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历史-上海优秀老建筑搜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8:59:00

访问历史-上海优秀老建筑搜索(上)去过的地方有标示
上海的老建筑渐渐凋零,每看到一处拆迁,就是我的一次心灵打击,从小我就开始收集上海的优秀老建筑,可直到今天才想到在这儿做一个完整的收集。
一、泰安路
1、泰安路50号
在泰安路,兴国路的转角,是一幢扁扁的梯形的奇怪楼房,二十年来几乎每天从它门口走过,直到有一天在街对面突然发现他是这么一幢洋气、漂亮、奇特的建筑,拍下来的照片让人感觉这是在法国街头,遗憾的是他的对面是一个公共厕所,而不是别的。
2、泰安路76弄,亦村
亦村4号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故居,他1956年就在此定居,直至1999年4月27日,在这里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历程。贺老的寓所建于1945 年,是幢二层楼的现代式花园住宅,人字形屋顶,红平瓦铺盖。山墙顶开三个山字形透气孔,壁炉烟囱设置在西墙一侧,底层南房为贺绿汀客房兼琴室,侧房是女儿元元闺房,楼上是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庭前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大花园。这里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巴金先生在这里看望过贺老,梅兰芳在这里拜望过先生,傅聪在这里向贺老求教过琴艺……
3、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周谷城寓所)
泰安路 115弄1-8号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原为陈家巷乡村,系德国外侨于1912-1936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三排九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英国别墅立面部分木构架外露漆绛红色,山墙有凸窗,挑出小阳台,东面山墙凸出壁炉和烟囱,门庭高敞,半圆旋梯通向二楼。西端有和厨房相连的两层车库,住宅客厅面积较大,大客厅东侧是会客厅兼书房。西班牙住宅系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环境优雅。该弄原为德士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1949年解放前夕外
侨均撤离回国。上海解放后多为部队、地方干部居住,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弄6号。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6号,周谷城寓所,周老的媳妇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周老的胖孙子是比我高一级的学长,某期南方周末说江泽民先生经常徒步不带警卫来泰安路周老的寓所看望周老,我怎么就从来没有遇见过呢?
7号,杜宣寓所,杜宣的夫人就是赵丹的前妻叶露茜
4、泰安路120弄,卫乐园
卫乐园即华山路1501——1527弄及泰安路120弄,此处原为后李家宅荒地,四周沿泰安路,华山路,兴国路被洛云浜所围,河上架有5座小桥.因一些街头艺人常在此搭棚卖艺,故而得名"卫乐园".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建造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仿英,法,西班牙等国式样,整齐美观,煤卫齐备,底层还有汽车间.卫乐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卫乐园是上海西区高档住宅区之一,整个居住小区内,环境幽静,每户都有近百平方米的小花园,在泰安路一线的住宅,每幢主入口的装饰形式都各个不同,很便于住户的记认.这些不同的门口的装饰,多见于上海的西班牙建筑,有的门头带有棚屋,盖有西班牙圆筒瓦,有的做成巴洛克风格,有流畅弯曲的弧形线条.而与泰安路一线相对,在弄北侧的住宅建筑,其风格就各个不同,有英国维多利亚,西班牙巴洛克,英国文艺复兴等不同风格.特别是这里弄口的西式大门,半圆拱券,墙顶铺红色半圆筒瓦,非常醒目并和弄内建筑风格协调.这里的房屋建成后,多数分幢租给金融界上层人士,高级职员.现居民中颇多知识分子和文艺,教育,工商界知名人士及侨眷,如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就长时间寓居泰安路120弄卫乐园1 号.还有毛泽东主席前妻,老红军贺子珍,1949年从苏联回国来上海后,由周恩来总理安排曾住卫乐园10号,当时贺子珍与侄女毛泽覃的女儿贺海峰住在一起 (毛泽覃的妻子即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弟弟).泰安路卫乐园被市政府定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路120弄1号,黄佐临旧居,中国话剧教父黄佐临的外孙女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
泰安路120弄10号,贺子珍旧居
泰安路120弄25号,骆也舟旧居,哈哈
四、湖南路
1、湖南路8号,赵丹旧居
一幢三层楼的公寓式小洋楼。光影迷离的落地玻璃门窗,黑黝黝的椭圆形铁栏阳台,粘满爬山虎的墙面,无论是一个点或一个面仿佛都被一种浓浓的艺术气质所裹挟着。赵丹的寓所在第三层,站在他家圆弧形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楼下草绿花红的院落。
2、湖南路262号,湖南别墅(周佛海旧居)
是一所沪上名宅,位于原法租界居尔典路上,是一座法式建筑。1934年春,汪伪政权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这座花园洋房并将路名改为湖南路。现在这里院墙上竖起了一人多高的竹篱笆栅栏,门外还标有“湖南别墅”四字。后为贺子珍住宅。
五、武康路
1、武康路40弄1号,原唐绍仪故居(1932-1933年)
现在为民居。唐绍仪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比较陌生,他曾是国名党第一任的内阁总理。他的故居是由董大酉事务所设计的,董大酉也算是上海名人了,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由他拟定了上海市行政区规划,设计了原上海市政府大厦和市政府各局办公楼、上海市铁路管理局大厦、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无名英雄墓、上海市运动场(今江湾体育馆)等。董大酉所设计的这西班牙式样的小楼,为拉毛贴面,屋檐和窗口都有半圆型的装饰,而正门的装饰则是双螺旋的立柱,还有卷花和卷草的修饰花纹,正中是贝壳式样的装饰,整个门面华丽而有气派。不过由于这栋房子现在是民居,所以不能参观内部。在这栋房子里面还发生过一桩骇人听闻的惨案——唐绍仪被佯装卖古瓷瓶的人砍死在这栋楼里。
2、武康路67号,住宅
2、武康路99号,正广和大班住宅(1900年)
3、武康路113号,巴金住宅
3、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1931年)
4、武康路117弄1号
5、武康路117弄2号
5、武康路232号,住宅(1936年)
6、武康路240、242、246号,开普敦公寓
3、武康路390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原意大利总领事官邸)
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1932年建造。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缓四坡红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上海仅有两幢,另一幢是高安路的励家花园。
4、
六、兴国路
1、兴国路78号,兴国宾馆,(原太古洋行大班的住宅)
曾被用作国宾馆的兴国宾馆。这座坐拥7万多平方米的园林的五星级宾馆被分成新旧两个世界。宾馆最具代表的老式建筑是建于1934年一号楼,原来属于英商太古洋行大班Swire。这座英国式的皇家古典建筑,占据了一整片街区,在老法租界的西侧边缘,包括大片修剪整齐的绿地以及围绕着其他六所房子的豪华花园。一号楼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宅子的外墙用的是白色斩假石,显得平整对称,简洁典雅。屋顶是用重达数十吨的紫铜板盖的,历时长久之后生成了一层厚厚的铜锈,泛着一种古朴的黄绿色。
五十四、余庆路
1、余庆路190号,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原土家湾孤儿院)
1936年建造原为土家湾孤儿院,是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通过柱子架空一角,形成入口门廊。建筑形体简洁,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现代建筑风格。柱身的几何装饰图案及室内楼梯铸铁几何花式栏杆则体现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解放后是陈毅市长的住所,现在是机关幼儿院。最吸引人的是楼梯的彩色玻璃窗,据说是孤儿们自己绘画的,一条条鲜艳的热带鱼,快乐的在水草中游荡,  据说此宅原为宋子文一处房产。原上海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在此居住过。现为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所在。我小时候经常去那儿晃,属于我儿时的天堂。
五十五、康平路
1、康平路205号1号楼,徐汇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路过)
1923年建造原为私宅,建于1923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是带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面积为1530平方米,砖混结构。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底层突出的敞廊由白色爱奥尼式柱支撑,上部为二层露台,白色古典式栏杆。建筑层间有水平齿形装饰带,窗上有三角形山花。三层女儿墙中部突出,饰有巴洛克图案,整幢建筑给人以古典的艺术感。建筑最漂亮的要数二楼阳台的装饰,优雅而精致。当离开这所房子的时候,意外发现他的铁门很具有风格,造型象是一张荷叶,舒展开来。现此花园住宅为徐汇区老干部局使用。也是我小时候经常经过玩的地方
五十六、高安路
1、高安路18弄20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荣德生旧居)
1939年建造,现在是徐汇区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风格属于现代派,是一幢没有传统陈式、比较实用、风格简洁、设施新颖的住宅。建筑占地面积4507平方米,绿化面积1130平方米。建筑为三层,平顶,墙面为黄色涂料直线拉毛,层间和横向窗带遮阳板有突出白色边框装饰,强调水平线条,多处采用弧形阳台和楼梯间,部分横向带窗两边亦以弧形收头,呈现出风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线型”时代特征。一楼门厅的两根承重柱采用古典的陶立克式柱头装饰,流露出一丝怀旧情调。荣德生是荣毅仁的父亲,开创了荣氏家族的产业,在这所房子里面还演绎过荣德生被绑票的事件,成为当时上海滩轰动一时的案件。这座房子是三层鹅黄色弧形建筑。在客厅里面还保留着荣氏家族使用过的红木靠背椅子。椅子由真皮包裹,历经七十年依然油光挺括,只是从圆钉上的锈迹和椅子得式样上才看得出这是一件老物了。我们还参观了荣氏的舞厅,荣家的沙龙一定是达官贵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这所老房子里面,我还找到了老式的电灯开关,没有想到七十年的历史,它依然能够使用。解放后,荣家将荣家花园捐赠给政府,1956年起先由徐汇区少年之家使用,1960年改名为徐汇区少年宫,现作为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在地。
2、高安路63号,励家花园(建委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毛人凤小妾住宅)
在上海,这种地中海风格的小洋楼仅有两座,一栋是在武康路上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在的390号,另一栋便是此处——毛人凤为他的小老婆建的私宅。沿街立面下部砖饰,上部水泥拉毛,在山墙的檐口西部有连续的双层半圆齿形装饰。整个立面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出檐的开敞圆拱券门,颇有意思。
吴兴路
1、吴兴路87号,伦敦住宅
八、华山路
1、华山路303弄16号,蔡元培旧居
是近代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的故居,也是他在上海最后一处住所。这是一幢黄色的三层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
现在,宅子的楼下被辟作蔡元培故居陈列室,楼上则住着蔡元培的女儿和弟弟全家。蔡元培在中国第一个提倡“美育”,主张将美术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
2、华山路371号,枕流公寓
有“海上名楼”之称的枕流公寓,是当年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的产业。20世纪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滩超一流的公寓.那时公寓给人的感觉就像文艺界的高级宿舍,名人川流不息。“金嗓子”周璇,是最早入住的一批名人,她从1932年起便住在这里,一直住到1957年去世。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越剧名演员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以及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都在此住过。
枕流公寓的得名也很有意思。它最开始取的是英文名 BrooksideApartment可直译作“河边公寓”或“溪边公寓”,但这个译名显然不够雅致,于是李经迈向社会公开征名。有一封应征信援引了南朝 ·宋《世说新语》中的一段典故: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子荆机敏过人,立即解释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这样“枕流漱石”就作为成语,就成了隐居山林、居静思危、潜心磨练意志的意思。“枕流”还有归隐田园之意。陆游就有诗:“聊将枕流耳,静听属思蛙。”李经迈挑来挑去,觉得“枕流”比原来的还更富有诗意,于是这个公寓就取名为“枕流公寓”。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层的八字型英式建筑。公寓大门朝北,与南门贯通,中间为门厅,内有电梯、信箱、服务台等。作家淳子在她《张爱玲地图》那本书里专门描写枕流公寓说:“英国式的房子,英国式的小电梯。因为伦敦是雾都,没有考虑到阳光,窗户做得小,加了百叶窗,阳台又凹在里面,冬天去那里,有隐隐的冷。给枕流公寓画下蓝图的英国商人居然懂得中国园林山水里深藏的归隐和规避,园子里用了中国园林的流溪、假山,地下室有游泳池。”
2、华山路630号,上海戏剧学院熊佛西楼(原德国乡村俱乐部)
建造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熊佛西楼是上戏的“老人”,见证了上戏的历史。那时它并不叫熊佛西楼,而是德国华侨在上海的一个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强行占据了德国人在上海原迈尔西爱路(今天的茂名南路58号)建造的乡村俱乐部,平时喜欢休闲聚会的德国人,无奈之下只好在沪西的美丽园中又重新修建一座乡村俱乐部!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在这个乡村俱乐部成立,当时由熊老先生担任校长,后来该楼就被命名为熊佛西楼,不久它成了当时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录音棚。
1、华山路643号/华山路639号,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
(1947年宋庆龄创办),原为一所美国学校。马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41年竣工。平面Y形,分三翼,功能区分合理。四坡红瓦屋顶,窗口、入口等部位为仿假石齿状装饰。室内装饰带有古典主义风格。
2、华山路849-879号,丁香花园
曾经是李鸿章的别墅花园。丁香花园是李鸿章的第九房姨太太,由于与正室不和,李鸿章也有长居上海的打算,于是在上海建造了这座新颖的别墅花园。楼房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的作品,他最擅长的就是把建筑艺术和现代享受融和在一起。所以楼的风格结合了美国式的别墅建筑,使得一看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3、华山路893号,
5、华山路,登云公寓
矗立在华山路淮海中路口的登云公寓仍然非常显眼。这幢外墙以深棕色耐火砖砌成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它九层楼高,解放前叫又斯登公寓。一直到80年代初,登云公寓号称沪西(长宁、静安、普陀)第一高楼,曾雄视沪西近80年。
3、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原南洋公学)
这是一栋红白相见的建筑,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让它显得有点苍老。这里是南洋公学的起点,曾经也是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几个繁体的“图书馆”还镌刻在门楣上,也许这是一栋最后资格讲述历史的建筑,所以现在他被改位了交通大学的校史馆。进入这栋大楼,浑身的热气被一吸而光。就象是跟一位老者对话,悠然地让人觉得心静。正面楼梯的墙上,镌刻者江泽民主席的题词。沿着楼梯,来到了三楼,这里是交通大学的校史成列室,我也绕有兴致的参观了一下,时间仿佛倒流了。南洋公学老建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华山路1954号·清代),其中老建筑有第一宿舍(建于1930年,原名“执信西斋”,以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先生。初为学生宿舍,有房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 1932年淞沪战役期间,宋庆龄。何香凝等曾借用此楼主持建立国民伤兵医院)、大礼堂(原名“新文治堂”,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掌校之功绩而命名。1946 年交通大学同学会推赵曾珏学长组织筹委会,募集资金建造,承包的大元建筑公司主管人、建筑师均为校友。1947年1月12日奠基原奠基石由校友吴敬恒(稚晖)题写)、老图书馆(建于1918年,由1916年毕业班同学发起,师生及社会各界共同捐资建造)、体育馆(建于1925年)、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为纪念我国最早留美、最早主张引进西学的学者容闳而命名。建于1933年3月,是学校主要办公楼。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现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胡汉民手笔)、工程馆(建于1932年,由校友集资建造,原为两层教学楼,面积11007平方米。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对学校建设的功绩,一度改名为恭绰馆,建国后恢复为现名)、中院(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是学校最早的建筑。南洋公学创办时尚无校舍,暂借徐家汇附近民居招生授课,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第一任校长(时称总理)何嗣琨、美国传教士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中院,一年后落成(即南洋公学中院),为砖木结构英式建筑,融会了古希腊何罗马的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南洋公学后数易其名,1921年始称交通大学。中院几经修缮已与原貌大相径庭。考虑到此楼的历史价值,学校对该院实行了复原性大修,1922年12月告竣)
三十六、番愚路
1、番愚路60号,孙科旧居
在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有一幢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花园洋房,曾经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旧居。这幢洋房旧时为哥伦比亚路22号(今番愚路60号),如今此门已被封死,只能由延安西路出入。孙科住宅现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建筑,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其斜坡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檐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框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券,宅前是典型宽敞的中国式庭园,该建筑由邬达克设计。
八十、天平路
1、天平路40号,上海文艺医院(原张叔驯住宅)
这是一幢西班牙建筑风格和日本式庭园风格相结合的成功佳作。建于1943 年,主要特征是:强调立体构图,讲究体形上的集合权衡和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室内注意空间分隔和墙面色彩,实现室内空间流动和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并力求接近大自然。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南立面底层有圆拱券廊,三层有露台,形体舒展而开敞,装饰简洁,有地中海建筑连续拱券之间有附墙柱〈Engaged Column〉的形式,雕刻类似科林斯式柱头图案。建筑西侧车道处底层架空,采用柱墩支撑扁券,柱墩外有方形附墙柱。墙体浅红色粉刷,局部门窗镶有白框。该建筑在解放前为国民党上海市市长机要秘书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成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视察,文艺界人士表示求医难,周总理当即指示解决。1961年10月,市文管会搬出天平路40号,这里改成文艺医院。
八十一、新华路
1、新华路200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出版社)
建于民国19年。原为国民党官僚住宅,建筑为三开间3层,1、2层3面围廊。砖墙和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式重檐大屋顶,墙面为水泥粉刷,屋面墨绿色筒瓦。室内大部分为木装修,卫生设备及装饰考究。
2、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
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许多外国侨民,得名“外国弄堂”。整个外国弄堂由开发商美国人雷文法兰克于1922年成立的上海普益地产公司,为适应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国外上层侨民建造的。这位美国工程师于1904年来到上海,在当时的租界公董局公共工程处工作,1905年建立了为当时首创的中国房地产公司,并在191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雷文信托有限公司。8年后,上海普益地产公司成为雷文创造财富的事务所之一。雷文法兰克是该公司董事会主席。
新华路211弄1号,原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的私人别墅。这座独立的西班牙式花园别墅,由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占地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建于1940年。该建筑主体二层,局部三层,而层女儿墙红色筒瓦压顶,局部三层红筒瓦坡屋面。整个建筑砖木结构,整个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淡黄色。东侧山墙阳台为螺旋形托底,反S形铁制栏杆,是典型的西班牙形式。解放后,英籍经理回国,由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乐团成立时,租用了这幢房子,月租金300元人民币。1954年后,上海乐团分给乐团干部居住。当时每套房中都有一套家具,一直保留至今。
3、新华路336号,曾仲鸣住宅
三、南昌路
1、南昌路100弄,老渔阳里
老渔阳里,由于建造的年代实在太早,中国的五口通商的影响还没有即刻反映到古老的上海城,所以,老渔阳里还是由中国建筑商建造的老式石库门建筑.按照当今标准看,老渔阳里的建筑最多也就是三流标准.可是,就是因为在老渔阳里出过三位历史名人,这群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就连城了.
