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紫砂壶精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36:49
历代精品--宋代
1.紫砂残片
1976年,在宜兴羊角山附近发掘出一座宋代紫砂古龙窑及大量早期紫砂残器。主要有:一、壶把,二、壶盖,三、壶嘴。其壶嘴、把(又称盖钮,壶顶)的粘接采用打洞捏塞法,而且相当一部分壶嘴有捏塑龙头型的装饰,这与南宋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完全一致。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可能早到北宋而盛于南宋。
(有关资料见下图)
(①宜兴陶瓷博物馆宋元时期展品橱窗一角)

(②宜兴陶瓷博物馆羊角山出土紫砂残片)

2.佚名紫砂提梁壶
1966年4月,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掘的明嘉靖12年(1533年)吴经墓葬中,出土紫砂提梁壶一件,吴经系明代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他的墓中这件殉葬砂壶,纯系紫砂肪质,而且造型正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经考证鉴定认为:此件提梁壶很可能为宋代作品,它与宜兴羊角山宋代古窑址出土的紫砂陶残片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其泥料质地,烧成工艺和火候,制作技法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壶的制作,技法与明中期以后的壶的制作工艺手段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从型制、容量及使用的功能来看,完全符合明以前茶道用器的格调,另外,壶上有缸坛釉泪,与明代将制成品用匣钵套装入窑(免沾缸坛釉泪)的烧制工艺也不同。壶嘴的制作,壶盖内十字形撑架为壶的子口等也与明代中期以后的器物都有很大不同处。

(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明嘉靖十二年吴经墓葬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
历代精品--明代
1. 供春,正德至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又称龚春。宜兴人,吴仕(字克学,宜兴人)家童。吴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仿老僧制壶。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和清吴骞《阳羡茗陶录》载:供春亦陶纫土搏坯,“加以微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踵传口,柄,盖。”又说“茶题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能,胎必累按,故腹半当现节,视以辨真。”制成树瘦壶,寺僧叹服。后以制砂壶为业。制品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世称“供春壶”。当时陶肆称颂:宜兴妙手数供春。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瘦壶,传为供春手制,原系曾任宜兴县长的储南强至三十年代于苏州冷摊购得,缺盖,后由当时名艺裴石民配壶盖。
(供春另一作品见下图)

(六瓣圆囊壶。“供春”刻款,明正德八年铭。据香港〈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2.时朋,亦作时鹏。嘉靖至隆庆间宜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宜兴人。时大彬之父,擅制砂壶,以古拙见长,与董翰,赵粱,元畅为“四大家”。

(图为时鹏制作的“水仙花六瓣方壶”,据香港〈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3.李养心,嘉靖至隆庆年间宜兴制陶名艺人,宜兴人,一说为江西人,生卒不详,号茂林。在“西大家”后的制砂壶名手。擅于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所制作品朴中带妍,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缸坛釉泪,自养心怡”,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子李仲芳,也是制砂壶名手。

(李茂林制作的“菊花八瓣壶“。据香港〈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4.时大彬(1573—1620),万历时宜兴制壶名家,号少山,时朋之子。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等,都有深入研究,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杂砂缸土制作,有“砂粗质古肌里匀”的赞语,所制砂壶具有仆雅坚致的特色。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其后改作小壶,所制茗壶。初期请书家落墨,然后自己用竹刀刻出,运刀成出,他的茶壶造型主要有:四方菱花、八角、六六、僧帽、提梁、龙蛋和汉方等,为前后名家所不及。
主要作品见下图:

(1藏扬州博物馆的时大彬“六方壶“)

(2藏无锡文管会的时大彬“如意瓣盖壶“)

(3藏福建漳浦文管会的时大彬“三叫摩盖壶”)
5.陈仲美,万历年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江西人。万历间造瓷于景德镇,后至宜兴制紫砂陶,善配壶土,如香盆花杯,辟邪镇泯等。细极鬼工,壶象花果,缀以茧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塑大土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

(图为陈仲美制作的“束竹紫圆壶”。据香港版《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6.圣思,明末清初制陶艺人,生卒不详。制有“桃杯”以桃形为杯身,造型古朴生动,红砂色,上有“圣思”铭款,技艺精湛,誉为“桃圣”。

