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25:44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
《黄帝内经》(下)
啊,回去问问警察,小偷成功率最高的应该是三点到四点之间。因为他进了屋子了,根本人家不知道。但是有一个前提,这家别有病人。
为什么病人在寅时也就是夜里3点到五点睡不沉?老人起得太早好吗?寅时醒来难以入睡是什么造成的?这和身体的健康有没有关系呢?
老人早醒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是气血分配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是我们收敛的气经已经很不足了。所以老人就有一个相,早晨早早地就醒来,特别精神啊,就是他没有什么可分配的了。他没有资源了。记住,他没有资源了。所以到老的时候,健康不像钱,到老了的时候,如果能够省点,省着不用,就算赚着钱了。就是老人就是这样,他收敛的气已经不足,已经不够了。
那么呢,这个时候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就是在寅时的这个时间段实际上是人体睡眠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一定要处在深度睡眠当中,让我们的人体的气血好好地来分配。加入这个时间你出现醒来睡不着了,甚至还加上一个现象,就是盗汗的问题,那么盗汗呢,这个时候就是你身体很报好,就是表明你身体的收敛气经已经严重不足了。
中医认为汗是心之液,出汗太多会损耗心气。盗汗,就好像是一个贼把汗液给偷偷夺走了。如果在熟睡中出现盗汗,则说明收敛气的能力已经严重不足,固摄不住了。
所以呢,如果你出现,或早醒,或盗汗的问题,我建议你去找一个医生去看一下。还有一个问题呢,就是如果有心脏病的老人,那么我们一般的话,不鼓励他早锻炼。就是要记住几条原则,第一条是什么呢,要慢起床,不要一下子起床。就是你在起床的过程中,如果你动作太大的话。
有可能,使得你的,因为你的气血整个水平是很低的。这样的话,你猛地调动它的话,那么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然后早锻炼也是要比较轻缓的那种,锻炼不要离家走的太远。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自然界中的外邪之气无论从口鼻或者皮毛侵入人体,肺都会受损致病,因此病人经常出现咳嗽、气短的症状。而娇嫩的肺能主一身之气,它和大肠却有着特殊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
卯时是日出而作的开始,为什么早晨特别要注意身体毒素的排出?
这对养生来说有什么意义?和人体的经络又有什么关系呢?
早晨五点到七点,叫卯时。卯时是什么经脉当令呢?是大肠经当令。就是大肠经这个时候是值班的。那么在传统文化来讲,这个时候叫做,五点到七点这个时候天渐渐地亮了,所以这叫天门开。
然后天门开了以后呢,这个人体呢表现在人体上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地户开。地户,所谓地户,天门对地户嘛。地户就是指的人的肛门。又叫做魄门。所以在中医里,它经常强调一个概念就叫肺、大肠相表里。那么什么表里呢?互相表里,相为表里。那么在这咱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表里的概念呢,在中医里,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夫妻。那么就是我们都知道,夫妻。妻是主内的,夫是主外的。
那么大家想一想,肺和大肠谁为表谁为里呢?那么一定是大肠为夫,他老忙活来忙活去啊。然后呢,肺是为妻的。肺是为妻的。那么在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便的问题,就是假如你大便出现问题的时候,排便出现问题,在很多程度上是由肺气不足造成的。那么在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还可以举一个概念啊,
就是说,假如你便秘,就是很严重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想尽一切办法,你用头去撞墙是没有用的,你攥拳头跺脚都是没有用的。你只有一件事可以用,就是使劲地憋一口气,那么憋的这口气就憋的是肺气。是由肺气往下推动,所以在中医里这是非常有趣的。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经常会问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拉大便,大便怎么样啊?不要意味着是随随便便地一问,其实在问大便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问的心肺。这是问下面的问题是在问里边的问题。
记住啊,这是要在问心肺的功能怎么样,如果你肺气足的话,你大便就下去的很快。如果你肺气不足的话,你的大小便都会出现问题。比如说小便,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他没事物就要跑厕所一趟,他没事就跑厕所一趟。这叫什么呀,在中医里叫小便数而欠。就是经常跑厕所,经常跑厕所,可是上厕所呢,他又尿不多。
小便数而欠,数是次数多的意思,欠是量少的意思,尿频和便秘都和肺气是否充足相关。便秘是心脏病人尤其要防范的,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心脏病定防便秘。因为什么呀,如果你便秘的话,你下边一用力气,就会造成上面的空。比如说有一个很著名的人,他有可能就是死在厕所里。就是他本来是有心梗。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点心肌梗塞,但是如果他是出现便秘的话,又早晨吃了很多的话,这样如果早晨吃了很多的话,会出现一个问题,吃的太多。(补早饭镜头)
这时,如果你吃了很多的话,像中医里就会认为是子盗母气,像就是儿子去找母亲要钱,然后这样他一夺气的话,那么就会造成心梗的问题。就是心梗发作的问题,所以这个呢,在古代,自古就有这样的案例。
就是在春秋春秋战国时期呢,在《左传》里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说的有一个国王,得了膏肓之症,膏肓在中医里不就是指心肺的这个膏肓病,很重的这个病啊,然后等他到厕所的时候,他大便,中气一下陷,气一往下走,上面心肺的气一堵,马上就发作,然后就死掉了。
便秘和拉稀的问题。这个呢,在中医里呢,它归属于什么呢,就是大便他所主的病就是津所生的病,这个津的,就是天津的津。这个津到底是指什么功能呢?
《内经》的《灵枢·经脉篇》有大肠主津的说法。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残渣和生与水分后,将其中的水分重新吸收,这就是津的功能。大肠的病变,大都与津液的盈亏相关。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大肠这个津的功能过度的话,这个往外渗的功能过度的话,人体应该是便秘还是拉稀呢?
一定是便秘。记住啊,一定是便秘。如果津的功能不足的话,就是拉稀。所以便秘和拉稀的问题。如果在中医里边去治疗的话,应该是治的这个津的功能。而不应该用拉稀的来治便秘。往往这种方法呢,事后只要一停药就会出现问题,还是依旧是便秘。因为他没有根本地解决这个津的功能的问题,而津的功能又是由于人体的比如肺气啊,还有脾阳,还有肾阳,这些东西都是有关的。那么在临床上。就要具体问题去具体分析了。
7.4 脾胃之说
俗话说早饭吃好
早饭为什么格外重要
35岁之后的女人为什么容易显老?
脾胃被称做酒囊饭袋
缘何又被封为“后天之本”
养生十二说辰说
辰时是上午七点到九点,属于胃经当令。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就是七点和九点的时候是胃经值班,那么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
吃饭就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春雨贵于油。就是你该补一点阴的东西了。这个虽然,哪怕很少,但是它非常的精贵。这是所以吃早饭反而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吃早饭,而且要吃的很细致很丰盛才可以。那么有人就会说,说吃早饭,早饭吃多了会不会发胖啊?这个问题呢,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就是早饭吃多了,按理说是不应该发胖的。因为下一个时辰是脾经当令。脾经当令,脾就主运化,它会把水谷精微,全部,有营养的东西输送到全身去。
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官,掌管人体内的收纳和布化。在上午七点到九点胃经值班的辰时,吃下早饭,让食物在胃中收纳腐熟,到了下一个时辰巳时,脾经才能起到输送分配的作用。脾胃两者功能相结合,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死存亡。因此脾胃还是后天之本。如果不吃早饭,脾胃就会空运转,就会感到头晕无力。
那么胃经呢,实际上在我们人体当中呢,是一条非常长的,它是整个的走人体的前面,那么它从哪起呢?胃经是起于迎香,起于迎香以后,它沿着人的脸这部分去走,走完了以后,就是在中医里,甚至认为,女人到了35岁左右,就是胃经,胃气就开始衰败了。所以女人就容易比男人老得快。
35岁左右脸色啊,就开始不像青少年的时候那么滋润了,因为胃经恰恰走脸这一起。然后呢,沿着这一块上来以后,额头,整个的脑门,这一块全都是。包括眉棱骨。所以现在要记住,如果前额,头痛,包括眉棱骨疼,都属胃经的问题。都属于胃经的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里边呢,经常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会长痤疮。
年轻人大多喜欢喝冷饮,加上青春期学习和情志的双重压力,就造成了对胃的伤害,很容易形成胃寒。这时,人体的自保功能,会从内部攻出热要逼走胃寒。
那么如果这个胃火来往上攻,老希望破掉这个胃寒。而你又情绪压抑,你又是那个,就是里边老有冷饮,老有寒结在里边的话,那么你这个胃火就会越来越往上攻,攻的最后长到,攻到脸上就是痤疮。额头、脸部,就是座疮。所以治座疮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治座疮就要想一个问题,你是帮助胃火呢,你是帮助胃寒?
那么一定是帮助胃火,把这个寒全都破掉。所以如果你通过帮助胃火来破这个胃寒的话,假如你吃药,通过吃药的方式里帮助胃火,那么在治疗上也会显出一个相,可能座疮会再长出来一点点,然后等到寒节去掉以后,脸上的疙瘩刷拉就下去了。就全都破掉了。
可是也有人,冷饮没少喝,情绪也不好,但也没见人家长座疮,这又怎么解释呢?
那么我现在就问大家,是长座疮的人身体好呢,还是说不长座疮的。就是假如说前提是一样的话。那么长座疮的身体好,还是说不长座疮的人体好。一定是长座疮的人身体好。就是说最起码他还有胃火攻出来。
对吧。所以长座疮的小孩子身体状况还算是不错的。所以这是脸上的问题,第一这个头痛,前额头痛属胃经痛,要从胃上去治。然后座疮也是属于胃寒的问题。要破这个胃寒。那么胃经继续往下走呢,他就是沿着这个脸部再继续往下走,他这样走一条线路,就是走乳房正中线下去。走乳房的正中线。他有一个穴位叫乳中。
假如痛经的女孩子。或经期不稳的女孩子,她会有一个相,就是经期前后乳房胀痛和大腿根酸痛。这个实际上,从医理上讲就是都是胃经不调的相。
胃经经气的相,而且,还是血不足的相。就是她血下不来,所以她就会不通则痛,而且她会酸痛。所以这个大腿根啊和乳房都是在胃经里。再往前走,它会走到腿的前侧,腿的前侧那么它自己要经过到膝盖,所以像膑骨软化症,像膝盖疼,也跟这个胃经有关。所以呢,我们中国古代,你看中国古代的坐姿都很有意思。中国古代的坐姿都是用双手去捂住膝盖,去覆盖膝盖上去坐下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的疗法。
足三里穴在中医里被认为是养神第一要穴,为什么说他是第一要穴,实际上是跟它长在胃经上有关。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正常,能够吃好睡好,身体就会正常运转,也就不容易生病。在中医里强调,胃脉一绝,回天乏术。
如果你这个在人体特别虚弱的情况下,那会给你喂一块饼,就是素饼,就是连盐都不加的一块白饼。让你吃下,如果你吃完了以后,你连这个白饼都都没法消化,就这么一小块都没法消化,食则退回。你这个时候都没法消化的话,那么元气大虚。
血为何能变于胃?
血变于胃。那么这里边还是实际上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个话题,就是人身上的血,就是胃经补血所生变,它就是我们人体上的血的问题,都是跟胃气相关的。那么这里边实际上有一句很核心的话就是,饭才是经血的来源,而不是药。大家记住啊,你吃饭,健康一定是,积精累气的过程。
胃将人体收纳的精华变成血,在抚养孩子的时候,母亲的血又变成乳汁,人乳在中药中被称为蟠桃酒,是极好的补品,能延年益寿,清代的皇帝因此讲究吃人乳养生。胃生血的功能,让他成为人体与生机相关的重要器官,那么这和十二生肖中的龙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大家都知道辰时。辰在里边是归属于什么呢?龙。对吧。龙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没看到过,但是大家一定要想一想。就是中国古代关于龙,你去查一下字典。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它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出于《辞海》)
它的所有的组成都是由各种动物的生发之机最旺的那一部分组成的。比如龙的角一定是鹿的角,而鹿茸一定是生机最旺,因为鹿茸都是在长在春天。那么鹿茸是生机最旺的。比如表现清,清代的电影里边,经常说到清朝的时候,看电影经常,到那个承德去,那有鹿苑专门有养鹿,像在南苑那一带,也是养鹿的。那是干吗的呢?就是帝王他非常注重一点,他就说,到春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喝那个鹿茸的血。就是把鹿茸砍下来以后,一定要,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鹿角砍下来以后。
它的什么地方生机最旺呢?一定是尖部,所以在电影里就曾经表现过,一定在尖部那,通过带子,然后把那个血攻下来,就是那种血,生机最旺。所以鹿身上呢,龙身上呢很多东西都是最能代表生机的东西。所以你吃饭,能够吃饭,就能够像一条龙一样,什么都可以变现。它可以变现出精血这么重要的东西。记住啊,这是龙的,属龙啊,为什么属龙,这是它真正的内涵。
巳时,是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间段,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是脾经当令。是脾经当令。那么脾经呢,脾是什么呢?大家都会写一个脾字,脾这边是一个肉月,这边是一个什么呢,卑女的卑。记住啊,脾经在中医里边,在五脏里边,他是主运化。它主运化。也就是我们人体吃下这个水谷精微全都要由脾到处去输送。那么呢,这个脾他这个旁边是个卑女的卑。那么我经常把它比喻成什么呢?在五脏里其实脾是一个小丫环。
在五脏这个家族当中。是一个小丫环。可以在一个大家族当中,大家想一想,最怕谁病啊?最怕丫环病。对不对?这丫环要不干活了。谁给你做饭啊,谁帮你打扫啊?所以这个里边。如果脾要病了的话,我们人会得很大的病。比如说糖尿病,这个叫富贵病,因为什么,因为丫环,没人给自己干活了。自己干活的能力又特差,手不能提篮对吧,肩不能挑担。所以这个就是丫环不能病了。一定要让脾运化起来,保持这个运化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第二句话呢,就是脾主一身之肌肉。嘴唇呢,红润饱满,这是脾气足的相。那么第三点呢,就是脾在志为思,然后思伤脾。这也是个情致,就是只有在五脏里边会讲到情志的问题。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也就是五种情绪,这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之一。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五志与五脏,情绪与脏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就是如果你过度思虑的话。你就会伤脾。过度思虑,如果你伤了脾胃的话,那也会吃不下饭。这个饮食会慢慢地减少。然后这样会像什么,就是中国古代的那些秀才们,大家看秀才有一个什么相呢?说好了叫玉树临风,说不好就是瘦骨嶙嶙,因为人老考不上,老得在那学,老学老学,思伤脾。所以脾气弱的话,如果思伤脾,造成脾气弱,会越来越瘦。
还有一种,叫做中医里叫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什么呢,特胖,这种胖是什么呢,虚胖。虚胖然后呢,浑身老是虚胖,甚至呢,一掐一个坑,就是那样子。那么这也是属于脾的问题。也是属于脾的问题啊。那么这是什么啊,脾的运化功能太差了。它把湿邪带不出去。把人体里的那种湿的,那种湿气他不能够运化出去,这叫脾阳虚,就带不出去。所以就会形成这个现象,就是虚胖。所以脾病同时,要么瘦,要么胖。
还有呢,就是如果像后者,诸湿肿满还有一个相就是老爱流口水,所以脾的液体为什么?为涎,就是口水。那么在生活当中,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啊,他那个睡觉,不是晚上老流口水,我告诉,这种人基本上很懒。就是他身体里的丫环不爱干活,他自己也不爱干活。就是流口水的人,都偏懒。这只是从身体上讲,当然不见得懒人都流口水,这个大家要弄清楚。
流口水的人是脾虚的外现。小孩子后天脾胃虚,所以爱流口水。这也是小孩子爱吃甜食的原因。因为甜类,甘类是益脾的。因为他脾虚所以他爱吃甜的。与脾相关有个成语叫做囫囵吞枣,为什么枣要囫囵往下吞呢?
为什么囫囵吞枣,因为枣是属于益脾胃的。记住啊,枣是非常地补脾的。但是吃枣就蛮讲究,吃枣如果你是老是用牙去咬的话,那就会伤到牙齿。
五行中土克水,脾土会克制肾水,肾主骨,牙齿为肾之华。
所以中国古代讲要怎么办呢?吃枣。又不伤牙齿,又补了脾胃,只好用一个办法,囫囵吞枣。这样就,但是呢,别在生活中去真的去吞啊,把它切成小快去慢慢吞,就是别用那个牙槽去咀嚼它,所以这是脾的问题。
城市有几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所以我们人体有一个体力劳动是越来越少。那么就是说我不锻炼,就是说我会不会耗散元气呢?就是说我没动啊,我也不应该耗散元气啊?我告诉你,不锻炼,体力劳动过少也会消耗元气?靠什么方式消耗呢?
生命体的运动消耗元气,为什么不运动也要消耗元气呢?
一方面我们体力劳动特别少,另一方面我们饮食当中营养越来越高,营养越高,就造成我们人体很难以消化吸收。其实我们现代人真的不需要补,而需要什么呀?真的需要吃点五谷杂粮。这里涉及到一个消化能力。如果你营养越来越多,这样营养过剩的话,这样就会造成血液粘稠也就是高血脂,高血脂的问题。血液太粘稠。
那么在血脂过粘稠的情况下,中医把粘稠的这种方式就叫做湿邪,他输送不掉啊,所以他就有一个湿邪。那么人体他有自保功能,就是要联起来破这个粘稠,所以这也就说,如果你没有体力劳动,照样会损害元气,也会在这去暗暗地去耗这个元气。所以呢,在生活当中,一定要记住,就像脾一样去学什么?就是常小劳。经常地,小小的劳动着。而原则是什么,出微汗。记住这句话,常小劳,出微汗。不能出大汗,因为我们说,汗为心液。常小劳,出微汗。
7.5 养生十二说之午未申时养生
为什么下午3点到5点工作效率高
你到了膀胱经当令的时期
为什么会有脸大脖子粗的大款相
实际上他就是小肠经不通的相
为什么太高兴会伤心
喜则气缓,气涣散
为什么大小便时别说话
说话本身就耗气
为什么午休能养生
不干扰天地自然的这个交界过程
敬请收看城市《养生十二说之午未申时养生》
在上一集中曲黎敏教授讲了巳时,也就是脾经当令。今天曲教授为大家讲午时。
午时,上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
那么午时啊,跟子时是相对的。子时是一阳生,午时是一阴生。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国问题非常高妙之处于,就是说在最黑暗的时候,我们中国文化,关注的要点是阳气在大白天,在中午的时分,我们中国文化关注的要点是阴气。这才是我们中国文化,他主要是从哪角度去看?数量从气机上去看,它不是单纯地看表象。
气机,简单说就是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中医认为中午恰恰是阴气生发,所以这时养生的重点就是养阴。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
那么呢,子时就会强调一点,子时就养这一点,养阳,到了午时就要养这一点,阴。那么子午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子午是阴阳的交界时间,阴阳的交界时间我们中医认为是什么,在这个交界的时候我们人体要注意一点,就是尽量地不干扰天地自然的这个交界过程。那么你既然不干扰它,就只有一件事去做,睡觉。
中老年人一般都有午睡的习惯,在中医看来是养生的好习惯。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上班族午休时间很短甚至根本没时间午休,中午能在桌子上趴着歇会儿就已经算奢侈的了。
曲:但是大家记住,在中午最重要的要有几个,要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要有十分钟,哪么你静静地坐,这个时候你没有地方躺下的话,你也要闭上眼睛。去养一养自己。所以呢,我在样可的时候有时候会强调一点。就是我们人生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十分钟,就是每天要跟自己身体交流十分钟,
曲:那么这个十分钟就可以放在中午,然后去好好想想,我要好好地来爱一下我的身体。我让我的心啊,得到一点点休息,心是不休息的。心是我们身体里最伟大的一个东西,就是除非我们死了,它才停止跳动。所以呢但是你如果心平气和,也能够让心得到一点点休息。
曲: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每天要保持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十分钟,同时呢,在这里插一句话,要跟我们生活当中,最亲密的人,要每天都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十分钟的交流时间。如果你认为他对你的生命很重要。
你就要认真地拿出十分钟来,不用多,跟他好好去交流,因为中国文化,还有社会文化都同样。最后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所以一个社会,真正的发展,真正的进步并不看它造了多少高楼,一定要看它培养出了什么样的男人和什么样的女人,而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是否有和谐,是否他们能够和谐相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
心经的属相是属什么呢?是属马。马是什么,马是很操劳的,对不对?马有一个特性,大家记住,马是要永远在奔跑的。我们中医认为,就是也不是中医,就是中国文化认为,马,大家仔细去观察马和驴有很大不同。马是给一鞭子它要跑到死的。而驴是怎么样呢?驴是你给它一鞭子他就站住,再给它一鞭子,它就踢你。所以对待马的态度,马是一定要养的。驴是一定要骗的。就是顺毛驴,你抹着它,骗着它。
把它眼睛一蒙,让他去转圈就可以了。但是马呢,你要好好地去养它。因为它将来给你在战场上立汗马功劳。它是要拼到死的。所以我们的心呢,就像马一样,它会跑到死。所以我们人体,当我们人体全身份地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心脏不可能说,我也累了,我也歇一会儿吧。它不会是这样的。所以它是一定要跑到底的。这是心的这个概念。我们中医里关于心的概念。
心有马的忠诚更有马的刚烈,情绪的波动对它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曲:对于五脏的伤害里边,有一点是喜伤心。过喜,太高兴了。就会伤害心。心的功能。因为心本身属火,为散,如果你太高兴了,叫做太过喜则气缓,喜则气缓,气涣散,气就会涣散掉。这样的话,如果你自己让自己一下子过喜的话,其实过喜是可以死人的。人身上一个是过喜,一个是过恐,都是可以造成死的。
喜从何来呢?就拿老年人来说,有一喜大家平时都不太注意,而危险就潜伏其中,什么时候呢?