1,100弄2号,陈独秀旧居以及《新青年》杂志社
南昌路100弄2号是陈独秀的故居,他把《新青年》从北京搬到了上海.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从狱中出来由李大钊亲自护送离开北京来到上海.1920年4月搬到了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南昌路100弄2号).当时老渔阳里2号是一幢老式的石库门房子,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据说有一个大天井,客堂后还有一个小天井,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这里不仅是他的住所,也成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所在地。
2,100弄5号,陈其美旧居以及中华革命党上海总机关部旧址
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陈其美任总务长.1915年冬,陈在环龙路(进南昌路)100弄5号秘密组建上海总机关部.陈其美曾与叶楚伧于此商办《民国日报》,作革命舆论宣传.在定计翦除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后,于12月5日发动肇和舰起义,陈其美等人以此为指挥部,当日夜因被人告密,总机关部被破坏,起义失败.此处也为二层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
3,杨杏佛旧居
该旧址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坐北朝南。旧址现为居民住宅。
九、思南路
1、思南路36号,原杨森府邸
原为杨森(抗日爱国将领)府邸,后转手黄金荣,其两个小妾(?)金素琴、金素文(梅兰芳挂名弟子)居于此。1953~1956年为卢湾区区委房产,后与民政局对换。现为普通住宅,现居民多为民政局退休干部。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2、思南路37号,原启秀中学
原为启秀中学(1937.8~1956由徐婉珊创办),原址为霞飞路634号,1956年与正行合并,改名十二女中。为茅丽英烈士的母校。现为第十二中学,地处思南路与香山路交界的地方,闹中取静之所在;内有烈士茅丽英塑像。
3、思南路39-41号,上海文史研究所
思南路41号原是三、四十年代金融界头面人物之一袁佐良的寓所。袁佐良是金城银行行长。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1936年时存款总额达1.8亿余元,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居私营银行的首位。中国近代知名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北方私营银行通称为“北四行”上海文史研究馆1953年成立,原址永嘉路623号,1980年12月迁至此处。张元济(1867~1959),清光绪进士,为第一任馆长。
4、思南路44号,卢汉故居
卢汉(1895~1974),云南昭通人,40年代寓居与此,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现为普通住宅(外事局房产)。
5、思南路46号,原法国巡捕房
解放后为部队警备区房产。现为普通住宅,部队家属居住。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员一律由以法国人为主的外国人组成,后来才准许雇佣中国人当巡捕。到 1933年的时候,巡捕房警务人员已有近2000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级警官。当年黄金荣的结拜兄弟程子卿就曾任督察长一职。法租界巡捕房政治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中国政情变以及军事经济社会动态中的情况,并专门关注在法租界里居住活动的政治人物以及社会名流,是法国人在法租界统治的神经中枢。
6、思南路57号,陈长蘅故居
陈长蘅(1888~1987),四川荣昌人,1946寓居与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计官。
7、思南路61号,薛笃弼故居
薛笃弼(1892~1973),山西解县人,1925寓居与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水利部部长,解放后任上海律师学会副主任。系法式风格三层花园洋房。现为普通住宅。法式风格独立式三层洋房,住宅建筑面积与花园面积相仿,约400~500平方米,花园里种植有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薛笃弼早年受孙中山影响,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卫生部长、水利部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
8、思南路73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1946年) ——免费参观
卢湾区思南路51~95号,过去称为义品村,是个名人荟萃之地。其中73号曾经是中共代表周恩来旧居,门口挂有“周公馆”的中英文门牌,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中央党部黄天霞租住。民国35年(1945年)5月上旬,黄迁南京,6月中共代表团设住沪办事处,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周公馆)。民国36年3月5 日撤离,19日民盟受托代管,民盟中央副主任秘书周新民等当晚迁入居住,30日,芦家湾警察局分局接管。解放后,旧址长期作居民住宅,1979年居民迁出,1980年按原貌修缮,1981年4月,正式筹建纪念馆。系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三楼一底,坐北朝南,西侧临街,原义品洋行房产。现为市级革命历史保护单位(1980年8月26日公布),设有纪念馆,对外开放。9、思南路87号,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寓居于此,斋名梅华书屋。为一栋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思南路87号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的寓所。梅兰芳第一次演压大轴的新排戏《穆柯寨》就在上海,当年轰动上海滩。1914年,他再赴上海,45天以22万多张票被选为"伶界大王"。 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楼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树木,中间是绿莹莹的草地,环境十分优雅。抗战时梅兰芳就是在这儿蓄须息影。
10、思南路91号,李烈钧故居
李烈钧(1882~1946),江西武宁人,1931寓居与此,20世纪早期的革命家,曾任国民政府委员。1913年7月2日,再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并发布讨袁檄文,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1928年李烈钧从政坛引退,来上海闲居,就住在此处。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抗战爆发后从新赴内地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故。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六十三、瑞金二路(卢湾区)
1、瑞金二路118号,瑞金宾馆(原马立斯别墅) ——只能从外面看,围墙很高,婚礼的候选地
马立斯,是一位英国商人,1867年来沪。这座住宅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立斯别墅建成于1917年,坐落在今瑞金二路118号。这座别墅占地很大,达 7万7千余平方米。花园里除了有绿茵草地和森郁的树木,还有小桥流水、四季花卉。四幢造型别致、气度非凡的别墅式建筑就掩映在这闹中取静的大自然之中。主楼建筑面积为1135平方米。这四幢楼建筑采用红瓦屋顶,有主楼和辅楼,均为两层,平面呈曲尺形。主楼底层中间三开间,外面是一个略带圆弧形的双柱廊,使室外空间富有过渡层次。外墙用红砖砌成,转角处设角柱。屋顶上有烟尘、老虎窗、屋顶四落水,坡度较陡,是比较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自然而朴实。 1924年马立斯将其别墅东北部的三幢楼卖给了日本的三井财团(洋行),从而易名为“三井花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这里成了贩卖鸦片的窝点。而日本人松井则推行毒化政策,设立了一个名为慈善机构的“宏济善堂”,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三井花园,作为国民党“中统”黄仁霖支持的励志社上海分社及三青团支团部。解放初期这里一度是华东局、华东军区的指挥部,邓小平、陈毅都曾住在现在的一号楼--“三井花园”。后来曾为国宾馆,20世纪 80年代又改名为瑞金宾馆。
六十九、香山路
1、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1918年)
1912年1月日孙中山宣誓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帝国主义和革命党内外妥协势力的夹攻,被迫辞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学系的挟制又被迫去职,遂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1月孙中山迁如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新居。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孙中山故居有主楼、辅楼各一幢,毗邻在一起,都是砖木混凝土结构。这里环境幽静,楼前是一片正方形草地,东西南三边由广玉兰、冬青、香樟、松柏及其他四季常青树环抱。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会客室和一室内大阳台。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而且绝大部分是原物,布局紧凑又合理,显示主人的不凡气质。孙中山故居不仅是孙中山夫妇居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18年至1920年间,孙中山在这里完成了《实业计划》、《孙文学说》等重要著作。1920年 11月20日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介绍,在这里会见了共产主义使者维经斯克;1922年月23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1922年8月 25日会见苏俄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越飞的代表马林,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后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同年9月孙中山又在花园草坪上召集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研究中国国民党改组方案的会议,最终促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共第一次合作。
五十三、皋兰路
1、皋兰路1号,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原张学良公馆)
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第二次是1934年1月8日,张学良从意大利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哀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 (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第三次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来上海就住在皋兰路1号(张公馆)的花园洋房里。
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邻复兴公园,为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的寓所红瓦屋顶、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建筑高低大小前后虚实,均有层次变化,富有中国建筑的情趣。张公馆主楼为凸出的三层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民主建国会的办公处,1992和1994年大修,被保护起来。现作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并将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上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这是张学良在上海仅有的手迹。
2、皋兰路16号,Ashanti法国餐厅(圣尼古拉斯教堂)
东正小教堂,建于1982年,最早叫“圣尼古拉斯”。前几年一个瑞士画家租下了这座小教堂,装修之后变成了一家法国餐厅,画家在南非有葡萄酒生意,酒名叫“阿香蒂”,于是也做了餐厅的名字。它还被好事者评为上海最好的法国餐厅。东正教小教堂,建于1928年,名字叫“圣尼古拉斯”,它是当时漂泊在上海的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的手笔。这里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教堂体积不大,小巧玲珑、造型也很别致,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这座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遵循拜占廷建筑形式,用集中式及相互垂直的两条中轴线来处理建筑形象。在外形上,正中最高以一个圆顶统帅整个形象,然后对称地向前、后、左、右降低下来,形成美丽的图案式的形象。在墙面处理上,多处用圆尖顶式的形象作为墙顶,分不同的大小、高低,装饰其间,很有个性。每个墙面多是中间设垂直形窗,窗顶用半圆拱作为结束,窗框、窗格多用铸铁花、彩色玻璃,很有宗教感。这座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20世纪末,这座教堂作了大修,面目一新,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
一0一、重庆南路
1、重庆南路169弄,巴黎新村
巴黎新村位于重庆南路169弄,建于1912-1936年,新式里弄,有砖,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31幢,占地面积6.7亩,建筑面积5624M2.新村建筑的窗间墙为面砖饰面,2层挑出阳台,底层有独立小园.是特色较完整的新式里弄住宅.翻译家傅雷和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曾在这儿居住。
2、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
万宜坊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5弄。坐落在重庆南路东侧,劳神父路(今合肥路)以北,近淡水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的方形基地上,有1条主通道,宽5米,以及4条东西横向和2条南北纵向的支通道组成的总体平面。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万宜坊建于民国12年(1923年)。由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弄内有房屋4排,90个单元,沿街店面房屋1排,11个单元(包括205弄过街楼),单层汽车间16间,二层汽车间4间,共计建筑面积17063平方米,定名一直叫万宜坊。万宜坊住宅为砖混结构,弄内为假三层,沿街为三层楼,型式为单开间平面布置,它的布局是行列式,房屋坐东朝西,南北毗连。底层设置店铺,楼上为住宅。弄内住宅前后平列4排,南北朝向。
万宜坊54号住宅,为中国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故居。他于民国19年(1930 年)迁居这里,一直住到民国25年。该房底层为会客室;二楼后部约7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是书房,室内存放着笔砚及手稿,展示他身居斗室,胸怀大志的笔墨生涯。前楼是他的卧室,内有壁橱和阳台;三楼2间住房是他的小女与母亲的卧室。该房1956年经市人民委员会修复并命名为邹韬奋纪念馆,1958年11月 5日对外开放。1959年5月由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重庆南路205弄53号、54号,邹韬奋纪念馆、邹韬奋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54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的故居。1930年,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一起设法租下了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54 号,也就是现在的故居所在地,作为自己的寓所。这一寓所是一幢联排式、富有现代气息的两层楼住宅,砖混结构,外墙用混凝土拉毛,屋前有两米高的围墙围护。二楼是韬奋夫妇的卧室,落地门窗外是用铁栏杆圈着的小阳台,室内是普通的木地板,一边安放着一个大床,另一边是大橱和梳妆台,西南角放着一张小圆桌及两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家人的生活照片。后面亭子间是韬奋的工作室,靠窗有一张写字台,靠墙是两只装满外文书籍的书柜。邹韬奋在这不满七平方米的斗室,写下了大量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犀利檄文。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纪念馆包括韬奋故居和韬奋生平事迹陈列两个部分。故居仍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韬奋一家居住的原貌;包括故居在内的纪念馆也是上海市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并被上海旅游局推荐为观光点。
一O二、淡水路
1、淡水路66弄2号(延中绿地内),锦冠酒店(《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现已改成3D锦冠酒店。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机关刊《中国青年》在这里(今上海市黄浦区淡水路66弄4号)创刊。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最早的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的刊物。《中国青年》创办时是三十二开的周刊,《中国青年》第一任主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青年运动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同志。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和胡乔木等革命前辈都曾担任过《中国青年》的主编或指导参与编辑工作。
八十二、太原路
1、太原路63弄,永康新村
建于1930年,和永康路175弄共同组成永康新村,上海最大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方向朝南,二层砖木结构,屋前有小花园,房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墙面爬满了爬山虎。1994年,徐汇区房管局将该小区建筑修葺一新,为上海最大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两小区现均为民居。
2、太原路160号,太原别墅(原马歇尔公馆)
