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39:05
形象性、主观感受性、积极修辞、特殊句法、音乐性
技术上有篇法,句法,字法。
就细处有气象,家法,音节。
缘情体物。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
触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缘情写景,情不是由景引起的,这是两者的不同处。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会唤起类似的情;情不是由景引起,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缘情写景的三种手法: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比方上引秦观的词,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比方把枫叶说成“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适于抒情了。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咏物词的两种写法:一,形神俱似,运用正面描写和反衬手法,二,运用侧面烘托和反衬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注里提出的三种写作修辞手法,赋属于写作,比兴属于修辞。
赋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诗经》里第一首注明赋的诗,是《周南·葛覃》。这首诗的第一章,写葛藤蔓延,伸展到山谷里。叶子长得茂密。那时黄鸟停在灌木上叫。这是描写景物,不用比兴,所以是赋。此外,像叙事诗,直接叙述事件的也是赋,如杜甫的《北征》诗。赋既可写景、叙事,也可述志抒情。描绘景物,讲究文采,所以说“铺采摛文”。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
情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不是随便写景,要写含有情的景,离开了情的景就不宜写。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说悲说喜,而是在写悲喜时藏有景物。前者以写景物为主,写可以表达感情的景物;后者以抒情为主,不是空写抒情。是情景相生所要求的写法。
比是用物来打比方,兴就是用物来寄托。“比显而兴隐”。像“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叶)”是比喻的词,“面”和“眉”是被比的东西,所以比喻是很明显的。兴是暗比,像《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相传雎鸠这种鸟,有一定的配偶而不乱,用它来起兴,暗比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那只是暗比,隐而不显。又《鹊巢》;“雏雀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这女子出嫁),百两(百辆车)迎之。”相传鸠鸟也有一定配偶,用来暗比这位新嫁娘具有贞一的品德。比是比附,取一物的某一点来打比方,如取柳叶的细长来比眉。兴是兴起,用一物来引起情思,这种比拟是隐微的。就“兴者起也”说,兴在前,所以《诗经》里讲的兴,在诗的开头。又说“兴则环譬以记讽”,“环譬”是围绕着一个主意用几个暗比来引起它,那样的兴,就不是用一物来引起另一物了。到孔颖达写《毛诗正义》,指出诗文中举出草木鸟兽来透露用意的,都是兴。这样看来,兴有两种:一种放在诗的开头,用来引起所兴的事物,像关雎和鸠就是。一种是引了好多鸟兽草木来显示用意的,像屈原的《离骚》“讽兼比兴”,就是篇中引用了不少的草木鸟兽,有比有兴,就不同于放在每篇开头的兴了。刘勰指出“兴”是“婉而成章”,因为它的含义比较隐,比较含蓄婉转,初看时不易体会,但体会到了以后,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切。所以说“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用的像关雎、鸠,但所含的意义比较大;类就是义类,指含义说的。
兴的引起下文,有两种,一种是引起个别的人或物,如《关雎》的引起淑女;一种是引起全篇,像“孔雀东南飞”就是。
比喻有各种表达法。第一种是以一样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愁绪像终南山那样高,用“齐终南”这个词组来比“忧端”。赵嘏用“山重迭”这个词组来比“闲愁”。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第三种是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是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这种手法称为“博喻”,详见《博喻》条。不过这个博喻有个特点,就是既是比喻,又是写景。当时正是黄梅时节,满河烟雨迷蒙,满城飞絮飘荡,因此这个结尾,既是以景烘情,烘托气氛,表现愁情,又是用来比喻愁思的多。
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采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
比喻的“异用”,即同一个比喻的褒贬、好恶异用,钱钟书先生据以提出“比喻之两柄”来。一种是贬的,指变坏的;一种是褒的,指没有变坏的。都是秋兰,可用二柄来比,正说明事物的变化。李贺诗:“银浦流云学水声。”把云的流动比成水的流动,转成流云也像流水的发声。流云不会发声,这样说好像没有理由,但诗人可以这样通过曲喻来唤起联想作用,从流云想到流水,再想到流水的美妙声音,把声音也加到流云上去,好像流云也能发出声音似的。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羲和替日驾车,赶太阳快走,所以要敲日。由于日像琉璃那样光明,转为琉璃,因而发出玻璃声来。按照佛家的说法,世界经过一度毁灭的长时间叫劫,劫火中留下的灰飞尽了,由空间中来的劫灰转为指时间中事的劫,所以灰尽转为古今扫平。这些曲喻都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联想。“银浦流云学水声”里视觉和听觉可以相通,也是通感。“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好的开头并不只有这些,就上文所引的例句看,主要是一开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看下去。