曲:过节的时候,一见亲人的话,就会造成什么,母亲,父亲,一年没见了,现在见了他就会出现一个喜则其缓,气散,一高兴气就散了。心气就散,心气一散,然后呢,再造成什么?比如说又做了好多大量的好吃的。大家又举在一起聚餐,狂吃烂饮。
太高兴心气易散,又吃了这么东西,心和胃会怎么样呢?
曲:这样呢,就会造成什么,我们原先讲的,子盗母气,他胃又消化不了。
子盗母气:这里子指脾胃,母指心,子盗母气就是:脾胃气不足而借调心之气来消化食物。
曲:老太太本来心气就散了,然后这个时候又要用心气来消化这个,要用人体的这个元气来消化这个脾胃里面吃的东西,所以心呢一盗气,子盗母气,老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会突然发生心脏病的问题。
未时,十三点到十五点,小肠经当令
曲:那么关于小肠经呢,在中医里边,《黄帝内经》里边曾经说他是,以往的观点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它这个小肠经的功能主要管什么呢,打个比方,我们天天收钱,收好东西,但是自己不能花。相当于这么一个官僚,就是收钱但是不能花,而且回馈到社会当中去,那么在社会上有点像国税局的意思,就是收税,然后还要回馈到社会,修桥造路啊,flash就是这样。所以呢,这个是那个相当于小肠经是人体的那个内分泌的这个系统。
小肠管收钱,收营养,如果小肠出了问题,小肠经不通会怎么样呢?
曲:那么如果小肠经不通的话呢,在我们人身上就会反映出很多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小肠经走人的颧部,就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大家看,有很多妇女生完孩子以后,就是这长了好多的蝴蝶斑。那么实际上她就是小肠经不通的相,还有小肠经不通呢,也会出现大款相,就是脸大,脖子粗。就是这特别大,然后这个部位也是走小肠经的,所以这也会很大,就是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就是这样的。这都是属于小肠经不通。
曲:小肠经主吸收。所以涉及到一个午饭的问题。这个午饭就是一定要吃好,这个好呢就是营养要多,方便一些。而且有利于人体吸收,才叫吃好。所以这就叫营养和口味的问题。
曲:所以我们中国人实际上还是满喜欢口味的。所以你看未啊,未时,羊,羊就主什么呢,主美味。你这你看那个美字就是羊大的意思。
曲:我们中国人非常有趣,它是什么呢都是从视觉和味觉去讲究美的。不像西方维纳斯,维纳斯她是讲以性感和爱为美。
曲:什么叫风景呢,风,就是一定要有动的东西,活动的东西才美。那个景字呢,上面是一个日字,底下是一个京字。
不论什么营养美味,小肠都会统统全收,所以养护小肠是关键,而且它和心有密切的关系。
曲:中医认为心和小肠是一对夫妻的关系。就是,心由于在中医里认为是君主之官,所谓君主之官是什么,就是不受邪。心啊,君主之官,就是它身上是不能感受邪气的。那么谁来代君受过呢,一般指的是小肠啊,这些方面的。那么小肠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心脏有病的话,有可能不直接反映在心脏,有可能会反映在小肠经上。
中医认为心在人体中重要的地位,所以它不能受邪得病,所以得病的事都由小肠代劳了,心经的一些临床症状就会表现在小肠经上。
曲: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如下午13点以后,比如说下午两点以后你出现胸闷,心慌,脸发红,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心的病。但是它不会反映在心经上,它反映在小肠经呢。
第9个时辰,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经当令
曲:那么膀胱经因为是它上头的,因她们是往头晌窜的,我们说申时,一般的来讲。申时是哪个属相,猴子。记住,猴子。猴子他就有一个特性就是上窜下跳。所以看这个膀胱经也是,上可以上到最高点,下可以下到最低点,所以它是上窜下跳,它非常地灵活。
曲:那么因为膀胱经是直接上头部的所以我们中国文化首先讲究一条,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每天早上起来,要接受师傅教训,老师教地的文化你要好好地去读书。然后到了傍晚的时候,你到了膀胱经当令的时期,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间段,你要好好好地去练习自己。所以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记忆力和判断力都是很好的。
膀胱经值班时一是该用心工作学习,还有一点就是该注意保养肾,什么道理呢?
曲:就是说膀胱经和肾经是一对夫妇的关系。那么呢,肯定就是膀胱经为阳,在中医里属于太阳。膀胱太阳经。然后呢肾是太阴,肾是在里边的。那么如果从生活的表象来讲,我们会出现一个问题。
曲:表面看大小便是一个,就是大便是跟肺气相关的,然后小便跟肾气相关,那么中国人就非常聪明,因为肺和肾都属于先天,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大小便的问题,我们就要耗散先天的很多东西。
先天之气,耗散了就没有了,后天也补不了,然而大小便是人机体功能的一部分,又不能不进行,怎么办呢?
曲:所以呢,所谓养生是什么,首要的一条,真的是在厕所里不能说话,说话本身就耗气。像天天这样讲课,肯定是很耗气的。那么就是呢,耗肺气,也耗肾气。肺气实际上是靠肾气的收纳收入的。所以中医里有一句话肾不纳气,是由于肾的功能不好了,然后呢收不住那个气,气沉默部分下去。我们中国的养生学是讲究气沉丹田的,都要缠到底下去的。
中医讲上厕所不语,还有什么如厕时的养生法则呢?
曲:比如说小便,在中国古代里,他非常强调一定要咬牙,如厕保健第二点-咬牙,因为牙是什么呢,牙是肾的花朵,我原先讲过。它是属于肾齿。真正的咬法应该是这样的,叫肾齿两枚如咬物,后边那个槽牙是属于肾齿。如咬物,是咬上了还是没咬上呢?是没咬上,就好像有两枚枣核搁在两个牙之间一样,是空着咬的。只是做一个咬牙的姿态,而你如果是这样,吸住的话,实际上呢属于一个吸气的状态。回去好好练一练啊像咬,实际上是没咬,只是保持一个气往下吸的状态,这样是非常非常养生的。
刚才说到膀胱经与肾相表里的时候,就说到膀胱经为阳,像个小太阳,所以它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
曲:膀胱经它有一个,膀胱经他在中医里属太阳,他有一个气化的作用,气化的功能。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临床上有这样一些老人,他嘴干,嘴啊,经常出现干。嘴干,舌头干,那是什么现象呢,他不是渴,并不是渴。但是因为他舌头太干了,他老得喝水润一润。
不渴为什么又老要喝水,而喝水后为什么嘴还是干呢?
曲:那么呢,首先要讲一下,原来我们在讲脾经的时候讲过口水,但是口水是由脾,脾的津为口水。记住啊,人体是有五液的。那么肝的液是什么呢?是眼泪。因为肝开窍明目,肝的液是眼泪。然后呢,肺的液是什么呢,是涕,就是这个涕啊。所以我们一感冒,首先反映使得那个鼻涕往下流出来,是肺受寒的相。
那么形成干燥症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在很多人看来好像都是,一去治病都是认为肾阴虚,因为肾液没有了。就是它泛不上来了嘛。好像是肾液缺乏的相。
口干到底是不是缺水缺肾液呢?
曲:实际上大家去想一想,肾在最下为水,如果我们人体下面有这么一湾水的话。怎么样才能给它调上来呢?让它水都上这来呢?从物理学上讲,一定是要蒸发,对吧。那么靠什么力量来蒸发,一定是靠太阳。太阳的照射使得这个液,肾液往上调。那么实际上所以我们调上来的肯定就是精华的东西,是物化的东西。
简单说,肾在人体靠下的地方,属水,要想把下面的水调下来降降火气,不光是有水,最重要的是有太阳把它蒸发上来,这就是膀胱经的作用。
曲:那么要治好这个病呢,只有一个办法,解决增加这个太阳照射的能量。所以这个太阳的功能在人体里是哪条经脉所主的?膀胱经是要靠膀胱经把液给调上来,他能够更充分地去照射底下那个液的话,肾液的话,肾水才能上泛,到舌头上来。
如果膀胱经通畅了,它太阳的气化功能强了,自然上调肾液的功能就强了,口干自然也就好了。说到肾液,还有我们刚才提到膀胱经与肾相表里,那么肾又该怎么养生呢?中医的补肾和我们日常的补肾有什么区别呢?明晚播出《养生十二说》,专门介绍肾的养生。
7.6 酉时养生
俗话说男抖穷,真是这么回事吗?
男人如果那个腿啊,老在那颠颠颠,颠颠颠,抖地不停的话,那说明什么,肾精不足。
为什么中医强调补肾?
人体在最危难的时候也要动用肾精
肾在人体中是什么地位?
在五脏里面肾为老大。所以元气是藏于肾的
口味太重为什么会伤肾?
敬请收看城市《养生十二说之酉时养生》
在上一集中我们讲了申时,也就是膀胱经当令,今天曲黎敏教授为大家讲解酉时如何养生。
酉时,十七点到十九点,肾经当令
酉时,是下午17点到19点,这个时辰是肾经值班。在中医理论里,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也非常讲究补肾。那么补肾到底应该怎么补,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补肾呢?在十二生肖中酉时对应鸡,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鸡呢,在动物里边,它几乎是最下面的一个。但是鸡,另外一个词它又有点像凤凰,所以鸡为火性。中国的孕妇,生完孩子以后,母亲基本上没有送牛奶的,都要送什么呢,都要送鸡汤。所以鸡啊,由于它是火性,它一定是炖老母鸡。炖鸡,用水,那叫水火既济
那么,北京的另外一个名吃是什么呀,烤鸭。鸭子一定要记住,鸭子是一定要烤的。为什么呀?因为鸭子的性是寒凉的,是阴性的东西。所以要用火来烤,去掉其腐朽之味,去掉它的那个寒。
肾在五脏中居于首位,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肾主藏精。肾的主要功能是主藏精。那么什么叫精呢?精我们拿一个比方来打,就是像什么呢有点像钱,像我们现在,money。钱是干什么,钱是干什么用呢?钱是当你缺什么东西,钱是不是就可以变现出它来?那么人体的精呢,就像那个钱,比如你缺什么细胞,有这个精的话,你就可以变现出这个细胞。比如缺白细胞了,它就可以变现成白细胞。谁也不会嫌钱多,那么人也不会嫌精多。精是越多越好。对不对?你越多的话,你变现出来的东西,你生活的能力就越强,你的身体就越好。其实我们五脏六腑都藏精,但是肾它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它是主收敛的,就是把最精华的东西,一定要藏它那,藏它那干吗呢,就像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要用的。就像我们原先讲北面的两个门一样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就是说你在,比如说国家受到危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以动用军队。那么人体呢,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人体在最危难的时候也要动用肾精。
中医讲:“肾,技巧出焉”,就是说肾有很大的创造力。那么肾的创造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它最伟大的创造力,就是比如女子的卵子和男子的精子结合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孩子。而卵子的发育成熟和精子的发育成熟,都跟肾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能够生育一个小孩儿,是肾精创造力的最完美的体现。
中国人讲看看元气。
元气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分,很有趣的比方。就像我们到煤气站去拉煤气罐,有的人可能就这么倒霉,拿了一个半罐,所以他一出生,从一出生开始他就知道自己身体很弱,所以他人生的阀门还的很低很低的,甚至不开火,就天天那么养着,所以赖赖叽叽也能活百年,而有的人呢,气壮山河,拿一罐特足,他就觉得可以特别地耗散,天天开大火,这种人也有可能短寿。
所以元气是父母。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由元气生出来的。记住啊,元气是父母。那么父母一般待在谁家里呢?待在老大的家里,也就是待在肾的家里。在五脏里面肾为老大。所以元气是藏于肾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因为很明白啊,所以就要补,补肾。
元气不足就需要补,那么肾真的能补吗?到底应该怎么补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咱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它有点像什么呢?我们把这个元气拿过来以后,就把它存在银行里,元气可以有点利息。这点利息靠什么来呢?一定靠我们每天吃饭,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然后呢等于增加了一点点一点点的利息。就是你不毁伤它,你就算保护它了。
其实补不补的问题,最关键要看我们个人个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什么叫补呢?补是,一定要看消化吸收能力对不对?你没有那个吸收能力,你吃得再多,它也不补不进去的,反而形成垃圾,更调你的元气。因为你要给消耗掉它,所以就更调你的元气。
补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叫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什么呢?假如你这个肾精已经出现缺失了,你首先第一点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是什么呢,你不要先去想,我丢了三只羊,你买了四只,不就相当于补了吗?你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你这个栅栏已经坏了,你就是补的再多,你这个栅栏已经开了口子,它照样会走。那真正的补的第一条原则是什么?你要先把栅栏修好。
你把栅栏修好,你使现存的这些精,这些阳不再往外跑了,这就是补。所以补这个概念中医里实际上是叫先固摄的意思,你就要先固摄住,把现存的东西保存住,而不是急着忙着往里面添什么东西,因为不是你想添就能添得进去的。如果你经脉不通,什么都没有用。
中医中的补肾,首先要填补人体中跑冒滴漏的地方,不让元气耗散,而不是盲目地进补。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补就是说你缺什么就能补什么吗?比如说,太累了,把自己累坏了,又耗精,又耗神,又耗力的话,那我今天就吃两个腰花吧。你吃什么东西,当它到你的脾胃里,他最终去到哪,你能知道吗?真正就是说这俩的腰花,就奔你那两个腰那贴过去了吗?它一切不管你吃什么东西,实际上都要经过我们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大肠小肠的这种消化吸收能力要强,所以不是说你想补到哪就能补到哪怕所以这也是我们人体最根本的一点。
其实我们每天能活下来,都靠着每天都要调这个元气来活命。什么东西呢?就是盐。盐是矿物质,是咸类,在中医里它就认为,它就是入肾的。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咸类入肾是调元气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在习惯上一贯强调要饮食清淡,饮食清淡就是少调元气,就是少调元气的意思。
当你爱吃口味重的时候,是你元气虚的一个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辛辣的,味道重的东西,可以通窍。为什么需要通窍呢。就是因为你太郁闷了,我们的生生活压力太大,心情太郁闷。所以我们需要用这些辛窜的东西来帮我们开窍。
比如说那个蒜它走的是,蒜走的是清窍,所以我们吃蒜吃多了的话,我们眼睛会难受。眼睛会难受。然后辣呢,吃辣的东西是走浊窍。所以呢,我们吃辣吃多了以后就会出痔疮这些问题。
你像四川啊,广西啊,或者是云贵那些地方,江西啊,爱吃辣的,那是跟它的潮气有关。因为潮气太重,所以他需要用辛辣的东西来起一个清燥的东西;而北京是北方城市,从原来上来讲他就比较辛燥,是不适合于吃辛辣的食品的。
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固摄元气,不让它轻易耗散。而元气不足,在中医看来,有很多明显的特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在日常当中有一个象,比如说我们端这个水杯。很多人可以去试一下。当你端这个水杯或者酒杯的时候。有的人就手怦怦抖,这个抖本身就是肾精不足的相。就是你不能够控制自己,不能够控制自己啊,这个手的抖,所以如果你不抖,那么就很安定。还有一个相,在那个招聘会上,我们见过一些年轻人,那个年轻人坐在那,二郎腿一翘啊,一个劲地在抖,这在中国文化里叫什么?就男抖群,就是男人如果那个腿啊,拉在那颠颠颠,颠颠颠,抖地不停的话,那说明什么,肾精不足。肾精不足,通过膀胱经气化的东西就少。少了你的思维想事就想想不清楚。想不清楚你做事就失败,做事失败你就穷。就是一个推理。
所以精少,一个是拿水杯乱抖的相。中医里是有舌诊的,是可以看舌头,有些人的舌头伸出来也噼哩啪啦乱抖,那就是什么,心气大伤的相。因为舌头又是谁的苗呢?舌为心之苗,就是心的小苗啊。如果你心气不够的话,那么你舌头也噼哩啪啦乱抖。
中医文化认为,从医入道是捷径,明白医理和性命之理,也就明白很多天下的道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那么第二点就是肾神为志。志为什么,志就是志向。肾的神明,就是肾精足了以后,那个足啊,我们以前说神是什么,神是他的光亮。神要特别足的话,你点出那个灯的光亮就特别大。你可能只能照凉这一个窗户,可能有人肾精特别足,一进来满屋子都亮。
这就叫肾精足。那么肾神呢,为志,表现出志向。所以我们发现,你的志向,比如在平常,在日常生活中,你所表达出来的指向。也就能反映你肾经的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小孩子肾气特别足,所以你问小孩子,将来干什么呀,小孩子的回答永远是气壮山河,当宇航员,当科学家。当什么就是当探险人员什么的。你再做,要当什么的,没有一个回答不当宇航员的,不当科学家的。他觉得要不回答这个就让人笑话。
为什么呀?因为肾精足啊。而你现在最想的,养家糊口,就想多挣点钱。那么等到再老一点呢,肾经更不足的的时候,里要问老人,现在还有什么志向啊?老人一般都回答,还有什么呀,能活着就不错了。那是他肾经快完了的相。所以肾神为志,就是说他会表达出一定的志向的问题,就能表现出你肾精到底还有多少的问题。
曲黎敏认为,人体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压力就能够实现自保,也就是自我保护功能。当它感觉有问题的时候,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通知我们。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在世界上当中最无为的一个东西就是人的身体。我们人很犯傻,我们累了,我今天累了也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完,然后呢,我明天好休息。人都是这么想的,对不对?人头脑有时候是会犯傻的,但身体不会犯傻,身体就会用病来告诉你,我不行了。
我们中国的病字怎么写,一定是那个病字旁,疾病都是病字旁。那个病在旁在古人里实际上都是床的意思,是床的样子。是床铺,病子旁在古代就叫床部。
那么这就告诉你什么呀,只要你生了病,人体第一反应,先上床躺着歇着,所以人千万不要跟身体太较劲,该歇的时候你就要歇啊。
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自保功能。
我们人体都是,人活着都是要有耗散的。这个是谁也跑不掉的,对吧。人都要有耗散。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明耗肾精和暗耗肾精的问题。
人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而这个能量在中医看来就相当于元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你干活不可能干一天,你干累了自然就知道休息。这个叫明耗,明耗对人体的伤害并不算太大,它也会伤。但是呢,人都有自保功能,他会知道休息。他自己是有自保功能的。
什么叫暗耗呢?暗耗就是相当于想这个事,人有时候是想事可以想一天,做事不能做一天。记住啊,想事可以想一天,你一天没完没了地想,这个东西就叫暗耗,思虑太过度的话,就叫暗耗身体。
所以这个,你像小孩子为什么能够快速成长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他没有房事,另外呢,他精神上,情致上是通畅的。他的肾精全部用来长身体。他不郁闷,他不会。小孩子的脸我们说跟夏天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他很快地就会转换角色。而大人就是不一样,大人又生气,又郁闷,然后又会出现很多很多的不预先能够知道的一些事情。所以大人他有思虑,会出现暗耗的问题,他就很严重。所以人越老,他的生理期越来越慢,甚至到肾精不足的时候,会慢慢萎缩。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大家一定要想一想,发低烧好还是发低烧好。一定要记住,高烧还是我们气血能力强的表现,是人体的自保功能要把寒邪往外赶的一个表现。而发低烧是我们的气血水平都很低的一个表现。尤其是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这个呢,一般地来讲是会发生在哪些人身上。比如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就会涉及到一个教育的问题。我的感觉是,我个人这么认为是人体是有黄金期的,人的生命是有黄金期的。
黄金期就是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这个时间段呢,再教育上,就要格外地小心,我恰恰认为教中学的老师应该是选全国最好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去教这些中学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太可爱了,他正处在人生中的一个黄金期,处在什么,身体极度地发育,同时他又开始追求灵的灵魂层面的东西。所以这个时间你的关注你。应该让他把对身体关注,然后转移到对灵魂对思想的关注。所以这个时间的教育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
戌7.7 亥养生
人生气的时候为什么会胸闷?
