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以无为追求有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08 14:01:00
第四章 以无为追求有为(1)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学会和自己和解
有人对这一切的题目有点奇怪,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之类,因此没有什么可和解的。但这种理解是不全面,只要人会自相矛盾,这种和解就是必要的。
为了奋斗目标压抑和牺牲自己的人,就象一只双头鸟,矛盾不激化,就象两个头之间不时地闹点别扭,当矛盾激化时,就有可能爆发剧烈的冲突,破坏人生的完美与和谐。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只双头鸟,它的两个头必须有一个休息,另一个保持清醒当守卫。其中一个头很贪吃,所以经常是另一个头保持警觉。进食时,清醒的头叫醒贪吃的头一起吃;吃饱后,那贪吃的头又要睡了。而警觉的头也任劳任怨,时时负起守卫的责任。
有一天,贪吃的头说:“我累了想睡觉,守卫的工作就由你来做吧!”清醒的头也不计较。
贪吃的头进入梦乡以后,突然起风,把一颗香果吹落地,刚好滚到双头鸟身边,果子很熟、很香。清醒的头心想:“另一个头睡得正熟,实在不忍心叫醒它,反正我吃了香果,它也一样受用!”于是清醒的头就独自把香果吃了。
贪吃的头突然觉得有股香气,而且还听到清醒的头打了一个饱嗝,它就问清醒的头说:“你吃了什么东西?为何打了这么香的嗝?”清醒的头说:“是一个香果,我不忍心吵醒你,所以就自己吃了。”
贪吃的头听了很不高兴,心想:“这么好吃的香果,为何不叫醒我一起享用?”从此,这贪吃的头就深埋着恨意:“好,总有一天我要报复!”
经过一段日子后,贪吃的头向另一个头说:“今天让你休息一下,我来做守卫的工作吧!”清醒的头欢喜地答应了。
当它睡着后,又有一颗果子被风吹落,但那是毒果!担任守卫的头想道:“我就吃下这颗果子,要死两个一起死!”它满心怨恨地把毒果吃了!
人生的矛盾与冲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冲突的程序如何,直接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换言之,也就是快乐与否。
美国心理学家狄安诺将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了比较研究,一种文化是强调良好的感觉,而另一种文化是强调某种成就或结果的价值,他发现前者明显比后者更会享受生活。
他的报告了来自五组大学生的研究数据:日本人、印度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通过计算机的抽样调查,西班牙裔美国人的快乐比率远高于日本人和亚裔美国人。
这一研究证实了文化对人们如何评估或评价情感有较大的影响。美国人普遍看到生活的正面,而日本人和中国人更可能看到生活的负面,并将更多的事物与自我实现感联系起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文化传统中就十分强调功成名就的快乐,社会上的竞争与,只有胜者王,败者寇,只有最后得胜者才品尝到快乐,而落败者却是苦不堪言。
一家国际市场调查顾问公司的“全球快乐指标”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快乐指数低于世界水准。权威资料显示,在中国,一系列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每年自杀人数为28.7万,自杀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
实际上,成功和快乐是可以兼得的,事业和生活是可以兼顾的。关键是要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圆融无阻的关系。
我们有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晋升、薪水、房子、汽车、出国等等一个又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目标,把人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不仅如此,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学历,但还要求有一个更高的学历;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还要求有更多的晋升的机会;薪水已够家用,还要有更高的薪水;房子越大越好,汽车一定要是名牌等等。
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上,在街头巷尾的闲谈中,这都是一再出现,并且永不过时的话题。奋斗可敬、成功可喜,这样的奋斗有它们种种的现实合理性,无可厚非。
只是这样一路奔走、一路风尘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的地进发的时候,心情却再也无法轻松,紧张焦虑、人际关系的冲突、家庭、亲情的淡漠、身心疲惫,都和奋斗相随相伴。
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喜悦还来不及回味,我们又在向着下一个目标努力了。人在旅途,我们仿佛只是在匆匆地赶路,而忽略了路旁许多美丽的风景。蓦然回首,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奋斗之余,是否忽视了人生的另一面。
某位生于七十年代的干部患了忧郁症,到很多大医院都没看好。后来有一位医生问他:“你抽烟吗?”