坐落于太原路160号的“马歇尔公馆”由一幢主楼和四幢副楼组成,前身是英国狄百达夫人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20年代,后来又成为国民党的物业;国共决裂,美国派遣政界重量级人物马歇尔将军作为特使到上海调停,并住进这间别墅,这里因此得名。到了53年,被市政府外事处接管,如今,別墅成为瑞金宾馆的分馆“太原别墅”。太原别墅,是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这幢假三层建筑用红砖筑,陡直的四坡屋顶上铺着青瓦,屋面靠檐口处开有五扇拿破伦头盔似的天窗。屋檐下连续排列着白色的木托架。底层宽敞的门廊用三根古希腊风格的陶立克柱支撑,门廊上方是露天大阳台。窗框和屋角四周都用隅石装饰,整幢建筑显得挺拔而庄严。室内的装饰华丽而考究:门厅内两壁有壁柱装饰。高贵、典雅的大厅里柚木护壁与画镜线相齐,高大的壁炉几近天花。主楼梯以流畅的曲线向上盘旋,扶梯栏杆和门窗都带有青年派的风格。
八十三、永康路
1、永康路175弄,永康新村
方向朝南,三层混合结构,屋前也有小花园。1994年,徐汇区房管局将该小区建筑修葺一新,为上海最大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两小区现均为民居。
十一、愚园路
1、愚园路81号,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刘长胜旧居)
愚园路81号是1946年至1949年刘长胜同志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时的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该宅是一幢沿街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2004年5月27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刘长胜故居整座外墙和董竹君宅的底座一样,都是卵石墙面。建筑为砖木结构,沿街三层楼房。这座身处静安区商务楼包围之中的小楼原先在九百城市广场所在地,后为配合区里整体规划,花费200万元,进行了上海市首次大规模的平移 200米的工程,从愚园路11号移到了今天的愚园路81号。
2、愚园路132号,康有为旧居(已拆)
3、愚园路218号,百乐门舞厅
百乐门大酒店原名百乐门舞厅,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舞厅,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征地后建造舞厅Paramount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请中国建筑师杨锡璆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高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ArtDeco建筑风格,是当时30年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设计的新潮。舞厅中间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弹性很好,故称弹簧地板。建筑造型为美国近代式,转角顶部耸立圆柱形玻璃灯塔,转角立面作直线形长窗处理。舞厅建成后,每天晚上9米高的玻璃灯塔熠熠发光,吸引着社会名流光顾舞厅。张学良来沪时,喜欢到这里跳舞,卓别林夫妇访华时,也慕名到百乐门跳舞,曾誉为“远东第一乐府”。1934年圣诞夜,新沙逊洋行老板哈同慕名到百乐门,受到冷待,房地产大王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盖一座自己的舞厅,后来果然在南京西路造了仙乐斯舞厅。百乐门舞厅的舞女中最负盛名的叫陈曼丽,1941年因不愿意与日本人伴舞,被日本人枪杀在舞厅内。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曾为百乐门“一代歌后”、“大众情人”。百乐门乐队在当时上海也首屈一指。百乐门先是请来上海首席外籍爵士乐大乐队--纳尔逊乐队,后又于40年代排斥世俗偏见,大胆起用中国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乐队。解放后舞厅经营萧条,严重亏损,1953年改建为红都戏院,设有1122个座位,放映电影也兼演话剧、沪剧、越剧和滑稽戏。为了振兴静安寺地区的经济,以文化娱乐促进经济繁荣,有关部门花巨资装修一新的百乐门舞厅在2002年1月31日又开张了,许多年长的顾客又梦浸在30年代的百乐门舞厅氛围之中。
5、愚园路361号,愚谷村
愚谷村是建筑质量和环境质量均属上乘的新式里弄住宅,它是一种适应当时崇尚西欧生活习惯的富裕阶层小型家庭
4、愚园路395弄1-24号,涌泉坊
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里弄内色调明快,环境优雅。弄堂口设过街楼,中大两小的券柱式入口,2层设两联平窗,3层设券窗,顶部有券齿装饰。弄堂的尽头24号是一栋漂亮的花园洋房,粗略看来很像马勒别墅。房子让厚实的墙头保卫着,茂盛的树木也遮掩不了洋房的华丽———这是早年华成烟草公司总经理陈楚湘的故居,人称陈家花园,而涌泉坊也主要由他出资建造。
6、愚园路532弄,柳林别业
7、愚园路699号,严庆祥住宅
严家宅是一幢独立的北欧式花园,早先由一个德国医生出资建于1920年代,中国第一代工商业者严裕棠、大隆机器厂的长子严庆祥购于1940年。严庆祥退休后,严家花园每周都有艺术界的朋友前来品茗聚会,吟诗聚会,这是当时刘少奇倡导的“神仙会”,所以有人将之称为“神仙”聚会的花园。目前这座花园式住宅仍是严家私宅,由其子严德泰后裔居住。
8、愚园路750弄,愚园新村(愚园坊)
属西式里弄民居。此处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921年建造的“游存庐”旧址。1913年,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晚年在愚园路构筑了花园住宅以颐养天年。园内有池有水,水上有桥,假山有亭,植有樱花、桃花、红梅等1200多株花树果木,并驯养了孔雀、金丝猴、麋鹿等动物,其布置十分豪华。当时,康有为还利用沿愚园路的一幢西式楼房开办了“天游学院”,园内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延香堂”。后面有一平房,是康有为根据《荀子·札论》中“天为生之本,祖为类之本,圣为教之本”之义而命名,专门用以供奉祖宗。另一座木结构的“竹屋”,外形使用竹材,室内陈设雅致,是康氏休息和招待客人、亲友和弟子的地方。康有为在“游存庐”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7年时光,在花园落成时,他作有“自有天游人非想,默存独乐始于今”的诗句,可谓其闲度隐居生活时心情的真实写照。1930年,由浙江兴业银行购地建造了29幢假四层联立式洋房,总建筑面积约3190平方米,均有煤气、卫生设备。民主革命时期“七君子”之一的民主斗士沈钧儒先生曾居住在愚园新村11号,这幢寓所也是其长子沈谦行医的诊所,现仍由其子孙居住。
8、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
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宽敞的弄堂两侧是砖木混合结构的联体式三层花园住宅,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和一些富商分别投资建于 1925~1930年。建筑墙面有清水砖墙和水泥拉毛两种,室内布置考究,洋松打蜡地板,壁炉、卫生设施皆有。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曾长期居住于岐山村。施蛰存先生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识派”和“心理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的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著名爱国志士杜重远在上海时也寓居岐山村。
9、愚园路1088弄,宏业花园
顾圣婴旧居
蒋老师住宅
10、愚园路1136弄14号,陈友仁旧居
11、愚园路1136弄30号,沈镇旧居
9、愚园路1136弄31号,长宁区少年宫(原王伯群旧居、汪公馆)
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何应钦的内弟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0年为娶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在当时可谓上海滩少有的豪宅。此建筑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此举行婚礼。主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班牙式造型。有大小厅房30余间,客厅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梁柱平顶,施以彩绘,配以壁画,地坪采用柚木镶嵌成芦席纹图案。起居室则用西班牙古典装饰。花园占地达10亩,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给人恬静闲适之感。整个住宅坐落于宽敞的弄堂深处,巨大的铁门将其与喧嚣的市井隔绝,豪华气派又颇显神秘,在全市私人住宅中堪称一流。当年王伯群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时为续娶学校一女生而耗巨资营建此新婚住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眷随国民党政府内迁,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将住宅占用,作为其在沪官邸,称“汪公馆”。抗战胜利后,一度为国民党军统组织使用。此后,又几经周折,直至上海解放,该住宅才回到人民怀抱,最终成为培育祖国花朵的“苗圃”。
10、愚园路1315弄,瑞兴坊
瑞兴坊(今愚园路1315弄)4号是新西兰共产党员、著名作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的故居。这幢英国式双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1912年,东西向而建,露天水泥台阶可直达二层,屋内设施齐备。底层为汽车间和厨房,上层左侧是艾黎的卧室,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同年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7年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路易·艾黎在沪寓所举行了勒石纪念仪式。1992年6月,愚园路1315弄4号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市级纪念地。
11、愚园路1320号,长宁区区政府(原董竹君旧居)
锦江女老板董竹君宅,现在已经是长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住宅主楼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英国独立式的花园洋房。这样风格的建筑以前不经意间也曾看到过,今天才清楚地知道原是英国乡村式的建筑风格。看介绍得知,英国独立式乡村花园洋房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般有暴露的木构架,或以砖材仿造木构架的效果。采用深色构架、浅色粉墙加上红瓦屋顶,富有装饰趣味和田园情调。这幢房子假4层,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混合结构,红瓦四坡屋顶,西侧面、南侧面开间设三角形山墙。底层里面水泥砌块,山墙侧采用卵石墙面。
12、愚园路1352弄,联安坊
是1926年建造的砖木结构独立型花园住宅。4幢坡瓦屋顶,清水墙面的假四层楼房,总建筑面积为1428平方米,房屋结构坚固,室内开间宽敞,装饰典雅。楼前的庭园内砌有花坛,以花木山石点缀。1946年5月,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由重庆迁沪,中央机关即设在联安坊11号。次年2月,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部和市党部机关设在此处,农工民主党执行主席章伯钧也居住在此。解放后,这些当年愚园路西段的高级住宅改为长宁区人民政府机关使用。
12、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
位于愚园路1376弄的亨昌里属典型的旧式里弄建筑。1925年,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合资兴建3层新式石库门住宅,分列5排,共25幢,南北两弄口各有过街楼1间,分别通向愚园路和长宁路。建筑总面积3584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全,供两公司高级职员居住。
1376弄34号,《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常委决议,在上海创办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于该弄48号(今34号)。编辑部旧址建筑面积136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有假三层。楼下前客堂是会客室,室内以沙发等西式家具布置,后客堂是餐厅,两间由拉门隔开。二楼南间为郑超麟的办公室兼寝室,一派富贵人家的布置,当时常以搓麻将作为瞿秋白等党内领导人来编辑部见面开会的掩护。北间是陈独秀秘书的办公室兼卧室,陈独秀、罗亦农等也在此住过。常来编辑部的有周恩来、王若飞、罗亦农、谢觉哉、罗绮园等人。《布》刊从1927年10月24日创刊至 1932年7月1日出版最后一期,在4年9个月的时间里共出版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的1年4个月中出版了31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编辑部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宁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
13、愚园路1396弄内,西园大厦(西园公寓)
建于 1912年前后,属英式近代公寓建筑。大厦及其附属建筑面积约2384平方米,建筑结构坚固考究,楼内有电梯和疏散回旋式扶梯,钢窗、柳安地板、壁炉、水汀、大小卫生俱全。大楼二至九层为16套独立居室套房,每层东西两部各有2套,室内设大客厅、起居室和寝室,每套建筑面积约118平方米。车房、储藏室和佣工卧室建于底层。楼前的大花园面积为大厦占地的两倍,环境舒适。公寓由外侨、富商租房居住,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创始人之一邓仲和先生也曾长期居住在此。
一一二、长宁路
1、长宁路877弄,中科院冶金研究所(原蒋家花园)
蒋家花园 位于白利南路(今长宁路)877弄内,建于民国21年。蒋氏购地建3层花园住宅3幢,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南首辟有大花园,建葡萄棚、菱塘、金鱼池诸景,雅致宜人。1968年园地归中科院冶金研究所,今屋存园废。
十三、茂名北路
1、茂名北路120弄(甲秀里)5~9号;安义路63号,7号为毛泽东旧居
1924年2月中旬~1924年底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后,第九次来沪,除继续担任中央局秘书外,并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委、文书科代理主任、组织部秘书,管辖上海和苏、浙、皖、赣等省党务工作,即住在茂名北路甲秀里318号,现茂名北路120弄5~9号,安义路63号均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茂名北路旧居被上海市旅游局推荐为观光点。
十四、茂名南路
1、茂名南路125号,锦江宾馆中、西楼(原峻岭公寓、茂名公寓)
没去过
15、舟山路
十六、衡山路(徐汇区)
1、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
1925年—1936年建造,砖木结构,哥特式风格,陡峭的两坡石板瓦屋面覆盖整个礼拜堂,外型简洁,清水红砖墙面,窗框窗棂均为石质,梁架采用简化的英国悬锤式木构架,中高两低三廊式大堂。1989年9月2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衡山路303-308号,西湖公寓
原名华盛顿公寓,西湖公寓地处锐角形街角,总平面略呈三角形。墙面简洁,涂的是墨绿色涂料并有微微的拉毛。抬头仰望可以看见公寓的纵向窗间有白色几何装饰图案,在它的入口门框处还有层层向上收缩的形态,这些都显示了装饰艺术派的风格。
3、衡山路811号(徐家汇绿地内),小红楼La Villa Rouge酒吧(中唱小红楼)
中唱小红楼位于徐家汇公园内。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其后,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 1921年,东方百代购下徐家汇路1434号地皮(现徐汇区衡山路811号)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为国内最好的一所录音棚),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历史,Pathe(雄鸡)商标风靡中国和东南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解放后,中国唱片厂改组,继续生产在国内堪称一流的胶木唱片,厂内还设有老唱机的修理部和唱片调剂处。到1982年国家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这里挂上了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牌子。一直到去年徐家汇绿地二期工程开工,唱片公司才被迫动迁。红楼的东侧一大块地方,就是以前中唱大录音棚,这个当年号称全亚洲最大的棚,曾吸引了不少音乐名人前来。中唱公司大门右手,以前曾是中唱门市部,里面品种不少,尤其是胶木唱片,是唱片收藏者的最爱,不但乐迷常来淘碟,连远道来录音的港台歌手音乐人都时常露面。再过去大约五六十米处,以前是一幢沿街小楼,1986年中国第一本流行音乐杂志《音像世界》就在这里诞生。
八十六、宝庆路
1、宝庆路3号,原周宗良住宅
宝庆路3号,有两扇木门,常年紧闭着。围墙上,一侧露出一座古堡似的建筑,另一侧则探出粗壮的樟树枝,画家徐元章先生就是这里的主人,他生活在半个世纪前父辈留下的花园宅第里,虽然其间经历了许多痛苦,几乎失去了这样优雅的生活基础,但是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以此为一个城堡,封闭起属于他的回忆和怀旧。外祖父周宗良是当年上海滩的染料大王、德国某洋行的上海总买办父亲徐兴业一生挚爱文学,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瓯缺》为上海赢得了第一个茅盾文学奖他住在宝庆路那幢欧式花园豪宅里,用画笔追忆老上海的奢华之梦。花园洋房有5000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私人花园。1937年,徐元章的外祖父周宗良购置了这套家业。后来外祖父又建筑了其他房屋,其中一栋红顶、灰砖的美式平房现在是徐先生的画室兼会客厅。
十八、北苏州路
1、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曾是外滩三座最高的建筑之一,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大厦因地处虹口百老汇路口(今大名路口)而得名,是解放前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大厦高22层,建筑面积为24596平方米,建筑体型呈八字形,既可使四翼的房间获得较好的朝向又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在建筑外观上雄伟挺拔。地下室为锅炉间,底层为大堂和公共服务部分,第二至第九层设大小公寓72套,第十至第十六层为业主住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一层为设备层。大厦立面摒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繁复的装饰线脚,采用几何立方体组合,第十一层起开始逐层收缩,形成近代摩天大楼风姿,仅在各层女儿墙处饰以艺术装饰主义派的花边图案。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砖,楼层均用咖啡泰山面砖。第十八层宽敞的大平台是鸟瞰浦江两岸景色的最佳处,许多中外知名人士曾在此极目远眺、流连忘返。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被迫将大厦产权卖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日本侵华将领、日本特务机构都盘踞在大厦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厦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管,作为国民党特务机关励志社第七招待所。解放后,大厦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际处,1951年5月1日命名大厦为“上海大厦”,从此成为上海市接待国宾、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港澳侨胞的大宾馆之一。