比如说你受了上司的气了,然后回到家,通通通,敲胸口两下
手指突然受伤人体是什么反应?
你肯定第一叫声是什么?啊!
戌时亥时最适合做什么?
所以这个时间基本上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手指痛和心脏有什么关系
心包经和狗又是什么关系
城市十二月特别节目《养生十二说之戌亥养生》
在上一集中我们讲了酉时,也就是肾经当令,今天曲黎敏教授为大家讲解戌时如何养生。
第十一个时辰:戌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心包经当令
解说:戌时,这个时辰是心包经值班。为什么戌时又叫"戌狗"?狗和心包经有什么关系,心经病跟心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西医中没有心包经这个概念,它是中医里独有的一个概念。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身体里的皇帝,它是不受邪的,那么就要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狗是最护家的,对不对?那么心包经是护谁的呀?护心脏。所以心包经在中医里边,原来叫臣使之官,就是属于相当于,有点像什么呢,太监,是这样。它是要护着君主的。
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走到腋下三寸处,然后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我们手前臂的中线,经过我们的劳宫穴,到达中指。
你的中指麻木或疼痛的话,那是心包经的病,心经的病在小指。这个心经的病就说明你心脏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而心包出问题还是你心脏问题的小的毛病。
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在中医里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扑通,扑通"跳的时候,那肯定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脏的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心包经呢,在这个时间段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呢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就叫做什么呢?膻中穴,就在两乳这的正中间,有一个穴位叫膻中。
膻中就是指的是喜乐出焉。膻中是主喜乐,主快乐的。那么我们就好理解,其实人类啊,进化最快的阶段,你们想一想是什么阶段,一定是从,就是胎儿期,就是你能从两个卵子和精子,一下子,通过十个月的时间,五脏六腑全都生出来胳膊腿生出来。大脑生出来,完全了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
那么,又发现一个问题,人一出生以后,(膻中)这个部分,快速萎缩,所以小孩子他就开始出现,如果它快乐的话,如果他胸腺还是很大的话,他当然不知道冷,不知道热,他高兴啊,感到不到这个问题。但是你看他这一收缩的话,然后就开始什么又是冷,又是热,一会儿这么哭一会儿那么闹,他绝对会开始折腾人。
如果你要生气很厉害的话,你这个地方会憋住,因为中医里讲气汇膻中,气是瘀在这的。比如说你受了上司的气了,然后回到家,通通通,敲胸口两下。要不然你就会有一个动作,往那一坐,嘘一下,嘘本来也是肝气,肝气瘀住往外散的相。记住啊我们人体非常有趣。人体有很多不是说医学就是这么讲,实际上,我们人自己就会自己自保功能。
所以有一个很有趣的一个锻炼方面,就是我们经常要按摩,压这个膻中穴,要刺激,轻轻地刺激它,轻轻刺激它,那么就会对人体会很有好处。这是按摩膻中学,就是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态实际上是人长寿一个秘诀。
生气或者压力太大的话人会觉得憋闷或抑郁,这个时候有什么好办法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人体是要用两个肋,肋骨啊,要把五脏藏在里边。让五脏不受伤。那人体到当受到重创的时候,你照样是蒙着头,你照样是要保五脏啊,你即使腿牺牲都无所谓,所以你要保五脏,所以人在情急之下,才能看出本能。而你这时候所有表现的都是本能。那么我们刚才说嘘,发嘘音和去捶打胸口,可能你对你心情郁闷也不会起太大作用的时候,那么怎么办呢?就是叫大家一个动作,就是敲打心包经。就是每天晚上左舷再生那呢,大家总得有点动作吧,去锻炼锻炼自己。那就是敲打心包。怎么敲打心包呢?就是先要弹拨腋下。就是腋下这有一个心经的学位,叫及泉穴,就在这,你只要一弹拨它,只要一弹拨它把那个筋拨动的话,你这两个手指发麻。
就算对了。然后你多拨几下,多拨几下以后,你就觉得麻麻的这个及泉虚是解瘀大穴,郁闷啊,光嘘是没有用的,这个时候得弹拨及泉穴,这个穴位叫及泉穴,弹拨完了以后,然后呢,再沿着手臂的前沿,这正线来拍打。拍打,每天啊,这两边上斗争拍打一遍别只拍一边啊。所以这样的话呢,对我们解瘀会有好处。对我们的身体,对心脏,对心包经液这些问题都会有好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比如说我开过一个玩笑,我说假如要在厨房里把手指切了一下,切了一下以后,然后就会怎么样呢?你肯定第一叫声是什么?啊!对不对?哎呀,啊。都是这个音。这应该是相当于什么,这个音是我们心受到了振动。“啊”这个音是心的声音,是心受到了刺激。那如果你这个手切掉了,你就会“啊”,“啊”下去没完没了。你整个受到震撼了。你这心,那个心受到了重创,你就啊下去了。
但是如果你只是蹭掉了一层皮的话,那么你下一个动作就是什么呀,这个嘘就是什么呀,发挥你厥阴肝经的作为,你的血,肝藏血的功能。你只要嘘啊,他那个血的那个凝聚力,就会出现。这满有趣的,人不会乱叫的,人不会啪一切,嘘。然后再啊,那样的,是不可能的。人体啊,人体太聪明了。所以这是在潜意识之下你发出这些动作。
戌时也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也是现代人们普遍的休闲时间。那么这个时间为什么最适合娱乐活动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晚上19点,7点到21点,这个时间呢,就是相当于叫什么呢?中医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它认为这个时间阴气特别盛,阳气特别地少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强调,男人一定要跟女士在一起,所以这个是不用教的。我们现在都知道,一到这个时候都去OK,OK是干吗,还是为了男人和女人在一起。还是要聊天啊,娱乐啊,所以这个时候是娱乐的时间啊。那么旧社会没这些东西,也没有卡拉OK,也没有娱乐场所。那么对于中国古代人就怎么样?点个灯又费油,所以这个时间基本上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一般的话,在家里就是用东北话来说就是唠嗑。
十二个时辰里最后一个时辰是亥,对应的属相是猪。这个时辰是三焦经当令,那么猪和三焦经有什么关联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这个时间段呢,是三焦经当令,那么三焦经也是在西医里没有这个概念。像心包经,三焦经,这都是中医里特属的词。那什么叫三焦呢,外面通俗的讲法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为下焦,就是这么。这么一种说法。那么实际上呢,这个三焦有点像这个,我们大家想一想其实心肝脾肺肾在五脏里边,在这个人体这个腔子里边,它不是这有一个心但是心和肺和大肠之间,它都有一个连缀的问题,而那个连缀,除了那个咬膜那个系统,腔子里的那个系统,连缀它的系统,实际上相当于三焦。那么三焦就特别强度一个问题,就是三焦通畅的话,五脏六腑应该还是不错的。
三焦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条经脉,那么三焦经为什么对应的是亥时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那么这个时间呢,是什么呢,就是属于亥时,亥呢,这个亥字非常有意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说文解字当中,第一个字是一,一字代表什么呢?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是亥,叫始一终亥。一字是表示就是混沌初始的一个状态。那么为什么终结的这个字一定是亥,甚至在十二时辰当中,最后的终结也是亥时。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这个亥字啊,在古文里是这样写的。
(体现亥这个字的古文结构)就是它上面有一横,下面有一横,然后呢,前面呢,像一个女士怀孕了,后面像一个男人。这个翻译过来,像一个男人雷着一个女人在睡觉。一阴一阳,上面有一个盖儿,一阴一般阳,然后呢这个时间段是我们一定要睡觉的时间,那么这个时间,亥呢这个女人怀孕是相当于什么呢?就是说生命从这个阶段开始,重新开始,你就养育一个孩子也是生命的开始,对不对?那么睡觉就相当于,翻译过来实际上相当于睡觉就是我们养育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养育阶段。
在中医文化看来,亥时意味着生命的重新开始,一个养育的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
那么亥呢,在十二生肖里正好代表是,咱们今年,马上咱们到年底了,这是猪。亥是猪嘛。猪年是丁亥年,正好是猪年,那么他就告诉你这种享受状态,就像什么呢?就像猪一样,其实猪为能越养越胖呢,越养越肥呢?就是因为他三焦,它五脏六腑之间没有什么阻碍。
经脉都是通畅的,吃完了就享受,享受就哼哼,所以呢,它的整个状态是非常愉悦的,所以这在中国古代里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心宽体胖,就是心怀特开阔,然后呢新体液就会慢慢地很胖啊,很舒畅啊,很壮大啊,这样一个状态。
亥时之后又回到子时,一天的12个时辰开始新的循环。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十二时辰养生的要点:
第一个时辰,子时,夜里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胆经当令。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
我们这个时间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养生机。这就是我们要养夜里子时,夜里11点一定要睡觉的一个原因。那么在中医里还讲了,就是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取决于胆的生发。如果胆这个时候生发起来的话,那么我们人体当中的其他的,就是那个经脉啊,经脉其他的那个藏器全都可以生发起来。
第二个时辰,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肝经当令
曲黎敏:
眼力和眼神啊,这只是一个肝的外现而已,那么眼睛一闭,卧则血攻于肝,这样呢,就是它把它的阀门就关的很小很小,就关闭了。这样呢,我们呢就是能够把肝气养起来。所以假如你夜里一点到三点夜里不睡觉的话,你老睁眼看电脑的话,对你身体的损伤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这个血就是永远养不起来。
第三个时辰: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肺经当令
曲黎敏:
在寅时的这个时间段实际上是人体睡眠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一定要处在深度睡眠当中,让我们的人体的气血好好地来分配。加入这个时间你出现醒来睡不着了,甚至还加上一个现象,就是盗汗的问题,那么盗汗呢,这个时候就是你身体很报好,就是表明你身体的收敛气经已经严重不足了。
第四个时辰: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大肠经当令
曲黎敏
在中医里,它经常强调一个概念就叫肺、大肠相表里。肺是为妻的,那么在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便的问题,就是加入你大便出现问题的时候,排便出现问题,在很多程度上是由肺气不足造成的。
第五个时辰:辰时,早晨七点到九点,胃经当令
曲黎敏: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比如说子时的一阳初起,然后到了丑时的这个肝藏血的这种功能,然后到了寅时的这个肺气全方位地分布全身啊,重新气血分配。然后到了大肠的这的变化,那么现在到了辰时,到了七点到九点的时候。吃饭就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春雨贵于油。就是你该补一点阴的东西了。这个虽然,哪怕很少,但是它非常的精贵。
第六个时辰:巳时,早晨九点到十一点,脾经当令
曲黎敏:
脾经再生中医里边,在五脏里边,他是主运化,也就是我们人体吃下这个水谷精微全都要由脾到处去输送。如果脾要病了的话,我们人会得很大的病。比如说糖尿病,这个叫富贵病。所以这个就是丫环不能病了。一定要让脾运化起来,保持这个运化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第七个时辰:午时,早晨十一点到十三点,心经当令
曲黎敏:
到了午时就要养这一点,阴。那么子午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子午是阴阳的交界时间,阴阳的交界时间我们中医认为是什么,在这个交界的时候我们人体要注意一点,就是尽量地不干扰天地自然的这个交界过程。那么你既然不干扰它,就只有一件事去做,睡觉。
第八个时辰:未时,十三点到十五点,小肠经当令
曲黎敏:
小肠经的功能主要管什么呢,小肠经主吸收。所以涉及到一个午饭的问题。这个午饭就是一定要吃好,
第九个时辰:申时,十五点到十七点,膀胱经当令
曲黎敏:
到了膀胱经当令的时期,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间段,你要好好好地去练习自己。所以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记忆力和判断力都是很好的。
第十个时辰:酉时,十七点到十九点,肾经当令
曲黎敏:
元气是补不了的。只有通过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可以养护这个元气。这是可以养的。
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人有12个属相。中国的文化和中医都是非常注重时间,时间在中医里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中医讲究治"未病",也就是在人体发病之前就做好预防。而养生则是我们预防疾病、保持身心健康的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手段。
第8部分  讲座讲稿: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非常高兴和大家共享中医文化的一些感受。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门医学,它和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8.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可以认知自我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活力从哪里来?或者问在座的各位领导,你们的领导力从哪里来?生命活力和领导力,是和魄力、精神、胆识有关系的。比如魄力、魂魄在我们看来是虚无缥渺的,可是在中医里“魄”是和肺气是密切相关的。“精”指的是肾经,神是心神。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认知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
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1、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
有人说曲老师是否把图画错了?一般都是上北下南,为什么图上是上南下北?我把这个图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的心是在上面的,“南方”代表的是我们的心脏,而肾是代表下面的。这个图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图,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南北是火和水,所以南北是不可介入买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买卖的问题上,讲的也是一种文化。
东方代表的是生发,南方代表的是疏布,西方代表的是收敛,北方代表的是收藏,中央是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不仅买卖东西这一点是在讲究文化,实际上骂人都讲究文化。有句骂人话“你不是个东西”,为什么不是骂“你不是南北”呢?南北是什么意思呢?南为火、北为水,形容一个人像南北一样,就是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那么热情似火,柔情似水,是花钱都买不到的“东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东方是肝,南方是心,西方是肺,北方是肾。大家都知道,做地产的人比较注重风水,而风水是大有讲究的,住东边的房子和住西边的房子,对你的人生观都有改变。经常住在东边的房子,会培养起一种朝气蓬勃的心态,你会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的感受;经常住西边的房子,就有可能会随着夕阳西下的时候,易引发你对人生的感慨和消极,慢慢影响你的人生。
2、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
大家都知道北京东边是崇文门,西边是宣武门,崇文门是文官走的门,宣武门是武官走的门,为什么会那么讲究门?东边的崇文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酒车,大家都喝酒,都要应酬,实际上酒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发的性质,而宣武门一方面是武官走的路,另外一方面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刑车。所以为什么说杀人也讲究文化,就是非常讲究“秋后问斩”。因为当天地自然之气都有杀气的时候,才可以做一些相应的事情。这在传统文化当中也意味着“天人合一”的概念。春天是不可以动一点点杀机的,看到花开了,不可以去采,尽管当时看不到采一朵花的任何影响,但是到秋天的时候,就会看到它会少结一个果实。
北边开了两个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得胜门,这两个门轻易是不开的。在两种情况下才可以开北门,安定门是古代的战士出征的时候开一次,就是出去要打仗的时候才可以开安定门。那么,怎样才能使你安定呢?要想让自己的心神定下来,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很多企业都在训练自己的员工,训练成什么样子呢?就是泰山崩于前而不乱,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么,心神的安定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实际上是由你肾经收藏的足与不足来决定的,这是中医里面谈到的肾经的问题。如果肾经藏得非常足的话,才有安定的可能性。所以打仗首先要看你能否安定,实际上就要看你肾经足不足。
得胜门是打仗回来以后才可以开的门,开北门要有核心的一点,要有出就要有进,是要同时开两个门的,你要知道把它散出去了,还要把它藏回来。昨天我去看了一个楼盘“金域名都”,这个楼盘开的是东门和西门,没有开北门,从楼盘里面来说是非常好的。
大家养生的时候特别愿意去吃一点鹿茸这样的东西,吃鹿茸是很讲究的。现在都是鹿茸切片,已经很不讲究了,古代要想取其生发之机,就要用鹿茸的血,把鹿茸钻一个洞,然后从上面把血一点点渗下来,就那几滴血是生机最旺的。在古代吃药也都是很讲究的,不是说可以随随便便拿来吃。
8.2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独特
《黄帝内经》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生长、生发、收敛、收藏,这样你的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原则的问题——顺其自然。《黄帝内经》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首先它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养生之道的,而现在我们是把身体当作可以不断去消耗和损害的东西。在古代是养它,很认真、很爱惜的对待自己的身体,而现在的人对身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的不爱惜,真正好的理论是很难听到的,所以要学懂《黄帝内经》是非常不容易的。圣王为什么重视医学和生命学方面的书?实际上所谓圣王就是顺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这种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圣王通常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不仅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人。要想真正做一代圣王,不仅要掌控自己的欲望,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
2、最为寂寞
大家都在学各式各样古代的经典,《论语》、《老子》等等,可是恰恰《黄帝内经》很少有人提及。那些经典都是从生活当中或者是向外看的东西,而黄帝内经是向内看的,实际要求人有很高的悟性。过去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在人体中有一个东西“膂”,我们在小说里面经常会看到“膂力过人”,这是指什么呢?腰圆就涉及到膂力过人,这个“膂”是在我们的腰上,《黄帝内经》里面说是从肾经和膀胱经交接点的一个东西,在看杀猪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就是肾腰子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油和经膜。这个东西不是说买就可以买到的,在人体中想把这个东西补起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锻炼,它是通过锻炼而生成的,是经过积累起来的。古代的大力士腰圆,后腰有两个大包似的,所以才有力气。在《史记》里的一些人他们就经常的锻炼,他们吃完晚饭干什么呢?玩门口的石狮子,天天练,所以才能生出那个“膂”,现在的人锻炼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3、何谓仁义礼智信
中国的传统文化说做事要有“度”,其实就是看你身体的五脏六腑均衡的程度。比如说一个人的肝火太盛的话,心火就盛,这样自然做事比较急躁,就会出现问题。这个就是所谓的"度"的把握,其实和人的脏腑是密切相关的。有一句话“道以医显”,其实明白身体本身就已经明白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讲过“仁、义、礼、智、信”。“仁”代表人的一点点善念,它是生机,如果没有这一点点“仁”,做人有问题;“义”就代表南方,什么叫义气?义气就是说不要求任何回报,白送的东西,所以就意味着是南方的火;“礼”代表什么呢?就是西方,就是人性的收敛和约束;“智”代表北方,北方就是你的所有智慧的产生,要看肾经收藏的力度有多大。看一个人是否有志向,就看这个人的肾经足不足。小孩子的肾经是非常足的,小孩子经常说将来要当宇航员,将来要当科学家,而在座的诸位有没有一个说要当宇航员、要当科学家的。中年人顶多说要挣更多的钱,老年人就说“能活着就不错了”,志向就越来越低了。当志向表达时,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着肾经的一个显现,是肾经足与不足的显现。你没有很高远的志向的时候,实际上你的肾经已经很虚了;“信”是什么?“信”代表中间土,为什么用“土”来表示呢?“信”是由“人”和“言”这两个字组成的,人说的话要真实可信才可以。什么是最真实可信的呢?就是土地。土地从来不骗人,你撒下种子就可以长出苗来,你说的话要像土地一样真实可信。
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还有一句话“从医入道”,如果理解了医道就可以掌握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很精粹的东西。
8.3 中医与日常生活
1、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对泰山如此重视?这也和刚才所说的东西南北是密切相关。因为“五岳之中”泰山为东岳,代表着生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看它的生机是否活泼,是否向上,所以古代的帝王是非常重视修泰山的。
2、为什么中国人说“左右”,不说“右左”
东边是代表生发的,而肝气是向上行的,所以它把肝放在左边。肺本来在上面,在心脏的上面,你既然把肺说成右边,这是为什么呢?它是从气的角度来说。所以在中国看寺庙的话,经常会看到二郎戏珠图,这个都是在讲人体的契机,左边是往上升的,右边是往下降的,为什么说左右呢?左边是肝,肝是血,右边是气,肺是主气的,所以血比气运行得慢,所以先动左脚。我们一般都先说左,后说右,先把生机这边启动然后再说右边。在拳法和练身的技巧里有一个动作基本是一致的,就是把腿微微分开,与肩同宽,先迈右腿还是先迈左腿是不同的,从中医来说是非常有差异性。我们先讲左边的东西,所以你一定是先把左脚慢慢打开才是对的,中医的概念来说就是先动血后动气,这样就不会对你造成很大的人体伤害。
