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无缘诺奖令人沮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04:58
中国经济学家无缘诺奖令人沮丧
时评 2010-10-12 06:47:50 阅读757 评论12   字号:大中小
朱方清
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塞浦路斯裔、英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0月11日中新网)
颁奖方介绍三位学者的获奖理由是:“总的来说,今年的理论成果主要是针对那些市场上存在着搜寻冲突的,这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DMP模型,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可以帮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是有利的政策工具。当然这一理论也可以用于其它市场,并不仅仅限于劳动力市场,比如货币政策等等。”自1968年首次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历届获奖者并非因为在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有重大理论突破,而主要得益于建立在数理分析层面的“技术创新”而获奖。
至此,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全部单项奖各归其主。和往年一样,每个奖项揭开,国人都不免眼热心跳一番,品头论足一回。其他奖项我不敢妄评,惟独这个经济学奖再度落入欧美囊中,我个人是颇有不平的,心底实为咱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感到沮丧。因为在我看来,固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需要拿出实践“硬通货”的领域,我们的相当程度上热衷于升官发财、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甚至“锤子伤人”的专家们确乎显得有些疲软,文学方面也因为浮躁之气甚浓,在国内受到认可的好作品都难觅踪迹,离诺奖遥不可及大抵只好选择“默认”;但是作为活跃于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的大量优秀的经济学家们,完全有实力、有能力摘下这个奖项,以率先打破土生土长的中国公民长期无缘诺奖的僵局,却为何总是难入“瑞典皇家”之法眼,被其一而再地弃若敝屣呢?
我想表达的愤怒有以下三点:
其一,世界经济格局中,惟我中国历经30余年“风景这边独好”,出个把经济学诺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出才属反常。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高速”30余年了,世人谁不羡慕?尤其近年金融危机考验,多国感冒流鼻涕,惟我体健依然。无论从国力增强,还是从趋势看好,按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都容易得出经济界的英杰人物非我中华莫属的结论,至少也应该在“诺奖俱乐部”占得一席之地吧。恰如我们曾经顶着个“东亚病夫”的辱名,而今健儿满天飞并且亮堂堂承办一届奥运会一样,就是“卧新偿胆”之后“实至名归”的宏大叙事。因此只要记住一点:中国经济强了,就非有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出现不可。它要是不出,只能说明他国歧视俺们,他不是忌妒,就是没安好心。
其二,西方成熟的经济模式创新很难,中国这块试验田则呈现盎然生机,正是催生经济学诺奖的沃土。
“理论缘于实践、实践催生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当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需修补完善时,再要出现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缺乏实践前提的。中国则不然。正在深入推进的经济体制转型和再造,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其实践的“体量”如此之大,其实践的内容如此丰富,其旧有的和正在生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如此富于“中国特色”,照理说,完全应该成为培育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得天独厚的“沃土”,为人类的经济学理论提供“中国的理论板块”。在这样千载难逢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经济学家们如果一味地只在诺奖门外坐冷板凳,岂非大谬不然。
此外,西方国家尤其美国至今收获诺贝尔奖像捡豆子似的,恐怕早有了审美疲劳。日本在这方面也是捷报频传。如果只听闻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接近于美国,而中国的“诺奖”始终冷锅冷灶的话,那俺们的专家、学者、精英们面子到底往哪搁啊!知耻而后勇,荒芜的土地正适合并且亟待长出希望的新苗。
其三,按照诺奖主要授予“开拓创新领域的有全新思想的人”的标准,不少中国经济学家正卖力地表露这一特征,其显赫成果足令诺贝尔本人九泉含笑
中国的经济学界高才济济,精英如云,成果迭出,这一点,至少在俺们国内是早有“共识”的。其中一些“大家”颇具诺贝尔精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开拓了不少新领域,独创了许多新理论,随便列举一些都可以自豪地送到瑞典皇家的评审案头。且让我信手拈来:有发表“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的;有提出“反腐败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非常大”的;有批评“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的;有“非常赞成提高高校学费,居民的电费也必须大幅度提价”的;有强调“大洪灾水毁房屋几百万间刺激了需求,拉动了增长的”;有建议“不妨把公共财产看成无主之物,谁先把它拿来卖,这公共财产的产权就算他的”的;有“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的;有自称“我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如果我失败的话,那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个多么大的危害”的……
至于在独树一帜炙手可热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经济学家们创立的高论更是俯拾即是:有论述“工资在涨,GDP在涨,房价不涨就不对”的;有认为“中国的楼市泡沫根本不存在,恰恰相反的是,楼市的上升时期才刚刚拉开序幕”的;有论证“当一个城市自有住宅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的;有指出“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的;有力主“低收入者不应该买房”的;有提议“廉租房一定不能有卫生间”的;有鼓吹“房屋涨价越高越好”的;有质疑“买不起房干嘛不回农村”的,等等等等。
总之,这些已经让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经济学家们,既以他们高屋建瓴的智慧深刻影响或左右着国之发展大计,又以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悉心关照或干预着民之生存微末,其贡献与功绩可嘉。因此说,如果不走出国门捧回诺贝尔奖杯,不仅白瞎了他们的热情和才华,而且足令国人颜面尽失,连同他们一起沮丧不已。
好在诺奖年年有——让我们以观后效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