诗歌的承转,承是承接开头,有了承接还要转折。开头要精彩,有了精彩的开头,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转折的话再要求突起,这样就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三种结尾:(一)就题目收住。如张说《幽州夜饮》,一结用“边城”来结“幽州”,用“夜饮”来结“恩遇”,就题目收住。不过像“恩遇深”的话,也反映了消极的忠君思想。(二)宕出远神。如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是写隐居生活,所以上文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在这种生括中,他的朋友要向他问穷通得失的道理,对一个隐居的人说来,他已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点给朋友听,“渔歌入浦深”。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神。这种景物好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入浦的渔歌,至于穷通理我并不关心,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所以这个结尾是很有含蓄的。(三)放开一步。如杜甫《画鹰》,“何当击凡乌,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是写画上的鹰,那自然不会飞出去搏击凡鸟。作者的笔转一下,把画上的鹰当作真的鹰,所以那样结尾。
从写作技巧来说,那末对结尾还可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像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琴听得出神,不觉得天暗下来了。这个结尾是写琴弹得高明,用的是衬托手法。又像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因为明朝有奏章上奏,所以睡不着,几次问夜已几点了。这是写他住在宫里的情况,反映作者关心国事的心情,用的是惜叙事来抒情的手法。又像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用议论作结。章承庆《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用疑问作结,反映不得同归的离情。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比喻作结,颇见巧思。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用写景来抒情,并寄托含意。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句说盛,结句说衰,构成反村来抒怀古之情。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写千门开,妃子笑,结尾点明荔枝来,用画龙点睛手法,使命意显露。
线索,一首在结尾点明,一首在开头点明,一首在头尾点明,靠这些点明的字眼,把诗中所写的景物贯串起来,构成了诗的线索。
作品中所写的有主宾,好比一出戏里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光有主角演不成戏,没有主角的戏像乌合之众,也不行。主角和配角密切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题。配角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同主题无关的。作品中主和宾的关系也是这样。
两种叙述手法:(1)倒插法,先不说明何人,只叙那人形象,后来才点明他是谁。(2)逆挽法,不是顺序说,是颠倒一下,先说后的,再说前的。实际上就是倒叙。叙述的两种手法:(1)反接法。《述怀》诗是杜甫遭安禄山之乱,从长安逃出,到凤翔去谒见肃宗。他在五月里到凤翔,听说鄜州那里连鸡狗都被杀,他家正住在鄜州,他担心全家的安全,所以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接下去要是说“不见消息来”,就成为在平常时期的盼望回信,不能写出战乱时期人们的迫切心情了。现在不这样,反而说“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就反映了饱经战乱的人害怕有不幸消息传来的心情,就写得深刻而真切。再像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突接法。《醉歌行》是杜甫送侄子杜勤落第回家,前面说杜勤很有才华,年纪又轻,暂时碰到挫折不算什么。又说:“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杜勤已经咳唾成珠,出口成章了,那末杜甫怎么还能发如漆黑呢?说明侄子长成,自己已渐衰老。接下去忽然写景,“春光淡沲秦东亭,渚蒲芽白水荇青,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前面抒情,突接写景,把情景结合起来看,在春光淡荡的秦东亭上,眼前所看到的是春天景物,这本是令人喜悦的,可是面对着少年的落第,和杜甫自己感到逐渐衰老,美好的景物和失意的心情相对照,所谓“良辰美景奈何天”,再加上客中送侄子的离别之感,更加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
两种描写手法,一种是描绘形象,一种是夸张。对于夸张的话,不可拘泥字面来理解。对于描绘形象,用镜子取形、灯取影来作比,这个“取”字含有客观形象与主观领会相结合意。细写如镜取形,毫发毕露,略写如灯取影,轮廓逼真,好像画有工笔与写意的不同。一类写明是假设比况的话,如“天若”的“若”,“似将”的“似”;一类不写明,像其余不用比况的字。不写明的,更其要使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诗人夸张的说法而不是事实,不会引起误解才行。像这里的三例:蜀道不论怎样难总不会难过上青天,玉门关外不会没有春天,玉颜不会不及寒鸦色的,正由于诗人说的那些话是“决不能有其事”,所以读者才不会发生误解,才知道是夸张的“情至语”。