2、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原邮政大厦)
设计者为新怡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思金生,由余洪记营造厂施工。地上4层,地下一层,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1924年底建成。地价和造价总共 320万银圆。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二楼营业大厅,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大厦建筑风格为英国古典主义,气势雄伟壮观。在立面基座上采用花岗石砌筑,其余为水刷石墙面,楼层以贯通上下三层的科林斯立柱装饰,北立面为红砖清水墙。东南侧转角处塔楼高8层,塔楼由13米高的钟楼和巴洛克式塔亭组成。塔亭两旁有两组雕像,一组为信使和两个爱神;另一组爱神手持火车、轮船和书信盒,这套雕像十分精致,被誉为上海滩最高水平的石雕,,可惜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砸毁,上世纪90年代按原祥复制后重新安装在塔亭旁。转角人口门厅呈圆形,旋转型楼梯均用大理石铺筑。室内装修富丽堂皇,螺旋型邮件滑梯设计施工均很精湛。大厦竣工后,各种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申报》载文称这座大厦为“中国第一大建筑”,有的报纸称二楼营业大厅为“远东第一大厅”。邮政大厦建成后作为上海邮政总局,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949年在解放上海的四川路桥激烈枪战中得以幸存,今天这座大厦风姿不减当年。
3、北苏州河路400号,河滨大楼(河滨公寓)
河滨大楼建成于1933年,原址是1887年沙逊建造的宝康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中营造厂施工、沙逊的第四代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河滨大楼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座美国公寓式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建筑总面积达54000平方米,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公寓。由于地皮不规则,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作“S”形布置,整幢大楼有8个门可出入,并有7处楼梯,9部电梯,还有暖气设备以及2.1米深的游泳池,可算是设备齐全。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沙逊财团将河滨大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驻。一年后,该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解放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大楼加建三层后为11层,居住了700户居民。
19、吴淞路
吴凇路560号,虹口消防中队(虹口救火会,沈家湾救火会)
虹口救火会由工部局建于1915年,因工部局1867成立“火政处”在该址南首的沈家湾附近,因此俗称为沈家湾救火会。屋顶中部有四方塔楼一座,塔楼之上是六角形了望台,高36公尺,了望半径可达5公里,能了望至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现为虹口消防中队。
二十、黄浦路
1、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礼查饭店)
大约1846年英国人礼查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建造了最早的礼查饭店。约1860年英国人史密斯将旅馆买下,于1906年拆除重建(今金山大楼)。 1907年又在该楼前建造礼查饭店新楼(今浦江饭店)。1910年竣工。1959年改建成浦江饭店。为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设计采用文艺复兴建筑三段式处理手法,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长,女儿墙处东西两侧和南立面侧设立多座希腊神庙式三角形山墙,这种山墙在古典主义建筑中往往是立面的构图中心,是一种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是上海目前能见到的如此严格的希腊神庙山墙形式的不多见实例。1922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客居于礼查饭店三楼304室;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寓居在310室;1931~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曾下榻在四楼401室。礼查饭店是上海外侨的第一个旅馆,而且它还有着众多个“上海第一”。旅店在上海第一个成功试燃电灯(时称“奇异的自来月”);1867年在上海最先使用煤气;1883年最早使用自来水;1901年最早使用号码为200号的“德律风”(即电话);1908年最早放映半有声电影;1913年最早放映有声电影。1959年由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受管理改名为浦江饭店。
2、黄浦路20号,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苏联驻沪总领事馆)
建于1916年,1924年成为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91年苏联解体,此楼又成为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领馆坐落在外白渡桥北堍,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设计者为汉斯· 艾米尔· 里埃勃,由周瑞记营造厂施工。建筑立面为德国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装饰细部掺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屋顶为四坡两折孟莎式,开设小圆拱天窗,有一处开设可通向室外的阳台,天窗和山墙均用巴洛克弧线装饰,顶部设六角形瞭望塔。去过
3、黄浦路60号,海鸥饭店(原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
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是海鸥饭店旁的一幢四层建筑,非为现海鸥饭店主楼。海鸥饭店主楼为新建筑。
3、黄浦路106号(灰楼),原联合国救济总署办公室
该建筑建造年份不详,民国35年(1946年)曾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室。民国36年(1947年)3月28日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简称亚远经委会)在上海成立,该楼成为联合国亚远经委会秘书处的办公楼,该组织1974年改名亚太经社会。现为部队招待所使用。经过
4、黄浦路106号(红楼),原日本领事馆
日本领事馆初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地址北扬子路1号(今扬子江路),名出张所,后称日本公馆,同治十二年改称日本领事馆。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黄浦路25号A(即黄浦路106号)建新馆。由平野勇造(日)设计,协盛营造厂承建。为清水红砖墙的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现为部队使用。
二十一、东大名路
1、东大名路378号,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 英商耶松船厂)
东楼1908年竣工,系缅甸式5层建筑,红砖,顶端塔亭为翘檐四方绿瓦锥顶,别具风格。该地原系渔民打鱼晒网场所。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此筑船坞设修船厂,当时俗称“新船澳”(或“新船坞”)后称为“老船澳”(或“老船坞“)。60年代改为英商耶松船厂。1964年创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简称上海远洋公司。
二十二、昆山路
1、 昆山路135号,景林堂(现名景灵堂)
景灵堂建于1923年,原称为景林堂(当时为纪念监理公会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博士而命名)。宋庆龄之父宋耀如先生曾在此处任牧师。该堂坐南朝北,原有房屋面积为720平方米,1983年扩建为811平方米。有2层楼,3层楼各一幢。1981年更名为景灵堂。
2、昆山路146号,东吴法学院旧址
是英国传教士林东知1881年创办的中西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代杰出人才。资料显示其旧址为昆山路20号,现在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八十八、溧阳路
1、溧阳路1269号,郭沫若旧居
系郭沫若1946年5月至1947年11月在沪寓所。
三十七、沙泾路
1、沙泾路10号、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
远东最大的屠宰场,象一个迷宫一样的圆形建筑,在九龙宾馆的后面,非常神秘。
一O六、天潼路
1、天潼路422号,新亚大酒店
新亚酒店在清云里地块的东南部(今天潼路422号),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清云里其他地皮后来建造信谊药厂、大桥大楼等建筑。新亚酒店由五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席啦承但设计,桂兰记营造厂承造。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15900平方米。底层为中西餐厅和店铺,二至六层共有350余间客房,七层西部有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大楼设三部电梯,还有冷暖设备。建筑造型为美国近代式,立面下部外墙采用劈斧石,上部外墙采用棕色面砖,立面构图以直线条为主,在转角屋面上设计了塔形建筑一座。1934年1月上海新亚饭店开业,是当时上海高级旅社之一。1937年上海沦陷,地痞流氓盘踞在酒店里,后来又被日军占据,一度成为汪伪上海市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陆军顾问团租用。1949年4月20日复业,恢复旅馆业务。1956年公私合营后,恢复了旅馆、粤菜和广式点心业务。1987年进行全面改建后,成为一家三星级宾馆,改名为新亚大酒店。
三十八、乍浦路
1、乍浦路439号、471号,虹口区健身房(西本愿寺)
民国19年(1930年)4月,在今乍浦路439号和471号,另建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人称“西本愿寺”,由冈野重久设计,岛津工作所承建。其建筑形式仿东京筑地的西本愿寺(今乍浦路471号内)风格。室内主体建筑是一个仿印度支提庙的东西纵长呈马蹄形的拱形大厅,西端是一个半圆龛,供日本人朝拜和安放骨灰盒之用。沿街东山墙及北入口有火焰形券面,周围装饰着莲花瓣图案浮雕。券下缘为禽鸟浮雕的带饰,在此带饰和下方的莲花纹样之间有一大块高浮雕,表现热带丛林中的白象出没,有七只大象,姿态各异,两端雕着两尊坐式菩萨,可惜这些浮雕在“文革”时期遭破坏。再下是三行,每项七朵莲花浮雕,朵朵形态逼真、形状相异。莲花墙北侧有铁栅,可以望见西本愿寺仅剩的边门,门廊前上方饰有微型小塔。乍浦路439号东门入内,还留有一幢带有日本建筑风格的入口门廊,当时是日本和尚居住处。抗日胜利后,西本愿寺的僧人全部被遣散回国,寺庙由当时政府接管,由招商局使用。解放后,439号由海洋局作海远局作宿舍,现已改作民房使用。旁侧471号改作虹口区健身房,其建筑外貌基本保存完整。
九十四、延安东路
1、延安东路523号(广场公园内),上海音乐厅(原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建成于1930年,当时叫南京大戏院,是专门放映电影的。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523号),由于市政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八号线经过现址,因此音乐厅于2002年9月1日起,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平移66.46米、整个建筑抬高了3.38米,并修缮一新。2004年10月1日,上海音乐厅第一次开幕迎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作首场庆典演出。南京大戏院由我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赵深设计。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31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从造型上来说,属西方古典复兴式。这种建筑风格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是比较流行的。建筑立面为欧洲新古典式,外墙材料下部用洗石子,上部用红、褐面砖砌筑。入口处原有大雨蓬;二、三层在外立面上用三个巨大的半圆拱窗,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形成浅柱廊,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柱头上面为横梁,再上面是高达三米的巨型横幅浮雕,不但具有古典风格,而且与戏院极为配合。由于这座建筑原先处在两条马路交叉处,所以建筑外形在转角处有一个 45°的面,在下部设圆拱门,上部为狭长的墙面,在此设大型电影广告。1949年戏院改名为北京电影院,成为全市第一家公私合营影院。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为了适应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市有关部门对全市几十座影院进行调查,选中该影院改建为上海音乐厅,但也放映电影。
一O五、延安中路
1、延安中路913弄,四明村
四明村坐落在马尼拉路与巨籁达路之间(今延安中路913弄与巨鹿路626号之间),由四明银行于1912年与1928年两次投资兴建,以银行名字命名。占地1.9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9150平方米,凯泰建筑事务所黄元吉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南北总弄为轴线,建筑沿总弄两边行列布置。里弄南段为高标准住宅,北段为中等标准住宅,中段为低标准住宅。另在南端入口处有1幢独院式住宅,是四明银行董事长私人别墅。四明村共有混合结构式砖木结构房屋118幢,房屋形式属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机制红砖墙清水勾缝,客堂前为天井,客堂后为厨房;楼上前部为卧室,后部为亭子间,亭子间上面设晒台;石库门门框用汰石子装饰,实木对开乌漆大门,还系上一对敲门用的铜环。四明村建成后,早期租赁给银行职员和文化界人士,徐志摩、陆小曼夫妇曾住在四明村923号,电影演员胡蝶等都曾经居住在该弄堂里。国际著名的大作家泰戈尔1929年3月29日也曾住在这里。
2、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四十多年来,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和举办了上千个国内外展览和会议,是本市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活动中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1954年5月4日,中苏友好大厦在哈同花园旧址动工兴建,至1955年3月建成,费时十个月。设计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主要设计人有建筑师安德列耶夫、工程师郭赫曼。整个设计受苏联同类建筑影响很大,与莫斯科国民经济成果展览馆十分相似,两者同属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尤其是位于建筑群中心的主楼与广场、喷水池的做法,灵感可能都来自彼得堡著名的海军部大厦的中段,三座建筑的塔楼部分与金色尖塔的做法,从体量、比例到细部的处理都可谓大同小异,只是海军部大厦塔尖的帆船在两个展览馆都换成了五角星,一个金色,另一为个红色。上海展览中心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之间又围合成三个主要的室外广场,又利用建筑之间的连廊,分隔出几个绿化庭院,手法与形式同欧洲十六世纪以来的一些古典主义大型宫殿建筑群类似或一致。其室内外装饰构建同样反映出俄罗斯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在一些细部又加入了反映当时政治氛围的装饰符号和一部分中国传统装饰做法和图案。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了当时颇为高档的彩色拼花水磨石地面、水刷石墙面、铜质配件的钢窗等。序馆的五座尖塔采用了大量的黄金饰面,在重要的各个入口、重点部位也采用了不少高级天然石材、汉白玉浮雕、彩色镶嵌玻璃等。这些材料的使用就当时的国力而言,是非常难得的。1984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在上海建筑群中独具一格,其俄罗斯建筑风格雄伟典雅,装饰华丽,总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1999年被评为“建国50周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载入了上海建筑史册。
二十三、延安西路
1、延安西路64号,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原嘉道理爵士住宅)
1919年—1924年建造,俗称“大理石大厦”。思久生洋行与马海洋行设计,砖混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4692平方米,入口为爱奥尼式白色大理石柱门廊,两旁有通长游廊,室内多用大理石装饰。 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英籍犹太人嘉道理爵士的私人别墅,称“嘉道理公馆”,是上海近代著名建筑。1919年,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拉汉 ·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没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将新屋交给英商马海洋行的斯金生设计后,便不再过问此事。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别墅以巨额的白银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
2、延安西路221号,华东医院
前身为“宏恩医院”,该医院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
二十四、富民路
1、富民路182弄,裕华新村
裕华新村属现代式花园里弄住宅,坡顶平缓,外墙为棕色面砖和水泥砂浆饰面,表现块面、线条的组合与对比
三十二、巨鹿路
1、巨鹿路675号,刘吉生旧居
1、巨鹿路733号,原美军住宅
巨鹿路733号,现在是南京军区幼儿园所在地,原来是美军住宅。
2、巨鹿路852弄1-8号、10号
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共8幢,分列弄道两侧。假三层,黄色糙面水泥砂浆墙面,楼前有小庭院。部分山墙露木构架,设高烟囱;部分入口作拱券形雨棚。
3、巨鹿路868-892号
英式双毗连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共12幢,沿路排列,南面设大花院,北面有小院。单体为假三层,红瓦坡顶,三角形山墙露木构架。
4、巨鹿路889号,巨鹰宾馆