3、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为什么冬天很冷要吃萝卜,夏天很热还要吃姜?因为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的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慢慢的外散到了末梢,夏天就一定会出汗。夏天由于阳气到了末梢,在人体的内部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里面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用中医来讲,阳气都散在末梢了,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恰恰吃点热的东西,比如要吃姜这样的东西。所以夏天吃冷饮是一个绝对的错误。人为什么喝凉水?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就会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凉水人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还更好。因为人体的内部是恒温的,它是不会变的,这个时候你喝一些温水的话把体内的温度平衡掉。所以在古代夏天养生的时候会非常讲究一点,夏天不主张吃肉,在春夏秋冬养生是非常讲究的,胃是需要热量来扶疏的。在夏天即使是吃肉也要剁得特别的碎。南方注重养生比如上海,他们在冬天的时候才吃滋补膏,因为冬天的话会让人的阳气汇到里面,形成一种内热的格局。所以冬天吃一点肉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吃滋补膏也是可以化掉的。吃什么东西都是要化掉的,如果不化掉就会堆积起来,成为垃圾。所以冬天的时候我们要吃一些比如萝卜之类的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的通调一下,这是中国养生里面的基本原则。
春天的时候,古代是特别讲究吃东西,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的力量去养。所以《黄帝内经》告诉你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就是告诉你怎样的吃好睡好,根本不用药,里面总共就是13个方子,都是非常简单的方子,就是告诉你只要吃好了、睡好了、顺其自然了,身体就好了。现在的人为什么身体不好?就是有点反自然,该睡的时候不睡,然后就是白天的时候昏昏欲睡,一到晚上就特精神,都是不按照自然规律去做。4、“人中”有何意义记住冬天可以吃一些凉的东西,都没有问题,但是到了夏天,如果要想养生不损害胃气的话,一定要喝温水。
人体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就是人中,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晕倒的时候,有一个急救的手段就是掐他的人中,为什么呢?我曾经问过西医,他说掐人中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强刺激,然后使人醒过来。我开玩笑,如果真的想强刺激的话,打他嘴巴子也是强刺激呀,可是为什么偏偏强调掐人中?你会觉得很奇怪,人中为什么长在脸上呢?这就是中国文化很妙的地方,它实际上关涉到我们两个重要的经脉,人体从前阴和后阴的中间叫汇阴穴,从汇阴穴的里面延伸出一条经脉,这条经脉至关重要,叫督脉。这是我们人体的一条大阳经,而且是最重要的阳经;从前胸正中线一直上来,到头部这里也有人体的一条重要的阴经的脉,实际上人中是人体两条最重要的任督二脉的交汇处。在古代这个穴位叫“寿宫”,就是说长寿与否看人中;还有叫“子停”,就是将来后代的发育的情况如何也要看人中,为什么?就是说这个阴阳两条经,实际上人中这个穴位是阴经和阳经的沟渠,就是看阴阳交合的能力如何。
古代的相面第一是看鼻子,因为中国人的脸长得是扁平的,是否发财和你的鼻子有关。其次看脸上的一条凹线,就是人中。这条凹线在古代的相面学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求长、宽、深。阴阳交汇的督脉和任脉在中医学是七经八脉,这一般是不用的,在紧急关头会用。比如说当你生孩子时一定会调动七经八脉,这相当于我们的老本都藏在任督二脉里面,现在我们所说的不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两大脉的问题。所以人中一定要长、宽、深。
人的命是可以修的。如果你的人中又平、又短、又浅,有一个办法可以改善,那就是你很好的去休息几天,人中的沟渠会慢慢变深。人中的长短可能没法改变,但深浅是可以修的。如果你特耗散自己,一个礼拜下来人中准平,不信你就去试。要人中平很简单,只要拼命地糟蹋自己。如果要好好的养的话,人中的沟渠就会慢慢的聚集起来。人中很长的人,在过去相书里就是上嘴唇特长的人,就得当干部,就得当官。如果是女的话,全家都惹不起她,她把全家人管得板板的,她的性格和长相是有关系的。比如西医,它是通过看你的基因,你有没有长寿基因。可是我们的老祖宗就特别的聪明。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你活着就是阴阳气血,那么从你的脸上就可以看出阴阳气血的水平,就知道你能否长寿,就知道你的身体状况。有很多人的人中是歪的,这说明你的通道出现了问题,这种人基本上会有腿痛或者是脊背痛的现象,这都是有证可查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望诊。
8.4 一天当中,8.5 人的养生法则
中国的文化和中医都是非常注重时间,时间在中医里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子时(夜里11—1点)——胆经当令
这个时候是胆值班,不是我们说的胆囊。胆经在身体的两侧,从手臂开始。胆决定生发之机,比如两鬓斑白,实际上就是生机慢慢弱了,这就是胆经的问题。比如偏头痛,左边和右边不一样,左边和肝血有关,右边是和肺经有关,同时都涉及到胆经的问题;你后脑白发和前面白发,前面长白头发是胃经,是胃气败的一个现象,是胃气出现了衰退,前额痛也是属于胃病的痛。治不一样的头痛症,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好中医是辨症论治的,不仅要问你哪痛?还要问什么时间痛?这就把问题弄全面了。如果你光说我前面头痛,这是胃经痛,而且我还要问你是几点痛?什么时间段会痛?我就知道这个时候谁在当班。就像管理一样,这时候我们就管值班的人就够了,这都是很重要的。
1、养生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晚上熬夜的话,第二天8、9点钟吃完饭以后,就有点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想吃东西了,总得在屋子里找点食,而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而不是你自己精神了。晚11点,生机已起,不要吃东西,伤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最好在11点前睡觉,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睡觉养阳气。
胆涉及到的是一个生发的概念,也就是一阳初起,就是夜里子时,子时恰恰我们中医里面讲也就是冬至那天,冬至那天我们经常说是一阳生,这个时间段非常的重要。冬至那天吃什么是大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在冬至的前面这一天实际上是阴气最重的时候,所以一些老中医非常讲究在这一天一定要吃羊肉汤,要吃羊肉;另外一派就说偏偏不吃羊肉,而只吃鸭汤,为什么呢?鸭子一般都在水里面,一阳初生鸭子先知道,阳气是从水里面升起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有的老中医就说一定要吃鸭子。我觉得他们吵来吵去没有意义,只要把这个理说通了就好办了,因为冬至前面都是阴气达到了顶点的,所以一定要吃阳的东西,羊肉都是助生发的,而冬至那个点恰恰在中午,那么就是上午吃羊肉,下午吃鸭子,谁也别打架,所以冬至可以吃鸭汤。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吃鸭子一定要烤的,鸭子是属于寒的,而鸡是不可以烤的,烤鸡是错误的,中国文化吃鸡只能炖,否则就违反它的本性了。人活就活一本性,鸡鸭也是活本性,为什么不顺应本性呢?把这一点生机养好了,做事都顺当,这叫“一春损,百度损”。春天这点生发之机你养住了,对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凡十一藏取决于胆”。11个脏气都取决于胆,取决于胆气的生发,如果胆气能生发起来,人体就会很好,《人体使用手册》里面提出一个锻炼的方法,叫做拍胆经,怎么拍?一定要规定好时间,胆经就是人体的侧面,从屁股开始一直拍下来就可以了。我强化了一下,每天拍三百下。据说拍胆经对减肥超好,而且对身体也特别好,在拍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胆经不通的话,外侧会出现淤青,只要接着拍,那么瘀青就没有了。
2、为什么十二生肖“鼠”为首
十二生肖里第一个为什么就是“鼠”,干吗不用大象?鼠就是子时,这时候胆气生发,它的力量很小,就像小老鼠一样。而且老鼠也是夜行动物,虽然小,但非常的活跃,这就是那一点点少阳,它不可以大,但是它一定保持着一种非常朝气蓬勃的东西在里面。这在太极图里面就相当于白玉的最尖的那一点,叫少阳之火,那点“火”是你所有的阳气的一个根本的东西,而且越小越需要养。就像我们养孩子一样,小就应该养,大了就不应该管他,这就是十二生肖为什么以鼠为首。
3、失眠的原因与治法
现在很多人患失眠,首先大家要知道失眠的道理、原理在哪,对于现代人来说,我发现更多的就是要么睡不着了,睡着了也总是做梦,这种人在中青年当中特别多,因为睡眠质量不高,所以对人体的损害其实挺大的,这种失眠的方法其实很好治,这个“火”也是人体的火,等于是心火往上散了,我把火收敛下来,把它收敛到肾那儿去,只要把火拽下来就好了。另外一点睡眠不好就是和胃有关,你夜里吃得很多的话,你所有的能量都在消耗你胃里的食物,大家一定要注意,一定要阳气和气血非常充盈的情况下,人才睡得最沉。所以不要小瞧睡眠。有的时候失眠的病人回馈过来一句话,我现在睡得像婴儿一样,这说明他已经达到了很高很深的一种睡眠质量,那才是真正的好的睡眠,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胃不和则卧不安,那么晚上一定要少吃一点。还有一点就是阳气不足以生发,有些老人早早的睡,可是早早的醒,这就是头脑中气血不够,也会造成失眠,这一般以老人居多,无论如何,夜里11点到1点一定要养我们的睡眠。有的人说夜里11点到1点工作质量是最高的,实际上你用了人体最宝贵的东西,等于用生命来换工作了。
丑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
在座有一些是企业的老总,经常晚上应酬要喝酒,如果要是养肝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的话你的肝就是养不起来的。我去义乌的时候,那里的人就是大三阳、小三阳非常多,他们赚了钱以后一夜一夜的打牌,这样的话是养不起肝的。今年尤其要注意养肝,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出现肝炎特别的多。今年的天地之气就是走肝经,我们讲了左边为肝,右边为肺,肝在东边属于青龙,西边为白虎,这在中医里就是最难治的病,实际上就是降龙治虎。任何东西不是只升不降,如果这个人事业做得很高亢的时候,恰恰应该低下头,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所以中国文化特别讲究放下,其实最难放下的就是自我。西方人就不讲究,他们膜拜的时候就是合十,我们在所有的宗教里都会发现“合十”,实际上就是手心的一个概念,所以合十就是把心要收回来。而在佛教里面还有一个下跪磕头运作,就是要告诉你,通过形体的动作来完成你的思想。当形体放下的时候,心才可以放下,所以不要觉得礼俗非常多,它告诉你通过动作行为来表示内心的一些具体的感受,这是很核心的东西。肝主藏血,就是指低着头的一瞬间,所以要想养好肝血的话,就是1点到3点要睡好。
寅时(夜里3—5点)——肺经当令
这个时候很关键,中医的经脉也是从肺经开始的,现在的所谓的正月也是从寅时开始的,这就告诉我们一年真正的开始也是从寅时开始的。人体的气机都是讲顺其自然,也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所以这个时间就是人从静变为动的一个开始,也就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的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小偷偷东西常常是在夜里3、4点钟。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那么老人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恰恰容易早醒?实际上就是气血能量已经不够了。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小便的话,代表老人比较虚;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同时是大汗淋漓的话,就要注意了。
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其原因就是气血不够,所以这个时候心脏病人容易出现死亡。给大家个提醒,一般老人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话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病人一定要晚点起床,同时要慢慢地起床,而且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就顺其生发好了。比如《黄帝内经》里讲春天的时候你要散步,但是要慢慢的散步,要让生发之机慢慢起来,不要一下子就起来。第一要缓缓的生发,第二要精神放松,实际上精神放松就是最好的。所以为什么跑步容易精神放松?因为跑步的时候不会想问题,同样游泳的话也是容易放松的。
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
1、天门与地门
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如果晚上十点半睡的话,五点醒也是不早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的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叫肛门要开。
2、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足了才有大便,说一下表里是什么概念,有一点像夫妻,若是家里的老婆好,后院安定的话,男人在外面工作就会很好,所谓表里就是一阴一阳组合的。肺就是阴主内,大肠就是阳主外,举例子说一下,比如拉大便的时候,你会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是什么?这个时候我握拳头行不行?这个时候怎么办?肺是主气的,通常这个时候要憋一口气,然后大便才下来。所以在中医里,大家多多少少都看过,中医有事没事都会问二便(大小便)。这个千万别大意,其实在中医里问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情况,问大便就是要知道你心肺功能如何。比如心血旺的话,大便是成型的,而且是很粗的,所以小孩的大便和老人的大便是不一样的。小孩的大便是又粗又大又长。有时候不可思议,小婴儿排便的时候,大便特别粗,可是到年老的时候,都拉得特别细。当拉特别细的大便的时候,说明心肺特别的差,这就叫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肺功能好的话,大便功能就好。
3、便秘和拉稀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病很多,实际上大肠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津”的功能,所谓“津”是往外渗透的力量,天津是一个港口,就是出去的功能,所以有时候看地名也可以学到一些关于中医的东西。津的力量过强时,就会便秘;如果津的力量特别弱时,就会拉稀。而津的力量的强与弱又和别的脏器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吃泻药治疗便秘的方法是错误的,它消耗了人体很大的元气。治病是治津的功能,如果老拉稀的话,就是津的功能弱了。
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
胃经是人体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也是胃经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治膝盖疼就是治胃疼,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疼。现在很多的女孩子长青春痘,想治疗的话实际上就是从胃经治。通常长青春痘的小孩子就是经常吃冷饮,损伤的是胃气。
1、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
从子时开始到7点至9点之间,实际上是人体的重新再分配,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如果没有吃早饭的话,到了九点的时候就会出现空运化,出现头晕,长期下去对人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以后要记住晚饭要吃少,而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饭、去睡觉就不会生病。很多人把晚饭当成正餐,中午饭和早饭都忽略掉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吃早饭。
2、“胃经”的涵义
胃经走乳房的正面。乳汁的营养是什么?气血的来源是什么?全是靠吃饭生成的。现在网上有一批人在极力反对喝牛奶,这里面是有一些问题的,为什么要反对喝牛奶?应该说将来最贵的还是人乳,人乳是只有在怀孕的时候才会分泌的一种汁液。其实牛奶不一定合适中国人的体质,特别是当奶牛使用了抗生素后,对人体有影响。饮食中小米粥就很好,小米是什么,是种子,它很小很小,但是播撒在地上就长了一大片,它是生发的东西,所以说刚刚生了孩子的母亲,没有说给她疯狂的喝牛奶,一般都是小米粥和鸡汤,这是几千年的文化,有它一定的道理。胃经的病在《黄帝内经》有一段描述,胃经发展一定的阶段就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即是爬到山上唱歌,还有一个就是弃衣而跑——“裸奔”,这种人通常都送到精神病医院去,这些病人其实都是胃经的毛病,可以从胃经里治。辰时对应的生肖是龙,是集中各个动物的优势而成的,这就是告诉你吃饭可以让你变成像龙一样的,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能量。
巳时(9—11点)——脾经当令
1、脾主运化
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现在开始运化。比如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一样,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腐化掉。那么脾是什么呢?脾的右边是一个卑鄙的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这些东西都会补充到人的身体里,那么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讲,在中医里就定义于脾病。比如说糖尿病,所谓的胰岛素和脾都是相关的。还有重症肌无力的问题,不要轻易的小瞧它,到了老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症状,都有点肌无力。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就是大大的三角眼,老了就是一个小小的三角眼,这就是脾虚弱的现象。
2、脾主身之肌肉
很多思虑过度的人也特别的消瘦,所以古代人讲心宽体胖,人心特别宽的话,就特别的放松,浑身长得都是大疙瘩肉,所以不要思虑过度。现在小孩子老被逼着学习,不让他活动,就变成虚胖,有的小孩身体越来越差,这和脾有关。人体自身的脾需要运动,而我们的肌肉也需要运动,运动以后才能化成肌肉。巳时是蛇的属相,蛇在古代就是大蚯蚓,它有钻土的能力,它能够把土地疏松,所以脾就是具有这种功能的。
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当令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子时和午时,午时的特点就是午时一阴生。一上午的运化全是阳气,这个时候就是一阴生。中国人并不是全方位考虑阳的问题,而是考虑到这时候阴气开始升起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是阴阳的转换点,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1、子午功
古时的人非常强调练子午功,实际上练功的人有一点点狡猾,就是盗天机,就是用天地运化时机来满足我们人体的这种运化。练功主要练什么呢?实际上练功就练一个东西,我们上面是心,心为火,下面是肾,肾为水,心火容易往上飘,肾水容易往下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卦相,真正的好的卦相是什么呢?一定要让肾水经过阳气的运行以后往上走,让心那点火到肾那儿去,所以讲究心肾相交,就是心的火和肾的水要相交,这样你才能有好的睡眠。很多人睡眠不好,是因为心火在上面飘,心肾不相交。所以古代人练功主要练的是心肾相交的能量。什么使我们达到心肾相交呢?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就是睡觉,你睡觉的那一瞬间就是心肾相交;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一棒子把你打晕,晕倒的那一瞬间心肾相交;或者是中医里讲的晕针,晕针的人往往比不晕针的人效果好,原因也在这里。
2、为什么要午睡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天地在变化,我就不变,我就歇着,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趴那儿趴一会儿,歇一会儿对身体都是有好处的。午时属相是马,我想问一下,马和驴有什么不同呢?中药有一味药叫驴皮阿胶,现在有很多的医药厂用马皮冒充驴皮,这可是完全不同的。那么驴性和马性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马有什么特性?马的性子非常烈,马属火,它用这个来代表心特别的恰当,因为心就像马一样,永远不会停止跳动,除非死了。马就是这样,只要给它一鞭子,它就会一直往前跑,一匹真正的好烈马,你不叫它停的话,它会跑死为止。所以一定要善待马,因为性子非常烈,宁可跑死也不会停下来。而驴不一样,驴倔,驴是土地之性,你越抽它,它就越不动、越犟,所以中国文化里面有叫顺毛驴。你应该哄着它,或者骗着它,你越给它来硬的,它越不吃你那一套,你再怎么拿鞭子抽它,它就撂蹶子了。
马的性子是烈的,就不能把它当驴养,就不能让它去拉磨,如果要它拉磨,只要上了战场,它就只会转圈。所以我们用人也一样,如果这个人是马,就要像对马一样,爱惜它一点;如果是驴,就哄着它点,骗着它点,驴可以干点糙活,但是马一定要养。所以古代人非常讲究养兵,平常你看他没什么,就吃粮草,但是到关键的时候他才顶得住,这在古代人才学上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现在是恨不得把这个人用死算了,这是不对的,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
刚才忘了一点,现在补充一下,去年马季死了,马季就是死在厕所里,为什么呢?自古就有这样的问题。凡是心脏病人一定要很小心解大便,就是肺气这时候不够了,就从心那儿调了,因为在拉大便,大便的力量不足,就要调气,这口气只要一下去,心脏就会衰下去,那就会死掉。所以心脏病人一定要注意,解大便的时候不要过分的使力气,如果要太使力气的话身边一定要有人,否则会很危险。一般都是在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这时候特别的危险。从马季的死看,中医上很多问题都可以解释清楚。心脏病人在临死前其实是很高兴的,就是心火外散的那一瞬间人带的是喜相,马季老先生西去之前,那两天肯定有什么高兴事。
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
1、午饭要吃好
午饭要吃好,就是营养价值要高,不见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饭的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女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的病,就是吸收不好,垃圾没有代谢出去,慢慢地堆积,这靠美容是没有用的,这是里面的病,有点像西医的内分泌的问题。
2、心和小肠相表里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脏的病在中医里讲心为君主之官,是没有什么过错的,总有人要代君受过。你要是一个臣子就要明白,有事的时候就要担当,要代君受过。我在临床上看到这样的病人,一到下午二点多脸就红,心就跳。我说你去检查一下心脏,你的心脏有毛病。然后他做了全面的检查,他说我心脏没有病,我就知道当时没有说清楚,其实这是从中医的角度讲,西医和中医有区别的。在座的有西医院的院长,西医相信仪器超过相信自己,西医很大程度上是靠指标说话的。其实中医对你个人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他有可能在给你把脉的时候,从脉象上看出癌症的现象,可是西医就还看不出来。如果下午二三点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就是一个心火外散的现象。刚刚出生的婴儿,皮肤基本上是黄里偏红的那种,因为小孩的光是被细毛含在里面的,所以小孩不会出现红光满面。老人是因为脸上那一层细毛退掉了,没有东西含着他,所以才出现了光。所以说出现红光满面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出现了红色桃花状,就好像是化妆了一样,这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在眉毛的正中间,如出现红如灯花状散的相是非常不好的。因此13点到15点的时候,若出现了一些病症要往心脏那里想,这都是很重要的。
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
1、朝而受业,夕而习复
膀胱经是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阳。它是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就是阳气上不来了,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所以膀胱经千万别理解为储尿器的问题。申时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可以上窜下跳的经脉。所以古代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好阶段,如果是正常的人,这个时间段判断力非常好。有的人也许会说“我这个时候就是难受”。这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2、膀胱与肾相表里