比体就是比拟,即以物比喻人或以人比喻物。《鹤鸣》篇具有另一种表现手法和另一种风格,就是所谓比体。引原诗一章如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绀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石器)。”这是说,鹤在极远的沼泽地带叫,声音一直传到原野里,这可能是比喻真诚的话会流传到很远的地方去。鱼有时潜伏在深渊里,有时游到洲渚边,这可能比喻“理之无定在”,即到处都可以看到事物的道理。爱好那个园里有贵重的树木,它的下面有落叶,这可能比喻好的事物也有它的缺点。别的山头上的石头可以用来打磨玉器,这可能比喻极平凡的东西也有它的用处。这诗就这样用四个比喻组成,它们究竟用来比什么,没有说,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没有说。它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比喻让读者从中体会诗的含意,这种含意要读者凭着各自的生活体验去作补充,需要读者去再创造,它的风格是比较含蓄的,同直言体可以作为对照。
不描写形体,描写它的影子,通过影子来显出形体,叫取影,也就是衬托。这是指不正面描写人物,却描写别的事物来显出人物,或用别的人物来烘托作品中的主人公。《诗·小雅·出车》里没有一个字写胜利归来的战士心情,却是通过他对妻子的想象来表现。他想象他的妻子在采白蒿,春天太阳美好,草木茂盛,黄鹂叫得欢。写春日、卉木、仓庚用来衬出采蘩的妇人内心的喜悦,写她的喜悦是由于她丈夫的凯旋归来。用战士妻子的行动和心情来衬出战士归来的心情,写战士想象他妻子的喜悦来衬出战士的喜悦,这是衬托。战士的心情没有正面写出,是陪衬;用战士的心情来衬出南仲的恩威,是双重陪衬。这里写的景物只是起衬托作用,用来透露人物心情,并不是写妇人在采蘩刚碰到南仲大军的归来。反衬手法在表情上很有力量。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达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作者认为反衬比陪衬更有力量。《诗·小雅·采薇》写守边兵士的劳苦。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见得士兵为了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
顿挫往往同抑扬连起来,说成抑扬顿挫,唱京戏的多讲究抑扬顿挫。唱腔避免平板,避免没有起伏,要有高低,是抑扬;要有缓急,唱到关键性的句子,要作小顿,唱得摇曳多姿,这就是顿挫。
复迭,复指重复,迭指重迭。重复是全部相同,重迭是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像“旧犬”八句,“耶娘”六句是重迭,两个“喜我归”是重复。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像“喜我归”和“喜我来”,“归”和“来”变换一下。就其局部相同说叫重迭,就其局部不同说叫错综。词语有复迭,也有错综,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像《诗·芣苢》:“采采芣苢(fúyǐ浮以,车前子,治妇人不孕),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掇(拾)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结,用衣襟来盛)之。采采芣苢,薄言襭(jí吉,用衣襟掖在带间来盛)之。”这里,要是不重迭说,便不能表达出当时的盛情;要是完全重复,又显得缺少变化,所以重迭错综,才能很好地把感情表达出来。《木兰歌》和杜诗里的几句,也是重迭错综来表达无限喜悦的心情。
文中的对偶同律诗中的对偶稍有不同。律诗中的对偶要限字数,文中的对偶可长可短,不限字数。律诗中的对偶要避免重复的字(句内可以重复,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重复),文中的对偶中尤其是虚字不必避。律诗中的对偶要讲平仄,一般的对偶要求不这样严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里有两个“益”字“之”字,可以重复。“流水对”就是两句的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借,奠桂酒兮椒浆”,《九歌·湘君》,“桂櫂兮兰枻,斵冰兮积雪”,这里“蕙蒸”对“兰借”,“桂酒”对“椒浆”,“桂櫂”对“兰枻”,“斵冰”对“积雪”。 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合掌”是对偶中的毛病,就是两句词意有重复。如刘琨《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就是“涕”,“获麟”和“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要是换一种说法,如“西狩忽获麟,道穷泣孔丘”,就不是合掌了。
“回荡的表情法”是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这种表情法,看他专从热烈方面尽量发挥,和前一类(指奔迸的表情法)正相同。所异者,前一类是直线式的表现,这一类是曲线式或多角式的表现;前一类所表的情感,是起在突变时候,性质极为单纯,容不得有别种情感搀杂在里头,这一类所表现的情感,是有相当的时间经过,数种情感交错纠结起来,成为网形的性质。人类情感,在这种状态之中者最多,所以文学上所表现,亦以这一类为最多。
回荡的表情法却有四种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给他四个记号:
┌─ 螺旋式=鸱鸮 ┐
│        ├ 曼声
├─ 引曼式=黍离 ┘
回荡法 │
├─ 堆垒式=小弁    ┐
│           ├ 促节
└─ 吞咽式=鸨羽、柏舟 ┘
(《鸱鸮》的作者),他托为一只鸟的话,说经营这小小的一个巢,怎样的担惊恐,怎样的捱辛苦,现在还是怎样的艰难,没有一句动气话,没有一句灰心话,只有极浓极温的情感,像用深深的刀刻镂在字句上。……他那表情方法,是用螺旋式,一层深过一层。
鸱鸮鸱鸮!          猫头鹰啊猫头鹰!
