深深体会到一缕人间的温情。”为使这一构想合理化,作文先讲出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关照老人的故事,很自然地引出“S”形挂钩。司售人员精心准备的“S”形挂钩,物小心诚,的确可以使人联想到“关心”与“亲情”。这是作者对生活留心观察的成果。一点突破,作文围绕这“S”形挂钩,打出一连串精彩的“组合拳”:描写、议论、抒情、想象,一气呵成。读者也就无可置疑地受到感召,得到启示。作文的创造性思维也才具有了意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写作创新,是让读者感觉新颖,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写作者只有“守旧”,坚持写熟悉的生活。从这层意义上看,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中,同学们才能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写作创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