(图为圣思制作的“桃形杯”,现藏南京博物馆)
历代精品--清代
1.陈鸣远,康熙时期制陶名师,生卒不详,宜兴人,号鹤峰、鹤邦,石霞山人,亦号壶隐。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韧新样,塑缕兼长,技艺精湛,塑器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在紫砂史上是少见的。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公臣卿争取觅取。《宜兴县志》:“陈鸣远之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间,而所制款式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年未老而特为表之”。他设计的作品包括有壶、杯、瓶、盒、文房雅玩数十种,有“梅干壶”、“天鸡壶”、“海棠壶”、“皓宝壶”、“花樽”、“香盆”、“十锦杯”等。陈鸣远的作品惟妙惟肖,是清代陶塑作品的佳作,以后曾一直作为仿制样本。
主要传世作品有:

(1陈鸣远制作的“玉蜀”,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2陈鸣远制作的“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馆)

(3陈鸣远制作的“旋涡弧瓜形壶”。据香港版〈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4以上六图中的上左图为陈鸣远制作的“竹笋水洗”藏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
(5以上六图中的上右边图为陈鸣远制作的“束柴三友壶”,为台湾收藏)

(6以上六图中,下左图为陈鸣远制作的“包袱壶”,藏美国佛立尔博物馆)
(7以上六图中下右图为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藏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2.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乾隆至道光年间钱塘人。擅长砂壶设计和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1811年至1817年,为溧阳知县时,公余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素善书,酷嗜摩崖碑扳,所刻铭文篆、隶、楷、行都有,行楷古雅。陈曼生对紫砂陶艺的贡献,除创作一批可作为文学遗产的砂壶铭文外,并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使砂壶成为艺术品的条件更成熟。彭年制壶,曼生书刻,他俩合作相得益彰,真可谓“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作品见下图)

(以上各图中的上左图为陈曼生制作的“梨皮壶”。)
3.杨彭年,嘉庆时制傻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为浙江桐乡人,生卒不详。所制茗壶玉色晶光,气韵温雅,有的浑朴工致,有的玲珑精巧,虽随意制成,具天然之趣,善于配泥,艺林视为珍品。当时溧阳知县陈鸿寿(号曼生)到宜兴和彭年合作制壶,曼生设计,彭年制作,待泥坯半干,用竹刀镌刻书画,世称“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
主要传世作品如下:

(1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式平盖莲子壶”,藏宜兴紫砂陈列室)

(2杨彭年制作的“刻竹铭石瓢壶”。据香港〈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4.邵大亨,道光—咸丰年间,宜兴制壶名手,蜀山上袁人,(现川埠乡上袁村),生卒不详。年少就享有大名。杨彭年以精巧取胜,邵大亨则以浑朴见长,高熙〈茗壶说〉:“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嘴攀胥出自然,茗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气眼外小内钜,如喇叭形,故无空塞不通之弊……他人莫能为之。”邵大亨的传世作品皆紫砂精品。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所以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茶者视为珍宝,“一字千金,几不可得。”
(主要传世之作见下图)

(1邵大亨制作的“龙头一捆竹”。现藏南京博物馆)

(2邵大亨制作的“素身鼓腹壶”。据香港〈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3 邵大亨制作的“鱼化龙壶”。据香港〈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收藏〉)

(4 邵大亨制作,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历代精品--近代
1.黄玉麟(1842—1913)。清道光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年,宜兴制壶名匠,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徽聘到家里制壶,黄玉麟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把这些技术特色融化到制壶中,使之技艺精进。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非其人重价费予。虽屡空,不改其度。他所制茗壶多圆式,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其次,所刻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观后清心悦目。黄玉麟,家极贫,然非义不取其壶,每柄磨两金,极贫时再制,否则虽为金费能强也。晚年贫病交迫而亡。

1 黄玉麟制作的“弧菱壶”。据粱白泉主编的〈宜兴紫砂〉

2 黄玉麟制作的“斗方埔砂壶”。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3 黄玉麟制作的“仿供春壶”。藏宜兴紫砂厂陈列室
2.陈寿珍(1858—1929)。清咸丰八年至民国18年。宜兴制壶名匠,号冰心道人。擅长制作仿古壶等。壶身与壶,犹如大小双球参叠,周正完美,浑朴丰润。口盖紧密,曾于民国21年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优奖。
(主要传世作品见下图)

(陈寿珍制作,藏宜兴紫砂厂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