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国际数据信息)研究显示:明年PC厂商有望在中国市场战胜规模较小的「白牌」PC组装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08:20
(黄国美/台北)
2007-12-28
IDC通过对全球第二大PC市场--中国大陆,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关于「白牌」PC的新发现。尽管个体消费者依然是「白牌」PC(由独立的小商店组装的PC)的最大购买群体,但随着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加,商业用户的采购正在逐步集中于几大主要品牌-包括本地和跨国的品牌。虽然「白牌」PC销售额一直以较平稳的速度增长,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其增速与中国PC市场的整体快速增长并不同步。
IDC大中华区研究副总裁霍锦洁表示:「展望未来,这一趋势将得以继续保持。明年,随着中国市场的大多PC厂商致力于用此次调查揭示的两大关键性因素-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产品的可靠性来吸引消费者,他们将有可能继续在大多数子市场争得目前属于白牌计算机的市占率。
IDC这次调查的样本选自大陆全国范围内各个级别城市的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用户,并将渠道研究(包括大量销售家用PC的卖场)以及对PC上游组件出货量研究作为补充。通过对快速增长中的中国PC市场加深了解,IDC增加了白牌桌上型计算机的出货数量,从而扩大了整体市场规模。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厂商的市占率相应降低,但是每个厂商的出货量、增长率和排名都不受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大能够为PC厂商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PC厂商。对他们而言,关键的机会不仅来自个体消费者和中小企业领域,还来自那些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较低层级城市市场。

摩托罗拉引进首款Symbian手机 五大品牌全数到齐
积极引进中高阶的旗舰机种 积极拉抬ASP
(沈勤誉/台北)
2007-12-28
摩托罗拉(Motorola)27日正式发表在台湾市场推出的首款Symbian手机Z8,强打手机电影诉求,加上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将在2008年2月推出首款Symbian手机i458,以及先前于9月抢先推出的LG电子(LG Electronics)KS10,Symbian手机不再是诺基亚(Nokia)及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的天下,5大手机品牌都已全数到齐!
摩托罗拉近日接连推出多款旗舰手机,首款Symbian手机Z8也正式在台湾问世,该机种主打3.5G移动宽带及高质量多媒体功能,并以独特的弧线滑盖造型登场。摩托罗拉台湾区移动通讯终端部总经理陈胜裕强调,Z8希望扮演1个多媒体平台,让消费者可轻松获得音乐、影片下载、部落格分享及数据储存等应用。
Z8支持3.6Mbps下载速率,主打高画质影片摄录像及播放功能,具备每秒30格的高质量影像及1,600万QVGA高彩画质,影像效果媲美DVD质量,并内建200万画素数字相机及8倍数位变焦快门,也是摩托罗拉在Linux及微软平台外,首度引进Symbian平台智能型手机。
除了摩托罗拉外,三星也将在2008年2月在台推出首款Symbian手机i458,同样支持3.5G HSDPA,采用双向滑盖设计,主打音乐手机功能,采用Bang & Olufsen的ICEpower改善音效质量技术。此外,LG则已于9月推出首款Symbian手机KS10,也是3.5G滑盖机种。
在LG、摩托罗拉、三星相继加入Symbian手机战局后,5大手机品牌全面到齐,原本由诺基亚及索尼爱立信独占的生态,也出现重大变化。不过,多数品牌业者并未主打Symbian智能型手机的诉求,而是凸显其强大多媒体功能,希望强化中高阶多媒体手机的战力。
事实上,目前在台湾手机销售量与销售额的排行榜上,除了诺基亚及LG表现一致、索尼爱立信的平均销售单价(ASP)遥遥领先外,三星及摩托罗拉都出现销售量市占率远超过销售额市占率的情况,显示其主力产品仍在中低阶机种,因此两家业者均积极引进中高阶的旗舰机种,包括3.5G手机及不同平台的智能型手机,积极拉抬ASP。
无线移动宽带通讯技术 并不是非WiMAX不可!
