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紫砂陶刻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05:07
江苏宜兴  周卓琴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远古文明。从宋代开始至今,代代名家辈出,源远流长,已发展成一种民族文化,多种艺术风格,特别是陶刻,吸引了历代文人,诗人、画家的爱好。把紫砂造型、绘画、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让紫砂文化品位代代相接,代代相托,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紫砂与诗人、画家相结合的独到之处。
紫砂陶刻有多种表现,多种运用手法。艺术把平常一把壶、一只盆等陶刻成多种艺术精品。现存历史最早的紫砂陶刻文字见于元末“且吃茶·清隐”五个草书紫砂陶刻文字。早期陶刻艺人有明代时大彬、陈鸣远、曼生等人,他们精通书法、诗、书、画俱绝,用竹刀刻划,留下了众多的紫砂陶刻精品。十六世纪中期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以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时大彬壶底镌铭的“一杯清茗,可沁诗脾”,至今仍为品茗爱好者津津乐道,视之座右铭。创造性地将陶刻形式从底铭移到壶铭的则是陈鸣远。他《南瓜壶》身一侧镌铭行楷“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书法古雅,有晋唐风格,为后人所称道,影响深远。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他创造了中国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被世人称之为“曼生壶”对紫砂陶刻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陶刻首先是刀法。刀法主要有两种,即为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而这两种刀法也是围绕(笔杆)这个中心来设计的,双刀正入就是从墨迹的边下刀,刀杆微铡,用来表现书法中的侧锋。而用刀的轻重、深浅、粗细、力度的刚柔,线条的曲折……则皆能表现作品的意念和思想。
双刀正入一般要在陶刻前,先用笔墨书写,后循真迹而运力,技法讲究运行自如,不留痕迹,上刀吃力重,复刀轻行,迹可顺刀自左至右,逆刀自右至左,但行刀时要一刀到底,不要滞刀,恰到好处。各种书体和画面的表现也有不同用刀的方法来处理。干净利落,胆大心细才能从刀中见神采,刀不见神韵,这样的作品给人以气势磅礴、奔放雄浑的感觉以及极大的精神享受。
陶刻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陶刻家们的不断创新,创造了许多形式,表现了陶刻的魅力,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