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中的崔建功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05:17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上甘岭》,反映的是1952年10月至11月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与敌英勇斗争的故事,它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个缩影。其实,电影中所描述的惨烈场面远比不上环境艰苦、形势严峻、战斗激烈的史实。多年后,随着一批档案材料的公开,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也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战役从10月14日开始,经过43天激烈战斗和对表面阵地的反复争夺,到11月25日结止,历经了3个阶段。我志愿军以伤亡1.56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的重大战果。在战役的前半程,即从10月14日至11月4日,抗击敌人的战斗任务主要由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第45师承担,该师师长是以骁勇善战、威武勇猛著称的崔建功将军。

1915年,崔建功出生于河北省魏县郑二庄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少年时他聪颖活泼,性格刚毅,做事果断。1934年19岁时走出家门来到武汉。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先后任班长,排长,红15军团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股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组织股股长,129师新编1旅1团政治处主任,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3团政委等职。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因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在战斗中负伤,临时指定他来指挥;在战斗中,他尽展其指挥才能,率部坚守阵地两天两夜,将敌援军击退,当晚就被刘伯承司令员任命为7分区代理司令员。从此由政工改行,成为指挥作战的军事主官。后曾任太行军区第12旅旅长,晋冀鲁豫第9纵队27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45师师长等职。1951年3月,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45师师长。朝鲜战争结束后,于1954年3月回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副军长,14军代军长,昆明军区参谋长、顾问,武汉军区顾问。2004年9月10日辞世于武汉。
由于战功显赫,崔建功被朝鲜政府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2枚,被我国政府授予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各1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崔建功原名崔建工,上甘岭战役后,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报到时,大会秘书处认为他为人民立了大功,而将他的名字改为崔建功,后一直沿用。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半,上甘岭战役打响。因为在战场上敌我双方争夺的两处高地与五圣山之间的山洼里有个小山村名叫上甘岭,这次战役即以地名命之。
被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两处高地,一个被称为597.9高地,另一个被称为537.7北山高地,其总面积3.7平方公里,北面是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战前,志愿军45师控制着这两处高地,敌手是以美国第八集团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其最高指挥官是范佛里特中将。如果志愿军能守住这两处高地,就可以拒敌于天险之南;如果敌人攻克这两处高地,并进一步占领五圣山,那么志愿军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因此,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战役打响后,敌人使用300门大口径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对这两高地以每秒落弹6发的密度进行一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累计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航空炸弹500余枚。轰炸之猛烈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不少人被震得晕头转向,甚至牙齿磕破舌头或者嘴唇,还有一名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轰炸后,阵地主峰的标高被整整削低两米,寸草未剩,坚硬的岩土也都变成了松软的虚土,45师4个多月苦心构筑的野战工事荡然无存。
45师的防守部队对进攻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抗击,但终因伤亡过大,被迫退守坑道,至当日13时,表面阵地大部分丢失。19时,天色黄昏,崔建功下令,乘敌人立足未稳之时,组织有生力量再把阵地夺回来。随即,45师组织4个连的兵力,经3小时激战,杀伤敌2000余人后,重新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
当晚22时,45师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会议决定:报请军部批准,暂停对注字洞南山的反击,将为反击而储备的所有弹药、补给、器材,于15日21时前全部转用于上甘岭方向;为避免上甘岭两高地因部队建制过多而引起指挥上的混乱,由135团团长张信元指挥597.9高地作战,由133团团长孙家贵指挥537.7高地作战;炮兵由副师长唐万成和15军炮兵副主任靳钟统一指挥;134团为二梯队,尽快完成一切战斗准备,随时准备加入战斗。为便于指挥,团、师各级指挥部重新展开,133团团部前移至上所里北山,134团和135团组成五圣山联合指挥所,师部前移到德山岘。
接下来至20日的6天里,战斗更加艰苦,更加激烈。崔建功索性把床搬到师部指挥所作战值班室,参谋接电话时,他就在一旁听着。有时,参谋、作战科长因疲劳过度睡着了,他就直接接电话。他的身体就像全师的整个阵地,每根神经都通向前沿阵地。在战役进行期间,他吃饭很少,靠喝茶、抽烟支撑身体,嗓子经常处于嘶哑状态。他常常与参谋人员共同分析敌人的作战特点,通过细致的战术计算,然后形成准确的判断和系统的作战方案。
在阵地争夺战中,45师涌现出了诸如龙世昌、黄继光等众多战斗英雄。
10月19日,在与敌争夺597.9高地一个阵地受阻时,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着爆破筒冲了上去,在即将接近敌人地堡时,敌人的炮火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龙世昌的左腿被齐膝炸断,他拖者残腿拼命爬向地堡,并将爆破筒从枪眼里捅了进去。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地堡里的敌人把爆破筒推了出来,龙世昌捡起爆破筒又往里捅去,捅至半截就被里面的敌人死死顶住,龙世昌就用胸脯从外面顶着往里压,就在这时,爆破筒爆炸了,他和地堡一起被炸成了碎片。伴随着志愿军的奋勇反击,大部分阵地被收复。这时,另一个阵地上仍有敌人在由4个地堡组成的子母堡里竭力抵抗,营通讯员黄继光和他的两名战友临危请缨,黄继光什么豪言壮语都没有说,就带头冲向敌人地堡,与两名战友交替掩护,很快炸掉3个子堡,但付出的代价是一名战友牺牲,一名战友重伤。此时,只剩下黄继光一个人了,而且全身已7处负伤,他顽强地爬向敌人的主堡,向战友挥挥手,然后一跃而起,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他的战友利用这短暂的时机把地堡里的敌人消灭得一干二净。至此,两高地又一次回到志愿军手中。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追授黄继光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事迹被写入中国的小学课本,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在7个昼夜的激战中,45师累计毙伤敌军7000余人,自身也付出了3200余人的代价。崔建功在电话中向军首长表示:“打剩下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45师誓与阵地共存亡。”
军史上把这一阶段称为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抗击敌人进攻,实施连续反击阶段。

