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35:51

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率领所部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区司令,闽赣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长征,任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陕北后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市长、市委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49年10月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8年3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5年1月任国防部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3年辞)。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曾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
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同年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剑英-主要生平
叶剑英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曾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南昌起义做了重要工作。随后又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起义队伍副总指挥。1928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者大学班学习。
1930年回国。
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等职,参与指挥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任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5年遵义会议后调任三军团参谋长,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曾及时地向党中央领导机关报告了第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为党立了大功。西安事变发生后,协助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团结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
1941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作战。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停战谈判,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创办了《解放》报,并与破坏、阻挠《解放》报出版发行的国民党当局作了坚决的斗争。
1947年返回延安后,历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军委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参与领导全国范围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12月,任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北平市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主任。
叶剑英元帅与夫人危拱之
1949年1月,任北平联合办事处主任,为接管北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参加中共代表团,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66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5年任国防部长。
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后又排除阻力,坚决主张请邓小平、陈云等人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
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983年因年迈辞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职务。
1985年同63位中共中央委员一起致函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以便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叶剑英-少年大志
1944年6月,叶剑英在延安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村一个小商人家庭里。 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自幼习武练功,曾在梅县考取武秀才,但无官可做,只好在 家乡做小本生意。他为人耿直宽厚,常帮别人杀猪、打鱼,有时兼作“水客”,出洋为 华侨和侨眷捎钱送物,很讲信义,受人敬重。叶剑英的母亲为人贤惠善良,勤俭持家。 他们共生了四男四女,由于贫病交加,其中两男两女幼年夭折。叶剑英还算幸运,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勉强活了下来。父亲给他起名叫叶宜伟,希望他能健康长大。由于生 活贫苦,他的两个妹妹都当过童养媳。 宜伟从小爱劳动,爱学习,经常帮父母做家务,边干活边学习认字、算数。7岁时, 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去雁洋私塾念书,以后又转入新学堂读书。
1908年宜伟念完了私塾,这时家境也稍为好转些,父亲便送他到雁洋10几里路的丙 村三堡学堂(公立高等小学)读书。在学堂里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朴素,晚间经常读 书到深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锻炼身体。他聪敏好学,学习成绩科科优良,特别擅长写 诗作文,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作为同学们的范文。 少年时期的叶剑英,其不畏权势,敢于向恶势力挑战及有勇有谋的性格便已显露端倪。1912年,叶宜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三堡学堂,考入梅县务本中学。不久广东军阀 政府责令将务本中学由私立改为官办,改名为梅州中学,并派来个官方校长,盘剥尤甚。 为反对校长欺压学生,叶宜伟和一部分反对官办和官方校长的师生毅然脱离梅州中学, 搬到叶家祠上课。后来又搬到晚清著名诗人和学者黄遵宪先生讲学处的东山书院,另建学校。叶宜伟认为“东山”二字很好,便提议将校门定为“私立东山中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赞同。1915年秋,“东中”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大家请叶宜伟为《同学录》作序,他欣然 命笔,在序中写下了“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的字句,鼓励同学们要立志为国 家和民族的富强干一番事业。
