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自传》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51:47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他父亲当过兵,退役后回到家乡,靠省吃俭用终于把田地赎了回来,就靠种这几亩地把一家人养活,并且除去五口人吃的还剩十几担,这就使得他家每年有一定的结余,就这样的积累使得他家新增了几亩田地,成为了中农家庭,同时毛泽东的祖父也恰巧过世,使得他们家的生活相对比较宽裕,他也很少体会到下层农民的疾苦。
他天天给父亲记账,白天就到田地里去干活,后来他父亲请来了一些劳工,对他们比对她还好,初一和十五给劳工吃蛋(没给过肉),他什么也没吃到,吃的还是粗粮,他觉得很不公平。
在家里有两条战线,他父亲单独一条,他和母亲、兄弟、姐妹为一条,但是他的母亲倾向于间接方式解决问题,不想直接表现出来。
自打有一次后他就发现直接更有用,向父亲示弱只会挨的更惨,向父亲发泄一切,为自己力争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他父亲请一些客人来吃饭,在吃饭时他和父亲发生了争吵,随后他便跑了出去,走到一个小池塘边想通过跳下去来威胁他的父亲以后不能再打他,结果他胜利而归。
他上私塾时,经常读的是四书五经,他又不感兴趣,又一次逃课在外面走了三天,还以为走了有多远,结果就在家的周围不停绕,三天后家人才找到他,此后父亲也有些理解,私塾的老师的态度也有些改变。他经常在课上看其他的书,当老师走来时就把经书放在上面,和其他同学一样,和我们现在有些人一样。
他读的一些书都是具有造反性质方面的,比如《隋唐传》、《西游记》等
后来他到老秀才那读过一段时间。又读了一些激进的书。
突然间他发觉这些书中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统治阶级的人物,或文化人。似乎还缺少那些平民百姓,那些贫苦农民。
他读过一本书,是一本说日本瓜分中国的书,让他看后很伤心气愤。
也许是本能的对造反性质的感兴趣,也许是把那些书读得太多并且很熟练,也许是他很有爱国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把这份责任看得太重,他太关注祖国的安危,所以对很多是多愤懑不平。有一次长沙闹饥荒,民众到衙门去找县官,县官说城市里并没有缺少粮食,这使得老百姓很是气愤,于是就把县官赶走了。又来了一个新的,说可以给他们粮食,但必须说出带队的头目,于是不久就把头目捉了起来并砍了头。这些言论被一些逃荒者带了过来,毛泽东只能说对这些受害百姓感到同情,并无其他办法了。而且在这期间,他的父亲运送到城里的粮食被难民给劫走了,他对父亲的谩骂没有给予鼓励,也对难民的做法感到一丝失望。
靠智慧和机警,靠努力与勤奋,靠忍耐与坚持,靠很好的身体,靠很好的精力。他被人误会过,他没有生气,而是平和对待,想到总有出头之日。就好像《建国大业》里所描述的一样,他们在等一位高级将领从国外归来时,这位将领不幸遇难。周恩来同志深刻的批评了那些负责人,结果是毛泽东来解了围。可看出他对事物的看法是很乐观的。
假如没有中农家庭这个身份,他能够早日体会到穷苦农民的艰苦,可会更早的成熟,会更早的做出一番成就,会让中国前进很多年,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他还会拥有有那么多知识的机会吗?还会那么懂军事吗?可能和一般人差不多吧!
假如他没有青年时期的坚苦锻炼,到最后他可能早已病倒了,更不用说过草地了。会师前可能早已过世了。他也不可能站在话筒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假如他像一个封建家里的孩子一样很听父亲的话,听之顺之,可能早已成了一家米店的老板,更谈不上从事政治了,也许是一位失败的老板。
时代造就英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