英式双毗连花园住宅(原为亚西亚火油公司建造)。混合结构,1929年竣工。原9幢,每幢两单元,分门进出,独用庭院。南立面底层为券廊,2层设大阳台,两侧作双坡三角形山墙,与四坡屋顶连接。
三十三、常熟路
1、常熟路113弄2-31号,原名善钟里
(常熟路旧名善钟路)。潘义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双毗连花园住宅。
三十五、乌鲁木齐中路
1、乌鲁木齐中路12号5号楼,原为中国红十会医院
(1904年沈敦和等创办万国红十字会,后改为中国红十字会,所属的大清医院、上海哈佛医院,武汉庞氏医院于1907年合并建此医院)。砖木结构,1910年竣工。古典主义风格。
四十二、安福路
1、安福路201号,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部(原潘三省、吴国祯旧宅)
建于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高二层,墙面底层为清水红砖,二层黑色水泥拉毛。西立面局部有红砖砌筑山墙高出屋面,山墙顶部呈阶梯状层层跌落,墙面转角有转角隅石。入口门廊为古典式。南立面二层有竖向绿色半露木架,底层有敞廊,由两根支柱支撑。一根有锥形罗纹状柱础,另一根没有。整石雕出仿爱奥尼式浅浮雕的支柱柱头粗拙质朴,形象十分有趣。门廊内的圆拱券门的拱券、楣窗和门框均为木制板壁上画出的图案。花园内的雄师、少女等石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入口与花园连接部位将中国石照壁与石雕涡卷相结合,园内还有中国园林小品,景致优美。室内木楼梯扶手转角柱也有精美雕刻。此宅曾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作为敌逆财产没收,遂成为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三四十年代,吴国桢是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宦海浮沉20载,足智多谋、八面玲珑。1946年 5月,吴国祯53岁,走马上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为国民党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轻的一个。吴国桢入住后,大规模改造了这幢房屋,现状即为此次改造的结果。改造后的最大特征是使这座原貌己不得而知的建筑处处“中西合璧”,正如吴国祯本人亦中亦西的思想性格。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引退”,不久,吴国桢也称病辞去了上海市长职务,表示与蒋介石共进退。紧接着,又随蒋介石退居台湾,挂名为国民党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会,从此告别了居住三年多的中西合璧式的花园住宅。
八十四、永福路
1、永福路52号,永乐电影公司
建于 1932年,永福路上的这幢小楼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小楼有着浅黄色的拉毛墙面,入口面向东北,屋顶上铺着西班牙筒瓦。窗楣上、外窗台上以及南墙的壁龛周围镶有瓷砖,窗上装饰有西班牙螺旋柱。二楼中间是架着葡萄架的大阳台。底层中央部分由连续拱券组成的五开间拱廊。底层大厅对称设置的四扇落地门和外面的拱廊相通,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铁花装饰。东墙暖气上方有个小巧的拱形壁龛。高至画镜线的壁炉古朴粗犷。在这幢住宅中,精美细致成了装饰的主题。室内的设计与装修和室外的形象特征一脉相承,处处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2、永福路151号,德国总领事馆
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建造于1935年。整体基本呈现西班牙式建筑风格。建筑三层,白色涂料拉毛墙面,平缓的双坡屋顶下有连续小拱券装饰。楼梯间有连续圆拱窗。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
三十四、长乐路
1、长乐路764弄,原为杜美新村
(所在路旧名杜美路)。砖混结构,1930年建造。新式里弄住宅。各单元均有小庭院。南立面中部开间呈半圆形前凸,设三联窗,顶层变成阳台。
2、长乐路800号
古典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20世纪30年代建造。南立面对称,底层为敞廊,2层中部退为大平台;细卵石墙面,墙角、檐下、勒角镶清水红砖。较陡的红瓦顶,西侧设四坡尖塔,檐下有木支托。
3、长乐路752-762号
花园里弄住宅(福新烟草工业公司建造)。华盖建筑师事务所陈植设计,1941年建造。沿街前后两排。单体为双开间,假三层;南立面西侧开间前凸,山墙露木构架,红瓦双坡顶,东侧屋顶设棚式老虎窗。
4、长乐路570弄,蒲园
(长乐路旧名蒲石路)。张玉泉设计,混合结构,1942年竣工。花园里弄住宅。均为西班牙式,有独立式、双毗连式两种,平行排列于弄道两侧。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饰螺旋形窗间柱,2层设挑阳台,平缓的筒瓦四坡顶。
5、长乐路109号,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
1929年建造,由安利洋行设计,钢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高14层,体量较大,立面以竖向构图为主,檐部、基座以及各层窗套用白色斩假石饰面,其余为褐色面砖。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十九、新乐路
1、新乐路永利村29号,影人村
永利村.素有“影人村”之称。因为20年代的电影四大名旦之一张织云,就住在8号;明星公司的著名影星高占非和高倩苹夫妇也住在此弄1 6号。当年亨利路上的永利村.是一条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弄堂,胡蝶所住的29号.是坐落于这在条弄堂的尽头
2、新乐路55号,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东正大教堂)
东正大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堂,利霍诺斯是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他亲自为大教堂设计。教堂平面外形基本呈方形,内部大厅呈十字形,室内四壁简朴,雕刻也少,但是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建筑造型古朴完整,外形线条简洁,半圆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似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充满活力,富于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教堂穹顶,由一大五小葱头形圆穹顶组成,外壳为涂上孔雀蓝的铜皮,顶尖和顶上十字架涂贴金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教堂特征。在教堂南侧还有一幢三层楼房,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是神职人员宿舍。1936年2月建成后,作为中国东正教会上海教区的主教坐堂。解放后,俄国侨民纷纷离境,1965年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去世后,无人接替,随后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一度由上海电真空器件研究所使用。“文革”结束后,教堂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建筑经过大修后,其独特的俄罗斯教堂风格成为上海万国建筑中一颗奇特的明珠。东正大教堂现在被改为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
3、新乐路82号,首席公馆酒店(原“金牙齿阿三”住宅)
建筑物高三层,南立面五开间,中间三开间,一、二层有外廊,三层为露台;两侧开间为实墙面开窗洞。左右对称,构图规整,有古典主义构图意象。建筑外貌为西式建筑,室内是中式布置,为当时某些阶层的典型嗜好。据说,房屋的主人与杜月笙有亲戚关系。该建筑的外墙立面与东湖宾馆(原杜月笙的住宅〉主楼风格相仿。解放后,华东交通部入驻此宅,1958年,成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至今。现为上海“首席公馆”酒店,白色的小洋楼藏于高墙绿院之中,也是半遮半掩,透着秀气。原建于1932年,由当时法国著名设计师拉法尔设计,风格中西合壁,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帮会首领黄金荣,杜月笙合办公司的办公地。馆内装饰一派江浙士绅风格,展示着上世纪30年代的各类财务票据、地契等一系列旧上海金融生活的藏品,还有美女香烟广告,老式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甚至瓦斯热水炉等真品古董家具。设备服务都是超五星的,价位也高于“金茂君悦”,隐于闹市中心的小路上,享受强调十足的悠闲。
七十一、茂名南路
1、茂名南路59号,华懋公寓(锦江宾馆北楼)(1935年)
二十五、陕西北路
1、陕西北路173号,华业大楼
建成于1934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公寓中高两低跌落状造型,顶端采用八角形
2、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花园
陕西北路北京西路附近有一处高墙深院,终日很少人走动,熟悉掌故的人称之为宋家花园,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座影响了半个中国的花园。这处房子建于 1908年,原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的别墅。1918年5月,被誉为"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的领袖"的宋耀如先生在上海去世,其夫人倪太夫人移居于此,从而给这个花园带来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倪太夫人卧室的左侧是宋美龄的闺房。另有两间是宋子安和宋子良的卧室。其它的宋家儿女当时都以成家,宋霭龄住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宋庆龄住莫里埃路(今香山路)、宋子文住祁齐路(今岳阳路),他们姐弟3人常在假日去看望母亲和弟妹。
3、陕西北路457号,何东住宅
二十六、陕西南路
1、陕西南路30号,衡山马勒别墅酒店(原马勒别墅)
上海最漂亮的建筑,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于1936年落成。传说这所房子的设计是依照当年花园主人马勒最宠爱的小女儿一个梦境设计的。当初小女儿梦到自己拥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话般的城堡”,于是马勒请来了设计师,在陕西南路30号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挪威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历时7年造成。主楼为三层,顶部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5米,屋顶陡直。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主楼南立面上有三个垂直于主屋脊的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四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了斯堪的那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上海团市委办公地,2006年更因为中纪委进驻,成为上海最瞩目的地方。
2、陕西南路39~45弄,长乐村(凡尔登花园)
长乐村原名凡尔登花园,位于陕西南路(原亚尔培路)39~45弄。1925年由华懋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造,英商安利洋行设计。这个地块原来是德国侨民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宣布与德国断交,法租界当局于1917年3月26日没收了俱乐部,由于中国政府反对,法租界只得出钱购置这批土地房屋,并以法国凡尔登地名命名。凡尔登花园面积有5公顷,1924年在花园东部兴建法国总会,1925年在花园西部建造花园里弄住宅,里弄名称仍沿用凡尔登花园名。外观小巧玲珑,内部装修讲究,各户入口处门斗上有欧式装饰。房屋间距1:1.5,很宽敞,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环境幽美。凡尔登花园分三批建造, 1929年才全部竣工。
3、陕西南路387号,步高里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典型的老上海旧式里弄住宅的代表作,由法商建于1930年。位于陕西南路287弄,共有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建筑78幢,形成完整的里弄街坊格局,弄堂口的中国式牌楼独具特色。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经在步高里52号居住了一个多月,并且创作了<海的梦>.这类石库门建筑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
四十六、南京东路(黄浦区)
1、南京东路98号,惠罗公司
惠罗公司是近代上海外商开办的最大环球百货公司,1882年创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1904年来上海设立分公司。委托英商马理逊洋行斯克特建筑师设计,占地面积为1176平方米,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5685平方米,1906年年底竣工。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百货公司。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被日军侵占,至战后才恢复营业,但营业不断滑坡,1954年申请歇业。1958年12月起,大楼由市房管部门接管。大楼商场经改造装修后作为上海市手工局产品陈列厅,手工业局撤消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产品陈列厅,北部写字楼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产品管理处办公楼。1986年9月18日大楼发生严重火灾,二至五层均遭严重焚毁。后来,经全面修缮后,这幢老楼仍在继续使用。现又恢复惠罗公司的老招牌。
2、南京东路181号,华东电力管理局(原电力公司大楼)
这座建筑位于今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交叉处的西北隅,原为上海电力公司大楼,1929年建成。此公司最早由英国人创办,名叫上海电光公司,为中国首家电气公司,属租界工部局管辖。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该公司下属厂总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基本垄断和控制了上海照明和动力用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司被日军接管,改名为“华中水电公司上海支店”。抗日战争胜利后,产权仍归属原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公司改为华东电力管理局。这座建筑由英国建筑师亨利 ·雷士德开设的德和洋行设计,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强调垂直线,顶部包檐处理,檐部(女儿墙)有简洁的装饰,细部处理得当,收头合理。外墙面用红褐色面砖,立面虚实处理较好,富有节奏感。从建筑风格来说当属装饰主义。
2、南京东路353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原大陆商场)
大陆商场地处旧上海十里洋场的中心地段(今南京东路353号),北沿南京路,南临九江路,东靠山东路,西近山西路,占地面积为5559平方米,原是英国商人阿达姆生的产业,中国建筑师庄俊1927年成功设计了金城银行大楼后,声誉大增,大陆银行委托他设计大陆商场。庄俊不负众望,设计的方案使人刮目相看。大陆商场坐南朝北,建房地皮上原来有一条贯通南京路与九江路的要道--饭店弄,庄俊在设计时考虑到南京路黄金地段地皮的昂贵,为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构思了一个沿周围马路的周边形平面方案,中间设内院,东、南、北三面直通马路处设三个通道,其中两个通道沿街建筑设过街楼。这个方案改善了大楼的采光和通风,也方便交通,受到业主的青睐。建筑立面有装饰艺术派竖线条,局部有简洁纹饰。外墙为汰石子毛水泥墙面。南京东路山东路转角处在屋面上建造3层高的塔楼,既作为大楼的标志,又作为引导南京路行人的视点。抗战时期,曾将大陆商场大楼让出,由哈同的遗孀罗迦陵接管,改名为慈淑大楼。解放后,慈淑大楼由市房管部门接管,改名为东海大楼,沿南京东路店铺开设新华书店、服装店,楼层由上海市第一、第二商业局、供销合作社、工商管理局等机关使用。1993年8月为了使黄金地段发挥黄金效益,上海市政府决定将机关搬出,恢复大楼商业用房的作用。在保护原有建筑外貌的前提下,拆除了不属于保护范围的零星建筑,将围绕大院的内侧砖墙全部打通,形成一个600平方米的中庭。
1、南京东路627号,华侨商店、七重天宾馆(原新永安公司)
永安公司的房产根据协议1941年应全部归还哈同,1930年永安公司老板的儿子郭琳爽从国外考察回来后,为了眼前解决商场建筑面积不够使用,以及今后永安公司大楼归还哈同后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以高价收购永安公司大楼东边相临的“楼外楼”茶楼产权,请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摩天大楼,当时永安公司对面的先施公司有个醒目的摩星桥,建筑师根据三角形地形因地制宜设计的方案,临南京路为双层摩天大楼,后部为8层,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4438平方米。一至五层为公司用房,六层为“七重天”游乐场,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沿街大橱窗以绿色花岗石镶贴,二层以上用浅黄色釉面瓷砖镶贴,整个建筑高耸挺拔,呈现出现代高层建筑风姿。1956年永安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新永安公司大楼商场改为上海第一医药公司,后来又改为华侨商店,楼层部分为七重天宾馆。
3、南京东路635号,上海华联商厦(老永安公司大楼)
1918年建造,由公和洋行设计,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占地5881平方米,建筑面积30992平方米。立面三段式划分,入口用爱奥尼式双柱,转角入口设三层高巴洛克式塔楼,名为“倚云阁”。屋顶花园名为“天韵楼”,当时陈列橱窗采用进口大玻璃,是上海大玻璃橱窗的先例。建筑立面用圆柱与贴壁方柱墩做装饰,给人以古典文艺复兴建筑的印象。1956年公私合营后,永安公司改名为上海第十百货商店,1987年经过全面改建和装修后改称为华联商厦。现在,华联商厦又将名字改为“永安百货”,建筑的外立面都整新如旧,恢复当初永安公司大楼落成时的欧洲古典式经典面容。
4、南京东路690号,上海时装公司(原先施公司大楼)
先施公司是上海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创立于1914年,由德和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承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高7层,建筑立面强调横线条,作分层横向处理。有巴洛克式的连续券洞通向街道。顶部三层空心塔楼采用塔司干式柱,建筑重点在东南转角立面,六层顶部盖一座摩星塔,基座设大钟,上部三层,整个建筑外貌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公司开设的东亚旅社是旧上海著名的旅社之一,《广东群报》主编陈公博,结识陈独秀,1921年7月到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因顺便偕新娘来上海旅行结婚,故没有与代表们同住,而借宿于东亚旅社。7月23日陈公博客房的隔壁发生枪杀事件,陈将此事记入日记中,后来人们根据陈公博的日记和《申报》的报道,确定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正确日期为7月23日。1937年先施公司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8月23日下午一时许,日军获得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等人这天午饭后将在东亚旅社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悍然派出飞机在闹事区的先施公司上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楼东南角的马路上爆炸,炸死路上行人250 人,伤残570人,大楼二、三层楼面及东南角大门被炸毁,附近10余家商铺也遭到严重破坏。1952年先施公司歇业,大楼由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等单位使用。