广东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以后,回到雁洋横山,一面在小学任教,一面写信给在马来西 亚怡堡的叶宜桐堂兄,要求出洋谋生。 就在叶剑英谋生困难的时候,云南讲武堂派人到马来西亚怡堡招生来了。叶剑英怀 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投考讲武堂,结果被录取。1917年夏,由堂兄宜桐等人凑足旅费回国赴昆明入学。 为了表示自己从戎的决心,他入学时将名字改为叶剑英。 叶剑英坚持勤学苦练,还是读了许多军事理论书 籍。由于他刻苦用功,所以军事考试、测验或沙盘作业等,成绩都属优良,连教官也钦 佩他的才干。1919年冬,叶剑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三年的学习,为他后来从事军事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叶剑英-满怀抱负
学有所成的叶剑英,满怀抱负,希望能投身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青的叶剑英从昆明回到故乡广东,一心想追 随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尽力。 这时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孙中山建立的护法军政府,已被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和 政学系头子所把持、孙中山受排挤被迫于1918年5月4日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 上海。 叶剑英拒绝了桂系军长兼潮州镇守史刘志陆的挽留,前往漳州,投奔孙中山组织的 “援闽”粤军。
1920年8月,担任炮兵连长的叶剑英参加了粤军回粤、驱逐桂军陆荣廷、 莫荣新之役。 粤军占领广州后,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叶剑英受吴铁城的邀 请,留在军政府副官处做事。由于他工作成绩优异,吴铁城对他非常满意,经常夸奖他 的才华,还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非常大总统),不久,叶剑英经吴铁城的介绍以大总统随员的身份,随孙中山一起入桂,参与北伐的准备工作。 1922年2月初,孙中山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陈炯明阻挠北伐。孙中山回师广东。 叶剑英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随江防舰队护卫孙中山从桂林经梧州,东下广州。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军围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化装脱险,前往驻长堤天字 码头的江防司令部。叶剑英奉江防司令陈策之命,护卫孙中山前往黄埔。在孙中山蒙难 50多天的日子里,叶剑英冒着生命危险,亲率士兵巡逻,忠贞不渝地保卫孙中山的安全, 直至孙中山于8月9日离开广州。 在此期间,叶剑英与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堂华侨同学,通电声讨陈炯明的叛变行为。 港澳和华侨各埠报纸纷纷登载、转载,在舆论上引起强烈反响。
1924年初,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为培养革命的军事干部,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 帮助下,国民党于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当时,年轻的叶剑英已逐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时他 已被擢升为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作为粤军的代表参加了军校的筹备工作。
1924年5月5日,军校开课,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负责掌管军事理论的学 科教育,并讲授兵器学课程。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很受 学员欢迎。聂荣臻称赞他是当时军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在黄埔军校,叶剑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 主张,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虽然暂时没有被吸收入党,但他没有灰心,继续 接受党的考验。 叶剑英虽然在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但他为贯彻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在创建军校中 所作的贡献,是不会泯灭的。
叶剑英-东征群雄
1925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讨伐陈 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战争开始时,叛军分编7个军,号称8万人。东征联军分左、中、右3路进军,右翼 军主要由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和粤军第二师、第四师军部组成,共约万余人。叶剑英 所在的第二师下辖两个旅,共约8000人,经过一年整训,军事政治素质虽不及黄埔学生, 却是粤军中的佼佼者。 作为东征先锋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一月底从广州出发,沿广九路向 平山、淡水进发,在叶剑英“四猛”(即猛进、猛攻、猛追、猛扑)作战方针的指导下, 全师官兵英勇善战,旗开得胜,一路过关斩将,并协同友军作战,于二月中旬攻占淡水。 在这次战斗中,叶剑英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联络友军,协攻敌人,显示出卓 越的军事才干。被誉为智勇双全的一代儒将。 淡水一仗打得很艰苦,但这一仗使大家信心倍增。军威大振,为第一次东征奠定了 胜利基础。 这次东征,革命队伍锐不可当,叶剑英第1次与黄埔学生并肩作战,亲眼看到学生 军革命热情高,群众纪律好,指挥很有条理,心里很是高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下,东江及潮梅一带的工农运动发展很快,群众纷纷起来支援东征军,不到两个月时间 就打垮了兵力众多的陈逆叛军,这使他进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共产党又靠近了 一步。在这次东征中,也更显示了叶剑英的军事指挥才能。 3月东征军攻占梅县后,叶剑英奉广州大元帅府命令任梅县县长。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第2次东征。叶剑英率 新编团参加这次东征,再立战功。十一月,东江平定,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统一。后来, 叶剑英部改编为教导团,任团长,后任师参谋长,直至兴师北伐。
叶剑英-挥师北伐
