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46:42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议论文写作,要求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写出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议论文写得符合要求应该并不太难。可是在自学考试时,面对一个议论文题目,好些人却感到难以落笔,其原因,一是平日写得太少,二是平时缺乏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下面从写作的角度谈几个问题。
一、如何审题
第一类是命题作文
这类议论文在试卷中已出好一个题目,如《清流与活源》、《谈时间》、《论“清淡误国,实干兴邦”》、《说‘欲速则不达’》、《说‘功亏一篑’》等。考试时就要根据已出好的题目,确定论点,展开论证,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命题作文的试题题目有什么特点呢?
从语言结构上分析,它往往是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是一个短句。无论哪一种成分组成的题目,都没有附加任何材料,启发和暗示考生题目中所要议论的内容,需要自己审辨,理解题意。
从题目和论点的关系上分析,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况:第一,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论点;第二,题目不是论点,只是一个论题的范围;第三,题目要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从它们的关系中提炼;第四,题目蕴涵着比喻和象征意义,论点要从它的比喻和象征意义中引发。审题立论就要从这两个角度来找方法。
首先从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入手,来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一般说来,议论文题目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是用一个判断句为题,如《才能来自勤奋》;《时间就是生命》、《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等等。这类题目往往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也就是说不需要再自立论点,只能严格按照题目确定的中心论点加以论证。对这样的题目审辨应着重分析它要求论述的重点是什么。从语言结构来看句意的重点在谓语部分,这部分常常是题目要求论述的重点。如上面三个题目的论证重点分别是“来自勤奋”、“是生命”和“要有远大的理想”。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来写,文章就能紧扣题意,具有一定的深度。
另一种是用一个词组为题,或为联合词组,或为偏正词组。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实质上是要求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从它们的关系中提炼。那么,审题首先就要搞清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个联合词组,“耕耘’和“收获’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多少耕耘的劳动就能有多少收获的成果。这样的题目应该把重点置于它们的因果关系上(当然这类题目蕴含了比喻意义,必须作恰当的引申)。又如《创新与务实》,二者是并列关系,创新与务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又如《做人和做戏》,二者是相似和相反的关系。如能分析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那就抓住了题目要求的重点。
有的题目是由名词性偏正词组构成的,看上去很象论点,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论述的范围。如《崇高的理想》,它本身没有表示文章的论点,你自己先得在这个话题上树立一个明确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要抓住题目的词语,分析它的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来理解它的重点。在这个题目中,“崇高”是“理想”的修饰词,也是这个题目的重点。论述理想必须着眼于“崇高”,怎样的理想才称得上“崇高”,而不能把各种各样的理想全部搬上去。又如《信念的力量》,“信念’是“力量”的限制词,这个题目要论述的是信念的力量,而不是别的力量,所以‘信念’也就作了这个题目的重点。如果撇开“崇高’大谈理想,或撒开“信念’大谈力量,其文章都不能紧扣题意,而出现偏题现象。
还的题目是以“评、议、论、谈’等词组成的动宾词组,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议“摸着石头过河”》、《论毅力》、《谈时间》等,这类题目提出的也只是一个论题,前面两个题目带有比喻性质,明确文章的论点还需要自己的努力。后两个题目看似明确,仍然没有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只为中心论点的确立提供了一个范围。但是它们的语言结构,明确表示其议论重点均在宾语部分。就后两个题目来看,中心论点必须跟毅力或时间有关,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出现离题现象。而前两个题目蕴含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则要透过试题字面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来确立中心论点和论述重点。如《议“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个含有比喻意义的题目,如果只就事论事地议论摸着石头与过河的关系,不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显然背离了题意。