(陈慧玲/电子时报)
2007-12-28
日本于12月21日正式宣布其下一代无线通讯执照系由KDDI与Willcom得标,而就外界的反应来看,很多人就直接把日本下一代无线通讯执照的发放简化成为WiMAX执照的发放,但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台湾在内,在发放此类新世代无线通讯执照时,都并未特别要求要采用何种技术,而是仅指定固定的频率与其它相关标准,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日前已开始进入审核投标程序的美国700Mhz频段执照发放作业中。
以日本的例子来看,其仅要求投标业者必须采用国际性的技术标准,而此次得标的Willcom选择的是仅在日本、台湾、中国内地营运的PHS技术,将以下一代PHS技术作为其建构下一代无线通讯服务网络的技术,至于KDDI则是选择在全球市场话题不断的WiMAX技术。
事实上,台湾与南韩应该是全球少数全力押宝WiMAX技术的区域市场,而相较于南韩,台湾起步虽慢,但上从政府单位、下至产业界厂商所营造出的声势却十分盛大,让身处在台湾岛内的许多人,一时之间,似乎多会忽略了无线移动宽带技术并不只有WiMAX而已。
在先前美国Sprint Nextel传出考虑分割出售WiMAX业务部门时,外界多十分担心,此一消息将可能对全球整体WiMAX产业带来明显的冲击,甚至让WiMAX产业的声势就此消沉,而对重押WiMAX的台湾而言,若WiMAX发展真的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就可能会对台湾苦心布局许久重要产业政策造成严重的挫败。
不过,看在国外厂商的眼中,台湾近来对于WiMAX前景不确定性的疑虑或是不安,其实都不见得真正反应WiMAX产业真实的状况,因为就全球WiMAX建置进度来看,几乎每周、或每月都有新的国家或区域市场宣布将投入WiMAX网络的建置或测试营运,整体产业仍在持续向前推进,但因为台湾集中资源全力押宝WiMAX,在市场气氛好时,就可能营造出过热的状况,但在市场气氛不好时,当然就会出现过度悲观的预期。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应该归根究底的思考,台湾在思考下一代无线通讯、或是者所谓的4G通讯技术时,是不是已陷入1个封闭性思考窠臼中?
就下一代无线通讯技术、或是4G无线通讯技术来看,不论是WiMAX、LTE、甚或是下一代PHS,都不见得会成为绝对性主流。若以产业政策制定的思维来看,重押WiMAX的方向不见得有错,但在大力加码的重押与孤注一掷的独押之间,却仍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台湾当然可以大力加码押宝WiMAX,但是重押还是独押呢?这其中的差异与风险,恐怕都得好好想清楚才行。
硬件式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剖析
(郭长佑/台北)
2007-12-28
前言:内容业者惧怕辛苦产制的内容遭人盗拷、软件业者害怕用心开发的产品被人破解注册机制、企业用户烦恼重要商务数据外泄流传,凡此种种,就需要各种防拷防护、加密防护。
当USB随身碟、光盘刻录机等复制技术愈来愈便利,同时Internet愈来愈普及,连网络率速率不断增快,也让盗拷及泄密等情事愈来愈容易发生!为遏止盗拷、泄密,业界提出「数字版权管理」防拷技术,即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也有业者称为「信息版权管理」,即IRM(Information Rights Management),如Microsoft就以IRM称之。
除DRM、IRM外,早有各种模拟、数字的防拷机制!例如为防止VHS录像带被转拷、侧录,因而有Macrovision的ACP技术,或如DVD光盘片有CSS、CPRM技术,就连DVI、HDMI等数字视讯接头也有HDCP防拷机制,更不用谈Blu-ray Disc、HD DVD等新一代光盘也有AACS防拷。
储存媒体或视讯接口等的防护很单纯,就是防止被复制,或防止在传递时被拦截转拷,但个人计算机上的数据防护就远比媒体、接口来的复杂,每个人用Word、Excel编创的数据,有太多种可能与管道导致外泄,例如另存新档、复制/贴上、打印、硬拷(撷图,按下Print Screen钮)等等。
到底PC端的数据防拷要如何做才稳固?才能防止各种外泄与非法开启、存取的可能?以下本文将以騋扬科技(McAMOS Technology)的InfoLock Data Security System(以下简称:InfoLock)为范例,进行DRM方案的实现原理及防护机制。
从「Key Pro,硬件锁」开始
早在光盘烧录器与Internet未盛行前的90年代前期,PC产业一直有个头痛的问题,那就是软件的盗拷盛行,每盗拷1套即会造成软件创作者、软件发行商重大商业利益受损,现在透过方便的因特网,盗拷现象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更需要应用程序的防拷技术。