1926年7月,广东国民军开始北伐。北伐中,叶剑英任中路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 的参谋长,总指挥是国民党老右派王柏龄。 由于王柏龄与一师代师长王俊不听叶剑英的劝告,招致战斗失利,部队受到损失, 蒋介石听说后特意召见了叶剑英。 蒋介石一见面,寒暄几句就说: “你来了,好,现在一师无人胜任指挥,你就当一师师长吧!” 叶剑英感到很突然,不知他是什么意思。这个人反共倾向越来越明显,怕靠不住, 就借口说: “我身体不大好,等打完仗再说吧。我还是愿当参谋长。” 平定江西后,蒋介石将孙传芳部的俘虏集中到吉安,有六七千人,编为新编新二师, 又委任叶剑英为师长。 蒋介石如此欣赏叶剑英,不单是看重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 曾追随孙中山周围,深得孙中山、廖仲恺的器重,在广东地区和粤军中颇有影响,思想 上又比较进步,所以想把叶剑英拉过去,一举两得,一来为己效力,二来免得为共产党 所用。然而蒋介石的这个如意算盘却打错了。 叶剑英领导的新编师成分复杂,但军官大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有许多人是共产党 员(身份没有公开),当时吉安的革命气势也很盛。生活在这个革命环境中,进一步受 到共产党的影响,叶剑英的思想倾向也更加进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终于撕破伪装,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宁汉对立,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每个革命志士面前的大问题,必须迅速作出抉择。 在这个历史紧要关头,叶剑英毅然决定“弃宁归汉”,走上革命反蒋的路。“革命成功 阶级灭,慰祝苍生乐大同。”这是叶剑英的革命理想,为革命可抛弃功名富贵。这个身 在敌营中的革命者,亲手起草了一封“通电全国讨蒋”的电文,宣布与蒋介石彻底决裂。 叶剑英的反蒋电文,使军界大为震动,蒋介石听说后将信将疑,待弄清事实真相, 叶剑英已离开吉安到武汉去了。 在武汉,叶剑英随张发奎的部队参加了第二次北伐,攻打奉系军阀,获胜后任第四军参谋长(军长黄琪翔)。 叶剑英随师返回武汉后,形势日益恶化。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 命政变,蒋汪“宁汉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使叶剑英又一次受到了 反面教育,更加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当时,第四军内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最多,张发奎、黄琪翔对共产党的态度也较接近。叶剑英结识了更多的共产党员,直接受到党的更多的教育,入党的要求更强烈了。 第四军政治部有一位1925年入党的共产党员李安,与他是老乡,交往密切。叶剑英恳切 地向他吐露心声,第二次向党提出入党申请。 李安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当即表示,这个人我了解,可以入党。党组织经过 慎重考虑,认为叶剑英受到长期的严峻考验,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便于27年7月 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不过,当时非常秘密,很少有人知道,直到9月在江西 万安因工作需要,才第1次通知他参加教导团共产党的会议。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叶剑英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 定信仰,也是他从找党到入党,走过曲折道路,经过长期考验的生动写照。 从此,叶剑英抛弃高官厚禄,从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军官逐渐成长为一个共产党的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作出了不朽贡献。
叶剑英-诗篇作品
   
叶剑英
笫一首
《论持久战》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笫二首
《八十书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与邓小平
1978年5月,邓小平和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在一起
1969年10月至1970年初,叶剑英和邓小平等一大批老革命家,被林彪一伙借口“紧急”需要,赶出北京。邓小平被遣送到江西,软禁在原南昌步兵学校院内。后来王震将军也到了那里。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受尽林彪及其追随者的刁难和折磨。王震很想念叶剑英。于是,便借故从南昌来到长沙。
1973年春,邓小平被毛泽东召回北京,叶剑英非常高兴,他写信给毛泽东,并当面向毛泽东建议说:“小平同志回来了,我提一个要求,让他来参加和主持军委工作。”毛泽东采纳了叶剑英建议,同周恩来商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并参加军委工作,当总参谋长。
1974年10月4日,毛泽东提议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实际上是要他在周恩来生病期间,由他来主持中央工作。这使“四人帮”更为不满。于是加紧攻击,要把他赶下台。他们躲在钓鱼台,经过密议,有计划有准备地在中央政治局对邓小平进行多次挑衅和攻击。最突出的是,无端制造所谓“风庆轮”事件,攻击国务院和交通部“崇洋媚外”、“搞卖国主义”。在政治局会议上,江青一伙以此为题,向邓小平发动突然袭击和围攻,逼他表态。邓小平义正词严,据理驳斥。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竟然辱骂他“又跳出来了”。邓小平愤然离开会场。在这场风波中,叶剑英完全站在邓小平一边,支持他同“四人帮”斗争。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态度、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叶剑英敬佩不已。
1975年春回大地。1月5日,邓小平被正式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党的十届二中全会上又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四届人大批准了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选出了以朱德为委员长的全国人大常委组成人员,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会后,周恩来总理病重住院,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代总理主持中央的党政日常工作。叶剑英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继续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四人帮”从1975年下半年起,就酝酿继“反经验主义”之后,利用“评《水浒》”来攻击周恩来和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对邓小平进行错误的批评。在“四人帮”攻击下,在中央政治局内邓小平已经无法工作。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叶剑英毫不畏惧,他特意到邓小平住处,去看望这位老革命家。叶剑英望着邓小平,气愤地说:“这伙人欺人太甚,步步进逼,他们趁主席有病,越闹越厉害,下一步还不知道搞出什么鬼名堂,我们要赶快采取对策!”“没有什么好怕的!我早就做了思想准备,无非是第二次被打倒!最坏是罗迈下场!遗憾的是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完,经济没有根本好转,许多老同志还没有解放。”邓小平不无遗憾地说。叶剑英最担心的是邓小平下来以后,“四人帮”趁机篡夺国务院的大权。