只有对“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比喻,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揭示它的比喻意义,指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摸索试验的过程,走一步,看一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正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仓廪实而知礼节”,不能看做是粮仓满了,要晓得礼貌。应该深察出题者的用心,应该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上去把握。而且要搞清楚两者关系的主次,确立论述的重点。假如把“仓廪实而知礼节”,理解成为条件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在“仓廪实”上,即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如果把它理解成为递进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要放在“知礼节”上,即“仓廪实”了进而要“知礼节”,如孟子所谓:人饱食、暖衣而无教,近乎禽兽。所以审题的重要性,不仅是避免跑题的问题,还是确立论点和论述重点的第一要务。
第二类是看材料作文
这类试题是看一段或数段材料,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有的在试题上已拟好题目,有的要考生自拟题目。这类试题在历届《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中用得比较多。
材料作文的试题,第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读懂材料的意思,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尤其是选自文言文的材料,更需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如果既有题目又有材料的试题,那就需具体分析。有的是以题目为主,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1993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
“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其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日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居?’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题者拟出一题:请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这段材料如果不规定题目,那么可以从许多角度去理解。比如怎样对待批评,怎样帮助青年等。规定了题目实际上是规定了对材料的理解范围。反过来,仅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不少考生恐怕难以理解它的含义,现在加上一段材料,实际上是在帮助考生理解扫天下与扫一居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是无从着手。又如:1994年下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出题者提供了以下材料:
“《应谐录》记述了一个“争雁’的故事: ‘ 从前有个人看到天上飞翔的大雁,说:“把他射下来煮着吃。”他的弟弟不赞成,认为家鹅煮着好吃,大雁烤着好吃。兄弟俩争论不休,请人裁决,得到的回答是: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俩这才想到去射大雁,可那只雁早就飞走了’”。然后以《由“争雁’所想到的》命题,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如果是没有题目、仅有材料的试题,就要针对提供的材料,确立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进行论述。而今有了一个题目,就是告诉考生要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争雁”上,揭示“争雁”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后果,并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所以考生在审视这类试题时,不能忽视题目对材料的引导与限制作用。要注意的是不少材料是有比喻和类比意义的。上面例举的两个作文题就是两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的材料,面对这些材料,一方面要挖掘它的隐喻意义,另一方面要引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能紧扣题旨,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至于只有材料,没有题目的作文试题,那自由度较大,但必须紧扣材料自拟题目。而题目得当与否全在审题的功夫上了,也就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的程度,将起决定作用。
二、如何确立论点
议论文中的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明的主张、见解或观点,它是议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议论文的纲。议论文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新颖。论点正确绝大多数的文章是可以放心的。论点新颖是绝大多数人不容易达到的。而论点鲜明是必须达到的,在某种角度上说,是作文成绩及格或不及格的最重要的标尺。因此,确立鲜明的论点是一篇议论文成功的关键。能否确立一个鲜明的论点,从根本上说是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识见胆魄问题,但也可以在方法上找到操作的途径。