1、南京东路720号,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大楼)
新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中第三家新开设的公司。侨商刘锡基原是先施公司经理,因对公司利润分配不满,脱离公司后在广东银行的援助下,筹集资金 300万圆,选择毗邻先施公司的哈同洋行房地产地皮(今南京东路720号),盖一座中型百货公司。这幢大楼由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香港联益营造厂承建,大楼的建筑不同于先施和永安公司,简化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线条和装饰,趋于简洁明朗,但依然保留三段式处理手法,在面临南京路中部顶层一座高高的方形空心塔,在西南角、东南角各设一座角亭。新新公司还在新都饭店大厅内自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四周围以玻璃隔断,故称玻璃电台,1949年5月25 日上海解放,电台最早向全市人民广播这个重要消息并播放革命歌曲。解放后新新公司歇业,底层商场改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
2、南京东路800号,第一百货商店(原大新公司大楼)
大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的小弟弟,开设最晚,但它博采众长,不同凡响。澳大利亚华侨蔡昌1932年来沪,见广东同乡开办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和新新公司都很红火,决定在新新公司西首开设大新公司。这块地皮位于南京路西藏路口(今南京东路830号),原来是20世纪初建造的连排式里弄住宅--忆鑫里,十字路口转角处是英美烟草公司代销店--荣昌祥。蔡昌以高价买下地皮后,聘请当时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王毓蕃为顾问工程师,设计请中国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杨宽麟等组成的基泰工程公司设计,施工由馥记营造厂承包。大新公司不仅规模大,而且设备新,国内首创地下商场,连贯直达三楼的自动楼梯,还有冷暖设备等。建筑外貌简洁明朗,仅在屋顶女儿墙上作中国式挂落装饰,其他部分用直线条处理,底部贴黑色花岗石,上部贴米黄色釉面砖。虽然大新公司是“四大公司”最晚开设的一家,但是开张不久便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公司”的龙头。1953年,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商店从新永安公司大楼处迁来,大新公司大楼改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20世纪80年代前,其规模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
二十七、南京西路
1、黄浦区南京西路108号,金门大酒店(原华安大厦)
华安合群保险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华人创办的人寿保险公司,为全国最大的华人人寿保险专业公司。1926年建造,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由哈沙德洋行设计,江裕记营造厂承建,高九层,建筑立面三段式,突出对称中轴上高耸的双层环柱式塔楼。塔楼冠镏金球顶。立面底层罗马多立克柱廊和中部屋面矗立九米高的镏金圆顶很突出。外墙面底层部位砌筑花岗石,楼层部位作水泥斩假石。建筑造型雄伟、典雅又别致,内部设施豪华又先进,工程竣工后十分引人注目,1939年香港商人来沪开饭店,租用大楼三至七层房屋,并加建一层作为餐厅,名为“金门饭店”。1950年金门饭店停业,大楼由华东纺织管理局租用为机关大楼。1958年改为专门接待归国侨胞的华侨饭店,设120间客房,还有宴会厅、酒吧间等,建筑内部中心装修。现在又恢复“金门饭店”的老招牌,是一家三星级宾馆。
2、南京西路150号,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原西侨青年会)
民国17年(1928年)美国人菲奇•洛克菲勒等筹款60万两银子,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规划建造一座现代化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联谊大厦--西侨青年会大厦。建筑坐北朝南,造型美观,立面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情调,但是又不繁复。立面竖向和横向均采用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西侨青年会建成后,成为西侨青年们的社会活动中心,各种演讲会、讨论会和社交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美国妇女俱乐部、美国体育联谊会、上海工部局美国连队在这里建立总部,还建立西侨学习华语学校。1950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大楼,上海市文化局曾在此办公。1953年10月,在陈毅市长的关心下,大楼划归上海市体委改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
3、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四行储蓄会大楼(国际饭店)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半个世纪里,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1934年建造,邬达克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现代派风格与装饰艺术派风格。地面22层,地下2层,高83.8米。建筑立面强调垂直线条,15层以上呈阶梯状,曾号称东亚第一楼。是1983年以前上海最高的建筑。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的最高建筑,地居上海市的中心。1950年11月,为统一上海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上海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了测量,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由此,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1997年10月国际饭店内部改造时,特别把顶层中央旗杆处的方位垂直向下定位,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向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
4、南京西路216号,大光明电影院
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占地面积40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90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前部2层,后部4层。建筑立面造型为美国近代式,南立面有大面积长窗与半透明玻璃灯柱组成,后背是竖横交错板片墙面。西侧耸立的长方形玻璃灯柱和大门口乳白色玻璃雨蓬十分别致,晚上通电后灯火通明,数里之外即能望见,成为大光明电影院的标志。大光明电影院自放映之日起,就一直是中国电影界的龙头影院。
5、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上海美术馆)
1933年建造,新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褐色面砖,西北转角处有高八层的攒尖瓦顶钟楼,仿石饰面。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义构图的折衷主义特色,大楼外墙以褐色面砖和石块交织砌筑。西面有贯通二层、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北端是高53.3米的钟楼,上盖坡形楼顶,四面置直径达 3.3米的大钟,气势壮观。室内装修考究,布置设计采用现代俱乐部式样。1951年8月,人民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跑马总会的建筑仍归总会所有,但需交纳土地税。由于解放后仍然不能经营赛马,没有收入,至1954年,已欠下大批地税及人员工资,跑马总会只得表示“愿将一切动产、不动产交大华企业公司,以充债款”。当年5月31日,跑马总会所有建筑物由人民政府接管。现跑马总会大楼作为上海美术馆馆舍。
6、南京西路455号,愚园坊
1931年8月17日下午,邓演达赴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出席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式,国原行动委员会上 海市干部会负责人陈敬斋叛变告密,邓不幸被捕,
6、南京西路934号 ,泰兴大楼
泰兴大楼原名麦特赫斯脱公寓,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1934年建成。公寓沿转角街坊建造,平面呈八字形,主立面朝东偏南。公寓中央部分为十二层,两翼稍低为是层。建筑立面以横线条为主,在女儿墙和底层腰线上也饰细横线条,中央部分突出垂直线条,建筑形式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现在大部分楼面为办公用房,底层为移动通讯公司店铺,楼上还有一部分居民居住。
二十八、北京西路
1、北京西路1320号,
原为雷士德医学院(雷士德[英]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房地产,1926年逝世捐出全部遗产资助上海教育、医疗、慈善事业,建有医、工学院及仁济医院大楼等)。雷士德与德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2年竣工。现代派风格,局部装饰属装饰艺术派。
二十九、威海路
1、威海路412号,民立中学
欧洲城堡式花园住宅。1920-1930年间建造。南立面两侧塔楼原对称,2层中部设券柱外廊,檐部山墙为巴洛克式。北立面有中国江南建筑特色。
三十、铜仁路
1、铜仁路280号
毗连式多层公寓。砖混结构。清水红砖墙,坡屋面。北立面布置四个对称的三角形山墙,窗口饰清水红砖齿形装饰;南立面设间隔凸出的大阳台,前为公共庭院。
2、绿屋(吴同文住宅)
上海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旧宅,吴同文是富商贝润生的女婿,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姑父。吴同文请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给他设计了这栋房子,这是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1938年竣工时邬达克向吴同文保证,即使100年也不会落伍,当时这座绿房子被称作“远东第一豪宅”,有电梯、冷空调、地板供热和锅炉房。在“文革”期间,这座豪宅由上海三轮车工会使用,后又划归上海市规划院,后来规划院在边上建了新大楼,这套花园洋房就成了晒图室。现在被台湾商人顾传晖租下。
四十五、常德路
1、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
原爱林登公寓,张爱玲曾经在那里住过,1939年的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就住在51室;1942年搬进了65室(现在为60室),直至1948年,在她的《公寓生活记趣》中就记录了这段生活,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36年。公寓结合地形建造,平面呈“凹”形,每层三户,公寓原为意大利房产,居住者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张爱玲的公寓的描述:“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离开上海暂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1995年中秋节前夕死于纽约寓所。由于张爱玲名声传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常德公寓寻找张爱玲的家,拍照片拍录像。
三十一、奉贤路
1、奉贤路68弄40-52号、80-92号
花园公寓里弄住宅。砖木结构,1911年建造。行列式排列,清水红砖墙,红瓦坡屋顶。单体正立面为连续券柱式构图,顶层为三角形双山墙,山墙断檐、入口拱券等有卷涡状花饰
三十九、圆明园路
1、圆明园路南苏州河路,新天安堂旧址
是一幢建于1886年的哥特式教堂,外墙红砖砌筑,其高耸的尖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1949年后,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办公楼,内部分成三层,尖塔也不复存在,只剩下残缺的底部。
九十五、虎丘路
1、虎丘路146号,上海市国际贸易会堂(原光陆大戏院)
光陆大戏院位于南苏州路转角处,“老兰心大戏院”旧址的北边(今虎丘路146号)。1925年英商斯文洋行投资,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设计,1928年2 月25日落成。光陆大戏院是光陆大楼的一部分,也是上海第一座将剧场放在大楼内的建筑,是当时设备完善的剧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剧场为汪伪中华电影公司管辖,改名“文化电影院”。抗战胜利后,曾为美军俱乐部。1953年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后,改为曙光剧场,后来改建为专门放映新闻记录片的曙光新闻电影院。现在为上海市国际贸易会堂。
九十六、汉口路
1、汉口路193号,市政工程局等单位(原公共租界工部局)
四十三、淮海中路
1、淮海中路235号(嵩山路69号),原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
解放后成为东风中学校,现在现属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登记名称为卢湾区职业教育中心。法式楼房的建筑风格模糊可见。这个建筑如今并不为人熟知,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对称,清水红砖外墙,各层均有列柱走廊,3层廊柱上有盾形花饰;中间顶部作山墙造型。
2、淮海中路358弄,尚贤坊
尚贤坊位于淮海中路358弄(原霞飞路),石库门里弄住宅,1924年建成。尚贤坊的名称与尚贤堂有关。尚贤堂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李佳白于1897年在北京创立传播基督教文化思想的机构,按英文译意为“中国国际学会”,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李佳白来上海重建尚贤堂,选址在霞飞路北侧,经募捐后建造一座讲学堂和一座举办外语、政治、历史学习的大楼,1927年李佳白逝世后,尚贤堂宣告解散。1921年房地产商利用尚贤堂的名气建造里弄住宅。尚贤坊占地面积为6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180平方米。弄内有3排单开间、双开间联排式住宅,总弄与支弄呈“丰”字形,总弄沿街设过街楼,弄口屋檐水泥压顶,立面饰以巴洛克线条和花饰,尚贤坊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师、作家居多。1927年1月,郁达夫到尚贤坊去探望朋友孙百刚。孙就住在这里,常有文化人去他家聚会,如作家章克标、方光焘等。然而经过这次拜访以后每隔几天郁达夫就要到孙家来,但却不是找朋友聊天,而是来找从杭州来的一位20岁的大家闺秀王映霞。当时王映霞就住在孙家的亭子间里。郁达夫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由此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生生死死的爱情。
3、淮海中路453~457号,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培文公寓)
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位于今淮海中路453~457号,高7层,局部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665平方米,法国赉安洋行设计,1930年建成。建筑立面虽然凹凸较多,顶层檐口很宽,由于与立面凹进墙体相呼应,因此还是协调的。公寓立面中央塔楼也是用横宽线条处理,顶层竖旗杆,也许是建筑师为了改变建筑周边太长容易产生单调感而精心设计的处理手法。后排五层楼房俗称“小培恩公寓”,每层三个单元,户型均为三室户,标准比前排公寓稍低些。公寓原是法国人的产业,抗战后外国业主见中国时局不稳定,纷纷出售房产,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趁机低价收购诺曼底公寓、迦陵大厦和培恩公寓等。解放后在公寓底层开设云裳、霞飞、丽都等十多家时装公司。1956年在这里开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经营妇女用品的专业特色商店--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
2、淮海中路567弄6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1920年)
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始建于民国4年(1915年)8月下旬,民国8年前建成。建筑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住。民国9年(1920年)春,杨明斋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到上海,同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租赁该屋为活动地,并开设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自任社长。8月22日,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陈独秀倡导,俞秀松、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8人在此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同年9月,创办外国语学社为掩护。门口悬挂白底黑字“外国语学社”牌。次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设立团中央机关。4月29日,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没收了纪念劳动节筹备委员会宣传品。后因俞秀松赴俄参加少年共产国际二大,社会主义青年团于5月间暂停活动。华俄通讯社至民国14年8月1日后才关闭。民国10年(1921年),该弄改名为铭德里。1957年,旧址按原貌修复,弄名恢复旧称。1987年进一步修缮。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东西两亭子间分别为俞秀松、杨明斋卧室。杨的卧室又为华俄通讯社办公室,客堂楼为团中央办公室,楼下客堂为外国语学社教室。教室后为厨房和餐室。为进一步发挥团中央机关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3、淮海中路870号,国泰电影院