既取我子,          你抓走我的娃,
无毁我室。          别再毁我的家。
恩(殷)斯勤斯(斯,语助),   我辛辛苦苦劳劳碌碌,
鬻(育)子之闵(病)斯。     累坏了自己就为养娃。
迨天之未阴雨,        趁着雨不下来云不起,
彻(撤)彼桑土(杜,即根),   桑树根上剥些儿皮,
绸缪牖户。          门儿窗儿都得修理。
今此下民,          下面的人们,
或敢侮予。          许会把我欺。
予手拮据,          我的两手早发麻,
予所(尚)捋荼,        还得去捡茅草花,
予所蓄租(聚),        我聚了又聚加了又加,
予口卒瘏,          临了儿磨坏我的嘴,
曰予未有室家。        还不曾整好我的家。
予羽谯谯,          我的羽毛稀稀少少,
予尾翛翛。          我的尾巴像把干草。
予室翘翘,          我的窠儿晃晃摇摇,
风雨所漂摇。         雨还要淋风也要扫。
予维音哓哓。         直吓得我喳喳乱叫。
(《黍离》)这首诗依旧说是宗周亡过后,那些遗民经过故都,凭吊感触做出来,大约是对的。他那一种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情感,不用我指点,诸君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被他魔住了。他的表情法,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永叹一番,便觉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
彼黍离离,          黍子齐齐整整,
彼稷之苗。          高粱一片薪苗。
行迈靡靡,          步儿慢慢腾腾,
中心摇摇。          心儿晃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知道我的说我心烦恼,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不知道我的问我把谁找。
悠悠苍天!          苍天苍天你在上啊!
此何人哉?          是谁害得我这个样啊?
(《小弁》)这诗……是周幽王宠爱褒姒,把太子废了。太子的师傅代太子做这篇诗来感动幽王。……这诗的特色,是把磊磊堆堆蟠郁在心中的情感,像很费力的才吐出来,又像吐出,又像吐不出,吐了又还有。那表情方法,专用“语无伦次”的样子,一句话说过又说,忽然说到这处,忽然又说到那处。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这种情绪,恐怕再妙没有了。
弁(乐)彼鷽(鸦)斯(语助),   那快乐的鸦儿,
归飞提提(群飞貌)。      飞回来一起起。
民莫不谷(好),        人莫不好好生活,
我独于罹。          我独在忧愁里。
何辜于天,          有什么得罪了天,
我罪伊何。          我的罪是什么呢?
心之忧矣,          心里的忧伤呀,
云如之何。          可奈他怎样呢?
踧踧(平坦)周道,       平易的周京大道,
鞠(尽)为茂草。        尽是茂盛的草。
我心忧伤,          我的心里忧伤,
惄焉(状想念)如捣。      想起来好像心跳。
假寐永(长)叹,        和衣睡了长叹,
维忧用老。          只因忧伤就老。
心之忧矣,          心里的忧伤呀,
疢(病)如疾首。        烦热像头痛了。
(《鸨羽》)大抵是当时人民被强迫去当公差,把正当职业都耽搁了,弄得父母捱饿。……他的表情法,和前头那三首都不同。他们在饮痛的状态底下,情感才发泄到喉咙,又咽回肚子里去了,所以音节很短促,若断若续。若用曼声长谣的方式写这种情感便不对。
肃肃(状声)鸨羽,       野雁沙沙响一阵,
集于苞栩。          栎树窝里息不稳。
王事靡鹽(没有停息),     王差不得息,
不能艺稷黍!         庄稼种不成!
父母何怙?          饿死爹妈谁来问?
悠悠苍天!          老天呀老天!
曷其有所?          哪天小民得安身?
螺旋式就是越旋越紧,一层深一层的意思。像《鸱鸮》,先说修理门窗,再说劳累得两手发麻,磨坏了嘴,就比说修理门窗进一层;再说窠儿摇晃,风雨飘摇,形势危急,就比说劳累更进一层。引曼式就是长言永叹的意思,引曼就是拉长,把声调拉长,叹长气,好比京戏里用拉长而摇曳的音调来唱。《黍离》中的呼喊苍天,说“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话的音调是长言永叹的。堆垒式的堆垒状不平,道路不平车子走起来就不平稳畅达,表情也一样,话不是说得有条理而通畅,却是前后重复颠倒,没有次序,这是由于内心过于急迫才会这样说。如《小弁》第二章,既说心忧伤,又说心里像在捣,又说忧伤就老,又说长叹,又说心里忧伤呀,话说得又重复,又没有条理。吞咽式像哭时吞声饮泣那样,边哭边说,声音断断续续,音节短促而不流畅。像《鸨羽》里“父母何怙”三句,不是连贯而下,却是一句一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