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专业性向的实践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58:36
吴秋芬
(安徽教育学院 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
摘要: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师专业精神范畴。然而在我国,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师专业性向的重视有以下三方面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师职前培养和就职选拔制度;有利于全面认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利于重新认识教师角色。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师专业性向;个性倾向;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素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整体要求,因而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教师的专业精神范畴。所谓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潜在能力,主要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育工作的个性倾向,包括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动机、兴趣、责任感、人格、情绪与品格等。它是教师出色完成职业使命所需的情意系统的总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系统,在精神状态和情绪色彩维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这个问题在我国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全面把握教师的专业性,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教师专业性向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就职选拔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倾向,是一种培养学科工作者的目标取向,这种取向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人们对教师工作性质的理解,这种认识反映到师资培养系统中,要求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向,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知识、态度、技能、价值、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选拔和培养教师也应把它作为考察的内容之一。
特拉弗斯在论及教师个性时说:“由于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这就要求师资培训中注重训练未来教师的个性(这并不是说要排斥其他方面的学习)”,“有一些师范生,在入学时已经形成了不能适应丰富多变的课堂环境的固定的个性品质,对这样的学生,应当劝他们另谋一种不以对人和对社会的适应为成功之关键的事业”。 [1]M·戈尔德施米也曾阐述过教师个性的重要性:“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就足以将它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那种不是把个人全面教育而是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内容教育学已经被超越。……独专一门已经不行了。” [2]
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的“职业性向理论”或许给教师职前培养和选拔工作提供启发。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他根据个性心理素质与择业倾向把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际型,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常规型。根据职业本身的内容与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把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某一类型的劳动者只有从事类型相同的职业,才能发挥特长,作出成绩。后来奥尔尼等人进行了一项七年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霍兰德模型预测的有效性。根据霍兰德的分类,我们可以将教师工作归于“社会型”工作,这种工作的性质要求有相应的个性品质与其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对师范生入学和录取过程提出了严格要求。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师范学校是美国最早的师范学校,1839年,州教育委员会为第一批师范学校制定的入学标准有:“接纳师范生的首要条件是他们必须有较高的智力,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 [3](41)正式将教师个性纳入到招生标准中,这个标准后来还被别的州如康涅狄格州等采用,其他各州相继建立的师范学校,大部分都追随这些标准。 [3](43)纽约州在20世纪40年代初录取师范生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成绩、人格、品质、社会适应力、语言能力、语言缺陷等内容,最后才按“学业成绩”占十分之四,“智力、英语能力”占十分之三和“人格、语言能力”占十分之三的比例评定分数,决定去取。 [4]同样,在欧洲国家的入学标准中,对学术背景的要求与健康、个性、态度同样重视,两者在入学标准的考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国家都提出了教师应该具有好的个性。 [3](104)总的来说,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入学标准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一的学习成绩扩展到比较全面的审查。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虽然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仅仅侧重于学术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标准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负责教师职前培养的各级院校在招收学生时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还没有学校对学生知识以外的因素进行考察。
此外,在教师的就职考察中,也是仅以学历为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教师法相应地规定取得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应当取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及其以上学历等。这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历仍有升高的趋势,大部分地区教师的任职条件都有提升(西部地区除外),小学教师大部分有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有本科学历,部分高中教师还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是综观这些教师入职考察的条件,学历或知识水平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小学校长们感觉到,虽然有些教师学历较高或者笔试成绩很好,可是录用后,教育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而一些教育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即使已在该校代课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仍无法通过笔试关,这个问题很让一些校长们困惑和头疼。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未来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在职考察中将教师的专业性向因素包括在内。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性向的作用将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师职前培养和就职选拔制度,这是一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专业性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上看到由于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等原因,造成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学校中还经常发生一些暂时没有表现出恶果的对学生的隐性伤害事件,这些由教师原因引起的对学生的伤害通常称之为“师源性伤害”。
对于“师源性伤害”的形成原因,人们大多从道德、心理或法律的角度对责任教师提出批评,如“缺乏职业道德”“缺乏儿童心理学知识”等,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如“强化法律意识”“重塑教师人格”“提高教师素养”。这些悲剧事件的发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一些原因外,还有教师专业性向方面的原因,这个原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其实,教师的专业性向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专业性向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学习动机。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罗马帝国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就在其《雄辩术原理》中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要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他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否则,冷酷会引起厌恶,纵容会招致轻视”。 [7]昆体良指出教师对待学生要“和蔼”,并有“慈父的态度”,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认识到教师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的教育家。这种认识两千多年后被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用实验研究所证实,他们以比较精确的数据证明了一个论断:教师期望是一种人际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的期望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收到戏剧性的效果,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们非常反感教师对他们的轻蔑态度和言语,诸如“你要是回答出来,我就不教书了”,“你要是能考85分,我就请你吃饭”等等。布卢姆认为教育中最具破坏性和浪费性的就是教师的消极期待,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
20世纪中期,瑞安斯以及其他研究也支持了那种“教师个性特征和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假说”。 [6]该研究发现,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成绩呈相关性。人们发现教师的热情和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与他们在理科课程中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学生行为的“丰富性”很有关系。当教师表现得热情和富于鼓励性时,学生的成就更富“创造性”。当教师经常赞扬和鼓励学生,在情绪上给学生以同情和支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体贴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反应,较少强调自己的权威时,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感染,也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感情的动物。苏霍姆林斯基曾总结说:“当我思考教师工作时,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7]