中医认为拉尿是膀胱的作用。膀胱是主管水道与防御外邪,又与肾相表里。也就是说膀胱是接受肾管的。用一个浅显的例子,如果不能撒出尿的话,就是肾的问题。小孩和老人撒尿都有一个现象,就是会抖一下。但是老人的抖和小孩的抖是不一样的,小孩是肾气不足以用,还没有出来,气都往下走了,所以就会抖一下;而老人是肾气不足了,气血虚,这是很不一样的。膀胱与肾相表里,就是膀胱的问题要从肾去治,尿尿的问题要从肾去治,从肾的阳、肾的阴或者是那一个角度去治。拉尿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说话会泻肾气的。同时,不能用力拉尿,这样也不好,容易耗损肾气。正确的拉尿方法是,咬紧牙根,禁闭说话,自然拉出,这样不仅顺利拉出尿液,还起到固护肾脏,防治肾亏,健身延年的作用。
很多人会有口干舌燥的时候。膀胱就像太阳一样,能够把精液气化,因为膀胱与肾相表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膀胱的气化功能不足,所以肾经里面的水液调不上来,就会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我们嘴里的唾液是非常宝贵的,它实际上是肾经外泄的表现,像鼻涕是和肺气相关,而唾液是和肾脏相关的。在道教的养生里面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就是早晨起来,我们要先按摩脸部,后叩齿,然后就会分泌唾液,然后吞唾液36次,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去做的话,就能够使自己变得年轻。古代养生法里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要让肾气不外泄的话,在撒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尤其以男人为主,男人撒尿的时候一定要咬牙,不是咬前牙,而是咬后槽牙,这就是传统。其实中国传统睡觉、吃饭包括大小便都不可以说话,因为牙本身就是肾的外相。我们前面讲到过东西南北,北边固藏,人体里面最固藏的就是牙齿,它的固慑力是最强的,牙病实际上关系到我们的肾气足不足的问题,这都是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因此小便的问题实际上关涉到肾的问题,大家要树立起这个观念。
酉时(下午17-19点)——肾经当令
我们中国人特别地好补肾,一般的话,一个好医生会提醒你在这个时候服中药较好,因为肾正好值班,在12经脉里这个时候是主要的,补品不是随便吃的。酉时在12生肖里是鸡,鸡性属阳性,是火性,就像我们的禽流感实际上这都是火性的病。所以上面我们说的鸡不能烤,你再烤就是强化了它的性质,鸡最好炖着好。所以说老母鸡汤是最补人的。而鸭子是属寒性的,所以一般鸭子要烤,所以北京人都是吃烤鸭,原因也是在这里。
1、肾主藏精
“精”是什么?“精”就相当于现代人喜欢的钱。为什么说它是钱?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买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气的时候,你调出来就可以补气。而这个“精”藏在哪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是一个元气,就是我们天生带来的,我们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比如说元气的五个儿子——五脏,那么元气既然是父母,那么在这五脏里面,它应该在谁家呆着?一般的话它都在老大家呆着,而肾是老大。为什么说肾是老大?中国在古代的时候,不讲始终不讲终始。就像五行,那么在五行里叫做水生木,没有收藏拿什么去生发?就是这个观念,所以你一定要先藏,像我们冬天并不能过分的运动,甚至不主张按摩。所以冬天主要是藏匿,你冬天藏匿好了春天就不太得病。现在很多人看大夫有一个很简单的思维方式,去医院看病,医生问:你昨天吃什么了?这一桌子人吃饭,为什么你拉别人不拉?如果冬天没有藏好的话,春天就会生病;春天没有生发好,夏天就会生病;秋天若没有收敛住什么东西的话,冬天就没有什么好藏了。反过来冬天藏住了,春天才可以生发,所以一般都是藏在肾经当中。
中国人特别注重补肾,人活一口气实际上就是活你这一口元气,如果一个人的元气调动不起来就没有精神。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用药来调动,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缺的。想一想是什么?大家都做饭做菜,对,只有一个东西,就是盐,因为元气是咸的东西可以调动的。
为什么江西人吃辣?因为一到梅雨季节就要用辣来驱赶潮湿,而北京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北京人现在比江西人还爱吃辣的,尤其是干锅店,原来我没有注意。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北京人整体的身体素质在变差,因为你愿意吃浓的辣的,这种人基本上是属于郁闷的人。比如有些人喜欢吃臭豆腐,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通窍。比如说檀香类,它都是通窍的东西,如果有人昏厥了可能会用檀香、掐人中等这些东西来通窍。再说四川的种猪,它老是处于配种的状态,它是不能食用的,因为它已经把自己的精华全部用尽了,全部用来配种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吃盐。这叫肾主藏精。一会儿我们讲男人和女人长寿的问题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2、肾藏志
肾表现是一种志向的东西。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经。
3、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
在晚上17点至19点的时候发低烧,这是身体不好的一个表现。小孩子好象动不动就发高烧,这实际上是它的正气把邪气赶出去。发低烧在西医来说也是免疫力整体下降的一个标志,酉时发低烧是明显地肾气伤了。这种事情容易发生在两类人身上,一类是青春期的小孩子,在座的很多也是为人父母,所以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小孩,尤其是男孩子,当他的青春期过后,出现手淫的问题时,就会出现这种毛病,过度手淫就会脸色发白,身体老是处在不舒服的状态。
还有一类人就是新婚夫妇,如果纵欲过度的话会出现无名低热。我接触过这样的病人,一个有夫之妇一直在做别人的情人,她已经发低烧3个月了。她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的话这个病是很难治,西医已经拿她没办法了,反正就是免疫力低下,因为西医不可能去过问她的个人生活,而我们中医就有可能会涉及到她个人生活的问题。老外有一个比方,西方人生病了首先去找大夫,如果大夫治不好就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治不好,就找牧师,再治不好就去找上帝。而中医要身兼大夫、心理医生、牧师,否则的话你根本不了解病最根本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酉时发低烧是很危险的。
戌时(晚上19—21点)——心包经当令
什么是心包呢?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潜睡眠状态。
1、阴气正盛,阳气将尽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的厉害,那就是你的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经脉的时候就可以治疗这类病。比如一个是肺癌患者,被治成大肠癌了,你想是好事还是坏事?肺是脏器,从阴治到阳是好事还是坏事?肺癌转大肠癌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好事,阳是可以走掉的,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才可以慢慢的知道如何治病。比如把肺癌治成肝癌就坏了,这就是走了相克的路。中医治病要从脏走腑。
2、膻中者,喜乐出焉
心包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叫檀中穴。当我们刚刚开始生气的时候,是表现在肝经上的气,俗语上说就是两肋胀疼。但是真正生大气的就是拍胸口,实际上那一口大气就是憋在檀中。我们的中层干部要经常的按摩一下檀中穴,气就顺了。得胃病的中层干部居多,胃生气是第一表现,为什么生气了影响到胃?生气本来是肝生气,脾胃为土,肝为木,这个在五行里就是木克土。生气的表现就是吃不下饭,肝气太盛就吃不下饭。
还有些人胃病表现为吃很多,都不知道饱,这在中医里叫胃呆,你的胃傻了,不知道饱。还有就是经常的生气,脾气特别暴躁的有严重胃病的人,一般表现为嘴歪。
檀中的位置在我们两乳头中间位置的胸口,所以19到21点是娱乐时间,应该让我们自己高兴。举个例子,心包有点像王刚扮演的角色和坤,皇上就像心脏,所以心包经就是让心里痛快了,因此这也告诉大家:行房事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先让心愉悦了,因为晚上21-23点就是做爱的最佳时间,所以做爱之前应该就是要让心愉悦了。
3、敲打“心包经”的好处
现在每个人把手自然握拳,很自然握住的时候,你的中指所停留的那个地方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人体气体最敏感的穴位——劳工。心包经就是沿着我们胳膊前臂一直从中指出去,所以你会发现心脏病会有手指发麻的毛病,如果发麻到小指的话那是很严重的,因为小指的外围就是心经,当心脏出现刺痛的时候就表明心脏病已经发展到很深了,就是快要心梗了。如果只是小指发麻,那么就是告诉你心脏有问题了,如果中指发麻的话,就是心包出问题了。
在古代气功练功的方法里面,有一个很典型的动作就是抱球,抱着抱着就会发现手心里有热气,劳工穴的气感是最为敏感的。对老年人来说,如果你手指灵活,你的五脏就基本没问题。其实老人可以练手指操,要把自己的手指练到非常的灵活。如果人体是一棵树的话,手指就是枝杈,如果枝杈还很灵活的话,就表明气血可以流到各个部位去。所以手要非常的灵活才可以,老人没事就练手指,而且手最能给人治病,所以说手到病除。中国古人坐时就是两个手放在膝盖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坐姿,这就是在不自觉的治疗,当你几个手指都在这个位置上,你的膝盖暖起来的话,你这个人整个就顺了,有人说人老腿先老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病入膏荒,膏荒穴是在人的肩胛骨旁,平常不容易活动到这里。你想锻炼的话,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有一个方法就是“打开太阳伞”,这是我跟民间的师傅学的。杨丽萍练的就比较的高深了,而我们普通人可以先把肩胛向后,然后再向前,这样就打开了膏荒。大家不要轻易找那些所谓的盲人按摩,虽然他们这种下死劲的按摩当时感觉挺好的。其实真正的按摩是轻柔的,要顺着经络去按,而不是跟被揍了一顿似的。
拨心包经是有好处的,拨心包经的方法,就是用大指掐在腋窝的底下,里面有一根心经,这个大经一拨的时候,这两个小手指发麻就算对了。你只要坚持每天拨那个地方,对心脏是最好的,实际上就是等于给心经的一个回路,因为它两边都得拨,有人说心脏不是在左边吗?不对的,心经都是对称长的。有两个简单方法可解郁闷。一是每天早上出去叫喊。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吃臭豆腐,把那个心窍给打开。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拨心包经。
我告诉大家保健一招二式:一招是早睡觉,二式即拍打胆经和拨心包经
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
1、“三焦”解
解释一下“三焦”,“三焦”的“焦”代表小鸟,下面的四点水代表什么呢?想一想,代表水还是代表火?一定要记住,凡是四点水中国文化里面都是代表火。那么我现在再问这个火,应该是大火还是小火?因为上面是小鸟,所以应该是小火。这是属于少阳火,这个是火的相。什么是“三焦”?关于“三焦”有很多的解释,现在基本上定论是这样的,“三焦”就是人体的上面的大腔子是上焦,中间脾胃是中焦,下焦是肝肾。我个人的理解,“三焦”是什么?是连着心肝脾胃肾的那几个部分就是叫做三焦。而这个“三焦”,它的性质是温的,而且小火,就是说我们的人体要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一个度,那就是“三焦”。
2、“亥”字解
我们最后的一个时辰,就是亥时,
这个古文中的“亥”是代表什么?
你们看像什么?上面一长一短代表一阴一阳,下面是一个女人怀孕了,后面是一个男人搂着这个女人在睡觉。古文中的“亥”字千万别小瞧,它代表新生命的重新孕育。
4、做爱最佳时机
亥时告诉我们:你想要让生命有一个起点,要像孕育生命一样对待你的身体,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睡觉,还有就是西方人对人体的生物钟的调查,认为这时是做爱的最佳时机。但就是“三焦”要保持通畅,我们的五脏六腑不通的话,身体就不好。为什么西方人说,晚上10:30是做爱的最佳时机,但是没有说道理是什么,可是我们中医就可以告诉你原理是什么。首先这个时机是属于阴阳合和的阶段,同时,用男女的性事来比方,什么叫“三焦通泰”?今天来了很多的夫妇听课,我就顺便说一句,就是关于房事的问题。中医就是讲究房事不能过度的,为了防止过度分了几个方法:一个是下士分床,要想养好身体就是分房睡;中士就是分屋,就是不在一个屋子里睡;上士就是家有丑妻。这是古代的一种说法,古代虽然讲究保精色忌,但今天我们要说一句重要的话: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行房事可以激发生机,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当你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它只会使你的身体更加的虚弱,这就是原则。老觉得亢进也是一种病。精足就会不想淫乱之事,若你满脑子想着淫乱的话,就是精虚的表现,实际上代表身体很虚弱的状况。
亥时是猪,猪的形象是什么样?懒吧,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也就是到了亥时你就是懒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它和少阳是相关的。这两个时辰都是阳的最初的那一点生发,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大家最好的休息的方法,最起码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做到,晚上10:30一定要睡觉,而且要睡得要像猪一样的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天24小时12时辰。从亥时开始,生命进入了新的轮回。
第9部分  曲黎敏文集
9.1 曲黎敏相关文章
9.1.1 让中医在传统文化中升华-----访北曲黎敏副教授
人们一致认为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但是多数人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真正弄懂传统文化并不容易,而有意识地深入浅出地将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应用于中医就更加困难。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讲授“中医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已近十年,其间对中医和传统文化作了长期深入的探索,相信通过记者对曲黎敏的访谈中,读者们会再一次的另眼看中医。
记者: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浅一点儿的就会想到琴棋书画,深一点儿的就会想到儒道等,那么蕴含着中国人大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曲黎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道”,西方人总在问“道”的确切意思是什么,这种提问本身即是非常典型的西方式思维方式。每当西方人探询中国之道和何谓中医之道时,我们总是感到难以回答,因为它关系到一种体验,一种切身的感受,一种信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
当视中医学为“医道”时,我们便在方法论上与所谓的科学以及现代西医学发生了歧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两者在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概念范畴上都有极大的不同。“道”所强调的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认识“道”需要理性与直觉,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且语言描述上多用类比概念,描述的是事物本质“象”什么;而“器”为盛受之物,强调的是物质的结构性用与功能,认识“器”需要借助物理、化学等科技手段,需要一种还原的方法,且语言描述上多用具体概念,明确指出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所以“道的医学”从来都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心”是什么,而是像“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不曾告诉我们“肝”是什么,而是像“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强调的都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因此,理解医学也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差别,形而下有如“肺在上,肝在右”;形而上有如“左肝右肺”,肝在右而其气在左,主“升”,肺在上而其气在向下,主“降”,形而下重表象,形而上重气化;一个看现象,一个看本质。
因此,所谓中医特色就是中国文化,而文化形态无高低之分。如何求中华文化之根本,并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便是中医文化的最大特性。这是个大课题。众所周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的支撑,这个民族将走向危机。中医学术要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根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甚至会出现危机。
记者: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点和劣势呢?
曲黎敏:千百年来,中西方都在致力于把这个世界弄清楚,弄明白,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关键是他们求“道”的方式方法不同。在看待生命的问题上,西方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机器。于是他把人不断地拆解、分割,然后做到极致,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你认识的东西越多,你未知的领域就越大,困惑也就越多。比如,西方医学与病毒敌对的对抗态度,使得现代医学陷入了一场生物学领域的“军备竞赛”,那是一场令人疲惫的无休无止的战役。
中国人看问题的角度则显然不同,中国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他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按性味、音声、方位等进行比类,把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他在观察由很多事实组成的集合体时,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的,并建立自己博大精深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有着一种洞察生命的直觉力量。它把一种更宽广、更高明、更深刻的理解事物本质的方式摆在世人面前——那就是通过生活去理解。它是以高度发展的中国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洞察力为基础的,而非某种神秘的直觉。很久以前,西方人莱布尼兹就坚持中国与欧洲在知识上交换补偿,他坚信中国人“在观察方面高我们一筹,而我们的强项则是理论思维,中国人应该与欧洲人交换礼物,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记者:传统文化与中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中医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呢?
曲黎敏:在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医学并不是人人皆知的学问。而中医对于中国人而言却是几乎人人皆知,它深深地浸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日用而不知”,对于习医者,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要将中医上升到哲学与文化,而不是简单的治病之道。
其实,学中医远比学西医难,学西医,整个现代科学都在帮助你,但即便现在的检测仪器多么灵敏,茶叶与酒必须由品酒师和品茶师来定其优劣,因此,学中医,你必须启动你全部的感官与灵感,你必须让自己的感官非常灵敏,甚至比仪器还要灵敏,这样,你才能治病如神。
这个“道的医学”除了重视人的修为与直觉外,还非常重视其系统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学术领域如人体、天文、地理、气候、音乐、美术、书法、建筑、甚至军事、武术都是相互贯通的。研究人体时如果不研究人体以外的天文、地理、气候乃至音乐、美术等等,是研究不清人体的。就中医学来说,它的理论和天文、地理、气候、音乐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尽管现代西方也发现了音乐与人体甚至与动物、植物的生理状况相关,但只看到了现象,没形成理论,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有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就在中医中,因此我们说中医是传统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股力量。
而整个中国文化领域“求道”方式的特点都集中体现了一种“象”思维,和“内向认知”。所以,佛为“内明”之学,道称“内丹”,医曰“内景”,武曰“内功”,儒称“内业”……这个“内”,就是反身求诸己,一求己,则所有的空灵思辩都落到了实处。中国古代文化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等核心问题都很好地体现在中医学中,不仅是有所体现,而且是有很好的物质基础的研究,并有可操作性。单说形气神吧,西医对“形”的研究可谓达到极致,但如果你只是胸闷气短、肩背疼痛,并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西医便认为你没病,而中医则认为每一个脏器都有形气神三个方面,正是心气、心神的问题使你处在某种亚健康状态。在中医看来,任何情志的波动都不是偶然的,它与四时有关,与六气有关,与地域有关,甚至与你睡觉的床向有关……于是,医生的诊疗远远超出了四诊:望、闻、问、切,他综合了时空中的诸多因素,然后给你一个原因和结果。
记者:那么懂得传统文化对中医到底有什么促进呢?
曲黎敏:10年前,我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传统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等选修课,教授学生已近4000人次,其中感慨颇多。因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与联系始终是困扰广大中医学者的一个问题,是固守传统,还是坚持现代化?在全球化的热潮下,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等等问题,十分严重地摆在每一个中医学者面前。
学生们懂得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后,都变得非常爱中医了,这种狂热是对经典的狂热,对《内经》、《伤寒论》的狂热,对中国文化的狂热。至少他们对中医的信仰加强了,对中医充满信心了。学中医的人,总是不可避免地困惑,这种困惑解决不好就容易沮丧和浮躁。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重要的是训练大家一种中医学的思辨方式,说得通俗一点,让初涉中医的学生开窍了,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学中医并不是很复杂、很厌倦的事情,而是自得其乐。学习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知道中医是什么,中医医道如何发生,中医学最终将走向何处……。对传统文化了解多了,把各种知识关联在一起的能力就强了,当然临床技能也会提高了。而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经常和学生们讨论中国古代时空观、汉字与医学、取象思维等诸多问题,讨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等问题,鼓励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医,还要学好中西方文化和哲学,学好现代科学和西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使命,中医不仅是救人之术,也是解决人类生命困境之道,如何用现代语言来诠释它,是中医向前发展的瓶颈,也是现代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时,仍建议学生积极到临床中去体验中医,并积极学习现代医学。这都很重要,但关键是始终要用中医的思维来驾驭。
记者:您自己多年从事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对于目前的中医文化的研究现状,您有什么感想和希望?