回答:“不会。”
“喝酒吗?”
“不会。”
“玩儿牌吗?”
“不会。”
“跳舞吗?”
“不会!”
医生听了以后把听诊器扔在桌子上,接着叹息了一声:“你什么都不会,看好了想干什么呢?”
化解而不是还击
正如每一根火柴都蕴含着自己的火焰一样,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锋芒,,在遇到挫折与攻击时奋起抵抗还击,区别在于根据锋芒的强弱,还击的力度大小不同而已。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得失,并且在实行时恰到好处。多数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锋芒,而将他人的锋芒折伤。如同两把菜刀,锋芒相碰的时候,结果必然是卷刃,或者其中之一,或者无一幸免。
我们看一下剪纸的民间艺人,他们在工作时,一把锋利锃亮的剪刀,在手里恣意而从容地上下翻腾,剪口在与纸张接触的刹那,两剪锋轻轻地擦肩而过,纸上就出现了流动的曲线,随着纸的边角霍然脱落,各种花草人物动物和笔画繁复的艺术字,就活灵活现地跃然手上。
在这个过程中,剪刀的两支锋芒总是紧密相连,却又能恰到好处地相互避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剪子那样既能展示自己的锋芒,又相容配合,那么,即使生活再苍白成一页薄纸,我们也能把它剪出友谊、爱情、幸福的图案,也能剪出自己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多少年来,我们都笃信着这样的说法,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很少有人去追问一句,奋斗的方法有哪些?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好好地运用自己的锋芒,否则将一事无成。但是有些人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为什么却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结果呢?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种态度就是处柔居弱,用化解而不是还击的方法运用锋芒。
我们观察宇宙万象,柔弱的终能存在,坚强的终归死亡。例如,人活着身体柔软,死后尸体就变硬。草木有生命时柔软,死后就枯稿萎缩。就战争而言,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大树往往被砍伐。所以说强大的往往处于下风,而柔弱的最终居于上位。
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是世上最柔弱的,水能圆则圆,可方则方,阻止它就停止,放任它就流出。以刀割水,水永远不可切断。而水虽然柔弱,但滴水可以穿石。又如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摧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事物都抵挡不了。
老子的老师常摐年老生病。在他临终的时候,老子前去探望,问他对弟子有什么遗教。常摐说:“到了故乡一定要下车,你知道吗?”
老子说:“到了故乡下车,是不是说不能喜新厌旧”
常摐曰:“对。经过老树的时候要恭敬,你知道吗?”
老子说:“经过老树态度要恭敬,是不是说要敬老?”
常摐曰:“对了。”他张开嘴给老子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在啊。”
常摐“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全没了。”
常摐曰:“你知道为什么吗?”
老子说:“舌头之所以还在,是不是因为它柔软?牙齿全没有了,是不是因为它太刚强了呢?”
常摐说:“太对了,天下的大道理都在这里了,我没有什么要教你了!”