业界提出Key Pro(硬件锁)的防护手法,Key Pro是个硬件装置,早期多接在PC的打印机端口上,之后将应用程序安装至硬盘,在应用程序启动时,程序会查核Key Pro是否连接,若否应用程序就会中止启动无法使用,达到防拷效果,或者实行更缜密的作法,应用程序运作时会定期查核Key Pro?或者在重要动作(如:储存档案)时查核Key Pro是否被拔走?以此达到更高程度的防护。此外,除了查核Key Pro是否接于PC上,也可搭配密码输入的查核比对,在Key Pro接上且密码正确才能启动程序。
不过随着USB接口的普及,现在PC已鲜少使用打印机端口,所以Key Pro也必须提升,从打印机端口的类型转变成USB接口的类型(有时也称:USB Token),然除此之外一切的运作原理、查核机制都与过往作法无异。
从程序防拷提升到数据防拷
了解Key Pro的原理机制后,DRM即是以Key Pro为基础所扩展延伸而成,过去是在软件启动时进行Key Pro查核,而今是在档案要开启时进行Key Pro查核,以及对档案进行敏感性动作(如:复制、打印)时进行查核。
另外InfoLock必须对用户的档案进行加解密,加密之后的档案即可安心传递,即便被有心人士取得档案,也无法正常开启该档案,即是无法正确解读档案的内容。或者,即便允许他人正确开启档案,但也不允许他人另存新文件,即不允许拷贝档案。
再者,若有人运用复制、贴上撷取档案部分内容,InfoLock也可禁止此行为,一是让有心者选取、复制,但在贴上时只会贴出一堆无法解读的乱码,另一则是连程序的「复制」选项都呈现灰暗而无法点选。同样的,想运用「打印」印出档案内容,或用「撷图」等硬拷方式窃取,也统统会被InfoLock监督,并依据原创者对档案的权限设定来决定是否要绝禁打印、撷图。
解析Key Pro的硬件构造
接下来许多人会对Key Pro感到兴趣,Key Pro内的硬件组成为何?又是如何达到防护功效?
事实上Key Pro内的硬件相当简单,与常见的USB随身碟相当接近,USB随身碟内有控制器(Controller)与NAND型闪存(NAND Flash)2个芯片。其中控制器芯片的前端接口是USB接口,负责与PC上的USB接口相连,而后端界面则是NAND Flash的存取接口,与NAND Flash连接。如此,PC端可以对USB随身碟下达命令,如写入、读出、格式化等,控制器芯片在接受命令后就会对NAND Flash进行存取操控。
类似的,Key Pro内也有一个控制器芯片,另外也有1个内存芯片,控制器芯片方面是1个8位的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事实上USB随身碟的控制器芯片,其核心也是1个8位的MCU。而内存芯片方面也类似,也都是非挥发性的内存(断电后数据依然留存),只是容量不需要很大,而Key Pro只需要少量的容量,因此使用串行式的EEPROM即可。
更具体而言,InfoLock的USB型Key Pro,其控制器部分使用的是Cypress Semiconductor的8位MCU,该MCU本身就内建USB接口,然后MCU再与串行式EEPROM连接。
MCU与PC端USB接口连接的部分必然要有内建的USB接口电路,倘若没有内建的USB接口,而是用一般用途性的I/O接脚(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GPIO),再搭配上MCU的控工艺序来实现USB通讯,将会大幅增加MCU的运算负荷。
至于MCU与EEPROM连接的部分,由于串行式EEPROM的存取、操控相当简易,且没有高速性的必要,因此MCU是否有内建的对应存取接口并不重要,「有」也可行,「没有」也能用GPIO搭配控工艺序的方式来实现存取、操控。以InfoLock而言,其EEPROM为1,024Bytes(即1KB)容量。
接着是原理,Key Pro的MCU内会放入加解密的算法程序,而金钥(Key)或其它相关的参数(Parameter)资料则会放于EEPROM内,并依据加解密的运作来读取、写入EEPROM内的数据。
这时各位可能会猜想:「或许直接取出Key Pro内的EEPROM,并读取EEPROM内的数据,如此就可以破解加密。」关于此举,其实是没有效用的,纯粹读取EEPROM内的数据并无法理出加解密的规则脉络,因为真正的演算是存于MCU的控工艺序内。
本机端、服务器端程序功效及原理
了解Key Pro部分后,接下来就是PC端的软件部分,用户必须安装InfoLock的客户端程序,将程序安装于自用的PC上,程序本身已包含了Key Pro的装置驱动程序,所以不用再行安装Key Pro的驱动程序。
程序安装完后,用户就可以针对档案类型来进行加密,例如对 .doc档加密、对 .xls档加密等,甚至可以进行本机端的批次加密,即是在本机端的所有 .ppt檔、 .pdf档一律加密,或者是设定加密时限,例如:在多久时间内对档案加密,超过时间后则解除加密。
至此各位或许会问:针对档案类型进行加密,是否意味着我用不同的应用程序来开启就可以破解加密?例如一般使用者是用Adobe Reader来开启 .pdf檔,然而也有人使用Foxit Reader来开启 .pdf檔,如此是否表示使用Foxit Reader就能够顺利开启加密后的 .pdf檔?