曲黎敏:中医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是很重要的,希望更多的人介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记得一位美国总统在观赏西安古城后说:“中国要在几十年中建成美国那样的城市,是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建成西安和北京故宫那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要花上几千年”。
返观中国历史,我们常常可以感到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沟通所带给我们理智和精神深处的益处。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每每都是在根植于内部的文化遭到周围民族的扰乱后,吸收外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繁荣。如果在感情上能够容纳这种文化上的联姻,就往往会成为一种新文化的开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是中国与世界的一次重要的机会,它将带给中国与世界以不同凡响的未来。但我们必须牢记,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现代化不必在价值取向上以西方文化为归依,民族文化才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
人物链接
曲黎敏女,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著有《易道气功养生》、《中医与传统文化》(待版),论文有《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中医抗击瘟疫史》、《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中医学——人的学说》等30余篇。(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9.1.2 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评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
作者:张其成
近两年来,围绕着对中医药传统重新认识的问题,陆陆续续出了一些书,其中,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是很有特色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洋溢着热诚与感悟的佳作,而且有些难度。显然,这个题目太大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医使作者无法展现她一贯的信马由缰和幽默诙谐,10多年的教书生涯使她变得严谨而理性,更何况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要为她所开的选修课写本教材,于是,她认认真真地写了这本书,与业医者们不同的是,她有她独特的视角和表述方式,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她并没有局限在一种历史流程的比较文学式的解读,而是颇具匠心地选择了她自己的方式和语言。
整部书很机巧地抓住了中国医学历史的两头——一个是它发生与成熟的开端(汉代及其之前的医学);一个是当中医遭遇西医时的困惑与痛苦(清末至当下)。
前者涉及了所有医学观念发生学的意义,比如关于阴阳、五行、气等观念的发生与原始占卜的关系的探讨;关于五行与五脏配属流变的阐述;关于三阴三阳等问题的论述等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民俗学、人类学功底。在作者看来,汉代太重要了,她花了很多的笔墨来阐述黄帝、秦皇、汉武帝对中国历史、中国医学的重要意义——天下一统与中医一统是同时完成的,《黄帝内经》正是文化一统在医学上的体现。
关于中西医的碰撞,作者把它放在中西方文化沟通与碰撞的大背景中,对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指出:“传统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是异常沉重的。我们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可谓太多太多,而西方的现代语境又与我们的传统截然不同。但整体地看,中国的价值系统是禁得起现代化乃至后现代的挑战而不致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中医亦如是……无论东方和西方,只要我们拥有谦逊的以及真正的自我,我们都可以承担起创造性的人生。”
在一次会议上我曾说:“中医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对世界文明阐述“道”的真正内涵始终是个问题,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作者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她坚持认为,思想、哲学等的差异并无法阻隔对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人类情感和肉身的共通性最终也会导致人类关于医学观念的某些共识。
在《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的最后一章“另眼看中国”中,曲黎敏以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以她对西方文化的深谙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她的女性态度,她强调理解和双赢,她渴望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沟通可以带给我们理智和精神深处的益处。
确实,在这本书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意识,她的知识结构和她的文化底蕴使她可以完成这样一件勉为其难的工作。比如,她从神话的角度谈原始生命观、从古天文的角度谈阴阳五行的渊源、从汉字的象征体系看中医的象思维、以及从儒释道的发展变化反省医学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使得这本书格外引人注目。除了它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文笔的流畅与优美也是这本书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认识作者快20年了,看到她由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文学青年而渐渐地痴迷中医,终日读于斯,思考于斯,行动于斯,并且感染了许多人和她一起来热爱中医,不得不感慨传统中医的魅力之大,也为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有这样坚定的捍卫者和宣传者而感到欣慰!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命运,她总是说:“别担心,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灭绝的,只要有《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在,就总会有人能读懂它……”我赞赏她这种沉静的力量,以及她这种心灵的阅读和书写。
9.2 曲黎敏学术文章
9.2.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文化咨询中心研究员)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
1、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2、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3、天地同律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
⑴音律与天之气相应
《史记•律书》,其中说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代以"同类相动"理论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吕与"气"密切联系起来。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2]。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
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
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
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汉书•律历志》)
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
⑵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相应
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1、人天同构
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2、人天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3、人天同象
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如果对"象数"无知,则意味着对华夏文明的无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诠释中医学。[3]
所谓"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举例言,"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阴阳四时,"其华在面"(同上),为所见气象;"其充在血脉"(同上)为所见形象。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努力,旨在指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4]由此可以看出,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总之,《内经》中关于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4、人天同数
象与数的关系正如《左传》言:"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内经》认为生命运动与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博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领会《内经》文字的真正出发点。[5]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已充分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可贵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林中鹏主编,中华气功学经典理论基础,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64。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583。
[3]傅景华,中医沉思录•中医过程论导论,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00。
[4]张其成,易学与中医,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115。
[5]曲黎敏,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增刊):9-10。
[6]卡普拉,物理学之道,北京出版社,1999,32-33.
9.2.2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
1、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2、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3、天地同律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
⑴音律与天之气相应
《史记•律书》,其中说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代以"同类相动"理论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吕与"气"密切联系起来。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2]。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
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
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
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汉书•律历志》)
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
⑵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相应
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9.2.3 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1、人天同构
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2、人天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3、人天同象
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如果对"象数"无知,则意味着对华夏文明的无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诠释中医学。
所谓"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举例言,"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阴阳四时,"其华在面"(同上),为所见气象;"其充在血脉"(同上)为所见形象。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努力,旨在指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4]由此可以看出,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总之,《内经》中关于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4、人天同数
象与数的关系正如《左传》言:"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内经》认为生命运动与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博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领会《内经》文字的真正出发点。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已充分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可贵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
1.1.5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中国古代文化是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从未发生过断裂的文化,几千年来,它始终因循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的原则,记录着人们探索自然及人文的艰辛历程,而中医学(古代称之为医道)这门关涉宇宙与生命内在统一性的性命之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独特的文化创造,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以其丰富性、多义性及博大精深,而成为东方文化这个"东方之谜"中的谜中之谜。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明确中医文化的内涵,探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心理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揭示中医学发展中的内在和外部规律。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及其不足,为中医理论的深层次科学研究提供自身的思维模式,为中医未来发展提供战略规划报告。
如果从中医学源流的初始、发展、与定型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关系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天人文化指以伏羲画卦而建立《易经》天人之际的文化为基础,是原始的,质朴的,是科学而哲学的文化,并经夏商周三代演化为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在此阶段,医巫不分,如同巫与王室的结合,医学亦掌握在帝王手中,实际上,最早的巫聪明、勇敢,是富于献身精神,有着强烈的追求真理的信念的人。他们必须具备圣人、智者的资格,博闻强记,无所不晓,而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又是他们关注的中心。于是黄帝习云师而为导引,大禹为禹步,汤以身祷于桑林,神农尝百草。作为中华民族经典的《易经》更是"人更四圣,世历三古",经伏羲画八卦,文王为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受到上古、中古、下古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与作用。
此阶段的文化经典称为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黄帝、神农之书,五典的指称则很能说明中国文化的一些问题,如孔子从上古文化的代表性上认为五典指尧、舜、禹、商汤、周文;阴阳家则将古史五行化,五典指伏羲、黄帝、神农、尧、舜;《吕氏春秋》亦以五行、五方规范古史,视五典为黄帝(居中,为土德)、伏羲(居东,为木德,称青帝)、炎帝(居南,为火德,称赤帝)、少皋(居西,为金德,称白帝)、颛顼(居北,为水德,称黑帝)。中国文化成型期的代表作《史记》在《五帝本纪》中却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中黄帝为五帝之首(其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青阳与昌意,昌意生子高阳,即颛顼(实为黄帝之孙)。颛顼崩,青阳之孙高辛立,即帝喾(实为黄帝之重孙)。帝喾有四妃,其子皆有天下,元妃姜螈生后稷(周祖),次妃简狄生契(殷祖),次妃庆都生帝尧,次妃常仪生帝挚。继帝喾位者为尧,继尧者为舜,舜表面上出身寒微,实际上,据司马迁推算,舜乃昌意之第七世孙,即黄帝之第八世孙。我认为,《史记》如此整合历史,意义有二:(1)不仅确立了黄帝在政治、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而且把不同文化因素从血缘根基上统一起来。如果说三坟本来代表着一种多元的文化组合,那么《史记》作为大一统政治下的产物,则故意将历史纳入黄帝的羽翼之下,将我们从伏羲、女娲的后裔变为黄帝的子孙。(2)司马迁或者是从五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着眼,来重新评定历史。如黄帝平定蚩尤、置百官、封禅造历等,正是"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孔子)其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颛顼"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并在黄帝的基础上扩大了疆土。帝喾则"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尧在文化上更是功勋卓著,他确定历法,敬授民时,定一岁为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并且以德治国禅让天下,确立刑法而殛鲧等等。舜以孝德取天下,扩疆土于夷蛮,命大禹治水、命后稷播百谷以济民、使契敬敷五教、以伯夷典礼、燮典乐、、、、至此,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及法则已全部显现,如同舞台已经搭就,剩下的就看后人的发挥与表演了。
天人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确定了一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古希腊文化为首的文化是一种不断地否定自己已经认识的事物以求得进步的否定型文化,是一种以支流而汇百川的形式向前发展的文化,而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作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与发扬,它利用中国汉字语义的多义性、模糊性、秘藏性等特点,以物喻象,取象比类,它的思维的起点不只是概念,而且是模型,对事物的判断不仅是判断,而且是模拟,求知的方法不只是推理,而且是模式。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确立,使得东西方在文明形成之初就打出了自己为之战斗的目标标语:西方是"认识你自己",强调本体及个人意志的张扬;东方是"天人合一",执着于天道与人道的和谐。
文化的基因是"象"与"数"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如果对"象数"无知,则意味着对华夏文明的无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诠释中医学。
所谓象数思维是以阴阳义理为内容,以学术符号为形式,既有文字体系,又有符号系统,二者同质同构,不仅有价值理性,还有操作系统,其中神秘的教义和对经验知识的具体科学的组织概括及整理始终互相作用着。《左传》言:"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系辞传》说:"天垂象,现吉凶,圣人象之。""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就中医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象"的本质是重视具象的知觉,它要求人的领悟性、观察力、概括力及诗性。如果不懂得以物喻象和取象比类的方法,则无法真正理解中医学。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领会《内经》文字的真正出发点。
"数"则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在中医传统文化中,有以《周易》为代表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体系的二元序列;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元序列;在中医体系中,既有阴阳二元、三阴三阳三元序列,也有五藏五行、五元序列,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认识"自然"的无限的变化过程,并从中引导出数与序列,即规律。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它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中医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难以被人接受,主要是因为象数思维和五行宇宙模式既包含有理性,也包含有非理性因素,以及它们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系统的客观运转,二元、三元、五元序列都不无显示了古老的中国智慧,而无所不在的神秘的天人感应和五行形式上的简单齐合性,则将中华文化及中医文化推到了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境地。
2.3.3.1文化的归宿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钱穆),也是中医文化的一个核心。中国人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所以人自我修养的目的不是"独善其身"的自私或佛家的"自了汉",而是使自我求得在人伦秩序与宇宙中的和谐。而这也是中医学最终目的,即中医学关注的是人生命过程的自我实践,自我发展与发展的和谐。中医学行为的重要作用目标是发展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不是直接针对实体结构与具体的病因、病理。它是人的医学,而不是西方医学的"治病"的医学,这也是中医学作为未来生命科学的优异之处。
但天人感应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宇宙图式及世界观,成为一种极为顽固的思维习惯,则使得它的科学成分为其负面因素所抵消,它的封闭性的自我满足感和否定进化的循环性,以及否定个性的秩序性和形式上以齐合性,都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为封建一统文化的特性。
《美国物理学杂志》曾言,当今科学发展的某些方向所显露出来的统一整体的世界观并非同中国传统无关。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的探索目标。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正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显出其特异性和无可比拟的一种优势,而所有这些特点在中医学中均有所体现。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那样:哲学应从医学开始,医学最终要归于哲学。因为生命和死亡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而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自然科学的革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科学的革命。
9.2.4 论儒释道生死观
作者: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东方源远流长的“死生之学”令西方震惊。总体而言,在死亡的观念上,西方大多抱有悲观的态度,如死亡是人生“黯淡的旅伴”(尼采),“死亡是人生计划和希望的总失败”(萨特),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释放”,研究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柏拉图)。相形之下,东方关于生命的理念则明显乐观,它牢牢掌握因循自然的原则,对生与死有着大无畏的态度,甚至在中国,从来都不尝有过地狱的概念,至多是鬼界,在那里有阎王或恶鬼,但也有栩栩如生、娇媚如常人的好鬼。道教索性另造仙界,生命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变形。释家更为博大精深,死亡之学更为圆融,甚至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学问,在那里,死亡也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一种具体的经验,是“活的艺术”或“生的艺术”的补充与圆成。
1.儒家生死观
对痛苦的人生而言,死亡不啻为一种解脱,但人性的贪痴还要为灵魂找到一个归宿。“灵魂”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尊严与梦想的一种体现。它使人类有别于处于生物链上的可悲的动物,它使人类不再局限于四季与风花雪月的轮换中,而是去思索永恒,时空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伸展与延续,它关涉到人的生命理念的日益成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人类文明的历史始终饱含如此这般的焦渴。人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肉身与灵魂,现世与来世,人们试图超越和战胜那个令人痛苦的死亡的界定,优游于此岸,如同太阳每日照常升起,我们能够不断地逃脱、进入,而不是死亡那没有时间的永恒死寂。
但这太难了,如果说这边温暖、明亮,那么另一边则是无穷的寒冷与黑暗,无法想象,死与生,由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而成为人类认识生命的盲点。一个秘密,无法言说,于是孔子这伟大的圣人便教我们将人生的重心放在此岸,强调生命的本质不在来世,而在现世,能够善始善终,生命的价值感就在其中。“人死曰鬼”,“鬼,归也”。魂属阳,属气,归于天,魄属阴,属形,归于地,人的生命就这样化解。“魂魄不离形质,而非形质也,形质亡而魂魄存,是人所归也,故从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人的生命本由天地和合而成,最终又归于天地本源。“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礼记•祭法》)万物都在此规则中,但孔子并没有就此否定死亡于人生之意义。招魂与祭祀是人类的“尽爱之道”。人们扶柩而哭,披麻戴孝,袒衣散发,都是人类爱心及敬神的体现。他一方面教导人们厚葬尸体,让人的肉身在土地本源中得到深深的慰籍,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用思念和灵牌来保佑那逝去的灵魂归于正途,永远不要迷失于这来去之路。魂兮归来,永远不要忘了,你的生命曾在这里驻足。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活人与死人相安无事,彼此为对方在各自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互相安慰的灯……
2.道家生死观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及道教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这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痛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究其深处我们还是感到其乐观的背后刮着对人生悲观、无奈的风。
但后来的神仙境界就此产生,道教高人并没有停止在庄子相对论的玄谈上,而是开始了一切真正的、使历来生死观为之改观的对生命的实践工程,死亡成了生命流程上有待突破的一个关键点,而不再是生命的某种极限。“魂”与“魄”由含有“鬼”气的飘渺之物变为可有所作为的“形”与“神”,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成人这个万物生成程序,推衍出一个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炼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这样一个逆修返源之道,在洞府仙境之中,时空开始变得富于弹性,可以逆转或回流,金丹的光芒遮蔽了生死的界限,别处相逢,古人与今人可以在生命的真境中,在独特的气场中往复交流。
3.佛家生死观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一位得道的王子宣称:“我将在此世间的黑暗之中,打击永生之鼓”。从那以后,人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阴影,因果学说将是说明今生及以后一切生中的普遍性原则,“轮回”一词美丽得令人晕眩,不死的灵魂可以迁往另一肉体不断再生,而“业”就是决定再生的出现和性质的法则,更确切地说,并没有可以转生的灵魂,除业以外,一无所有。生命告终之时,其行为的总和――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并且决定另外一群“蕴”――一个再生者的性质。即每一个生命的性质及境遇都是今生或前世预先所作行为的结果,由此,在一切有机与无机世界中,没有单纯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都是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人的存在亦如是,虽有幼年、中年、老年这一相对稳定的流程,但死亡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存在的终点,如果不能证得涅槃,诸蕴仍能集合,死亡不过像割除野草,而草根依然存在,仍会重新生长。
死亡对于已经证得涅槃的人固然无所轻重,但就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无法摆脱世间生命这无有终了之期的流浪生死,如何才能安然渡过肉体崩解时的可怖境相?如何才能把握死后的生命?以及在死亡的刹那与转生的时刻均表现清醒?最后如何求得生命的断灭,不再陷入轮回?关于这一切,佛陀给我们的,既有教导,又有体悟。
当佛陀默察生死轮回之时,用关于苦、集、灭、道所谓“四圣谛”,有系统地讲述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结论,第一谛为“苦”,生存包含有痛苦,而最令人痛苦的则是生命的无常。第二谛“集”为苦的根源,痛苦源于生命的贪欲、贪欲又由感受而生、感受因触觉而生,依次类推,便是“十二因缘法”,由此可知我们生到这世界中来,是由于我们前世的无明,以及我们临终时有再生的愿望,一切咎由自取。第三谛为“灭”,是十二因缘法的否定形式,“完全无贪欲,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第四谛为“道”,即是痛苦消灭的道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是不朽的法则。生活能够终止痛苦的东西,不是现成潜伏在人性中的东西,而是经过有意努力而悟出来的,它的集合名词便是“般若”。如果说基督教的地狱意味着对人的罪恶的永远的惩罚,“今生来世总不得赦免”,那么佛陀的教义便是给人以机会。这种机会必须与每个人的努力相关,你努力一丝,就得到一丝,悟到一点,生命就成功一点。如此解脱之人,自知生死已断。心灵与肉体却充满清净与安宁,往世与来生,便如一池净水,清澈透明。
就这样,儒释道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关于生与死的界定。无论是儒家的畏天命,修身以俟;还是道家的不信天命,勇猛精进;以及释家的根尘幻化,业不可逃,都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即便是现代的生物学也还无法肯定死亡究竟是一切生物不可逃避的命运,还是仅仅是一生之中规律性的、然而却可以避免的事件。但无论如何,此身难得,真法难闻,只要我们珍爱此生,上下求索,即便生与死的阴影无处不在,人类也会有某种解脱。
9.2.5 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文化咨询中心研究员)
提要中西医对流行病的认识不同,导致了治疗方法的不同。中医对瘟疫的产生的认识也不同于西方医学单纯的病毒探讨,而是从生态大系统出发对疫病流行的时间、气象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黄帝内经》对癸未之纪灾异的认识将引发我们对中西医医理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五运六气 流行病 癸未年
非典并不单纯是一个医疗卫生事件,西医把它视做SARS病毒对人类的一次袭击,而一些固守传统的中医则把它当作宇宙节律性周期变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对SARS的解读不仅引发我们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而且再度引发我们对中西医医理的深度思考。