善于统率千军万马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英勇;善于获胜的人,不会轻易怒发冲冠;善于用人的,不会高高在上对别人气指頣使。这些就是化解对立与矛盾的不争之德,就象舌头比牙齿更长久一样,是符合天道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矛盾,每天也都受到攻击。别人对我们的感情进行的伤害,对我们的自信进行的攻击,还有与别人或者是一些准则相矛盾而引起的自我怀疑,都是一些典型的形式。
面对这些矛盾与攻击,我们有两种应对的方式:第一种是慨然应战反击,与对方作不懈的战斗,两败俱伤;第二种是化解这些攻击,避开攻击,让它们落空,直至对方筋疲力尽为止。
第二种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乌龟的应对智慧。乌龟动作迟慢,在遭受到外力干扰或进攻时,便把头脚缩进壳里,从不反击,直到外力消失之后,它认为安全了,才把头脚伸出来。这种看上去懦弱的应对方式,却使乌龟比任何一种猛兽生存得更久,不能不让人沉思。
很多人强迫自己打起精神来疲于奔命,但是这样也许会有很大的冲击力,却无助于取得真正的成就。要达到人生的圆满,必须学会化解矛盾,与别人、与外界进行必要的缓和与协调。
林肯当总统的时候,陆军部长斯坦顿有一次气呼呼地诉苦说:他被一位将军指责偏袒某些不称职的人,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林肯听完,建议他写一封尖锐的反驳信来骂那家伙一顿。斯坦顿听了以后十分高兴,马上就写好这样一封信,并拿给林肯看。林肯读了以后,拍案叫绝:对,就应该这样骂他,你真是写得太好了。
斯坦顿兴奋地说:“我这就把它寄出去!”
林肯问:“寄给谁?”
斯坦顿回答说:“当然是寄给那个侮辱我的家伙了。”
林肯连连摇头:“你别胡闹了,现在你已经解了气,这封信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你要做的是把这封信烧掉,回去再写第二封信吧!”
也许林肯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就是靠了这种化解自己的对立冲动,而不是用它来攻击别人的涵养与胸怀吧。林肯对于政敌的态度,就是努力与他们交流,甚至交朋友。他的这一态度引起了很多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林肯身为总统,应该把从政府里消灭他们。
林肯听了以后只是微然一笑:“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我不是已经把敌人消灭了吗?”
我们即使有足够的把握一拳把对手的鼻子打歪,但能够因此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了吗?恰恰相反,他会以三倍的力量报复,或者等我们转过身去的时候攻击我们。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锋为例来说明,应该如何化解那些攻击。
比如说有人来推销一种我们不喜欢的保险,卖保险的人对我们说:“你想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你遇到车祸后忍受贫穷吗?”
我们能怎么回答?如果回答是“当然不愿意”,那我们就已经在对方的面前俯首称臣了。因为对手会进一步诱导性地问:“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值这点微薄的保费吗?”
这时,我们的罪恶感已经开始让我们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战斗了,我们不得不许诺:“为了我的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
好了,我们败局已定,等着掏钱罢。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让对方缴械,放弃攻击:“老实说,我死后家里人会怎么样,我一点也无所谓。”
对方会尴尬地咽一口唾液:“你真无情。”我们可以耸一耸肩膀“也许是吧。”
化解攻击的关键在于:不要抓住它,而让它从身边走开。抓住是战斗,放手就是战胜自己。所以,对于别人的攻击,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化解,而不是反击。
第一部分第四章 以无为追求有为(2)
以轻取重的智慧
楚国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与众不同: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钓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而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一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
回头您再去看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钓技后,十分称奇,便派人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其垂钓的诀窍。