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是:从题目和论点的关系入手来提出鲜明的论点。正如前面所说,不少命题作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如《时间就是生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天才来自勤奋》等等。这类题目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作文的论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有了这样的题目,就不需要在文章中再提出论点,所谓拿来就是要在文章适当的地方再确认一下,不能一字不提,否则仍然达不到鲜明的要求。
而有些命题只是表述了议论对象,如《金字塔的启示》、《谈时间》、《谈尊师》等。遇到这类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判断,如第一题,就可以形成许多判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集中统一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要想树得高,就要基础牢’等等。可写作者必须选一个判断作为议论文的论点,在适当的地方表明作者的态度与主张,也就是说鲜明地提出论点。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们要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辛勤劳动”。只有这样以判断句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才可作为文章的论点。
在材料作文中,要理解材料,揭示内涵,形成判断,同样需要在文章适当的地方写出自己的论点。如作文题《扫天下与扫一居》中的材料,告诉人们扫一居是扫天下的基础,实际上是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如果把握了这则材料的实质,从而形成判断: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那么,这个判断作为议论文的论点,需要在文章某个地方点出,让人一目了然。
材料作文如果没有规定命题,由你自拟题目。那么,可以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如下面一则材料:
“法国科学幻想大师凡尔纳“出师’不利,处女作接连被15家出版商退回来。他想一把火烧掉它,多亏妻子劝说、鼓励,才把稿子送给第16家出版商,终于得到了发表。从此,凡尔纳的名声越来越大,受到的赞扬与恭维越来越多,但是他说:‘使我感激的并非是成功后的恭维,而是失败时妻子对我的鼓励。’”
根据这则材料可以有多方面的感受,形成多方面的判断,能确立的多个论点。比如:对失败者的鼓励,是成功的动力;真正的爱,应该表现在对方失败时给他的鼓励;失败时的鼓励比成功后的恭维更可贵。这些都是符合题意的论点,关键是要把提炼出来的观点,在文章适当的地方鲜明地表示出来。
那么在文章中那个位置上论点才是鲜明的?对于写作高手,论点无论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论点的鲜明性。但对于初学者,在学习议论文写作时,最好把论点放在开头,因为这样做能达到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鲜明效果,也为后边的论述创造方便条件。而且作文考试,一篇议论文的字数不多,应尽快地摆出论点,使文章中心明确,所以,一般都把论点置于文章的开头。
在议论文中,开篇就提出论点的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试以《锲而不舍》为例,谈几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
1、 开门见山。如一开篇就提出“治学的态度应该持恒专一,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方法简洁明了,最易学会。
2、设问作答。如落笔先写“做学问是一件艰苦的事,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有怎样的冶学态度呢?是半途而废、锲而舍之,还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这是决定他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这种方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人思索,不等找到答案,论点自然道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3、引用入题。如“读过《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人,都会被陈景润的治学态度所感动,他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度过了多少个冬夏与春秋,演算了整整几麻袋的草稿,终于产生了辉煌的‘陈氏定理’。他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引用有关材料,并合乎情理地导出论点的方法,在材料作文中用得较多。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引用材料不能太长,引用的内容要与题旨紧紧相关,而且能够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论点。
4.解题溯源。如“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如果刻一阵子就丢开,虽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这一十分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应抱坚持不懈、精诚专一的态度。”这篇开笔先提出题目的来源,并解释题意,然后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往往用在有出处的题目上。需要注意的是解释要简洁,引用要恰当,解题溯源的目的是为了提出论点,不要卖弄学问,长篇大论。