具体地说,西方医学对流行病的认识基于细菌学和免疫学。它把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分析,然后寻找致病原和抗体,发明疫苗,这样做确实客观而有成效。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骄傲地宣布:"现在该是合上传染病书本的时候了。"可是到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近20年来,新出现的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至少有30种,仅1995年,全世界死于传染病的人数高达1700万人。而真正使我们民众亲历恐慌的则是先前的HIV,和现在的SARS。医学专家的恐慌则源于他们的对手微生物具有极强的进化优势。据称,发现青霉素仅一二年,第一批耐药生物便出现了。从那时起,西方医学就陷入了一场生物学领域的"军备竞赛"。医学专家不无忧虑地说:"一旦所有的致病微生物对抗生素都产生了抗药性,我们将怎么办?……那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场灾难。"无论如何,人类无法根绝病毒的存在,西方医学与病毒敌对的对抗态度,使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役。
而中医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始终谋求和探索与万事万物(包括西方所言的病毒)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聚焦在小小的必须用显微镜或更精密的仪器才能认知的所谓"病毒"上,而是更宏观地从生命和环境统一观、生命活动的动态观看待宇宙万物。
首先,在它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而是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或者说自康复能力,让机体自组织能力去杀敌。因为人从出生到死,一直是在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细菌、病毒的包围中生活着,人并不是靠每天吃药杀死病毒细菌活下来的。而是人体自身有消灭入侵者的能力。如果感染上了病,一定是生理状况出了偏差,降低了消灭入侵者的能力。因此,对病原体的认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药物的作用只是助人体正气一臂之力,消灭病毒细菌等,是生理机能恢复正常后由人体自身机能自行进行的,这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医没有细菌学却能治疗传染病的原因。科技部中医药战略地位课题组成员林中鹏教授对此通俗地解释说:"人体基因有3亿多条,SARS病毒目前可知的只有上万个,这些基因自身产生的抗体,足可以摧毁病毒。"
其次,中医对瘟疫的产生的认识也不同于西方医学单纯的病毒探讨,而是从生态大系统出发对疫病流行的时间、气象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在它看来,新兴病毒的出现是人类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比如,爱滋病毒已存在了数百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变化,才使得它得以猖獗。三千年来,被医家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着一个令人惊奇的、神秘而复杂的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中最为玄妙的部分,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天文气象医学。它认为天文、地理、气象、节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且会影响人体生命,造成疾病,并告诉医生如何认识、利用这些规律预防和治愈疾病。"五运六气的总思想是天气决定地气,天地合气又决定人的健康和疾病特征的决定思想"。[19]这是中医理论中最为玄妙的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是有关灾变的时空预测学,而这种关于灾变产生的时空预测学正逐渐引起世界的关注。
北京中医研究院的傅景华研究员认为"非典"属于中医的温疠范畴,与其他时令性疾病一样,"非典"是宇宙节律性周期变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在分析今年"非典"瘟疫的发生与发展时,他说:"从运气上讲,2003年为中国农历癸未年,这一年五运所属为火运不及,上半年是太阴湿土司天,其中第二步气(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少阴君火主气,同时少阴君火为客气,大火当令,火气太过则瘟疫流行,南方气运早至,所以先时发病。到第三步气(从小满-小暑),也就是6~7月间,风热渐起,湿气大盛,此病会渐渐隐匿。"这段话完全是《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癸未之纪,太阴湿土司天……二之气,大火正,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无论远近都有此难)"一句的翻版,如今看来,它简直具有预言般的魔力。
癸未之纪的易流行大疫的考据如下:六个60年前,1642年(壬午),"时疫盛行,道饉相籍。"(《伤暑全书》卷下附刻《疫证治案》),同年吴又可作《温疫论》,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温疫论•原病》)显然是有感而发。第二年,也就是1643年(癸未),"自二月至九月,京师大疫,传染甚剧"(《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60年后的1703年春天,"灵州、琼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巨野大疫,东昌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第二年(甲申),"春,南乐疫。河间、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荷泽疫。秋,章邱、东昌、清州大疫;福山大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潍县大疫"。(同上)。1763年(癸未),"嘉兴、湖州、松江、太仓、苏州诸州府,月内小儿,有口噤不乳,两腮肿硬,名谓螳螂子"(唐千顷《大生要旨》卷五)。第二年,"益都天花流行"。又60年1823年,"春,泰州大疫,秋,临榆大疫"(《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同年白喉流行。奉天、直隶、江苏、河南、湖北水灾……看来,癸未之纪确实多灾多难。此次非典,当属火疫,为火克金,金虚而肺气不肃降,无力生肾水,水不上乘以制心火,水火不济,遂成火疫燎原之势,阴津亏乏,而至危重。
实际还不只这些,《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癸未、癸丑岁进一步描述:"上太阴土,中少徴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即,这一年上半年为太阴湿土司天,下半年为太阳寒水在泉,中运为少徴火运,其灾祸发生在南方(灾九宫,九为南方之数);洪水泛滥在中原(雨化五,五是中央之数);酷热发生在西南、东南(火化二,二为西南之数);石家庄以北以寒凉(寒化一,一为北方之数)。从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表明,今年是癸未之纪特征典型的一年,总体说来,今年年运主雨多、夏热、冬寒,易灾害流行。全年的疾病表现为寒湿,《黄帝内经素问》指出这一年的治疗原则当为:上半年用苦温之剂以化湿,用咸温之剂以化火,下半年用甘热之剂以化寒。食物的选择与药性相同。《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又说:"天地叠移,三年化疫",即五运六气是天地重叠移变,三年之内,与民为病。去岁壬午刚柔失守,故去年(壬午)、今年(癸未)、明年(甲申)均需注意提防。
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天文气象医学。中医一直强调自然界的气化异常,会导致微生物间的生克规律的混乱,失去相对稳定性,最终导致瘟疫爆发流行。近代以来,多次世界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已得到证实和解释,并为预测流感流行提供了参数,同时也为其他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思路。1926年,L.Rogoer氏提出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1951年,郁维氏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L.Rogoer氏的观点。那之后,又有人研究,木运盛衰的年份,肝病流行,如丁卯年(1987)的上海甲肝流行;火运太过之年,呼吸系统疾病,肝病、痢疾的发病会相对增多。如1956年为农历丙申年,这一年气运为少阳相火司天,三之气的主气、客气也是少阳相火,引发了"乙型脑炎"流行,名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北京气候偏湿的特点,用白虎汤加用祛湿之药,疗效达90%。四之气为阳明燥金,其病随之消退。
总之,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相信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人间事物及人体生命。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
但无论如何,近百年来中医面对西方医学的强大攻势一直处于衰落的低谷,因此,它以岁气、地气、邪气、正气的消长互动为原理的中医瘟疫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当西方媒体预言引发"非典"的冠状病毒将伴随人类二十年时,大多数人对新兴病毒开始抱有过度的恐怖感,并对人类的未来表示担忧。从长远看,疫苗是遏止流行病的唯一办法,但爱滋病毒发现以来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迄今仍未有疫苗可以帮助那些染病的人,找寻SARS的解药也许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西医探寻病原并努力发明疫苗的同时,中医也在尽自己的职责,因此,任何偏见都不应取代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9.2.6 瘟疫,9.2.7 中医的抗争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2003年春季爆发的非典是对人类医学的一场挑战。当西方医学面对来势迅猛的非典几近无策时,中医却现出其沉寂已久的力量。从历史上看,瘟疫折磨人类有多长,中医抗击瘟疫的历史就有多长。迄今为止,人类只消灭了"天花"一种传染病,但这一历程却与中医密切相关。事实上,中医从不强调与病毒的对抗,而是谋求与它们的共存之道。
"非典"时期的北京城,出现惊恐的北京人吃同一方药的景观。显然,在中国百姓心里,那些饱含四季之气的树叶和密林深处的植物根茎,此时此刻可能就是救命的济世良方。
与此同时,一场中西医之间的竞赛也在悄然进行。广东,中国"非典"最早的重灾区。叶欣、邓秋云二位护士长同被非典感染,但她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叶欣坚持采用抗生素治疗,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而殉职;而邓秋云因全部采用中医治疗,并停用一切抗生素和激素,从而获得康复。治疗邓秋云的指导医生,邓铁涛教授坚信博大的中医里一定有对付非典的武器。"我们的治疗不在于与病毒对抗,而是注意驱邪和调护病人的正气。"他说,"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这位87岁高龄的中医元老认为西医过多地使用激素和抗生素来对抗"非典",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
至4月14日,邓铁涛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无一例死亡,绝大多数已痊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医护人员无一人受到感染。"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效果非常神奇!"来广东进行非典实地考察的马奎尔博士说,他是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中的一位。成员中的另一位詹姆斯博士则希望能把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给予推广:"如果这种经验能上升至常规治疗层面,那对世界其他地方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方面将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中医对"非典"的疗效很快引起世界的关注。美国中医药专业协会会长彭定伦医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种解释:"由于非典的疾病来源、即病原体以及传播方式我们都不很确定,而且目前西医的治疗都是针对一些症状的治疗,治愈多半靠人体自身康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在非典治疗过程中可以占据主要地位,当然也需要西医的支持疗法。"然而多数西医专家并不认同这些中医草药,就像他们历来认为的那样,中医显然没有经过西医那样的严格科学检验。
在北京,我们不仅看到了要比广东高得多的非典死亡率,我们也看到更多的西医医生冲在一线,而中医的作用只体现在预防性的中药汤剂上。直到五月上旬,政府才开始明确提出:"中医是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后,北京市政府随即作出反应,5月10日,北京开放了5所医院,鼓励中医介入一线治疗。
政府的这种声音表明,在西医盛行的今天,政府希望能够在抗击"非典"这场瘟疫中给中医一个更好的位置和机会。因为如果疫苗、抗生素的开发赶不上病毒突变的速度,难道我们不可以在前人曾经开辟、熟悉的一个领域里去寻求一种现成的方法?
几千年来,中国人抵抗瘟疫的历史,虽然悲壮,但却极大地促成了中医的进步;在这一历程中,瘟疫就像鞭策中医变革的一个幽灵
事实上,中国人对瘟疫并不陌生。从《史记》起到明朝末年,仅正史就记载了95次疾病大流行,魏晋和明末曾出现两次人口曲线低谷,显然与疫病有关。《清史稿》更多达100多次。但令撰写《瘟疫与人》的麦克尼尔迷惑的是,清代高频率的瘟疫流行,中国的人口却出现激增,清朝中期突破一亿,末期达到三亿,而同时期的欧洲总人口才一亿五千万,而且是低度成长。这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尤其与人痘接种术的推广有关。正是在人痘术的启发下,西方医学开始利用疫苗对抗瘟疫。但在此之前,瘟疫始终是东西方医学史上最大的难题。这道历史上不断变幻的难题,不仅促进了西方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且也成就了几千年来历经风雨飘摇的中医。正是在无数次瘟疫流行的生死涅盤中,中医不断地走向辉煌。
东汉末年连年瘟疫,一场连绵不绝的的斑疹伤寒大流行,对当时的政局、文学、医学及宗教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元208年,雄心勃勃想统一中国的曹操,与孙、刘盟军对抗于湖北赤壁,因斑疹伤寒流行,曹操被迫引军北上,这次瘟疫出现的军事转机,是此后持续半个世纪三国鼎立局面的转折点。9年后,斑疹伤寒再度在中原大流行,当时号称"建安七子"的中原文学巨匠,有五人丧于这次瘟疫,辉煌的建安文学从此凋零。当此民病困苦之际,道教产生并宣称可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一时间,从者甚众。张仲景(150-219年)一方面因家族中60%的人死于此症,一方面感慨于民众"钦望巫祝"的无奈之举,以瘟疫热病"伤于寒"为理论根基,创作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伤寒杂病论》。一改古代以巫术形式逐疫、驱疫的陋习,将流行病的治疗引上医药的正途。
道教医学的法术虽然不入正统医学主流,但"道医"--作为宋代以前中国医坛上的主将,在流行病治疗学上却成就非凡。首先,他们独特的静心、守神养生学,为病者自体的元气恢复创造了条件。其次,葛洪在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以狂犬脑治狂犬病的免疫疗法。道医孙思邈也曾带600余名麻风病人入山治疗,治愈者十分之一。并发明了用白皮粥(糠秕)治愈脚气病流行病的方法。而直到19世纪末才有荷兰医生艾克曼发现米糠可以治疗此病,20世纪西方才从米糠中提纯出维生素B1,成为脚气病的对症之药,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理论的另一次重要发展是由一场更为凶险的瘟疫引起。公元1232年春,蒙古军队撤离开封之围,开封城内迅速流行一种怪病,3个月中死亡人数超过90万。有幸逃过这次瘟疫的医生李杲写下了《脾胃论》,为当时中医学"金元四大家"重要理论之一。李杲认为,面对瘟疫,良好的抵抗力是首要的,而这个抵抗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属肾,后天为脾,但先天无法改变,只好求诸于后天的脾胃,因此善待消化系统即是抗病之道。这一看法,对今天治疗肠病毒,及流行性感冒仍具指导意义。据李杲对病症的描述,此病很可能是中世纪欧洲称之"黑死病"的鼠疫。这次瘟疫可能随后又被蒙古军队围攻卡法(Caffa)城时传播到了欧洲,并导致2000万欧洲人口的死亡。
明清时期的另一次瘟疫高峰又促进了中医的一次极大的发展。17世纪前半叶多种瘟疫席卷中国东部的几乎所有城市乡村,并在1640年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这些瘟疫包括从国外传来的天花、鼠疫、霍乱、性病等,当时的情形是"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伴随气候恶化、严重饥荒和社会的剧烈动荡,中原人口死亡率高达70%,其中1/3死于各种瘟疫。促使中医学从这些大瘟疫中惊醒过来的代表人物是吴又可,他在1642年的力作《瘟疫论》是中国十七世纪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戾气从口鼻而入,老少强弱触之皆病。在同一种"戾气"下,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从而悟出瘟疫的产生与特定物种的感受性有关,与气候、地理环境有关。比如这次非典,并不是所有有接触史的人都会得非典。据称,中国第一例非典患者黄杏初虽然使八名医护人员感染上非典,但守候在他身边的亲人无一例感染。
戾气作为致病物质的说法已接近现代医学的病毒说,因此常常有人替吴又可表示遗憾,认为如果他拥有了显微镜便会发现病毒的存在。但事实上,他的"戾气说"具有与病毒说完全不同的内涵。
曾经无度肆虐到几乎人类每个民族的天花,被现代医学宣称已在自然界中消亡了。这个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最初成型于中西医早期的一次碰撞:中医人痘中的"以毒攻毒"思想与西方人的科学实验精神
天花,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传染病。最早由患了天花的俘虏带入中国。十八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人数达一亿五千万。中国人最早预防天花的方法,不是躲避天花,而是接种天花,让未曾发痘的小儿穿上天花患儿的内衣,或将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的鼻孔中,从此就种上天花,不会再出现感染。这种人痘术发现之前,中国人天花的死亡率是90%,推广之后,死亡率降至1%。这种最早见于中国北宋时期的种痘记载,起初在民间秘密流传,十六世纪盛行于世。
公元十八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当时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蒙塔古有感于自己的兄弟死于天花,和自己也曾感染此病,决定给她的儿子接种人痘。1718年6月蒙塔古夫人返英后,又大力提倡种痘。从此,人痘接种术在英国流传起来。1796年人痘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来代替"人痘",事实上,"牛痘"只是"人痘"的一次革新。1805年,牛痘返回到人痘的故乡中国,并很快为中国人所接受。这一历程显示了医学的跨文化沟通。1980年的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天花,建议全世界范围停止种痘。
今天,由当初牛痘发展起来的疫苗已成为现代医学对付各种瘟疫最有效的方法。西方医学对流行病的认识是基于细菌学和免疫学。它把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分析,然后寻找致病原和抗体,作出疫苗。疫苗的出现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也给了人们从未有过的一种乐观信心。当天花从人类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人们认为这是西医的胜利。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斯图尔特骄傲地宣布:"现在该是合上传染病书本的时候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找到一种病毒的疫苗是需要时间的。人类已经寻找了20年艾滋病的疫苗,至今仍无所获,找寻SARS的解药也许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而且,当变异性很强的流感病毒、流行病毒每年爆发时,疫苗方法多显无效。但中医治疗流行急症却屡显神威。1918年夏秋之交,廊房一带流行虎疫(即霍乱),沿村阖户,递相传染。当时流传一首民谣:"今夕聚首言欢,明朝人鬼各域。"孔子后裔一代名医孔伯华先生与当时的名医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雅等组成临时防疫医疗队,奔赴廊房,免费为虎疫病者诊治施药。仅十几日的艰苦工作,局面便幡然改观。1956年,乙型脑炎在石家庄流行,中医运用张仲景白虎汤方,疗效非凡。第二年,北京继发乙脑,生搬硬套采用石家庄经验治疗,结果疗效很差。于是一片怀疑声起,认为中医"不科学",只会治慢性病,而无法对付急性流行病。名医蒲辅周挺身而出,根据当年北京气候偏湿的特点,用白虎汤加用祛湿之药,疗效达90%。
在东西方表现为饮食、服饰巨大差异的背后,是它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想的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也反映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近20年来,新出现的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至少有30种,1995年全世界死于传染病的人数高达1700万人。今天的SARS只是又为这个群体增加了一种而已。医学专家的恐慌源于他们的对手微生物具有极强的进化优势。据称,发现青霉素仅一二年,第一批耐药生物便出现了。从那时起,西方医学就陷入了一场生物学领域的"军备竞赛"。"届时我们将怎么办?"一些医学专家不无忧虑地说,"一旦所有的致病微生物对抗生素都产生了抗药性,那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场灾难。"也许,人类无法根绝有害病毒的存在,西方医学与病毒之间敌对的对抗,使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役。
而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则是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聚焦在小小的必须用显微镜或更精密的仪器才能认知的所谓"病毒"上,而是更宏观地从生命和环境统一观、生命活动的动态观看待宇宙万物。
在它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而是用药调整人体的自康复能力,让机体自组织能力去杀死敌人。因此,病原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对抗后的表征,从而进行辨证论治。这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医没有细菌学却能治疗传染病的原因。"要知道,人体基因有3亿多条,SARS病毒目前可知只有上万个,这些基因自身产生的抗体,足可以摧毁病毒。"中医战略专家林中鹏教授说。而西药抗生素是将好坏细菌均杀掉,这样常常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对于流行病,中医始终强调"预防胜过医治"。它不同于西方医学单纯的病毒探讨,中医是从生态大系统出发对疫病流行的时间、气象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中医一直认为自然界的气化异常,会导致微生物间的生克规律的混乱,失去相对稳定性,最终导致瘟疫爆发流行。中医从最早的古医籍《黄帝内经》开始就把"不治已病治未病"视为医道的最高体现。并以其神秘而复杂的五运六气学说预测灾变和指导养生。它认为天文地理气运的反常会导致流行病的发生,所以人们养生也应发挥地理优势并结合天时来补偏救弊。如,火运太过之年,地处阴地的人应以室外活动以补阳;地处阳地的人当以室内摄生为主。反过来,寒水太过的年份,地处阴地的人应以室内活动以避寒;地处阳地的人当利用阴性年份,以室外运动来滋阴。这些理论从天地阴阳的角度,为后来中医的流行病预防与治疗指出了大方向。
明言传染病预防的当首推晋人葛洪。不同于西方的洗手与隔离措施,他主张吃药以预防瘟疫。他为霍乱特备"理中丸";为温毒发斑特配大黄、甘草等组成一方。由于瘟疫多发生在春冬之际,唐代大医孙思邈主张正月饮"屠苏酒"以辟春疫。岁旦饮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瘟病及伤寒,……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秋季则有端午节登高插茱萸,饮雄黄酒、门前挂艾叶等辟邪疫之俗,显示了古人对瘟疫流行的防范意识。
而疫情的突发,在中医看来,往往与三个原因相关,一是气运的变化,即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关。二是戾气(致病物质)导致瘟疫流行;三是凶荒兵火,即社会因素与流行病密切相关。
近代以来,多次世界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为预测流感流行提供了参数,同时也为其他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思路。1926年,西方人罗格尔提出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1951年,郁维氏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罗格尔的观点。那之后,又有人研究,木运盛衰的年份(农历的丁年、壬年),易肝病流行,如1987年(丁卯)的上海甲肝流行,新疆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火运太过之年(丙年、癸年),呼吸系统疾病,肝病、痢疾的发病会相对增多,如1956年(丙寅)的乙型脑炎流行和今年的非典。
"从运气上讲,2003年为中国农历癸未年,这一年年运属火,第二步气(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时火气更盛,火气太过,肺金受邪,容易瘟疫流行。南方气运早至,所以先时发病。从小满(5月21日)时起,气运进入下一步,气候表现为湿热相争,雨水时降,此病会渐渐隐匿。北方气运晚至,尚可能迁延。"北京中医研究院的傅景华研究员对今年的"非典"如此分析道。
至于为什么青壮年为此次非典的易感人群,傅景华研究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青壮年内部失和的生命状态与自然气运的变化,为病毒的繁衍发作创造了适宜的内外环境。"中医认为"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能避之"。近年来,青壮年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加上疲劳过度、饮食不节、起居不调,心火内炽、津液内耗,正属"不藏精"的群体,而迎合了"潘多拉之盒"的开启。
即便是同一致病物质,侵犯了不同的人,或者不同地区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后果。因为不同的人抵抗力不同,不同地区的气候等客观环境也不同,致病物质会产生变异。因此,美国中医药专业协会会长彭定伦医生称,"中医的优势在于根据同种病症的不同表现、针对病毒的变异灵活地开不同的药方施以治疗。"
总之,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相信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人间事物及人体生命。只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在西医探寻病原并努力发明疫苗的同时,中医也在尽自己的所能。
就在此文行将结束的时候,台湾的非典形势开始恶化。有位台湾学生打来电话说:"我们这里已经全盘西化,中医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其实,面对凶残的新旧"瘟神"的围攻,任何偏见都不利于人类的发展与生存。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SARS危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同样,中医是中国的,它也属于世界。
9.2.8 试论三阴三阳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提要中医是三阴三阳学说的集大成者,本文探讨了三阴三阳的古天文学背景和医道内涵,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向标定,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阴三阳,中医,古天文
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已有诸多讨论,但大多集中在阴阳定性研究以及阴阳观的流变探讨。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或语焉不详。实际上,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三阴三阳学说的天文学依据
1.阴阳观念与古代天文学
在中国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对远古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祭祀仪轨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自身生命的学问,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正是远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把握与引导,才开始了东方文明游历几千年的伟大探险。
而中国的所谓"文明"也正是发源于"经天纬地"。天的现象的重要性从来就没有被忽略过,人们始终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状况。而"仰观天文"与"俯察地纪"则是古代思想家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手段。天文与地纪相互作用的顶点,则是后世医家提出的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通过对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相互作用来推演地对空间的普遍的气运法则,并由此扩大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人在其中既是气运的观测者,又是整个事件的中心。
无论如何,从远古到今朝,天文与地纪都有赖于实际观测与推导,据《汉书艺文志》考,"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羲和是古代专门负责观察天象以确定季节的天文官员。阴阳家学说强调的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①其代表人物邹衍学说的要点则在于深观阴阳消息,即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季节的变化。一旦我们强调阴阳学说的天文观测基础,阴阳概念便不再仅仅是纯观念性的东西,它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其实,阴阳观的最初产生本是最量化的,它取决于太阳的照与不照,从半坡遗址看,那时的门都朝向西南,其实用目的则是光照与取暖,因为从日照角度讲,一日之内下午1-2时西南方的光照最强、热量最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正是对气的量化。
在中国古代,阴阳之气的量化有两套系统,分别源于不同的天文宇宙观。一是《易》的四象:少阳(对应春季)、老阳(对应夏季)、少阴(对应秋季)、老阴(对应冬季)。此四象不涉及五行,纯粹以太阳的运动为准,"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②即冬至、夏至测准了,四时八节的次序就确立了。《系辞》强调以日月之义阐释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实指二部分,一是太阳的周日运动,即以昼夜现象为主的阴阳变化;二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以寒暑现象为主的阴阳变化。《易传》关于宇宙结构的概念是盖天说,盖天说的要点见《周髀算经》,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尊地卑",(《易•系辞》)天动地静,其基础性数据则是"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人所望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周髀算经》)并以此数据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计算太阳轨道的变易。如太阳运行到极北,则北方太阳当头,南方却处于夜半。因而昼夜之道反映了太阳的四方运动。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天文学认为太阳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运行,而是每个月换一个轨道,共七条(七衡),因此每个月的昼夜长短都是有差异的,四季气温也随之不同,阴阳的差异便由此体现。所以,《系辞》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知,智慧也。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虽也是一种阴阳的量的分别,但不如《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细致完备。
阴阳之气的量化的第二套系统则是医道的三阴三阳理论。医道的宇宙观是宣夜说,据《晋书•天文志》考,"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宣夜说的特点是天既不是一个蛋壳(浑天说),也不是圆盖(盖天说),而是没有质地的虚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止皆须气焉"。③强调天体中的一切,无论存在与运行,都受制于大气。《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正是宣夜说的体现,在宣夜说中的观测事实是:①"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②"摄提(木星)、填星(土星)皆东行"③"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等。④宣夜说强调天体中的一切包括存在与运行都受制于大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以用阴阳观点来推步的方法,《内经》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步并最终导致了五运六气学说。它将一年中变化的大气分为六步,在推步过程中对大气的阴阳和五行特性都作了其特有的处理。
医道的具体发挥:
1、医道的天地观
①天地有阴阳:医家的天不是张衡的蛋壳式的天,而是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的天。"七星纬虚",⑤太阳与星辰作为有形之质,不是纯阳而是阳中有阴,,相对于太虚而言,天地同在太虚之中,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行为地之阴阳,如此天地之气方能交感运行,如果将天地阴阳绝对化,则是死阳死阴,既无生长壮老已,也不会有生长化收藏。
②天地之气的运化有迹可循:医家强调天地门户说,重共工撞不周山之神话,天倾西北,地缺东南,形成天地之门户,春分奎壁两宿在戊方,司启,秋分角轸在已方、司闭。这是医家阴阳观的要点,"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⑥人们唯一可以掌握的是气运的周期性变化,而历法周期正是天象运行的各种空间周流的时间描述。
③人作为在地上的观测者可以推演阴阳变化
古有九野五方说,五方为四方加中央,九野为八方加中央,中央为人,为观察者,医家重视观察者,重视人的因素,即天地人合一,人的生命学也在对天地万物的模拟类比推演中发端与发展。如果说社会学家、哲学家强调的合一是精神气质方面的合一,是刚柔之道的合一,医家强调生命现象与天地合一则更为具体与量化,它关涉到季节、冷暖、时间、方位、人体、疾病及属性与势态等。
那么人们是怎样推演的呢?
