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法----陈修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44:05
《伤寒论》读法
陈修园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躁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太阳为先天之巨阳,其热发于营卫,故一身手足壮热;阳明乃太少两阳相合之阳,其热发于肌肉,故蒸蒸发热;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其热发于腠理,时开时合,故往来寒热。此三阳发热之差别也。
太阴为至阴,无热可发,因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发热于手足,所以太阴伤寒手足自温,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耳;少阴为封蛰之本,若少阴不藏,则坎阳无蔽,故有始受风寒而脉沉发热者,或始无表热,八九日来热入膀胱,致一身手足尽热者;厥阴当两阴交尽,一阳初生,其伤寒也,有从阴而先厥后热者,从阳而先热后厥者,或阳进而热多厥少,或阳退而热少厥多,或阴阳和而厥与热相应者。是三阴发热之差别也。
热,阳气也;寒,阴气也。恶寒者,周身毛窍不得阳气之卫外,故皮毛啬啬然洒淅也。
传经之法,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阴,五曰少阴,六曰厥阴。六气以次相传,周而复始,一定不移,此气传而非病传也。
须知正气之相传,自有定期。病邪之相传,随其证而治之,而不必拘于日数,此传经之大关目也。
今人言太阳止曰膀胱,言阳明止言胃,言少阳止曰胆,三阴亦然,是以有传足不传手之说。不知脏腑有形者也,三阴三阳无形者也,无形可以概有形,而有形不可以概无形。故一言三阳,而手足三阳俱在其中;一言三阴,而手足三阴俱在其中。所以六经首节止提太阳之为病,而不言足太阳、足少阴之为病,起义可思矣。况《论》中厥阴心包、少阳三焦、太阴肺之证颇多;又阳明躁结,有不涉于大肠者乎?传足不传手之说非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无病之人,由阴而阳,由一而三,始于厥阴,终于太阳,周而复始,运行不息,莫知其然。
有病之人,由阳而阴,由三而一,始于太阳,终于厥阴。
宋元以后医书,皆谓邪从三阳传入,俱是热证,惟有下之一法。此大谬矣!
《伤寒论》中四逆、白通、理中等方,俱为直中立法。何以谓之直中?谓不从三阳传入,迳入三阴之脏,惟有温之一法。
有初证即见三阴寒证者,宜大温之;有初病即是三阴热证者,宜大凉之、大下之。是寒热俱有直中,
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而变者此也。
仲景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三阳阳邪传入三阴,邪从阴化之寒证也。如少阴证下利,白通汤主之,此太阴寒邪传入少阴之寒证也;如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少阴寒邪传入厥阴之寒证也。谁谓阴不相传,无阳从阴化之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