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A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06:10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
□ 安徽省合肥市润安公学 王书峰
摘要:本文从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的前提条件(新课程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网络对于教育教学的优势的日益凸显以及人们教育媒体现代化意识的觉醒几方面)、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标准的对接(分别从网络阅读、探究学习、写作实践和学科间“零污染”渗透谈)、师生角色的定位以及教学评价诸方面来展开思考,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的整合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 整合
一、 问题的提出: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是以新课程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网络对于教育教学的优势的日益凸显以及人们教育媒体现代化意识的觉醒几方面为前提条件而进行的。
1、新课程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可见,新课程标准已对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信息能力和学科整合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信息能力与学科整合则是首次在课程标准中亮相,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2、网络对于教育教学的优势日益凸显: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和全新的信息载体,正日臻成熟起来,也正日益凸显其对于教育教学的独特优势:
①网络可提供丰富、鲜活、翔实、充足的信息资源以资利用。这对于新课程标准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要求的兑现无疑是“添翼”,甚至是“雪中送炭”。
②网络搜索,方便快捷。可使新课程标准中“提高效率”的要求得以落实。
③网络独具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并有逐渐发展为必然的趋势。为新课程标准中“合作意识”、“开放的视野”、“表达交流”等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便利。
④网络还可以促进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宰,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现推波助澜。
…… ……
3、人们教育媒体现代化意识的觉醒: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与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备受人们的青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大家教改的热点、焦点。真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此来评说网络环境下人们教育媒体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丝毫不为过。
基于以上这些前提, 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就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二、 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标准对接篇:
网络环境已经形成,网络优势日益凸显,而网络怎样与新课程标准实现对接与融合,值得深探。依北师大博士刘儒德先生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经历五个阶段,即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依此看,我们目前正处于从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亦即由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整合意识也正与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学科整合要求相合。不难看出,整合,既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敏锐的视角和前瞻意识细心捕捉的结果,同时也应是信息与网络对社会影响(特别是对教育影响)的必然走势。而如何整合,也已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整合,是融合,是渗透, 是学科的共同协调发展。它要求立足课程, 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之中,同时要以信息技术来服务于新课程。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达到和谐的统一。使信息技术成为师生的伙伴、 助手, 成为“公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常用之器。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 应该说信息技术与之的整合是全方位的, 现仅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二:
1、网络阅读: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而这场变革中,学生以其较好的信息基础,较强的接受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而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网络阅读的主力军。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所需信息。而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正是网络文献的最大特点。在这一点上,网络发展又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向走向融合,且优势鲜明:实现无书阅读,找书迅速,下载方便。当初《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书店一再脱销,而一位初三学生却从网上下载了此书并向众人推荐,使众多渴盼者艳羡不已的同时对网络阅读开始刮目相待。
2、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要求,所有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的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足见新课程标准对这种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式学习方式的看重。而网络环境则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学习方式。通常的做法可以是:①、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老师设置探究目标;②、学生分组并分工协作进行初步探讨并可大胆设想;③、上网搜集有效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流;④、信息汇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综合,以使学生对所据材料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得出初步结论;⑤、通过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反思;⑥、发布研究成果。当然,肯定还有更好的做法,我想那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选角度自行研讨(借助网络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如果说再进一步拔高要求的话,那就是尝试着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了。
探究式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人是学生,受益的还是学生——那种沉甸甸的收获感、那种苦苦求索后拨云见日的成功的快感、那种会当凌绝顶的征服感会激励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而这当中,网络的作用肯定是功不可没。
3、写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里,从小学阶段就要求练习用键盘输入文字,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对文字处理也专有要求,进入初中阶段要求有一定的输入速度。由此,我们便可尝试进行“电脑快速作文”写作实践。从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到输入成文,要求一节课完成(当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试想,对中学生来说,只要输入速度跟得上,一节课“写”出五六百字的文章应该不在话下。由此,我们又不妨再去设想,将信息课程的文字输入练习与语文课程中的快速作文结合起来岂不更为高效?那岂不是更为完美的渗透与整合?
4、学科间渗透时力求“零污染”:
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注重跨学科学习,注重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渗透、沟通、整合,注重拓宽学习空间。而在此,我们又不得不去非常现实地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学科间渗透中的相互污染。学科污染即是指在跨越与渗透中由于信息引述不当或理解错误而对学生其他学科造成学习中不必要的误导。譬如部分非语文教师在语言和板书上的不规范给语文课带来的“视听污染”;当然也常遇到文科教师在引用一些原理、定理、公理以及其他科学信息时常常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从而造成的学科间污染。在此,我们不妨学学化工业的零排放和零污染做法。当然,这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我,力求做一个复合型教师,同时对于不完全明白而又亟需用的其他学科知识多虚心请教专家,也要勤于上网查证,以求少出现或不出现“以己之昏昏而欲人之昭昭”的尴尬局面。特别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信息如海,不去利用,岂不可惜?
三、 师生角色定位篇:
当然,在整合中,我们也时刻不能忽视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因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最终还是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来得以实施,因此,师生角色的转换是实现课程整合的瓶颈所在。
1、 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是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同时又是一个教学反思性实践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从以往教学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合作中的一员;必须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必须从以往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换为课程资源的主动研究者、开发者;必须从单纯的躬身实践者转换为既能躬身实践又能反躬自省者。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教师虽然说不再是权威,但毕竟经验丰富,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参与者。①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中束手无策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②教师又可在学生面对良莠难辨的信息而无所适从时助其甄别,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③教师对各种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精选、汇辑可通过网页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使教师的思维成果集体共享之;④教师又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研讨,不断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健康地发展。
2. 学生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要求学生应由以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转换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应由问题的被动解答者转换为问题的主动发现者、提出者、研究者、解决者;应由单纯的被管理者转换为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者。一句话:学生应当转换成一个自主学习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的主人。而网络环境则可以为学生创造十分理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让学生在个性潜能的自我激发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2、 师生间关系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建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平等对话中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理解、感受到信赖、感受到宽容、感受到鼓舞、感受到激励,只有这种平等关系形成,才能促进师生和谐地互动、健康地对话,并在互动与对话中完成信息的交流、沟通、互补,从而达到师生共进和教学相长。
四、 评价篇:
完善与配套的评价机制是我们一切革新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1、评价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评价原则:
①注重整体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②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③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且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④注重激励性评价。
3、评价方法:
①教师评价;
②学生自评;
③同学互评;
④社会评价(包括家长)。
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并加强自评与互评,在网络环境下更应该如此。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 结束语:
新的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已经提出、网络环境已经形成、人们教育媒体现代化意识正在觉醒,我们应将一切的思考化为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去逐步实现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标准的对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内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7
2、朱广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 《中国电化教育》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