建于1930年,由旅沪的外商英籍广东人卢根集资筹建,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占地面积为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5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作竖直线条处理,统长窗与深褐色面砖相间隔。转角立面中央竖起阶梯状塔楼。1932年1月落成,名为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初期影片由外商联合电影公司经营,后来由国光联合影业公司管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进入租界,该院被汪伪中华电影联合公司控制。1946年1月才恢复营业。影院在旧上海是闻名海内的高档电影院。1949年上海解放后,影院门口“国泰大戏院”的英文招牌改为中文。 1954年起上海市文化局接管了影院,更名为国泰电影院。1956年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人民电影院,1979年恢复原名。1997年、 1998年票房收入两次突破一千万,近年票房收入仍位居全市前列。
3、淮海中路927弄,霞飞坊
这条建于 1924年的著名弄堂,曾是多少中国文化名人的居住地和聚集场所。淮海坊原名霞飞坊,坐落在淮海中路(原霞飞路)927弄,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占地面积为17333平方米,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霞飞坊属新式里弄,里弄宽阔,取消了石库门,围墙降低到2.5米,改用铸铁大门,天井也缩小了。由于地形狭长,总平面布置采用行列式,特别是将30个单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见的。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仿法国式住宅,安装钢窗。平面上布置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间,厨房内安装煤气。该里弄地段闹中取静,建成后房屋出租率很高,但是三楼平面不设抽水马桶间,与二楼合用,给居民带来不便。
4、淮海中路966号,徐汇区中心医院5号楼(原虹桥疗养院)
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批现代建筑中,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就是上海虹桥疗养院。它由启明建筑事务所的奚福泉设计,建成于1934年。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该建筑设计对肺病治疗所的室内环境及疗养功能的考虑,极为细致周到。全部疗养室朝南布置,并设特大阳台,且从低到高的楼层呈阶梯形层叠,以照顾患者对阳光的需要。分别创建于1934年和1938年的虹桥疗养院和怡和医院,于1958年两院合并为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4、淮海中路1131号,达芬集团总办事处(原席德俊住宅)
席德俊住宅建筑风格属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该宅主人席德俊是旧上海银行世家出身,是汇丰银行第五任(1923~1929)洋买办。主人聘请沪上大有名气的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华俄道胜银行、德国花园总会、德国邮局、毕勋路(今汾阳路)20号等住宅都是倍高洋行的老板海因里希.倍高的杰作。倍高洋行德国建筑师卡尔•倍克设计了淮海中路的这幢住宅。住宅有着陡峭的红瓦屋面,山墙的装饰十分华丽,转角处用塔楼装饰,立面上的敞廊运用木构架,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具有德国新艺术风格的流派--青年风格派的影响。室外楼梯通花园,红瓦陡坡复式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小尖塔,均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特色。这幢花园住宅观其立面自上而下被明显的水平线脚划分为三段。从东立面观看更多地反映住宅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若从其北立面望,则更多地表现出德国的民族风格。建国后,席德俊住宅曾一度作为比利时领事馆馆址,之后住宅归上海音乐学院使用,如今是达芬集团总办事处的所在。
4、淮海中路1273弄,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淮海中路(霞飞路)1273弄,建于1934年。设计者为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花园住宅式公寓,由11幢二层建筑组成。每幢建筑内有两个住户单元,每层一户。这种布局在近代上海花园里弄中并不多见。由于一层一户,因此住户单元面积宽裕,空间宽敞。宽大的起居室前有凹廊式大阳台〈底层则为外廊〉。车库设在底层。建筑造型为西班牙式,有如红色筒瓦、螺旋形柱、铸铁阳台栏杆等典型构件。每幢住宅前有庭院,内植雪松,亦为一大特点。此地原是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于1916年建造的私人花园。当时,园内布置极为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医院。1940年后几经转售变迁,从1950年起,改由当地房管所管理,更名为新康花园。因为房屋质量高,一些外侨也在此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来此举行婚礼。大画家颜文梁也曾住过这里。著名艺术家赵丹和袁雪芬等的家就在新康花园。牌圣俱乐部成员雯雯就住在这里,哈哈。
6、淮海中路1285号:上方花园(原沙发花园,1939年)
西班牙花园里弄住宅,原名沙发花园,系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人花园,与新康花园相连。花园格式,有草坪、喷水池等,景色类似复兴公园。1939年,浙江兴业银行购得此园地后,新建70幢三层高的花园里弄住宅,由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设计,仍名沙发花园。园内住宅类别较多,有独立式、两户联立式、多户联立式等。建筑形体活泼多样,大多是西班牙式建筑,砖木结构,栅门、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室内宽敞明亮,硬木打蜡地板,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另也有少量现代式,为老上海中产阶层的理想家园。五十年代改名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由我国著名出版家、该弄居民张元济题名书写。张元济虽然是声名赫赫的文化名人,能够住入这样的住宅还是借了儿子张树年的光,原来张树年就在建造上方花园的浙江兴业银行供职。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故居就坐落在上方花园住宅区,为淮海中路1285弄16号。
7、淮海中路1301号,原福煦巡捕房家属楼
这个小高层现在是民居,楼下沿街面是一家日本味道蛮浓的婚纱店。与百富勤大厦(淮海中路1325号)毗邻,当年的地皮上是福煦巡捕房,后来的上海市警察保安部队常熟路分局,解放了,很长时间是徐汇区公安分局。
2、淮海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徐汇艺术馆)
该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栋典型的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当时由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发起、实业家叶鸿英先生捐资建造。1933年6月该建筑改名为鸿英图书馆,1938年试行开放,194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作为其收藏特色,并“尽量搜集关于近代史及其史料”。该馆藏书15万册,其中3777册181.3万件是建国前日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成为当时东南第一文史局。由于历史上多次改造,原建筑受到很大程度的坏损。2005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进行修缮,恢复其本来面目并改建成为沪上首家区属公益性艺术展示馆。
5、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原盛宣怀住宅)
建于1900年,当时这里叫宝昌路,附近房屋很少,多是农田。此房为一德国商人所建,整幢房子豪华气派,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 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大门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墙上贴花绸纸。宽大的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假山等景观。1916年盛宣怀在沪病死,他儿子盛重颐继承了这幢房子。到 1929年,国民政府下令,谓盛宣怀任官职时,有侵吞公款之行为,决定没收其遗产,并收回已由他儿子居住的这套花园洋房。从此该房先后又成了蒋介石的干将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抗战胜利后,盛重颐通过一系列活动,又收回了此房,不久因生意失败,将房子卖给了荣德生家庭,解放后归国家使用。抗战中此房还曾被日本人占用过,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上海新村。这幢花园洋房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进出出的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头面人物,也是一百年来上海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
5、淮海中路1610弄,逸邨
上个世纪40年代建造的8幢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对称排列,大门紧挨着车辆川流不息的淮海中路,面前正对高楼耸立的上海市图书馆,西南方向是宋庆龄故居,隔着一条马路背倚大名鼎鼎的丁香花园。逸邨安静地被“豪门”包围。入口处的右侧墙壁上“逸邨”二字红而鲜亮,花园内古董级别的名贵香樟、黄杨、龙柏和广玉兰错落有致,风靡旧上海的西班牙式装饰设计考究精致。虽“贵”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逸邨4号今年仍惨遭拆除。叫人心痛到发楞。当事人被责令“恢复其原状”,并被开出 210万元的巨额罚单。殊不知,逸邨别墅的历史人文甚至已让它飙升到了单幢数百万美金的天价。当年来沪打老虎的蒋经国携俄罗斯妻子蒋方良、子女孝文和孝章曾住进逸邨2号。逸邨7号是国民党中统负责人徐恩曾的住宅。
4、淮海中路1634号,上海科技信息中心(原何应钦旧居)
1930年建造,原为何应钦的故居,这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平房,四坡顶的屋面,红色的平瓦,白粉墙面,木结构的窗框,普通杉木门樘。环建筑的西南侧有敞廊,方柱支撑。室内南北两部分有错层,北部底层局部架空,较有特色。屋内装饰很简洁,普通企口地板,白色墙壁,四周一圈画镜线,顶上用花线接成的白炽灯泡。抗战胜利后,何应钦担任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他来上海时,就居住在这幢楼里。前面两间是办公室、客厅,后面是卧室,另一侧是餐厅,厨房搭在辆助用房处。现为上海科技信息中心,外貌依旧。
6、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1948年——1981年)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1843号,靠近武康路,斜对面即是武康大楼,门口有卫兵把守,从外面望进去,绿色的大块草坪掩映着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仿佛是深海里的一艘巨轮。据说这是1920年德国船王鲍尔为自己设计的私人别墅,此后几易其主:先是归于德籍医生菲尔西,此后又被他抵押给银行,后来被上海银行公会会长、著名金融专家朱博泉先生斥资买下,最后又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成为中央信托局的招待所,蒋纬国也曾在此居住。之后,由于宋庆龄女士把香山路的寓所用作开辟“国父纪念馆”、宋家老宅的房子又开办了幼儿园,她在上海便居无定所,蒋介石于公于私都觉得说不过去,便令其子蒋纬国搬出,此宅亦在1948 年迎来它的新主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
7、淮海中路2068号,登云公寓
矗立在华山路淮海中路口的登云公寓仍然非常显眼。这幢外墙以深棕色耐火砖砌成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它九层楼高,解放前叫又斯登公寓。一直到80年代初,登云公寓号称沪西(长宁、静安、普陀)第一高楼,曾雄视沪西近80年。
九十三、淮海东路
1、淮海东路70号,光明中学(原中法学校)
中法学校最初为“法文书馆”,是法公董局设立以教授华人法语为主的一所学校。该学校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校址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63 号)。1923年,在现址兴建教学楼,这幢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大楼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25平方米,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山”字形内廊式平面布局。建筑外墙为清水黄砖墙,白石灰勾缝。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分层装饰白色腰线,庄重简洁。女儿墙有一行花饰,建筑为新艺术派与罗马风格混合的折衷主义式。1946年改名为“中法中学”。学生毕业后可在法商洋行等谋职,优秀学生派赴法国深造。学校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华人子女入洋学堂读书。该校设施中最具特色的是在总务室的法国母钟控制每一教室的子钟,在当时堪称一绝。1951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光明中学”。在教学楼的正面上方有一块镶嵌金光闪烁的“光明中学”四字的横额。1952年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命名为区重点中学。现在的校门已从原来的西藏南路179 号移至淮海东路70号。
四十、岳阳路
1、岳阳路145号,上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原宋子文旧居)
宋子文在上海有两幢旧居,另一幢是现东平路11号。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具有对称、庄重的形体,都注重装饰,用石材贴面……这些都是法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这两幢楼都坐北朝南,三层,砖混结构。屋顶红瓦覆盖,都有两个坡度,上段平缓,下段较陡,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做成所谓“老虎窗”,立面显得既庄实又不呆板。宋子文在岳阳路的寓所解放后一直由上海市委机关管理,“文革”中,林彪、江青先后在此居住过,后为上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2、岳阳路261号,住宅
2、岳阳路319号11号楼,原法国领事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建于1928年,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由法商远东土地信托公司投资建造,整体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
院内有二幢建筑。解放前,其中一幢是法国领事馆,另一幢是法国领事的官邸。1956年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在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等都曾来此参观访问。如今,这二幢建筑都已按原貌修复。
四十一、平江路
1、平江路48号,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上海市特别市政府)
原为上海道尹公署,1927年5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国民党元老黄郛为上海特别市市长。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正式组建成立,选定交通路(今平江路 48号)沪海道尹公署旧址为市政府办公楼;是日,黄郛在公署礼堂举行市长就职典礼,蒋介石亲临发表“训词”,强调上海对国民党政权统治的重要性,称上海特别市为“东亚第一特别市”。现在是信产部第一研究所。这是一栋漂亮的两层小红楼,整栋建筑用我们所熟悉的红色墙砖砌成,就是这朴素的红色,使整个房屋充满了耀眼魅力。而这栋房子在设计上最有意思的是连接主楼和附楼的工字型天台。让方方正正的房子有了蜿蜒曲折的感觉。站在二楼的天台向上仰望,一道道红色的防火墙在篮天上勾勒出明快的弧线,真的是美极了。在总体西式的建筑两端,造型独特的封火山墙高出屋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曲线显得优美。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将市政府由平江路迁往江湾新大楼办公。平江路48号楼房后又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 月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此处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解放后,房屋收为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医科大学幼儿园,辅楼为医科大学教工职工宿舍所在。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房屋置换后将楼房作为办公所在地。
一O三、东湖路
1、东湖路70号,东湖宾馆(原杜月笙旧居)
当年,杜月笙在上海有两所公馆,一所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另一所在杜美路(今东湖路70号)。华格臬路公馆据说是黄金荣送给杜月笙的,那是一幢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二楼给原配夫人沈月英居住。她未生儿育女,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杜维屏(小名林宝),因为领养他后,事业发达,杜月笙因此对林宝视若己出、宠爱有加。后面西式楼房,底层作为办公室,帐房间和大菜间等,二楼给第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第三夫人孙佩豪居住。杜月笙的前三个夫人都是苏州人,他的第四夫人姚玉兰是北京人。杜月笙娶她时遭到陈帼英和孙佩豪两位夫人的联合反对,后来陈帼英私下与杜达成协议,同意杜娶姚。于是杜在辣斐坊(今复兴中路复兴坊)租房和姚成婚。这件事被孙佩豪知道后,一气之下,就带了两个儿子和佣人离开杜家前往美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杜月笙在东湖路的新公馆是金廷荪承包航空奖券获取暴利,花了三十多万美元建造并奉献给他的。这幢富丽堂皇的花园式住宅主楼有5层高,呈对称布局,立面构图严谨;通过凸窗、凹阳台的处理,加上建筑顶部的退台做法,使得主楼产生了虚实变化,尤其是非常注意细部,窗台、栏杆、檐口等处有装饰带,看起来比较精美。这幢新公馆还带有明显的艺术装饰风格,属于新建筑运动的产物。这类建筑特点是:功能与经济因素渐起主导作用,繁杂的复古样式已经大为减少,代之以重点部位的纹样装饰。在檐口、门窗等处常有装饰带。纹样多以几何或自然花纹草为主。这些附加的装饰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逐步被舍弃。这装公馆建成后一直空关着,正当杜月笙准备搬进新公馆居住时,恰逢“八·一三”战争爆发,所以这幢新公馆杜月笙一天也没有住过。在敌伪时期,吴绍澍曾在此小住。抗战胜利后,这幢房屋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这幢房屋以六十万美元卖给美国新闻处,直至后来用作美国领事馆,他自己住到茂名路的华懋公寓去了。现在,杜月笙东湖路的寓所被改为东湖宾馆。
十、永嘉路
1、永嘉路389号,孔祥熙旧居