2、三阴三阳考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八纪指天文历法的四立二分二至,五里指五理,五行之理,医家从八纪中看出冷暖燥湿等的变异,并由此直觉到太虚大气中阴阳有偏性,而对此阴阳之气比例不调的区分,则形成三阴三阳的观念,但为什么是三阴三阳,而不是二阴二阳,或六阴六阳呢?
①首先它有观测根据
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中医学的定义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即中医学是使生命长生的工具,它的核心是人学而非单纯的医学,所以中医学的要点是天地对人的影响。将一年四季改分为六个阶段,将春夏秋冬更换为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表现气候的变迁似比分为四季更为细致,第一段厥阴是最寒冷而转为将暖的季节,这时阴气将尽,阳气正长。第二段少阴,虽然还有寒的余威,总的天气却温暖起来。第三段少阳,则是由暖变热的阶段。第四段太阴,正是酷暑蒸热,大雨盛行。第五段则由蒸热的暑季转为天高气清的干燥阶段,第六段则是天始寒转入寒冷的阶段。它强调的是太虚大气与地之五行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此结果便是风火暑湿燥寒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五运六气的总思想是天气决定地气,天地合气又决定人的健康和疾病特征的决定思想"。⑦在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之气的具体对应如下:
五运六气之序天之六气历经节气阴阳名称五运之气
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厥阴风木
第二步气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少阴君火
第三步气暑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少阳相火
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太阴湿土
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阳明燥金
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学说以五行相生相克作为季节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定性而且定量地描述了一年之内太虚大气对大地作用的运转,它是通过对太阳周年视运动过程的实际观测而形成的时空系统。
②和于数术
古人曰,"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如果将数术与算数的相比较,则可以得出结论,算术指物质结构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而数术当指自然运动的时间方式及运动关系。在中国的数术中,1代表无限的时间与运动,如气。2代表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如阴阳,如果按照2进位制的序列运动,则世界是齐整的,有限、有序的,停滞的。而三元序列则不同,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代表着事物的无限变化性和可能性,三元是对二元的丰富与扩展,它使事物呈现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运动将无休止地进行。如果说易学以"二"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用于表现天道,那么中医学术以"三"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用于表现人道。由于易家采用盖天说,所以重天地,重乾坤两卦,而医家采用宣夜说,重地对空间气的运化的无限性,所以弃二而取三。"在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序列中,完全是按'二'的倍数递增的,与'三'没有什么关系(除去阴阳两仪的三次组合结构外),而三阴三阳序列则既有'二'的要素,又有'三'的要素。就描绘人体生命现象而言,三阴三阳比仅以'二'为要素的阴阳-四象-八卦序列更理想,三阴三阳范畴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定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⑧。用张其成先生的话说:"'二'与'三'的真正意义并不体现在结构分类学上,而是凸现在思维模型层面"。⑨
③开阖枢是和谐的自组织行为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所谓开,当指释放与吸收。阖,有关闭、和合之意,应指储存能量。枢,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所以开阖枢是一种高度有序的、合谐的自组织行为。那么根据《素问•血气形志篇》:"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再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之意,当是一个人形的立体图,图如下:
太阴太阳居最外最里,其功能在于释放或吸收。从经脉言,太阳膀胱小肠主释放,太阴脾肺有吸收之功。阳明少阴当为合,主储藏能量,阳明藏无形之能量,少阴藏有形之能量。大肠与胃都去渣滓而储精华,心肾为人体之动能。少阳厥阴当为枢,主变频与转换。少阳主将无形转换成有形,厥阴主将有形转换成无形。
这里面稍有混乱矛盾之处,似乎与前文不符,但按照天之六气的排序,三阴指厥阴,少阴,太阴。在《素问•阴阳类论》中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张介宾、马莳等均指出"一阴"当指厥阴。张介宾:"一阴,足厥阴肝经也"。杨上善:"一阴,厥阴也"。王冰:"一阴,谓心主之脉"。马莳:"一阴者厥阴也,厥阴为里之游部,将军谋虑,所以为独使也"。由此,厥阴应与少阳同为枢,少阳为纪、为游部;厥阴为独使、为朔晦,可变来变去,主转变,难窥其行止。少阴当与阳明为合,阳明象战士一样卫外,少阴象少女(雌)一样内守。
至此,三阴三阳的一些问题与要点已叙述清楚。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的理论问题比技术问题要重要的多,中西医的差异性是质的不同,所以不能类比,而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关系要远远地比中西医的关系密切。二千年形成的中医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有着至简的原则和丰富的内涵,简单地描述天人合一,强调它巫术般的感应,不只是对古人的曲解与小觑,而且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而对西方亦步亦趋则意味着堕落,和对我们远古历史的背叛。所以我们必须精审地反复发掘历史,才能领悟古代医道宏伟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才能以独立的姿态保持与世界的对话。《美国物理学杂志》曾言,当今科学发展的某些方向所显露出来的统一整体的世界观并非同中国传统无关。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的探索目标。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正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显出其特异性和无可比拟的一种优势,而所有这些特点在中医学中均有所体现。而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自然科学的革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科学的革命。[参考文献]
①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天人之辨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思想界探讨的要点。先秦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等观点。
②《汉书•魏相传》
③《晋书•天文志》
④同上。
⑤《素问•五运行大论》
⑥《素问•玉版论》
⑦《周易》对中医思想理论的三次影响,孟庆云著《国际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第284页。
⑧《东方生命花园》,张其成著,中国书店,1999年,51页。
⑨《东方生命花园》,张其成著,中国书店,1999年,38页。
9.2.9 从“左肝右肺”看中医文化
作者: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中医学,古代称之为医道,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个“道”字,这个“道”,不仅仅是理性、规律或原则,它更关系到一种体验——一种切身的感受,一种信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得到这个“道”,更密切地,它关系到我们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识。正因为如此,古代圣贤强调“以医入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认识来源。这才是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总之,道以医显,即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对习医者而言,从医入道又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中医之道呢?就让我们从中医区别于西医最明显的一种说法--“左肝右肺”说起吧。中医有一个说法始终让西医无法认同,西医讲解剖,明明肝在右,肺在上,凭什么你说“左肝右肺”?而中国人恰恰认为这是中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所强调的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所以多用类比概念,描述的是事物本质“象”什么;“器”为盛受之物,强调的是物质的结构性用与功能,所以多用具体概念,指出事物本质“是”什么。因此,理解中医也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差别。形而下有如“肺在上,肝在右”,形而上有如“左肝右肺”,肝在右而其气在左,主“升”;肺在上而其气在向下,主“降”,一个看现象,一个看本质。
要想说明“左肝右肺”,就得先说清楚“东西南北”,比如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称事物为“东西”,为什么买东西不叫做买南北?原来,中国人以“取象比类”的原则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木金为可盛之物,故可买卖输转,水火则难以盛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中国人骂人说“不是个东西”无非是说此人如水火般无情无义。对“东西南北”的另一个比方就是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青色为春天之象,龙虽是假想出来的事物,但有角有须,威力无边,代表生发之象;白虎吞噬万物,故代表肃杀、收敛之象;南方朱雀绚丽光明,为输布之象;北方玄武为蛇缠龟象,代表收藏。对应到人体上就是--左为肝,为东,为阳,主生发,生发什么呢?生发北方肾所藏的精;右为肺,为西,为阴,主肃降、收敛,收敛什么呢?收敛由春天生发、长夏(脾胃运化)生长的精华。
因此,古人并非不知“肺为华盖”,肝在右的解剖位置,而其“左肝右肺”之说是坚持其功能性配属,重点强调五脏之气的运动属性,而非实体脏器。即肝虽在右,但主血为阴,其气向左(阴气左行,当升);肺虽在上,但主气为阳,其气向右(阳气右行,当降)。又,左肝属东方,为震卦象,阴中有真阳,故肝木主动,主生发;右肺属西方,为兑卦象,阳中有真阴,故肺金主静(古代战场鸣金则止,也是取其静意),主收敛。又,左青龙,右白虎,故中国古代文官尚左,武官尚右;北京城也是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对医家而言,青龙、白虎喻肝肺二经得病,不易调伏。对养生家而言,肝木之气如龙,易变动飞扬;肺金之气如虎,不易均衡节制。故降龙伏虎,入静最难。
综上所述,懂得了中国文化就可以懂得中医,懂得了古代帝王为什么封禅东岳泰山,就懂得了肝于人体之意义;就懂得了春夏秋冬养生之意义;就懂得了一天之计在于晨的道理。不仅中国古代医学的“藏器”说就远比西方的“器官”说更符合造化的意志和人性,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的犀利也更为圆融。
1.1.10 中医与算命
作者: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中医不算命,但中医有望诊,有五运六气,好的中医一看你就可以知道你有什么病,危险不危险,你有了病自然精力不够,运气也好不到哪去,所以说中医也能算命。在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就是“扁鹊入虢之诊”了,本来大家都以为虢太子已死,就要装殓了,可扁鹊一来,就问了一句“他是几点死的呀”,别人说“鸡鸣的时候”,扁鹊就算定虢太子没死,为什么呢?因为扁鹊掌握了人体气血与时间关系的秘密,鸡鸣时分正是人体气血阴阳交争的时候,虢太子只是得了阳气衰微,不得生发,阴气劲急的危证,因此只要调动出他的阳气就可以了,所以他首先针刺虢太子的“百会穴”,这是人体阳气会聚的第一要穴,然后又从人体少阳入手,热敷虢太子的两胁……就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中医“起死回生”的故事引发了后世无数大师的无限景仰!
中国的医圣张仲景在感慨扁鹊神奇的同时,也有神算流传于坊间。张仲景曾遇到“建安七子”中少年得志的才子王粲,望诊而知其有病,开一方嘱其服,而王粲正值春风得意,讨厌别人说自己有病,拒绝服药,于是张仲景悲悯地断言:二十年后王粲会落眉,眉毛脱落半年后死亡……当一切都不幸而言中后,我们的理性真的感到极大的惑乱,我们古代这些伟大的医生似乎已经超越了现代科技的极限,他们的透视力量的非凡也超越了我们认识的范畴,他们,是神吗?!
其实,这一切并没有偏离所谓严谨的医道,一切都有迹可寻。在第一个故事里,扁鹊是勘破“阴阳”的高手,而张仲景更有“六经”的辨证为其底蕴。中医的“望诊”本身就有很神奇的地方,无论是你走路的样子,还是你说话的声音、你身体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暴露出你五脏(藏)之气的运动或淤阻,没有什么能逃过扁鹊华佗们的眼睛,“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就是中医之道。它需要你启动你全部的灵能,需要你用你的心去看、去悟。这种中医之道是玄妙的,但它蕴涵着某种生命的真理。因为在中医学看来,躯体不是毫无意义、被动的行尸走肉,它富于智慧而且是一个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自由交换的开放巨系统。比如说,当看到一个病人口唇出现黧黑,中医就可以判断为此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预后不良。因为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从口唇的变化可以发现脾胃的许多问题。此外,从面色上看,胃病是“颜黑”,即额颅发黑,且循行部位有黑斑,重则“口歪唇胗”;心手少阴之脉“系目系”,病则眼睛发直,不灵活;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病则“目黄泪出”,属阳气收敛不足;肾足少阴之脉病色为“面如漆柴”;胆足少阳之脉病色为“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肝足厥阴之脉病色为“面尘脱色”,为血虚不能上荣之象……其实这些能力是每个熟读中医经典的人所应该必备的基本素养,只是“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置经典于不顾,才“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也。”
中医在最早时有“方技”之称,从事“方技”的人叫“方士”,他们不仅对医学精通,还要精通天文、历谱、五行、杂占、风水等,因此,大医孙思邈说:欲为大医,须妙解阴阳、禄命、相法、周易……也就是说,中医应该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占卜星象无所不晓,这实际是对中医医生的文化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时间-方位医学,中医以独特的五运六气学说来说明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五运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各配以天干,来推算每年的岁运。六气就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各配以地支,来推算每年的岁气。古人认为一个医生如果不知道年运和岁气,就不能作一个医生,如果懂得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就可以海阔天空,治病如神。
首先他要知道这一年的年运,就能推算出这一年的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比如2004年是中国农历甲申年,每逢甲年、己年,均为土运,甲为阳土,所以但逢六甲年(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土运太过,土运太过,则水湿流行,水湿流行之年,比如1954年(甲午)的石家庄就多水灾,且乙脑流行。而每逢六己年(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是土运不及之年,木克土,则风气大行,易发生筋骨强直、肌肉痉挛等症,如1979年(己未)我国某些地区就发生了脑膜炎颈项强直、四肢痉挛等症。
年运确定以后,就要根据地支定出年气,这一年的地支为申,申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一个土运太过,一个相火司天,一个风木在泉,这就是这一年气宜的大致情况。相火司天,风火上煽,容易为灾。火气向上走,就会头痛、呼吸系统病,如肺痨等症增多;火气郁阻于血脉,则为疮疡,恶性肿瘤、眼病、耳疾病人会比较多……风木在泉,风胜而肝自病,会出现一些两胁里急和心痛,木克土,人的脾胃之土也会受邪……这是疾病在这一年中的大致趋势。而这一年出生的人也会显现这一年年运的特征,这就有点像算命了,这一年出生的人生理命象上有土、火、风象,从这些象中不仅可以推算五脏六腑的强弱趋势,还可以推算性格,当然,更细致的变化还要参考运气的主客加临。总之,中医的灵魂是出神入化,中医的操作规范是随机应变,不懂得以物喻学和取象比类的方法则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医学。
9.2.10 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
作者: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重要声明:本文节选于《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此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由于文章篇幅很大,本文仅选取原书“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小节的内容,并省略这小节中部分内容,欲知更多,请参阅原书...
一、起源与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从未发生过断裂的文化,几千年来,它始终因循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的原则,记录着人们探索自然及人文的艰辛历程,而中医学(古代称之为医道)这门关涉宇宙与生命内在统一性的性命之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独特的文化创造,以其丰富性、多义性及博大精深,而成为东方文化这个“东方之谜”中的谜中之谜。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的支撑,这个民族将走向危机。目前,不仅是中医学,几乎是整个中国文化都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西方的东西我们知之甚少(如不了解希腊和柏拉图,而只知道美国和希特勒);自己的东西又丢掉太多(据了解,中国大学生中知道《黄帝内经》的只有百分之七,能通读经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们没有西方文明的心理基础,对自己的文明又失之反省。在当今世界经济一统化,文化也从多元化转向一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我们的独立与完整;如何完成我们民族心理的重塑;如何实现我们与西方文明的沟通与对话……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对传统有深刻的认知与反省。
事实上,整个世界文明都已无法再沉溺于文艺复兴以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的骄傲之中,大规模的暴戾欺诈正盛行于文明之中:两次世界大战,令人发指的纳粹主义等,都充分显示了人类理性和健全心智的失败。我们都不能再无视这个物化与日俱增的年代,历史上以往的一切经验都意味着人性本善仿佛是一种错觉,我们人类始终在原始的恐惧中摸索,相比之下,由于缺乏想像力和传统的混乱,我们现代人也许比原始人更为无助。
我们如今面临着什么?
伟大的弗洛伊德曾严肃地指出:
我们如今面临着人类进入文明以后的全部自傲已依次被残酷地摧毁的惨况:
第一、十六世纪哥白尼的学说,即天体论打破了地球的特权,地球只是无数太阳系中之一粟,而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第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结束了人之为人的傲慢,人源于动物,人的进论并不能抹掉他在身体结构与精神气质方面与动物同等的证据。
第三、二十世纪初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本能及无意识的发现与探索,使人们认识到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人,一种更为原始,更为黑暗的心理驱动力在影响着我们……
于是,人们又重新开始了原始人那种最初的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也正是我们面对中医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即:中医是什么;中医学从哪里来;中医学向何处去……
(一)巫文化与史文化(以下内容略......)
(二)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以下内容略......)
(三)中医文化特征(以下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