对此其实是否定的,无论任何一种应用程序,对相同类型的档案都采取相同的档案开启、档案解读方式,所以对该类型档案加密后,换用其它应用程序来开启,结果依然是乱码,或者该档案允许开启,但存盘、编辑、复制、打印、撷图等也依然受到管控。
除客户端程序外,对于大编制机构或企业而言,需要对档案进行更一致性的权限管控,如此则需要架设一部服务器,在服务器端安装InfoLock的服务器端程序,服务器端程序会与客户端程序进行通讯,客户端会将前端使用者的加解密操作进行记录,再将这些记录集中回传至服务器上,成为日志记录,如此机构或企业的资管人员就可进行资安管控,或协助企业内进行稽核防弊、公司治理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InfoLock也能针对.htm档进行加密,如此即便是放于网站上的网页数据也可以进行加密,前端浏览者必须具有Key Pro才能正确浏览该加密网页的内容。
无硬件锁(Key-less)方案
前述的作法是在每个使用者都拥有自己的Key Pro为前提所设计的加解密、存取防护等机制,但也有部分客户认为能否省去Key Pro,完全在现有PC上内实现全然相同的安全功效。
关于此其实是可行的,騋扬科技也有设计出Key-less的方案,原有EEPROM内的储存数据,转变成PC硬盘内的一个数据文件,该数据文件也与EEPROM一样仅1KB左右的容量,而MCU的运算功效则改由PC内的CPU来替代,至于MCU程序就成了PC上的执行程序。
未来展望
InfoLock是以Key Pro软件防拷技术为基础,扩展延伸成DRM的数字版权管理,而过往纯软件防拷的技术方案称为SmartLock,用户档案的数字版权防护则为本文所谈论的InfoLock,不过两者其实也可合为一体,既能防止应用程序盗拷,也可防止用户数据外泄,二合一的方案则称为GoldLock。
往未来看,騋扬科技还会持续强化提升InfoLock,由于现在愈来愈多人使用USB随身碟,且用户不期望被Key Pro独占一个USB接口,因为PC上即便有4~6个USB接口,也经常有不够使用,以下一版的Key Pro/USB Token有可能会与USB随身碟合而为一,一方面可以让使用者存放个人资料,另一方面也可进行用户数据加密防护。
如果要让Key Pro/USB Token与USB随身碟结合,则USB随身碟所用的控制器芯片必须放入原有Key Pro MCU所用的控工艺序,而EEPROM的数据则改放入到NAND Flash内。
其次,InfoLock的Key Pro/USB Token也可能会转变成合乎TPM(Trusted Platform Module,可信任平台模块)规范的硬件设计,这是目前在PC上逐渐普及运用的硬件加解密规范,许多处理器、以太网络控制器芯片都已内建,并运用在笔记本电脑、电视游乐器内,例如Microsoft的Xbox360即有内建。
最后,下一版的InfoLock在软件上也要进行提升,现有InfoLock的PC端程序是直接进行I/O运作层次的拦截与监视,以此来绝禁开文件、编修、存盘、转存、复制、打印、撷图等行为,此种作法在现有的Windows 98、Me、XP上可行,但在Windows Vista上则会被认为是不安全的程序运作,必须经过再次的提示、确认才能执行。
因此,新的PC端程序将会依据Windows Vista对应用程序、装置驱动程序的新规范来开发、撰写,以不直接介入I/O层次的方式,但同样能实现、执行版权管理防护。不过现在Windows Vista的使用量仍少,且现有作法仍适用于Windows 98、XP,同时Windows Vista也仍可运用,预计在Windows Vista更成熟普遍时,新架构、新执行方式的InfoLock软件才需要登场。

△图说:騋扬科技(McAMOS Technology)的数字版权管理方案:InfoLock Data Security System。盒内包含了PC端安装软件与USB接口的Key Pro硬件锁。(黄鸿模摄)

△图说:USB界面的Key Pro(或称:USB Token)的图片。(郭长佑摄)

△图说:Key Pro/USB Token插入笔记本电脑时的模样。(郭长佑摄)

△图说:图上为一般USB随身碟的内部电路,控制器左侧用USB接口与PC的USB端口连接,右侧用NAND Flash接口与NAND Flash内存连接。图下则是USB型的Key Pro之电路,微制器左侧用USB接口与PC相连,右侧以GPIO或SPI、Microwire等接口与串行式EEPROM相连。(郭长佑绘)
工业计算机发展市场仍有相当空间