孔祥熙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多伦路、东平路和虹桥路。这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由北边入口,一进门是喷水池,绕过水池是大客厅,厅内楼梯是呈S形逐级向上。高级木材制作的扶手上雕刻着华丽的花纹,每层楼上铺设柔软的织花地毯。上楼后先进入布置有中国传统名画的会客厅,旁边是卧室,附近有书房。
2、永嘉路571号,一幢建于1931年的法式老建筑。
四十四、东平路
1、东平路1号,席德懿私宅
席德懿时任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我曾经在这幢洋房里工作了几个月。当时是一家台湾电脑公司租用了这整幢楼。
2、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7号楼(原孔祥熙旧居)
孔在上海至少有四处豪宅,分别位于现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现永嘉路389号,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东平路(旧称贾尔业爱路)9号住宅为德国式建筑风格,座北朝南假三层混合结构建筑。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砌成突角隅石状。南立面有门廊,高出地面四级台阶,花瓶式栏杆,拱形券门,线条显得简洁流畅。门廊顶为二楼大阳台。现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办公楼(七号楼)。
3、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9号楼(原蒋介石官邸,爱庐)
当年作为宋美龄陪嫁物的法式建筑爱庐,这所名叫“爱庐”的小别墅,是宋氏兄弟送给宋美龄的陪嫁,蒋介石为其提名“爱庐”两字,还镌刻在花园的太湖石上。这座“爱庐”与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成三足鼎立之势。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练琴房。这是一栋有灵气的楼,像孩提时代以积木搭造的童话。它的外表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风格,墙面绕着随季节变幻色彩的蔓藤,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各色鹅卵石,屋面为孟沙坡面式的,铺着红色的平板瓦,干净洗练而不落俗套。门窗采用弧拱及圆拱圈,立面腰线纵横鲜明。清水勾缝砖墙,缝道整齐,1920年代的上海就流行这样的外粉刷工艺,在和谐从容的色彩之间,优雅的弧拱廊柱灵活地标示出曲线感。蒋介石把庐山观音桥的轱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子湖的别墅称为 “澄庐”,而这里的花园洋房却称为“爱庐”,可见他对此处住所的一片深情。现在“爱庐”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学用楼,改名为上音附中的“九号楼”。
4、东平路11号,SHASA餐厅(原宋子文私宅)
宋子文当年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之最爱。一处在岳阳路145号,另一处在东平路11号,建造于1928 年。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黎明、王菲主演的电影《大城小事》,就是在东平路11号取景拍摄。这所具有浓郁贵族化气质的豪宅,经过精心装饰后已改造成一家餐厅SHASA。
四十
四十七、汾阳路(徐汇区)
1、汾阳路45号,海关副总税务司住宅(上海海关专科学校)
1932—1933年建造,协澄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地中海式花园住宅,白墙红瓦,正立面入口为券柱敞廊,窗间装饰螺旋形柱。这就是沪上挺有名气的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是海关为总税务司建的官邸。由于担任总税务司职的都是洋人,这座官邸居然都由外国人占用。到抗日战争时期,丁贵堂开始在总税务司任副职,才住入这幢洋房。住宅属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高二层,假三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对称布局。主楼底层有三个连续的拱形券门形成门廊,门及窗樘内竖立西班牙螺旋形柱作为外廊柱。券门上、屋檐下、窗周围均有精巧纤细的水泥沙浆雕饰。二层前有宽敞的阳台,阳台上及楼梯边用花铁栅栏杆。三层为阁楼,有老虎窗。室内装修十分讲究,冬天有壁炉生火,宅前有一对石象守护。这幢别致的房屋是当时沪上大名鼎鼎的奥匈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新中国成立后,丁贵堂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举家迁至北京,原宅改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至今。
2、汾阳路79号,海上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建于1905年,原为法国公董局总董住宅,解放后曾一度作陈毅市长临时住所。三层混合结构,为法国盛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平面与立面均为轴线对称,南立面设双抱露天白色大理石大阶梯,有“海上小白宫”之称, 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3、汾阳路150号,“白公馆”
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海上。解放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幢花园洋房,曾先后作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的院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越剧院迁往淮海中路,这儿成了越剧院与梅龙镇酒家合办的越友酒家。越友酒家的开头几年生意挺好,可是没几年,生意就淡下去了,只得把宅院旁边的越剧院练功房租给台湾宝莱纳餐饮有限公司开设德国啤酒餐厅。后来,越友酒家的生意更清淡了,而德国啤酒西餐厅却越来越“火”。一到夜间,灯红酒绿,鼓乐铿锵,菲律宾乐团的热情演出,把三层楼面的近千名食客们鼓动得心脏摇荡……最后,宝莱纳把越友酒家也“吃”掉了。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宝莱纳的“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
4、和平官邸
藏身在深深的弄堂里。走进去,先是两幢老洋房民居,门口悬挂着 “李徐”木头信箱,很有上海特色。然后院子里豁然开朗,和平官邸的红色洋楼伫立在茂盛绿荫之中。这老洋房在过去的岁月里,可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据说,最早曾是戴笠的私人官邸,解放后林立果住在这里。直到和平官邸进驻之前,老洋房竟然一直空置着,到处是蛛网尘埃。老上海精致古典的贵族建筑里记录着的发迹与传奇,洋房人家讲究的吃喝玩乐,博采众长……也都在尘埃飞扬中沉寂一地。
八十一、建国西路
1、建国西路365弄,福履新村(香港船王董浩云住宅)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365弄5号,建于三十年代初,为已故香港船王董浩云当年在上海的一处私宅。这是一座简化的西班牙式风格的独立住宅。红色西班牙筒瓦,水泥拉毛粉刷,墙面无多余装饰。阳台铁制栏杆与室内木制楼梯栏杆亦具有西班牙特色。建筑主要部分为平屋顶,结合局部坡屋顶,并利用平面的凹凸以及阳台、露台、门窗等形成基本形象。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即于1935年9月出生于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1949年才随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住宅为西班牙建筑风格。
2、建国西路388号,陈氏住宅
2、建国西路500—506弄,“懿园”
1941年由中国农民银行投资建造,六十一幢居民住宅。新式里弄,总占地1.53公顷。弄内共有57个单元,都是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总弄宽6米,支弄宽4.5米,便于汽车通行。建筑外观主要为西班牙式风格。外墙均采用水泥拉毛粉刷,屋顶采用红色西班牙式筒瓦,窗间采用具有浓郁西班牙特点的螺旋形柱。总弄两边围墙每隔一定距离有绿化小品装饰,是懿园一大景观特色。
五十七、复兴中路
1、复兴中路517号,民宅(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先生在上海时住在上海通志馆内。这座宅院1926年建成,原是冯玉祥的府邸,柳亚子向其典租了这幢楼房。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法国式花园别墅,红瓦顶黄色墙面,黑漆大门。柳亚子故居南向,原为西式庭院格局,现仍林木葱翠,绿草如茵。当客人走过围墙进入黑漆大门后,可从屋外露天石阶拾级而上至二楼客厅,或由内屋阶梯步入二楼客厅。客厅西侧坐南面北陈列着一长排很高的书橱,里面所藏从辛亥革命前夕起直至30年代的各类刊物。三楼的左窗口里面就是柳公的工作室。建国后的1950年冬,柳亚子先生从北京返回上海,小住半月,处理了在沪故居的一切事务。此后,柳亚子长期寓居北京,于1958年逝世。柳亚子先生在沪旧居现已改为民宅,有多家住户居住其中。但屋前草坪花木仍枝繁叶茂,一如当年。
2、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何香凝旧居)
复兴坊是中法教育基金会会址.是由一群当时法租界内的著名的新式里弄住宅组成,建造于1928年,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名至今.现在位于复兴中路553弄.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何香凝的住宅位于复兴坊8号.2001年,复兴坊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何香凝旧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复兴中路1195号,上海理工大学复兴校区(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定名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1958年,改名为“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 1983年,恢复大专建制,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主要老建筑有:图书馆(1908年-1916年建造的德国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这是一栋“凹”型的三层楼,是上海唯一一栋普鲁士风格的建筑。由于交由学校使用,所以保存较好。在这所房子里面我发现了用来关闭走廊窗户的铜制插销,插销由上至下约两米长,中间有个象老式水龙头的把手,把手一旋则可以把插销插上,再旋则可以开启插销,这也许是我看到过最长的插销了)、德文科讲堂(建于1909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德文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法国院长住宅)、医预科讲堂(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中国台众蚕桑改良会办公场所)、第二宿舍(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二宿舍,中法国力工学院和“国立高机”时期为教职工宿舍,现为男、女生宿舍)、第三宿舍(建于1914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三宿舍,现为男生宿舍)、第四宿舍(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由上海绅商捐助建造。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四宿舍,中法国立学院时期为学生宿舍,称为“A舍”,现为女生宿舍)
2、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公寓
1924 年建造的,现在为徐汇区房地产规划局。原为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又称花旗公寓。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高四层,沿街主立面采用左右对称构图,横五段纵三段划分,并使用曲面,具有巴洛克特征。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筑正立面底层主入口开敞门廊是立面处理重点,使用简化的科林斯柱式,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门廊上方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强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现公寓底层由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二层以上大部分为居民住宅。这是一座巴洛克式样的房子,以前每当路过这栋楼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多看它几眼,总觉得他是一栋有历史和有故事的建筑。虽然这栋建筑保存不善,特别是部分地方被乱搭建的房屋而破坏了他原有的结构,不过从他巴洛克风格的柱子以及柱子上精细的花纹装饰上来看,依然能看出他的优雅而华贵。
3、复兴中路1363弄,克莱门公寓(Clements Apartments)
建于1929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由比利时人克莱门建造。当年他看到上海的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于是建造此房供包月出租。因使用特殊,所以房屋构造特别,每一套房间卧室、卫生间齐全,但没有厨房,南面两楼中间有一个公共餐厅,后来餐厅曾改为饭店、书场等。随着居民纷纷迁入,内部结构已经面目全非。
五十八、复兴西路
1、复兴西路34号,原1931年会乐精舍
建于1931 年。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点式高层建筑。建筑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屋顶部分中部高起,向两边层层跌落的外形使之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为素混凝土,立面中部竖线条及凸出的半圆形阳台为暗红色粉刷,其余部分为粉刷,极少装饰,只在山墙顶部及南侧有简洁重复线条装饰。建筑室内装饰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2、复兴西路44弄2号,蓝妮
3、复兴西路162号,原修道院公寓
1930年建造,是英国密丰绒线老板的居所,现在是湖南路街道办事处,这是一栋西班牙式的小楼,鹅黄色的小楼保留着当年的西班牙式的栅栏和绿色的镶嵌装饰。原本以为这栋房子是修道院修士的居所,听讲解员介绍才知道,这栋房子跟修道院毫无关系,只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翻译成了修道院公寓。
4、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
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建于193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是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住宅现由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使用。1981年 12月,市房地局所属住宅建筑研究室改为上海市房屋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所;1994年8月改为上海市房屋科学研究院;1995年2月更名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1999年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访问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并在此召开座谈会。
5、复兴西路199号,有利银行大班住宅
6、复兴西路246号,住宅
六十四、绍兴路
1、绍兴路5号,上海新闻出版局(前朱季琳住宅)
这是一幢淡黄色的,略带弧形的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V形布置。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楼梯平台向外挑出部分是休息室。建筑立面朴实无华,仅在檐口入设西班牙建筑常用的连续拱卷花纹。解放以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这幢楼里厅很多,除了教堂大厅外,有大小十几个客厅、餐厅、动厅,并有自己的爵士乐队。每到周末,这里分外热闹。解放后,朱家上下几十人如星云流散,这幢房子便由国家接管。
2、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院
昆院里面的舞台就叫兰馨舞台,兰花幽雅的气息把绍兴路的文化气息熏得更为浓郁了。周末,兰馨舞台常常会举办热爱昆剧的票友准票友的聚会,一些时尚的年轻白领迷醉在古老而典雅的昆腔中,让自己心底的浮一点点远去。昆剧团门口开了一家名为“新吉诃德”的餐厅,文绉绉的名字透着书香,让人想起中世纪的西班牙骑士,可它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餐馆。剧院对面的小洋楼,有一个玲珑的玫瑰阳台。据说当年关锦鹏《红玫瑰和白玫瑰》时,很想让陈冲演的娇蕊在这个阳台上梳头的,可是玫瑰阳台的主人始终没有答应,为此,这位大导演还纳闷了很久。他不知道,这里的人不习惯自己的清静被破,何况,这个“梳头”的镜头多少还带点诡异呢。
2、绍兴路18号,金谷村
建于1930年,里面有6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住宅。其折腰式的大坡顶设计颇具异国风情。金谷村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而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99幢。以前这里曾是旧时俄国人和犹太人的聚居地,温情的上海毕竟断不了他们的乡愁,国家的局势不再苛刻他们时,便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现在这里据说住了不少演员导演文化名流。著名编导桑弧就曾经住在里面。
3、绍兴路27号-杜月笙四姨太住所
这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曾经是“海上闻人”杜月笙送给他四姨太的私人住所。洋房虽经历风雨洗礼,那般恢宏气势、万千风情却丝毫没有削弱,目前老洋房做的是独一无二的公馆菜,没有宫廷御宴的排场,也没有西洋菜肴的浮华,充满了家庭菜肴的温馨实在,却也不似街头小食的寒酸,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精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洋房里的私房菜。
2、绍兴路54号,上海人民出版社(杜月笙母亲住宅)
出版社的庭里,坐落着一幢混合式的三层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转角式布置,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类似于今天的阳光屋。主入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进入大厅,惊叹于它的高大空旷。由大厅北门进入底层走廊,可见所有房间均围绕走廊布局,底层东北侧的室内主楼梯通向二层,扶手的雕古色古香。二层中间围以一个长方形空间,四周有四根水磨石立柱,柱头带有爱奥尼克卷涡,所有房间以这个长方形空间为轴心,四面环绕布置,三层布局与二相同。整幢建筑既有佛教大殿的气势,也有楼、堂、馆、所的热闹,更有居家的亲切感,据说是有人为报恩于杜月笙的母亲,建造了这幢中西混合式的花园住宅,让老太太在此吃斋念佛,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