从10月21日至29日,上甘岭战役进入坚持坑道斗争,为实施决定性反击作准备的第二阶段。
巨大的伤亡,使敌我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暂停了进攻,21日这天,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寂静,22日,战斗再度打响,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坑道。虽然敌人控制着表面阵地,但志愿军控制着坑道,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部队里应外合,对敌人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这一阶段无疑是战役中最艰难的阶段,敌人在外部对坑道采取封锁、轰炸、爆破、重烧、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掷毒气弹、硫磺弹等手段进行围攻,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内部缺水、缺粮、缺弹药、空气污浊。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志愿军战士头脑发晕,缺水,志愿军战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头上的潮气。坑道里的条件恶劣到了极点,志愿军战士全靠顽强的意志坚持着。尤其是坑道里的伤员备受煎熬,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为了不影响战友,伤员都自觉强忍剧疼,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拿不下来。
后方时刻关注着坑道部队艰苦卓绝的坚持,因为谁都明白,只有坑道部队的坚持,才能消耗敌人,才能赢得准备反击所需要的宝贵时间。因此,后方不惜一切代价向坑道运送物资,但由于敌人炮火的猛烈封锁,运往坑道的物资大量损失在半途。为了鼓舞士气,军首长甚至还在苹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派人送往坑道,可惜,绝大部分物资未能送进坑道,最后送进坑道的只有一个苹果。于是,“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在坑道里产生了,这个故事同样被写进中国的小学课本,成为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教材。
面对巨大的伤亡,崔建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在师部作战会议上做出如下决定:全师都要支援坑道斗争,要集中所有的物资、弹药,全面供给坑道;以坑道为单位成立党支部,形成团结核心,统一领导,积极展开对敌斗争;炮兵积极配合坑道斗争,以及时、准确的火力打击破坏坑道的敌人;适时替换和补充坚守坑道的战斗人员,抓紧准备8个满员连队,参加反击作战;多用火力,少用兵力,以小分队每夜反击537.7北山高地,掩护597.9高地坚持坑道斗争,作好大反击准备。
按此指示,从21日至29日,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敌20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敌军,并极大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与此同时,纵深部队为支援坑道部队,先后以2到5个连不等的兵力对537.7高地组织过7次反击,曾3次夺回了全部阵地。在597.9高地,以2个班到9个排的兵力组织过5次反击,曾一度占领主峰。这些反击,都使坑道部队得到了物资和人员的补充,增强了坑道的力量,为大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10月30日夜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战役进入恢复巩固阵地阶段。
反击前,崔建功组织干部总结经验、准备弹药,召开作战会议。根据大家的建议,他制定了反击方针:充分集中兵力,逐次反击,巩固胜利成果。
大反击开始后,45师与兄弟部队在强烈炮火的支援下一起勇猛出击,至次日凌晨收复了部分表面阵地。反击结束后,崔建功命令部队迅速整编,坚守597.9高地。由于阵地上到处都是被炮火炸成的虚土,已无法构筑工事,守备部队除要求配送手榴弹和军需外还要求增援麻袋构筑工事,崔建功火速向后方求援。天亮前,这批弹药和麻袋准时被送往高地。
之后几天,随着兄弟部队的参战,敌我双方又对上甘岭表面阵地重新展开了殊死争夺。阵地上,随手抓把土,数出了32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381个弹孔,一截不足一米的树干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
11月4日,考虑到45师伤亡巨大,上级决定,45师除炮兵、通讯、后勤保障部队外全部撤出阵地休整,将阵地交给12军31师。至此,45师顺利完成上甘岭战役的先期任务。从10月14日至11月4日这22个日日夜夜,45师与敌人进行了大规模的争夺战29次,毙伤俘敌共1.4万余人;自身则伤亡5600余人。
11月6日,美第八集团军向新闻记者坦言,“美军在三角形山(美称597.9高地为三角形山)确实是失败了。”
至11月25日,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

崔建功率领45师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了3个春秋,在这3个春秋里,全师将士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特别是经过上甘岭战役的洗礼,45师凭借自身的辉煌,一跃跨入了全军主力师行列,崔建功的指挥艺术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几十年后,崔建功在回忆中说:“作为共和国的一名老军人,我打过许多仗,最难忘的是上甘岭这一仗”。
的确,上甘岭这一仗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向全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而上甘岭战役中的敌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韩国战争史》认为此役时间之长,战斗之残酷,伤亡之惨重,史无前例。并写道:“中共十五军防御意志坚定,因此,三角形山战斗始终没有进展,反而使敌人因打了漂亮仗而自豪。”
美国军方更是难忘此战,上甘岭战役也就因此成为惟一列入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的中国战例。
随着 时间的流逝,上甘岭战役的见证人大都已年逾古稀,有的已经谢世。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