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前景与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47:26
一、东盟国家农业资源及其与云南的互补性
东盟中的印度支那半岛国家农业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土壤肥沃,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谷仓。2001 年, 泰国大米产量达2 420万吨, 出口740 万吨, 世界第一;越南稻谷产量达3 564万吨, 出口350 吨, 世界第二; 缅甸1999/ 2000 年度稻谷产量约为2 000万吨。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种植面积约200 万公顷, 产量约为200 万吨, 大部分出口; 越南橡胶2001 年产量达到31 万吨, 其中28 万吨出口。同年, 越南咖啡产量达到1 260万袋(每袋60 公斤) , 仅次于巴西, 居世界第二位。
印度支那半岛国家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中, 老挝森林面积1 100万公顷, 占全国总面积的48 % , 木材蓄积量16 亿立方米, 有红豆杉、桧木、沉香、檀香木、铁力木、香柚、安息香等珍稀木材, 安息香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 %以上。缅甸森林面积3 8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 % , 树种250 种, 植物种类多达8 500种, 有红树林、沙丘林、热带雨林、阔叶林、沼泽林等森林, 有红木、铁力木、楠木、黄檀、红檀、青龙木和柚木等珍稀木材,柚木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 %。柬埔寨森林面积1 000多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70 % , 木材种类与缅、老相似。其它如印尼、越南、泰国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除木材外, 还有竹类、藤类、药材和珍稀植物。
越南、泰国、柬埔寨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 还有众多的湖泊、江河和水库,发展渔业生产的潜力很大, 渔业发展潜力大。印度支那半岛国家有广阔的山区、丘陵和草场, 发展大牲畜如黄牛、水牛、马、羊、骡、驴的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云南与印度支那半岛国家农业资源有很大的互补性。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 云南还被誉为“竹类的故乡”、“药材的宝库”、“香料博物馆”、“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云南全省有竹类资源28 属220 种, 属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 %和55 % , 占世界总数的40 %和25 %; 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的种类均居全国之首。云南还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全省土地面积3914 万平方公里,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413 % (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316 %) 。90 年代以来, 云南开始了以高档经济作物和特有生物资源为主的新兴生物资源产业开发,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逐步形成了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蔗糖业、茶叶和橡胶加工业、天然药物、花卉、生态蔬菜、热带果品、咖啡、香料及林产品加工等新兴生物资源产业, 成为云南新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南半岛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物资源的开发都还处在较初级的状态, 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相当丰富。
老挝、缅甸、越南和柬埔寨都是传统的农业国。老挝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尚有450 万公顷, 而且大都是平原、河谷、平坝,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柬埔寨可耕地面积广阔, 农业同时也是柬政府鼓励投资的重点发展领域。柬政府准备与外国合作, 在各县设立农业中心和试验田, 以便更新产品技术, 丰富农作物品种, 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缅甸耕地资源丰富, 在总面积为6 760万公顷的田地面积中, 可耕地为1 842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2712 % ,现有耕地为89917 万公顷, 占可耕地面积的4818 %。缅甸现在人均耕地0144 公顷, 相当于中国云南人均耕地的3 倍。全国森林面积3 80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50 %以上, 木材蓄积量34 亿立方米, 相当于中国的1/ 3。
印度支那半岛国家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高于我方, 而在农业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综合规划等方面, 云南与老、缅、越、柬相比有较大优势。
二、云南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政策环境与市场前景
一、政策环境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 为双方开展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01 年11 月,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有关农业中长期合作的《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从2004 年开始逐步废除600 项产品的关税, 并将在2006 年完成, 这600 项产品以农产品为主, 包括牲畜产品和水产品。同时,《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还专门针对东盟新成员国(越、柬、老、缅) 制定了“早期收获”计划, 将鲜活动物、肉类、鱼、乳制品、其它动物产品、活树木、食用蔬菜、食品工业用水果列入提前实现贸易自由化的产品种类。另外, 在中国提出的与东盟国家共同实施的“10 + 1”、“10 + 3”合作中, 把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作为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
2003 年6 月18 日, 中泰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协议》, 决定双方将自2003 年10 月1 日起,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相互之间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这个协议涉及的蔬菜和水果共188 项。其中蔬菜108 项, 水果产品包括坚果共计80 项。这一一揽子计划、协议和政策的实施, 将对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形势下, 今后云南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市场前景