三、如何展开论述
有了鲜明的观点,接下去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展开论述。也就是围绕中心论点,怎么运用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使它和自己的观点相统一,说浅一点就是文章该怎么写下去,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理论上讲,如何展开论述是运用论据展开论证的过程。从具体操作过程讲,实际牵涉到如何寻找论述的切入口;如何开阔写作的思路;如何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来证明;怎么安排好论述的顺序、谋求满意的结构布局;怎么使自己的论据丰富而有效等问题。下面对具体操作过程的几个环节,分别作些指导:
寻找较好的切入口
提出观点以后,文章从哪里写起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选择得好文章就顺,思路滚滚而来;选择得不当,或思路偏枯无话可说、或纠缠不清不能入题。一般有这么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抓住题目或中心论点包含的原理作为切入口说开去。比如“种瓜得瓜”为题,那么就把“种瓜得瓜”所包含的耕耘和收获的关系作为切入口,以这一点为突破,引申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层层推进、井井有序地展开论述。
2)、有时在道理上一时找不到较好的切入口,那么可以选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实作为切入口。比如《责任》,如果从道理上切入,很难深入下去,容易写得无关痛痒。有人选择了自己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事情,联系到现在日本右翼的舆论,以次为切入口提出了谁应该对战争负责的问题。然后提出中国人有什么责任,日本人应该负什么责任。整体思路清畅,论述有理有据,这和切入得当不无关系。
3)、有时提供的材料触发点较多,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点切入,而这一点最好是最能反映材料内容本质的一点。比如有一段材料提供的是:在日本公然放映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电影《自尊----命运的瞬间》。影片的用心明显是要误导日本国民,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事实,唤起日本国民的所谓民族自尊。这理所当然激起包括日本有识之士在内的全世界正义人士的强烈批评。这样的材料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触发点多。有的人选择“谴责”作为切入口,结果是泛泛而谈。有人选择从“否定历史”切入,也有人选择“误导国民”切入,还有人从“正义者的力量”切入,这些都能够写出合格的文章。而有一篇从“自尊”切入,抓住了众多可以切入的点中,最接近材料内容本质的一点,直接提出“自尊”的本质应该建立在自爱和正义上,一举中的,重点突出。然后驳斥影片的丑恶用心,揭露它不可告人的目的,指出它的严重危害。最后把自己对电影的谴责和树立以正义为基点的自尊公理,合乎逻辑地结合起来收尾,写得相当有思想、有深度。
4)、有时头绪比较多,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正面切入点,那么也可以考虑从反面切入来展开论述。比如写环境保护,可以从反面入手,历举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样的事例很多,写得过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很容易写好。
用联想、对比来开阔思路
找到了切入口,有人还是感到写不出东西来,那问题在于写作思路没有打开。议论的过程实际上是论证的过程。讲到论证,有人会生搬硬套想用什么归纳法、比较法,书本上讲的那些论证方法来写出文章。其实论证有方法问题,但更是个思路问题。它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论述过程。开阔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学用某种论证方法更为重要。因为具体方法常常体现在局部性,而议论文思路的开阔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有了全局性的论证思路,再具体地安排好某一局部论证方法,那就可以取得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较好效果。
那么如何开阔思路,一般讲联想和对比是打开思路的有效办法。比如《我的财富》,很自然能从物质财富联想到精神财富,但是精神财富很难写,写起来很容易干巴巴。这时如果运用联想的方法,通过自己曾经在精神上受到教益的具体事例来说,那就有话好说了。有人就是通过回忆三件事,写自己怎样获得精神财富。他的第一件事是:上小学时,老师鼓励他克服怯弱,参加干部竞选,让他获得自信和勇气,成为他人生中第一笔精神财富;第二件事是:高考失败,灰心丧气,父亲语重心长劝导他,挫折是人生最好的大学,他重新振作迎接挑战,这是他的第二笔精神财富;第三件是:工作后,参加业余文化学习,自学大学课程,使他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对未来有了新的向往,这是他第三笔精神财富。文章思路活跃,有血有肉。又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题目一时很难入手,但是有一个普遍的道理是不能忽视的:任何事物总有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即使移植记忆真的诞生,作为高科技产物也必然有它的利弊。移植记忆当然会使世界更加精彩,但是人也因此成为“记忆”的复制品,会丧失人类的智慧、磨灭探索、奋斗的精神,毁灭自己的人生。再如《牢骚议》这么个题目,当然可以用对比开阔思路,但是倘若只是在可以发牢骚和不能发牢骚上做文章,话总是说不多,而且会越说越纠缠。这时候对比的层面应该想得更多一点,思考发牢骚的利与弊、思考到发牢骚与听牢骚的关系上、再联想人们对发牢骚的不同态度等等,那么文章的论证力量就会更强。