詹何答道:“我听已经去世的父亲说过,楚国过去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ju)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有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鹏鸟。
父亲说,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
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它什么都不想,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钓鱼时就能做到以弱制强、以轻取重了。”
琴瑟各自有调,在没有乐手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模式。遵循规律做事,就象好的乐手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调出和谐完美的韵律一样自然。只有懂得事物内在的“道”,然后按照“道”去行动,才能顺理成章地成功。
要以轻取重,必须做到不先物而动,不后物而行,物来则应之,只有如此才能超越于万物之上,不论有无法则,总能因时而变;不论有无联系,总能顺应事物,从而事半功倍,显得轻松自如。
战国时,宓子贱做过单父的地方官。平日,大家只见他整天弹琴作乐,悠闲自得,根本没见他走出过公堂。然而在他的治理之下,单父这地方生活富足,人心安定。
后来,宓子贱离开了单父,接替他的是巫马期。巫马期每天天没大亮,星星还没消失就出去了,一直忙到夜里繁星密布才疲惫不堪地返回公堂。他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大小事情无不亲自处理,却发现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
巫马期听说宓子贱治理简直不费什么气力,可单父也一样富足,便特意到宓子期府上求教,探讨治理单父的窍门。宓子贱得知巫马期来意后,微微一笑,说道:“我哪里有什么治理的窍门呀。只不过我治理单父时凭借大家的力量。而你治理单父时,用的方法是只用自己的力量,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光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当然辛苦不堪,而我动员了大家的力量,顺应外部情况变化,当然安逸得多了。”
宓子贱与巫马期同在单父做官,同样将单父治理得很好。然而一个工作得悠闲,一个工作得辛苦。这个故事说明,要想享受轻松成功的人生,必须具备以轻取重的智慧。
一般人经常为了得到仁爱之名就要广施恩惠,为了让人信服就要善加劝导,为了让人感到威严就要声色俱厉,这是试图用自身的力量推动别人。这种做法不仅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暴露无遗,而且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以轻取重,不仅是我们在做具体事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更是对整个人生进行经营中所必须懂得的。
以轻取重的效果就象提起一张渔网上的总绳,所有的网眼也就随之张开了。我们在从事任何事情之前,只要抓住了事情的大环节,小的环节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有一位居士去拜见一位大师,可是临行前忘记了带礼物。
见了大师以后,他再三解释:“师父,对不起,我这次临行匆忙,没有带什么礼物给您。“
大师平和地说:“那你就放下吧!“
居士奇怪地说:“我什么䭯都没有带,你叫我把什么放下。”
大师看着他说:“那你就带回去吧。”
这位大师本来说的是一句禅理很深的话,让客人把那份计较心放下,可是客人再三不懂,大师也就只好让他“带回去”了。
以轻取重的境界,应该是只言片语就能让人信服,恩惠不施就能让人感到爱心,脸色不变就能让人感到威严。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师法自然的自在精神,掌握人心人情规律,抱持一颗平常心。
逍遥而治的无为
汉朝曹参继任丞相后,一切遵守萧何原来的法规办事,他自己只是日夜饮酒作乐,没有出台什么新举措,来访的客人们都想跟他谈些事,一到他那里,就被曹参招待喝酒;其间想谈事,又被一个劲儿劝酒,直到被灌醉方才罢休,到底也没能说成什么事。
汉惠帝刘盈怪曹参不治理政事,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窟私下里把自己的意思去问一问曹参。曹窟回家劝谏曹参去治理朝政。
曹参正在喝酒,听了儿子的话以后勃然大怒,命人抽了曹窟二百鞭子。汉惠帝听说以后更生气了,把曹参叫来质问道:“你为什么要打曹窟呢?这是朕派他去劝你的。”
曹参取下帽子行礼谢罪说:“陛下自已掂量掂量,陛下与高帝相比谁更圣明英武?”
惠帝说:“朕怎敢与高帝相比呢?”
曹参又说:“陛下看臣的才干与萧何相比谁更强?”
惠帝说:“你似乎比不上萧何。”
曹参说:“陛下所说的很对呀。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全国,法令已经订得很清楚了,陛下无为而治,臣等谨守职分,遵循着既定的法令不脱离,不也就行了吗!”
惠帝明白了曹参的想法,沉默了半天后对他说:“那你就回家休息吧!”
惠帝与曹参的这番对答所反映的,就是黄老哲学中无为而有为的思想。庄子说:“天地有伟大的美德,四季有严格的界线,万物有各自的规律,但它们都不说话。圣人无力,更高的圣人寂然不动,他们都在效法大自然的规律啊!”