从发展的眼光看, 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市场潜力巨大, 主要增长空间来自双方因地区、气候差异带来的需求互补性, 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带来的贸易便利化。首先, 从东盟中的印度支那半岛国家情况看, 这些国家不符合发展苹果、梨、桃、葡萄、柑橘等温带类水果, 而云南省气候类型多样, 正可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温带水果出口创汇。云南水果生产优势一是资源丰富, 共有45 科、80 属、200 余种, 居全国前列,其中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水果; 二是应市时间长, 上市节令能早能晚。云南早春升温快、秋季气温回落慢的气候特点, 使各种水果早熟的时间比其他产区早, 晚熟的比其他产区晚; 三是区域性规模生产。金沙江、南盘江河谷的柑桔, 红河、澜沧江河谷的香蕉、芒果,蒙自、会泽、东川的石榴, 昭通的苹果都形成了区域性的规模生产。其次, 蔬菜是农产品中的一个大项, 中泰两国互免蔬菜进口关税, 可以预见中方将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原因是蔬菜种植对温差要求很高, 泰国的蔬菜主要依赖进口。云南蔬菜品种丰富, 上市时间长, 反季菜种植已成规模, 出口方面大有潜力可挖。2002 年云南仅蔬菜的种植面积就高达630 万亩,销往国内外的达到一半以上, 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云南省今后准备发展4 大类型的蔬菜种植加工区, 即无公害精细菜生产加工区; 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区; 夏季淡菜生产加工区; 野生蔬菜生产加工区, 这4 类蔬菜产品在泰国乃至东盟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三, 云南草场广阔, 畜牧业发展潜力大, 泰国、越南的水产和云南的畜产品都是双方很有前景的出口产品。其四, 云南地处中国、东盟两个大市场的结合部, 随着澜沧江—湄公河通航运输条件改善, 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的修建, 云南同东盟的交通运输条件将大为改观, 企业运作的出口商品运输成本将有所降低, 农产品出口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总之, 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前景广阔。通过加强双边农业合作, 东盟国家可以在云南、西南地区及整个中国市场获得稳定的出口渠道。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资本, 可以依托云南市场建设农业园区和林业开发区, 开展投资合作;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 也可在云南乃至中国腹地获得生产加工市场。
三、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以提高云南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 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入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 努力健全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 改善优化合作环境, 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培育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和跨国经营公司, 多渠道、宽领域地同次区域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实现双赢。从比较优势分析, 云南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应选择粮食与热带水果种植与加工、林产业的开发与加工、农机具生产与装配、化肥与农药生产、畜牧业和乳制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动植物检测与防疫、农业科技交流与人员培训等方面。
二、合作领域
1、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合作
结合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 利用云南农业种植和开发中的高新技术, 合作开发缅、老、越、柬等国的热带生物资源, 如热带水果、花卉、药材、天然香料、橡胶、甘蔗、咖啡、胡椒等经济作物种植业, 联合研制天然生物药品、无公害农药农肥、天然化妆品等,建设一批粮食、花卉、蔬菜、烤烟、甘蔗和水果种植基地, 建立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创汇型农业。
(1) 热带水果开发项目
周边国家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 云南可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到这些国家购租宜林荒山, 规模化开发种植西柚、柑桔、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 满足省内和国内市场需求。
(2) 特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项目
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对蔬菜的需求量较大, 大量依靠进口, 泰国、越南等国家对温带蔬菜也有一定市场需求。云南应发挥一年四季盛产蔬菜的优势, 根据东盟国家对蔬菜品种的要求, 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州市建设面对东盟出口的蔬菜生产基地, 提高加工冷藏保鲜技术, 改善运输装备条件, 不断扩大对东盟市场的出口份额。
(3) 畜牧养殖项目
泰国对肉牛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年需进口量达60 万头左右。目前主要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进口, 但运距较远成本较高。云南应发挥距泰国距离最近和水路航运便利的条件, 在思茅、西双版纳、保山、临沧、楚雄等地州市加快肉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印度、巴基斯坦的优质水牛良种, 加快改良步伐。同时, 在思茅、西双版纳建立面向泰国的肉牛养殖基地和日牛交易量在千头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场, 力争用5 年时间, 使云南对泰国的肉牛出口量达到年30 万头左右, 产值突破10 亿元。
(4) 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云南相对越、老、柬、缅等国, 在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农业生物开发技术、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可在与东盟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边境口岸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和商品进出口基地。通过边境农业特色园区和科技示范区的示范作用, 提升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层次。
(5) 海产品加工和淡水养殖项目
缅甸、越南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但捕捞和加工水平较低。这些国家有开展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及淡水养殖合作的愿望。云南应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 将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 林产业和林产品开发加工项目
印度支那半岛国家有丰富的森林木材资源, 但采伐加工技术水平较低。根据国内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的情况, 云南的木材加工企业要主动走出去与这些国家合作办厂, 采取种伐结合的开发模式, 投资购买或租赁林场山林进行开发经营; 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开发利用老挝、柬埔寨、缅甸的森林资源, 发展林产业工业、木材加工业、竹产业, 以及橡胶、食品、生物药品的加工业, 提高木材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橡胶种植方面, 云南具有世界一流的种植和割胶技术, 应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7) 科技交流与培训项目