叶剑英没有辜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他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充分的准备,在华国锋的支持下果断地作出决策,于1976年10月6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解决“四人帮”之后,当天夜里叶剑英回到玉泉山,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处置“四人帮”的经过和商讨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大计。会议完全赞同对“四人帮”所采取的果断行动。会议刚刚结束,叶剑英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粉碎“四人帮”的喜讯迅速透露给一直被“软禁”的邓小平和其他老同志。小平同志对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由衷地感到喜悦。随着“十月的胜利”,全党和全国人民渴望着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能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请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二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可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叶剑英同华国锋、邓小平等人一起主持了这次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对经济问题特别是农业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相应的决策;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任务。全会在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安排上也作了重要变动。全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地恢复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迈上了四个现代化的新里程。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与世长辞。邓小平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向他的遗体告别,送走了与他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具有深厚情谊的老战友。
叶剑英-人物评论
叶剑英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叶剑英同志的一生,是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近70年革命生涯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光耀千秋,永垂史册。
叶剑英-纪念馆
梅县雁洋镇雁上村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铜像坐落在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名的“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门前左侧的平台上。高两米,重近一吨的叶帅铜像,身着中山装,右手拿着大圆草帽,坐落在石头上与群众促膝谈心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叶帅艰苦朴素、深入基层、平易近人,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
叶剑英铜像
铜像基座高零点九米,用优质辉绿岩砌成,正面上方镌刻着“叶剑英元帅像”六个金色大字,下方嵌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叶元帅一生高度评价的铜板碑文。铜像是“缅怀元帅丰功伟绩,激励后人继续奋进”的丰碑。在叶元帅铜像之后,还可参观叶元帅纪念馆和故居。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在叶剑英元帅故居的左侧,距梅州市区33公里。纪念馆建于1987年7月,1989年10月22日竣工,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了馆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等领导和海内外各界人士计2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开馆剪彩典礼。纪念馆原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1994年又增加1800平方米,高二层,为现代园林式建筑,庄重典雅。纪念馆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陈列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35米,分别有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等文物,以5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橡,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携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
叶剑英元帅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及纪念馆位于距离梅州市区33公里处的梅县雁洋镇虎形村,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笼,1897年4月28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元帅就出生在此,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1987年一代伟人叶剑英元帅逝世以后,为了纪念叶剑英同志,让他的光辉思想和革命业绩永照人间,人民政府重修了故居,198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7月又在故居的左侧动工兴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1989年10月22日竣工,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了馆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等领导和海内外各界人士计2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开馆剪彩典礼。纪念馆原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1994年又增加1800平方米,高二层,现代园林式建筑,庄重典雅,纪念馆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陈列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35米,分别有文物、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以5个阶段、 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橡,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携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