有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议论牢骚问题:首先讲单发牢骚是无益的,“与其发牢骚发得垂头丧气,倒不如就憋一口气与那惹人牢骚的事物斗一回,或者不如挽起袖子干实际的事情。”其次,是讲牢骚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旧的去了,又有新的,新旧相续,接连不断。接下去是讲听到群众发牢骚,干部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思索一番,不是要去整人家发牢骚,而是要琢磨琢磨自己:我的言行可曾有些让群众不满之处?我手中的权力用来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没有?对于群众所不满的事情,我能否采取某种措施予以解决?细细想来,总能发现自己有许多做得不够之处,很该招群众骂的。发现了不足,便去改进,去革新,我们的事业岂不就前进了吗?”最后,总体论述“牢骚是群众表达心声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十年浩劫期间,民意无从表达,只好发牢骚,讲怪话。久而久之,沿袭下来,竟成了许多人爱用的讲话方式。无论这方式怎么不容易让人接受,甚至有时不免刻薄苛刻,我们的干部都要取其内容而不计较方式,努力做好工作以改变让人牢骚满腹的情况。
这篇文章的优点就在于论证思路的开阔,从说牢骚到听牢骚,从百姓群众到领导干部,从无益到有利等方面进行论述,将发牢骚这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尖锐性和现实性阐述得既全面又深刻。
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
有了开阔的思路,再学习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论证方法,就可以将文章写得既洋洋洒洒,又扎扎实实。论证需要讲究方法的运用,这对写好议论文大有好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这么两类:
A、逻辑推理的方法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议论文不仅要通过概念(观点、论点)、判断(立论、结论)的形式,更需要通过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四周的现实与揭示客观的真理 。
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就议论文来说,也可以称为三种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方法。如果平时积累些众所周知的科学道理和原理、包含人生哲理的谚语、成语和名人的经典论述等公认的真理,并且娴热于心,那么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调动、应用、引申,演绎出一篇理由充足的文章。例如写《谈人生道路》,如果将鲁迅的有关路的论述作为前提,来加以生发论证,那是可以讲出和引发出一番道理来的。鲁迅在《随感录十六“生命的路”》中是这样说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其中“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道理,可以推衍出走人生道路需要敢闯和不怕艰辛之理,这是自然而又深刻的一种论证。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沦证方法。例如《达·芬奇画蛋有感》—题,有人这样写:“如果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的严格基本训练,又怎能成为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么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随后归纳说:“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曾经‘画过蛋’,(收尾点醒题目很必要)即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都为万丈高楼的建造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境界。”有前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最后归纳出来的道理是水到渠成。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如《达·芬奇画蛋有感》,从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蛋练基本功一事,可以联想到类似的一些例子:某杂技演员转碟技艺精湛,别人问其奥秘,演员将问者领至床边,指着床下的大堆摔碎的碟子说:“这就是答案。”一个芭蕾舞演员舞跳得非常好,因为她跳坏的舞鞋有几百双等等。这些例子的类比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做好任何一件事,不从最基本的功夫练起是不行的,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可能有惊人收获的。这就是类比推理。
B、例证与反证的方法
例证法就是举例证明,是一种正面论证方法。例证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个别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来论证某一论点。那么这样的例子更生动有力些呢?古人有个经验,叫做“熟事虚用,僻事实用”。意思是说,人们熟悉的事例要简单笼统一点,而别人比较生疏的事例却要具体一点。例如《谈时间》这个题目,一般人都举先进人物学习、工作,善于挤时间、珍惜时间等事例。这样的例子就是“热事”。在论说中简单提一下即可,不要展开论述。而下面这样的事例就是“僻事”了:有一个农村青年忙于科学种田致富,因而将原先步行进城和回家,改为坐公共汽车甚至轿车进城回家。老父亲责怪他忘了勤俭节约的作风。他却说,有了时间就能多作贡献,化一点钱买时间回来是合算的。常言说:“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我只用几块钱就能买回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这几个小时所能创造的财富可以超过所化的车费,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这个事例新颖,能发人深思。放在《谈时间》文章中,能较充分地说明新时代新人的时间观念,以此论证“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观点,说服力很强。
