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中的奥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02:02
初登岳麓山的时候,看到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的爱晚亭,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的白鹤泉,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心里只有突发的感叹:多美啊,多有诗意啊,多令人敬仰啊!
后来慢慢的听了一些她背后的故事,觉得自己的理解只是表面的,还有一些深邃的、很有人文气息的内容隐藏在背后。
这次伴随“岳麓山人文自然地理旅行”课程老师再次游览岳麓山,让我真正领略了她的锋芒。
第一个便是花岗岩中的奥秘。
走进爱晚亭,映入眼帘的便是石桌,它是由花岗岩构成的,花岗岩是一种质地十分坚硬的岩石,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其中长石呈白色或黄色,长石含量约总量之2/3,分为正长石、斜长石(碱石灰)及微斜长石(钾碱),云母为黑色,而石英则是半透明的,石英含量是10%~50%。花岗岩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美丽的色泽还能保存百年以上,是建筑的好材料,但它不耐热。仔细观察,石桌上大部分都呈现白色,略带黄色,夹杂着黑色斑点,还有少量闪光的成分。那么白色、黄色、黑色、闪光的成分是什么呢?地理知识不太多的我这才知道那些白色或黄色的部分就是长石,它的形状比较规整,所占的比例也较多。黑色的部分是云母,还有一些白色云母,而少量的亮点就是石英,它们的身影几乎不可见,因为它们是半透明的。为什么长石所占的比例大一些呢?因为在长沙市岳麓山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决定了岩石中长石的结晶速度大于其他的成分,与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相关吧。有些同学认为如果我们开始的时候是无名小卒,不太聪明,不够优秀,不太起眼,和花岗岩中起初的长石一样,经过以后的不断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己、凸显自己,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天地。我觉得这太牵强了,首先长石这个物质是客观的,并不具有人的主动性,说它不断发展,不断学习其实是环境在迫使它改变,它最终能够战胜其他成分,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我觉得和时势造英雄的道理相同,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的战乱中走出,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毛泽东我想也会出现和他同一样的人带领我们解放全中国。
第二个便是雹痕中的奥秘。
在爱晚亭旁边的小路上的石板上有许多小圆孔,中间下陷,四周突起,这就是雹痕,关于它的成因同学们众说纷纭,其实雹痕是在岩石形成前就有了,这样的岩石有足够的机会与氧气充分接触,易被氧化而变得松软,受到冰雹的撞击也更强烈,就形成了这样的凹陷。而在另一边的颜色较深的的石板上很少发现有雹痕,可能是在还原环境中,不易被氧化,较坚硬,也不会受到冰雹的直接撞击,就没有留下这样的冰雹。奇迹真是奇迹,真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可以让几万年、十几万年前甚至更久的冰雹留下来过的证明,让今天的人们有机会去想象那时候的一场冰雹,降落在寂寞的地球上,留下一串串的脚印。它们这些无心的创造,给今天的世界增添了多少有趣的现象,点缀了更加的多彩。
第三个便是爱晚亭中的奥秘。
关于爱晚亭是向斜还是背斜但从爱晚亭是看不出来的,到爱晚亭两边的山体岩石去看一下便会发现,两边的岩石都是斜向上的,资料显示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心部分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往往会成为谷地,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故从爱晚亭处于山谷中这个表面的山体形态不能说明爱晚亭是向斜,由上面所提到的爱晚亭两边的岩石是斜向上并朝着爱晚亭这个方向,并结合资料所提出的理论可以得出爱晚亭是背斜。
岳麓山如此多娇,令无数文人、革命家尽折腰,正是由于她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那许许多多为人惊叹的奥秘。此时此地,我感到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