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朋辈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01:24
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
陈昌盛
(绍兴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通过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在高教园区发展朋辈辅导尚存在的几个问题:如缺乏实际有效的行政支持;师资力量不足;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等。并根据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相应措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朋辈咨询员培训课程。
关键词: 朋辈辅导;高教园区;角色认同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朋辈心理辅导或咨询(下称朋辈辅导)是学校咨询体系的延伸,它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服务他人的活动,没有一种辅导能像朋辈辅导那样做到轻松的同感和移情,同时,它让朋辈辅导员们受益匪浅,Scott和Warner(1974)甚至认为朋辈辅导项目的运作能促使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加上它具有义务性、普遍性、亲情友情性、简便有效性等特点,具有大力推广的现实可能性[1]。
目前在国内外心理辅导研究领域,对于朋辈辅导的定义并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陈国海、刘勇(2001)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的功能,这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2]。
李旭新、冯尚飞(2000)提出朋辈辅导是指由经过辅导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的同学、同事等非专业辅导员进行的辅导活动[3]。格雷和霆多尔(Gray& Tindall,1978)把“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2]。而笔者认为,朋辈辅导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它是由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
1969年威兰德(Vriend)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是朋辈辅导领域的首创研究[2]。随后,Murray(1972)经研究提出,学生在面临冲突或困惑的时候最愿意向自己的朋友和同伴倾诉,而不是家长更不是老师[2]。于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此表示关注,开始研究对学校学生的培训,并让他们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朋辈辅导也开始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受学生欢迎的咨询形式,更多的研究成果开始展现,如Chari Campbell针对学生成功人际交往而提出的“学生成功技巧朋辈辅导模型(SSSPC)”[3]。Timothy A.Carey在Powers的知觉控制理论(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协助学生解决自身内部冲突,从而达到个体自我平衡的“分层法”(Method Of Levels)朋辈辅导模型[4]。另外,还有Fraleigh,Buchheimer, Runkel,Hackney, Wagner,Smith,Remley,Benshoff,Mowbray,Spice等人的朋辈督导模型,以及九十年代以后,James M. Benshoff 和 Pamela O. Paisley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结构性朋辈辅导模型等等[5]。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现状
目前,朋辈辅导几乎渗透了它所能立足的每个领域,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它在多元文化背景学生中的运用[6];同时朋辈辅导也被用作学校里受欺侮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的主要模式[7];以及在戒烟方面也得以使用[8],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解决学生各种生活挑战和冲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实现对环境积极适应方面的成功运用。
朋辈辅导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晚的,尤其是内陆,几乎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我们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在台湾和香港地区,把朋辈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一部分予以采用,和专业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课程一起作为学校心理体系的一部分。而在内陆,李旭新和冯尚飞(2000)进行了大学新生适应的朋辈辅导功效的论述[9]。陈国海和刘勇(2001)对朋辈辅导的概念、特点、功效、分类及依据、影响因素、理论依据等做了论述[10]。孙炳海、孙昕怡(2003)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朋辈辅导在普及心理学知识、咨询观念、改变学生在咨询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朋辈辅导员的素质要求等方面作了论述[11]。宋宁(2006)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把朋辈辅导运用到了咨询督导体系中,论述了朋辈督导的主体性、分享性、互助性、情境性和成长性等特点,并总结了不同形式内容的朋辈辅导模式在督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特点[12]。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者所进行的都是一些论述性研究,还缺少对本土具体情况的调查和实证研究,针对性、指导性不够。但据报导,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都在尝试朋辈辅导这一模式,如上海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等,可以说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一个热点[13]。也因此,充实朋辈辅导的调查和实证性研究便成了当务之急。
三、当前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行政支持