一是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合作, 争取国家将昆明建成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二是开展先进农业技术交流, 重点在农林畜果的种养殖技术推广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三是合作开展动植物疫病疫情监督和控制, 防止动植物疫病跨国传播。四是开展作物资源种质的考察、收集、评估、保存和利用合作, 促进各方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五是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合作保护研究。
2、粮食进出口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存在。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水资源的短缺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善生态举措的实施, 农业用地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 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将由1997 年的416 万吨增加到2010 年的976 万吨和2020 年的2 224万吨。而按1999 年3 月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公布的由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有关中国未来粮食供应的研究报告预测, 到2020 年, 中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在5 000万吨到2 亿吨之间,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而泰国和越南分别是当今世界名列第一、第二的大米出口国, 缅甸、老挝、柬埔寨粮食生产潜力巨大, 这几个国家未来的粮食出口能力每年在2 000万吨以上, 可成为今后中国粮食进口的一个重要来源, 开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具体合作包括种植和产品加工, 中方以专家、技术、种子、农机作为投入, 帮助外方进行农业作物示范种植、推广和产品加工, 其产品或返销中国或在当地销售。也可以采用租用土地的形式, 重点向缅、老等国购租宜农土地, 进行种养殖业开发合作, 建立示范农场或农业中心, 通过培育水稻良种、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稻谷单位面积产量。
3、农用机械和种苗出口
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 如1997 年缅甸全国拖拉机的年产量总共不到5 000台, 谷物烘干机产量不到3 000台, 缅甸农业生产对拖拉机、柴油机、水泵、播种机、烘干机、收割机、碾米机等农机有很大的需求。泰国对农业林渔业机电产品的需求旺盛, 据泰国海关统计, 1999 年泰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农业机械约2 631万美元, 拖拉机约4 473万美元, 但其中从中国进口的很少。据《国际经贸消息》2002 年7 月24 日报道, 据统计, 越南每年需要5~6 万台小型发动机, 但越南国内的年产量仅116 —117 万台, 其余的都需要进口。此外, 越南每年还需要进口约4 万辆拖拉机、5 万台水泵。目前, 中国农资产品在越南市场销售份额已占到近四成, 说明中国农机产品在越南商机巨大。云南可通过与以上国家的农业合作, 向这些国家出口农机产品, 为国内厂家的农机出口提供一个稳定的渠道。
此外, 中国可向越南、泰国出口化肥、农药、稻种、蚕种、龙眼、荔枝果苗和菠萝种苗等。
三、相关配套措施
1、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和中泰果蔬零关税的契机, 充分利用WTO 内各项规则及WTO 中《农业协定》的“绿箱”政策和“黄箱”补贴, 加入对相关产业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根据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着力扶持好一批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能够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藏、保鲜和运输的龙头企业。在提质增效中扩大出口的规模和批量, 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国家专利, 对申报成功的企业给予奖励。认真落实出口农产品退税政策, 对进出口企业在金融结算、用汇和贷款上给予积极支持。
与此同时, 积极鼓励和引导国有和个私企业走出去,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采取合作、租赁、购买土地等形式, 在境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带动云南省农业技术、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具和农用物资的出口。
3、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检测检疫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国际化标准, 保证农产品进出口的安全卫生质量。实行零关税后中泰之间果蔬贸易的难点, 将转为技术性约束壁垒, 比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卫生检疫标准等。因此, 云南在发展果蔬业时要从生产入手, 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以及产品的运输、销售、加工等方面充分考虑绿色、生态因素。要做到这些, 就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 加强产品地环境、产品质量、品牌标识等的认证管理工作, 树立绿色无公害品牌。同时全力配合各有关部门,抓好动植物疫病的检疫检测和防控工作, 形成互通信息、协调沟通、统一行动的防控合作机制, 确保国家农业安全。
4、加快建立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在昆明和西双版纳、德宏等沿边地州建立进出口农产品交易市场, 使之逐步成为面向东盟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尽快建设冷藏运输设施和仓库。水果蔬菜的特点是水分多、容易腐烂, 把国外的水果运到国内来, 仅用于保鲜和冷藏的费用一般就占整个成本的15 %以上。虽然关税降下来了, 但是如果用空运的方式大批量进出口水果蔬菜, 成本不是很高, 如果采取陆运和水运的方式, 就必须要求物流企业配备冷藏车和冷藏船, 要求码头和港口建有冷藏仓库。然而, 这些设施目前在云南还很匮乏,因此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加快建设。
5、政府应加强企业对东南亚农业资源开发及农林产品加工等投资行为的宏观调控, 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投资经营, 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为投资者提供云南及东南亚国家农业市场、各国政策法规等投资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科技咨询服务; 建立符合世贸规则的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 对农业合作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和提供信用保险; 并在基础较好的地区成立边境农业合作区, 以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和东南亚企业入区, 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东南亚》2004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