进入市场需以掌握技术关键为先
(杜念鲁/台北)
2007-12-28
近年来工业计算机(IPC)产业的市场发展,在应用面的迅速拓展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似乎只要能掌握到关键的技术与对的应用趋势,相当容易就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话虽如此,但是想要在台湾地区工业计算机产业山头林立的情况下,顺利的进入市场发展,还是需要先满足一些必要条件,才不会虚耗资源,却又无法顺利发展。
产业型态特殊 经营方式迥异
IPC是一个有趣而特殊的产业,有趣是因为产业的应用面广阔,从居家生活周边的设备,到控管军事武器的零件,都可能隐藏着IPC的影子。这些客户因为本身产业应用面也特殊,所以往往也会有许多不同的需求。所以如何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创造自己最大的利益?对业者而言,从经营的方式上,就必须要有不一样的作法。
像是IPC产业中,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必须要从短期、小量的订单开始接洽,等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与质量获得客户肯定之后,才会有机会成为长期下单的客户。例如融程电每个月平均有600家厂商会下订单,但是量都不大。面对这些按月下单,甚至年度下单的客户,从服务提供、付款方式到产线的调度,都要有不同的对应方式,如何应用公司有限的资源去支应客户的需求,甚至是面对临时变动的状况,该如何处理,都是不同的挑战。
最常见的就是,客户可能因为自身产业的问题而要求延后出货,或是临时加单;延后了,产线该如何补齐?增加了,如何挤出产线排程与原物料件?每个月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变化。所以即便是努力经营客户,或是让客户订单能见度增加,对于临时性的突发状况,还是每个月都有可能会发生。
虽然,单一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影响到IPC厂商出货的时间点;但是,唯一的好处是,只要不是公司倒了,基本上订单往往只会延期,很少会就此消失。
少量多样 造就另类市场机会
由于IPC其实是一个相当强调产品少量多样的产业,因为量少再加上客制化的因素,所以在毛利率方面往往能维持在20%~40%甚至更高的水平;但是,同样的进入产业所要投入的时间与提供的服务也不同于其它消费性电子产业。
像是在设计与生产方面,IPC往往需要因为客户应用面的需求,进行规模大小不等的修正,而修正之后的生产量,却又往往只有几百片甚至更少的规模。但是,从先前的接洽、规格的商议修正到最后定案出货,所要花费的时间,有可能需要1~2年,甚至有些个案需要耗费的时间更长。对于IPC业者而言,这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特性,对于一般有心想要进入IPC产业的电子业者而言,在概念上却是相当具有震撼力的一项挑战,因为对于讲求生产效率与获利速度的消费性电子产业而言,花费2年的时间换取几百片产量的订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如果不能跨越这道障碍,要顺利切进市场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也因此,造就了中小型业者生存的另类市场。
甚至有一些小型业者,透过灵活的调度与资源的利用,往往只靠一张订单就能生存在市场中,所以让IPC产业的规模也如同产业客户一样,复杂而纷乱。
累积技术能量 掌握关键技术
这些业者之所以能靠着一张订单存活于市场中,主要也是因为IPC产业另一项供货周期长的特色,所以经常有所谓的IPC业者,公司仅有3~5名员工,却同样可以经营下去的情况。但是,这些小型业者经常会因为缺乏核心价值,在订单结束后,公司就随订单而消失,无法持续性的进行发展。