自然界中,万物都自觉向往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并没有什么人让它们这样做啊!这就是自然。如果都等目光的示意,号令的指挥,它们才这样做,就已经违背了自然的道理。
古代时,皋陶是个哑巴,但他作为大禹的最高法官时,天下没有酷刑,犯罪的人却很少;战国的时候,师旷是个瞎子,但他作了宰相后,晋国政治清明,从来没有乱政。象这样不言语就发出了命令,不观望就无所不见,最终达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的境界,就是能够顺其自然,无为而有为的结果。
在佛陀那里,无为是与有为的对立,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完全否定了有为人的价值。而入世的无为,并不是就叫也不来,推也不走,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坐着不动,而是无所不为。它以虚静无为作为根本,顺应事物本身,因势利导。由于它随外物而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准则,因此能够穷究事物的真实面目。
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时时需要这种无为的智慧。
美猴王孙悟空纵使一个筋斗云八十万里也好,仍是翻不出如来老佛的手掌,而如来老佛看上去又根本役做什么,任其去翻筋斗,驾云雾,无为反治。
能达到这种逍遥而治的境界,需要一种无为而有为的人生智慧。
人生的钝刀之术
徒弟对师父说:我学射箭已经超过了前人的境界,请让我下山吧。
师父问:你射得准吗?
徒弟:您让我射天上的飞鸟的左眼,我决不会射到右眼。
有一只鸟从师徒的眼前飞过,师父说:射它的左眼。
徒弟拉箭上弦,却又放下了:师父,这只鸟是从左向右飞,我射不到左眼。
师父点点头,又问:你的臂力如何?
徒弟:七石的弓我能拉一个时辰不松手。
师父说:拉给我看。
徒弟拉开一张弓,搭上箭,坚持了一个时辰。
师父说:把箭射出去吧。
徒弟把箭射出去,师父随手拿起一张小弓,也射出了一箭,比徒弟远得多。
师父说:强弓也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维护弹性,成为强弓。总是拉紧的弦,是不能射出有力的一箭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贪多求快,虽好像已经使出全部的力量,但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或许比那些从来未用力的人更愚蠢。
正所谓“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我们经常感觉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某项事业,却最终也没有成功,反面伤痕累累,这时就要用这个原则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用力了,太紧张了,所用的刀是不是太锋利了,以致超过了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
对生活对人生有一种超然的关照,即使达不到这种境界,也要在竞争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只有不急不躁,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在某大学里,一位老教授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认为学生中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只有这两个人。
可老教授没想到这两个学生日后境遇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十多年后,其中一位出国后成为了一家国外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人才尖子,由他领头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一位在国内一连换了几家公司,却总是与人难以相处难以合作,在前几年的优化组合中,他还被“优化”出局,索性自己干,又被骗亏了本钱……
一天,两人在老教授家不期而遇。处境不佳的那位先抱屈说:“老师,这些年我可从未忘记您关于磨刀的教导,一直没放松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的努力,而且逢到竞争必一马当先,绝不退后,可谓磨刀霍霍,可怎么总是怀才而不遇呢?”
导师未言,另一位开口了:“这些年我也是一直磨刀霍霍。但我除了把刀磨快之外,有时也将它稍稍地磨得钝一些,忍让一点,要知道刀子如果磨得太锋利了,它在碰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会伤着自己。”
老教授微微颔首,第一位也若有所思。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欲速则不达”,讲的就是一口吃个胖子的急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反而会形成前进中的阻力,只有不急不躁,善于安排,安然地面对每一个过程,反而更容易成功。
老子曾经以治天下来说明这个道理:“以无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也就是说,忌讳之事越多,越是缚了民众的手脚,人民就越发贫困;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社会就越加混乱难治;人越是机谋奸诈,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备,犯罪的人也就越会增加。
把刀磨钝一点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聪明不露于外,才华不逞于人,才有宁静致远的力量。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就是说,在它们准备出击时,看上去却似乎刚刚从梦中醒来或生了大病一样。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