反证法就是从反面假设入手,论证假使的荒谬无理,从而间接证明假使的对立面,即正面所立的论点的正确性。从手法上说,反证法有两种:直接指出反面假设的错误和间接归纳出反面假设的荒谬性。直接反证,如论证“时间的重要性”,就先从不重视时间入手,论证它的危害和错误,由此间接证明了时间的重要性。又如,论“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先从反面论证不遵循科学规律,不调查研究盲目乱闯的弊端,再来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使正面立论的基础更加坚实。间接反证是一种归谬法,即将反面假设加以生发引申,推衍到极明显的错误荒谬为止。例如有这么一个评论试题: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一个掉入粪池的农民,不幸身亡。有一位自称“多言”的人,认为大学生的价值比农民高,所以,他不应该下粪池去救农民。要求以《如何衡量生命价值》为题作文。有人写的一段文字,就用了归谬法。他先将“多言”的观点加以延伸:“假如‘多言’掉进了粪池,让我们运用‘多言’的理论来作一番推算吧。‘多言’的同学们不该去救他。大家‘价值’差不多,丢了半斤获得五两,弄得不好还全赔上,不合算。‘多言’的老师们也不该跳下去救他。这是用大‘金子’换小‘金子’,自然也不合算。找个中学生来救你吧,还得算一算,他将来的价值是不是会超过‘多言’,说不定,他也许会成为郎平或者陈景润式的人物呢!工人、农民就更不该去救‘多言’了。一个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难道为了去救一个消费者冒生命危险不成吗?”然后再正面论述价值问题:“‘多言’呀‘多言’,你周围就有不少品德高尚、懂得什么是生命价值的人,好好向他们学习吧!今年夏天,杭州师院生物系同学去普陀实习,两个女同学被海浪卷走,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跳进发怒般的大海,冒着死的危险抢救她们。对于这件事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呢?愿‘多言’懂得生命的价值,从而真正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为国家创造大于本身价值的价值。”文章运用反证法推导出荒谬的结论,幽默生动,令人信服。
安排好论述的顺序和结构
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个多说,哪个少说,怎么说才顺,怎么说才好,这些都是谋篇布局的问题。好多考生上场往往不假思索,拿起笔就写,即兴发挥,结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这样写的结果,全文很可能就是杂乱的一大堆文字,不知文章重点议论什么,用什么来进行论证,如何论证等等。一句话,就是缺少较为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要求逻辑严密、辩证有力,体现在形式上,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安排好层次段落。因此,在落笔前(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写作),都需要化点时间安排一下文章的结构,即思索一下文章应该阐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先后次序如何安排等等,边思考边列提纲(考试时简要一点,平时详尽一点)。从具体的方法上说,议论文的层次安排有这么三种:
A、横向展开,亦称总提并列分论式。也就是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在总论点之下,分成几个方面(分论点)去论述阐明总论点。例如《心地无私天地宽》,有人先提出观点:心中无私,胸怀大众,就会无所不达。围绕这个论点,并列了三个层次:第一是心地无私,人际关系融洽,处处有真情;第二是心地无私,事事为他人着想,处处受尊敬;第三是心地无私,无所畏惧,处处勇往直前。条理清楚论证严密。并列式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碰到某些一下子难以分解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例如《滴水穿石》这一议论文题目,我们就不能一味地罗列几种滴水就能穿石情况,反复讲只要锲而不舍就能成功的道理。这时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题目的内容本质,要抓住“滴水”与“穿石”之间的关系,分析一下“穿石”必须具备的条件,横向思索,可想到三个条件:第一要“穿石”水就要“滴”,也就是要有行动,有动作,有活力;第二滴水的方向一定要集中于一点,才会“穿石”,不能东滴一点,西滴一点;第三滴水在时间上要有连续性,不能隔很长时长才滴一下,要连续不断才会有效果。中心论点从这三方面展开来论述,论题也就有了广度和深度了。
B、纵向深入,亦称逐层深入法,层层剥笋法,也就是要求将与论题有关的几个方面,作纵向安排,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探讨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例如有这样一篇材料作文:廖承志同志逝世后,他的孩子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1979年5月,爸爸率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我们知道他掌握着一部分名额,都很想去。有一天吃饭时,大家就故意议论起运件事。开始,爸爸不表态,后来终于说话了,可是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他说:这是出国访问,小孩子怎么能去呢!我们是没希望了,我们想,大姑妈(即廖梦醒)还有可能去,因为她在日本长大,那里有很多朋友,爸爸又只有这么一个同胞姐姐,她还是符合条件的。但是,爸爸仍然不同意,他反复对大姑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愿意为中日友好作贡献,可是,这次我是团长,不能照顾自己的亲属,以后还会有机会的。”友好之船回国以后,社会上有许多传闻,说爸爸不但带了子女,还带了孙子、阿姨。我们都觉得冤枉,爸爸却一笑了之。