就目前而言,学校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从表面上看,高教园区各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也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领导体系,从行政支持到专业条件似乎都有配备,可以说,这些都为朋辈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体制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体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领导体系缺乏专业背景,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认同度尚有所保留,更不用说学生互助咨询了。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对于活动不讲实际功效,只求最终总结报告。这就预示着朋辈咨询的整体计划得不到行政支持。就目前而言,这种限制对于朋辈辅导来说是致命的。
(二)师资力量不够
各校心理教师总数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十分悬殊,美国1968年的时候,学校咨询者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就达到了1:440[14]。而国际标准也规定,每个学校至少要达到每1500个学生就有1个心理工作者,可以说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其中8所学校尚没达到这一标准。朋辈辅导在客观上具备了发展的需求动力。但同时我们也能明显的看出,目前为止,朋辈辅导并没有在学校很好的展开,即使是在拥有心理学专业优势的学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很多学生包括参与各个学校心协工作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朋辈辅导,有人把它等同于朋友聊天,甚至有人一听到这个,就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正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使心理的宣传普及无暇顾忌,而这些陌生感和误解,使得外界对朋辈辅导工作的定位产生偏差,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朋辈咨询和辅导需求群体的学生对它却充满了戒心和隔阂。
(三)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是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朋辈辅导员对专业技能的需要不能满足。目前,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或体系存在。正在进行朋辈辅导员培训的学校所采用的,在形式、内容和时间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整个过程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实践训练的缺乏,让先前的理论成了没有用的知识储备,从而使朋辈辅导员们面对现实充满了困惑和无助。这大大的限制了朋辈辅导的功效及在现实中的有效开展。而培训在朋辈辅导相对成熟的国外是极受重视的[15]。可以说我们目前培训机制不健全这一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朋辈辅导员的后天不足和整个朋辈项目的成长挫折。
其次是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几乎为零。就已经开展朋辈辅导项目的学校来看,他们也没有明确系统的督导体系,在其计划中也没有提到关于朋辈辅导员的在职督导问题。而事实上,朋辈辅导员毕竟是作为学生的身份,他们承担了帮助他人的责任,而自身的问题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这是及其不利于朋辈辅导员及其朋辈体系的成长的。就像Lewis(1996)所指出的,对咨询整体设计的贫乏和督导体系的缺失是朋辈辅导的致命缺陷。而他们甚至认为没有专业督导和监督的朋辈辅导加剧了校园自杀事件发生的风险[16]。
再次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朋辈辅导员对资格鉴定和有效反馈的需求不能满足。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评价的缺乏,根据笔者的调查,所有辅导员的选择标准几乎都是主观确定的,没有严格的参照标准和依据。同时调查还显示出培训者对于最终接受完培训的准辅导员们也缺少真正客观、科学而又具有可操作性意义的资格鉴定标准,最多只是给予理论知识的书面测评,这对于即将面临真实案例的辅导员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对朋辈辅导活动本身的评价的缺乏。虽然现有的朋辈小组已经开始尝试着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显得很粗糙,很多评价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明确分类,只是由制定者主观编制。而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工作没有受到重视,评价更多的流于形式。
四、进一步完善朋辈辅导的建议和对策
对于朋辈辅导项目而言,要想成功的开展,发挥它强大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自身体系的完善程度,而这些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笔者在阅读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现状的各项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便是要完善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评价体系,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把朋辈辅导这一块和其他的团辅、心理课程什么的一起列入评价标准中,这样就能稳定朋辈辅导的地位,提高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扩大朋辈辅导的影响力,那么,之前提到的外部支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是要完善辅导活动的评价方案。对咨询或活动的科学的评价是我们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外在做的大都是辅导满意度和功效方面的研究,如Barnett和Harris(1984),Murray(1972)得研究就指出,学生们往往喜欢朋辈辅导员能在咨询过程中能注重移情,给予求助者积极的关注和主动反应,并能提供有效的指导[17]。而Morey, Richard E.和Miller, C. Dean的研究也证实了这几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具体地指出学生们十分看重朋辈辅导员对咨询关系的重视程度,学生们认为辅导员对求助者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对咨询关系的重视是咨询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并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喜欢朋辈辅导员们在接待来访者时应该是准备充分的,着装要得体,要有时间观念,要体现专业风度。积极倾听、准备充分、问题解决策略、专业风度是影响学生对朋辈辅导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另外,Morey, Richard E.和Miller, C. Dean还得出男女生在对朋辈辅导的总体满意度方面没有很显著的差异,但在个别方面有不同之处,比如,在解决家庭冲突和学校人际冲突方面,女生对朋辈辅导帮助的满意度要比男生高,同样,对移情和行为评价方面的需求也是女生高于男生[18]。而这两方面的研究在我们内陆也已经有所涉及,如陈国海、刘勇的研究。虽然,目前尚没有看到完整的对于朋辈辅导的评价方案出现,但评价者可以借鉴专业咨询的评价模式,如杨宏飞的4-维模型等,相对比较全面科学[19]。