其次,教师的专业性向对学生个性有着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的个性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毫无疑义的。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其早期与父母和照顾者的关系是影响个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生活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一起共同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个性的发展,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楷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等理想化,并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黑林曾考察了教师个性、态度的不同类型与儿童个性形成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黑林通过问卷把教师分成三种类型:自由型、遵守规律型、过分关心型。 [8]
自由型教师的特点是不能抑制自己,易冲动,好激动,没有领导权欲和自我扩张的心理。遵守规律型教师的特点是,能进行严格的自我控制,尽量避免冲动行为,服从权威,对所作所为都想计划好,对工作能顺利进行,好指挥。过分关心型教师的特点是,能充分认识环境的险恶,有依赖性,不愿一个人独处,是好心肠的人,恪守规则和惯例。结果显示,遵守规律型的教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分关心型的教师其效率则比较低下。根据补充的材料表明,在过分关心型教师管理下的儿童,情绪不安定者所占比例最高,在遵守规律型教师管理下的学生为最低。此外,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儿童,在遵守规律型的教师管理下所占比例最低,而自由型教师管理下则最高。 [8]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
关于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洛克曾谈过自己的看法:“导师如果自己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气的;如果自己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 [9]洛克不仅指出了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影响,还指出了学生的恶劣性情和教师不当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昆体良、洛克等人仅仅是形而上学地探讨了教师专业性向对学生发展的意义,那么,来自教育实践的调查告诉我们,学生、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称职教师和不称职教师特征的看法都惊人的一致。有调查显示, [10]学生、研究者和社会人士眼中称职教师的特征中分别包含“态度友好”“尊重学生”等,不称职教师的特征之一就有“对待学生态度恶劣”等,这些都说明学生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态度恶劣”的教师中不乏专业水平高、教学技能突出者,但是他们在学生的眼中却是“不称职”教师,这确实值得我们反省。
为什么教师的态度、责任心等专业性向对学生的发展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是由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教育工作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劳动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同的工作态度、动机、兴趣、责任感、人格、情绪等常常呈现为不同的外显行为,作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从而形成大相径庭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其次,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看,其可塑性非常大,加上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水平也较差,他们往往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教师是学生时期和他们打交道最多的人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教师专业性向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意义
教师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从私塾中的句读之师、经院官学中的经师,到能启迪学生心智的人师,还有诸如“灵魂工程师”“蜡烛”“园丁”“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等说法也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感性认识。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人们对教师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引导者”等等。国外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有教师是“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咨询者角色”“伦理者角色”等等。 [11]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基本上没有将教师的专业性向因素包含在内。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联合建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基于对教师是专业人员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对教师角色重新进行定位,我们认为教师的这种新型角色可以称之为“职业型教师角色”,这种角色的教师应具有如下特征。
1.知识性。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员,所以,掌握和拥有丰富的知识是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扬雄曾说:“师之贵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师亦贱矣!”也就是说,教师有“大知之师”与“小知之师”之分,他强调教师必须知大知。“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职业型教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以其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前提条件的,知识性是其重要特性。
2.道德性。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必须共同具备的品德,这些品德都打上了职业的烙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之所存,道之所存”。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化民众、改造社会方面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职业型教师的另一个特性是其道德性。教师的道德性意味着他的言行中体现着善、公正、责任感等,并且不为权势所改变。日常的成语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都反映了教师的榜样作用之大和社会对教师德行的较高要求。
3.情意性。《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倡导:“聘任未来教师的标准应该不仅仅依赖于申请者的知识基础。个人的素质(qualities)如良好的道德、责任感、与人团结、动机强、对小组工作态度积极以及交际的能力同样是必要的”。 [1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不再局限于“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年轻一代道德的塑造者”,教师角色还该有别的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特性。
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情感领域是与认知、动作技能并列的三个领域之一,这个领域中包含兴趣、欣赏、态度、价值观等。因此,我们认为,情意性是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的但到目前为止仍然被忽视的特性。教师的情意性意味着教师要具备适合教育工作的态度、动机、兴趣、责任感、人格、情绪与品格等,合适的教师专业性向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者未必是良师。总之,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教师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教师的劳动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能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的命运或发展方向,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和教师素养尤其是专业精神素养分不开。对教师专业性向的重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教师选拔制度,同时在教师训练和培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特拉弗斯.教师个性品质的塑造[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7—238.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6.
[3]郭志明.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1. 43. 104.
[4]滕大春.美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展望[A].滕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444.
[5]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66.
[6]奥苏贝尔,鲁宾逊.教师的个性特征[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0.
[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
[8]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24.
[9]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167.
[1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0—53.
[11]麦克金泰尔.教师角色[M].丁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第80号建议: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A].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C].赵中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26.
(责任编辑:苏丹兰)
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Aptitude
WU Qiu-f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efei Anhui, 230061,China)
Abstract: Teachers’professional aptitude is one of the vital components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y, which belongs to teachers’professional spirit. In China, however, enough attention has not been paid to this issue either theoretically or practically. There exis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aptitud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establish a more scientific system for train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selecting qualified teachers; to fully recognize teachers’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and to re-understand teachers’role in education.
Key words: teachers’quality; teachers’professional aptitude;personal inclination;practical significance
 
*本文为200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SK2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秋芬(1963—  ),女,安徽旌德人,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