一些考生不仔细分析材料,就在抨击官僚腐败、批评开后门拉关系上大做文章。从广义讲,这也是可以的,但扣题并不紧,材料的原义抓得也不准。这段材料的内容结构,实际上按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写了三个情节,这三个情节是一个纵向发展的三个内容:不循私情;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如果要论述,可将材料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思想境界发展的三层意思逐段加以论述,形成一种纵深式结构,揭示论点的本质意义也就越来越深刻。
C、纵横交错。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议论结构,它是将上面讲到的两种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横有纵、有并列有深化的论证结构。如《李斯谏逐客书》, 从摆事实到讲道理,用历史事实、当今的生活事实到日常事理,这是纵深论述;在讲事实中又是从古到今,也是纵深论述。而在每一部分,一个例子接一个例子,那是并列论述。这篇文章流传千古,其中一个原因是结构艺术堪称典范,可以仿学
丰富充实文章的论据
多数人说到作文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有的试卷上的作文只有简单化的结论和笼统的断语,没有论证过程,文章中有的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吗?”,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唱赞歌吧!”,“我们要对……猛击一掌,大喊一声,醒醒吧,不能再……”,这样干巴巴的语言。即使文章中举了一两个实例也是自己个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全篇很少引用名言或用理论论据来论述。那么,这样的文章都谈不上是什么议论文。不妨看看这样一些题目,如《谈习惯》、《牢骚议》、《知足常乐》。这样的题目,既可以从正面举例,也需要用反面论据。既要有个别的具体的论据,又要有一般的社会性的例子。既可以用事实做论据,也应该从理论上来证明。即可以从今天的角度来找论据,也可以到古代历史中去发掘论据。即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既可以是人类的,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关键是要开阔思路。应该说写文章不难在材料的收集上,而是难在论据的选择上。这方面的道理,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一文可以多学习学习。有了论据不是越多越好,写到文章上去的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代表不同层面的。论据的运用上需要走出几个误区,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A、论据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心地无私天地宽》,有人大量例举: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结果文章只看到事实的展览,看不到事实和事实之间的联系,通篇是材料的堆砌,没有议论分析的空间,论点就淹没在大量的事实叙述中。还有人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喜欢详细叙述,(可能怕字数写不到)用很多文字叙述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不知道去掉那些和心地无私天地宽无关的事实,结果是废话一大堆。
B、论据不能只有事实论据的举证,没有理论分析。初学者可以学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是这么写的。李斯开篇提出论点以后,就是举 一连串的例据。假如后面没有分析,那么这是一堆无用的材料,但是李斯用二句话:“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就把它们的内在关系点明了,然后再用假设推理来分析:“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什么是理论分析,并不是非要长篇大论说上一番,而是需要对论据做一点评论,话不在于多,而在于分析评论是不是到位,能不能揭示中心。再如李大钊的《今》,简洁地举了屈原、林肯的例子。如果不分析,他的论证就是模糊的。他分析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揭示出两个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C、论据不要重复使用同一类型的事例。论据要有力应该多样化。有的人写《天才来自勤奋》,举了他周围好多人勤奋成材的事实。但是,无论怎么多,只能证明你周围有这样的可能,很难说明有普遍意义,因为它们是同一类型的。如果能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年龄段中举出例子,那么就有概括力了,有比较充分的说服力了。学学李大钊的《今》,论据相当多样化,有理论的、有事实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生活中的经验、哲人的名言、有概括的、有具体的,多种多样紧紧围绕论点,突出中心。
D、论据不可满足于正面举例 。论据要丰富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正反对举。比如《滴水可以穿石》,正面可以举王献之练字,日日苦练,专心致志,终于和父亲王羲之同为书法大家。这样的例子可以举不胜举,但是会让人感到单调。如果从举上些“小猫钓鱼”式的反例,那么文章的议论会变得既生动又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