(二)完善朋辈辅导员培训课程
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们在做的培训都很不规范,对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可以在某些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于专业的咨询培训,但不应该是某块内容的缺失。
第一,是理论知识方面,这里面包括基本的心理卫生学知识,心理咨询流派及观点方法,咨询会谈知识,各分科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同时还要求咨询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质。
第二,是专业素质方面,首先是咨询技巧,一般包括积极倾听的技巧,这可以让来访者体验到辅导员对他的关注;情感反应的技巧,促进双方的交流;总结和探索,以引导谈话方向;自我暴露,可以让来访者感觉到双方的平等,增加他的开放度;还有解释、质问、澄清等等。其次是诊断技巧和标准,包括我们心理学上用来区分正常和异常,健康和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各项标准,让辅导员们清楚自己应该接纳的程度范围。因为对于朋辈辅导员而言他所接触和处理事件的能力是有限的,建议给予朋辈辅导员的任务以一般心理问题为主。再次便是转介的问题了,指导老师要为辅导员建立通畅的转介途径,并教授他们转介的技巧,如跟来访者言语表达的技巧,不能太直白[20]。在这里笔者认为对于心理测量和心理治疗方面的知识可以相对弱化,而诊断标准和技巧以及转介能力要重点加强。还有就是教师要传授朋辈团体活动中的相关技巧,如怎样确定辅导主题;怎样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有效领导,包括领导者的角色定位,领导技巧等;怎样设定活动环境。
第三,是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是我们目前最欠缺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教师示范学生观摩、学生模拟咨询训练等多种途径进行,要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水平上。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辅导员成长的必须的东西,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收获双赢的成果。我们可以借鉴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较好的香港浸会大学,他们每一期的培训都是首尾相接的,持续时间为一学年,分为四个部分:个人成长(如性格测试、成长小组、个人辅导),训练(如训练营、日间训练课程、小组研讨),服务及实习(如聚餐讲座、大学新生辅导、大型活动、个人关注),团队建立(如圣诞联欢等等),在经过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成员的最终招募[21]。培训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借鉴经验,用不同的培训方式进行,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授课。
(责任编辑: 徐 英)
参考文献:
[1]Scott,S.H.,&Warner,R.W.Peer counseling.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1974,53:
228-231.
[2]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5,45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应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 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 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10]C.S.Malchodi,Chery Onchen,Ellen A.Dornelas,Laura Caramanica,Elizabeth Gregonis,Stephen L.Curry.,The Effects of Peer Counseling on Smoking Cessation and Red-uction.Counseling Pregnant Smokers,2003,101(3):504-510.
[11]孙炳海,孙昕怡. 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 教育评论,2003,6:49-51.
[12]宋宁.心理教育的“朋辈督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1(4):22-23.
[13]郑燕峰.济南大学:千余名"心灵使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EB/OL]. [2005-11-22]. http://www.stumental.com/ContentView.asp?contentID =1480
[14]郑希付.心理咨询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
[15]Boulton, Michael J., 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16]Lewis.M.W.,&A.C.Lewis.,Peer Helping Programs:Helper Role,Supervisor Training,
and Suicidal Behavior.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07-313.
[17]Barnett,M.A.,&Harris,R.J., Peer counselors and friends: Expected and preferred re-spons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4,31(2), 258-261.
[18]Morey, Richard E.&Miller,C.Dean., High school peer counsel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er counselors'style of helping.The School Cou-nselor,1993,40(4):293-302. [19]杨宏飞.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初探[J].心理科学,2005,28(3):656-659.
[20]Robinson,S.E.,S.Morrow,T,KiginColleagues,&M. Lindeman. Peer Counselors in a High School Ssetting: Evaluationof Training and Impact on Students.The School Co-unselor, 1991,39(1):35-40.
[21]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培训计划[EB/OL].[2002-9]. http://www.hkbu.edu.hk/sa/Templ-ate/program/pctp_i ndex.htm
收稿日期:2010-5-26
作者简介:陈昌盛(1965—),男,浙江绍兴人,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