要避免沦为一单公司,如何握有独特的技术或市场,是相当重要的关键。但是,这些关键技术或市场的掌握,必须要靠长期累积研发能量来培养。有的厂商对嵌入式产品的掌握度较佳,有的厂商对模块化的进度较好,像是融程电则是对于面板及触控方面有优于其它业者的整合能力,能有优于其它业者的防盐、抗腐蚀、防水以及高亮度可视技术,让产品有机会进入船舶与军工应用市场。但是不论如何,厂商想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关键技术或特殊应用面上的掌握,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过,如果只想要靠一招半式就来闯荡江湖,在竞争情况激烈的环境下,也不是十分保险,因为技术或市场的优势,是有可能随着时间而消逝。所以,在有了立足点之后,持续进行技术面的研发,与产业面的垂直拓展,持续学习各项产业应用的Know-How是维持IPC产业持续增长的关键之一。当然,对于公司的发展也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执行的方向。
应用市场选择多元 市场发展前景甚佳
也因为IPC的应用多元化,所以可能只要顺利进入单一市场甚至获得单一客户的青睐,就可以创造出丰厚的商机与获利。目前IPC全球每年的增长率大约是15%以上;其中,主要还是来自于不同应用层面与新市场的持续出现。
像是过去的招牌广告牌,逐渐的被数字电子广告牌取代;而类似自动结帐机或自助相片冲印机等自助式服务的增加,也带动了对IPC的需求;而航运业的发展,则让融程电本身在船舶应用的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除了新应用与新市场不断出现之外,透过新产品的研发,厂商也在市场中尝试创造新的需求。像是利用IPC的特性切进车用电子的市场,让车辆更聪明、更安全;或将IPC的概念与笔记本电脑(NB)结合,试图让强固型NB或可携式产品的市场能迈向普及化发展等。
尤其是对于移动式或强固型可携式产品应用上,在未来2~3年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所以可能也会是IPC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吕谷清口述、杜念鲁整理)
吕谷清;1968年出生,台湾大学工管系学士、澳洲Melbourne大学企管硕士,曾担任:冈业信息产品开发部门经理、英华达产品部经理、英华达信息家电部门产品部经理,于1999年12月进入融程电讯担

诺基亚西门子预计2010年推出LTE商用系统
(沈勤誉/台北)
2007-12-27
美国移动电信业者AT&T及Verizon确定采用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为其4G标准后,LTE阵营声势大涨,也纷纷加速技术测试的脚步。诺基亚西门子通信(Nokia Siemens Network)已于德国柏林完成全球首次都会区LTE的测试,传输速率达173Mbps,预计2010年推出商用化的LTE系统。
诺基亚西门子技术长Stephan Scholz表示,预期2015年全球将有50亿用户相互连结,移动电信业者必须在有限的网络架构中,善用所有可利用的频谱,在成本效益最佳化的前提下,应付全球激增100倍的通讯量,其中LTE历经实测后证明是达成此一愿景的重要科技。
事实上,诺基亚西门子早在1年前,就在2.6GHz进行LTE搭配MIMO(多重输入输出)技术的实测,并于德国主要城市获得测试执照,此次实测结果,可在距离基地台数百公尺的范围内,达到LTE规格超过100Mbps的传输速率,预计2008年还将持续进行测试,未来几年内该频谱将交由移动电信业者进行商业化使用。
诺基亚西门子目前已经推出点对点HSPA解决方案,预计2008年将推出商用化的Internet-HSPA(I-HSPA)系统,LTE系统则预计在2010年正式商用化。诺基亚西门子强调,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提升,使用者将可享受更多元化的移动影音(如移动电视)、VoIP及实时分享等服务。
另外,爱立信(Ericsson)则是与旗下的爱立信手机技术平台(EMP)及高通(Qualcomm),完成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的互通测试,预计2008年3月将推出与现有3G网络相通的MBMS商用化系统,2008年9月可完成全面建置。
爱立信副总裁Ulf Ewaldsson强调,电信营运商一直在寻求新的商机,可透过既有的基础建设、并与内容供货商合作,提供突破性的多媒体服务,MBMS可以促使这类的多媒体服务走向大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