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角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08:30
2006年11月11日五角场行


大上海计划,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计划,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计划中划定上海东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余亩的土地为新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并建造上海市政府大厦等一些基础设施。此划定区域位于今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五角场镇、五角场街道及新江湾城街道辖区内。
计划通过后政府便逐步予以实施。其间因日本侵入而被迫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不过日军对此计划“情有独钟”,1938年10月新制订的《上海大都市计划》也正是以《大上海计划》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亲日内容。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国民政府重新接管后未能接续计划,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修缮。1945年,成立了以大上海计划中划定的区域作为新市区,这一象征性的计划产物一直延续至1952年被兼并成江湾区。
910路南浦大桥公交枢纽站
南浦大桥 - 中山南路多稼路 - 中山南路董家渡路 - 中山南路复兴东路 - 中山东二路东门路(十六铺) - 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路 - 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 - 吴淞路海宁路 - 四平路溧阳路 - 四平路临平北路 - 四平路新港路(邮电新村) - 四平路大连路 - 四平路赤峰路(巴士一汽) - 四平路彰武路(同济大学) - 四平路国泰路 - 四平路国权路 - 四平路国定路 - 四平路五角场 - 淞沪路五角场 - 淞沪路政立路 - 市光路政府路 - 市光路民府路 - 国和路民府路 - 国和路民庆路 - 宁城路国和路 - 民京路世界路 - 中原路开鲁路 - 殷行路中原路 - 世界路(新江湾城)

910路车内看和平饭店南北楼

上海大厦

从吴淞路进入四平路。上海经济连锁酒店"莫泰Motel 168"。上海市内有20店铺。
吴淞路是市虹口区南部的一条街道。南北走向,南起北苏州路口上海大厦接吴淞路闸桥,北至虬江路。长1412米,宽9米到28米。吴淞路修筑于1856年,为上海工部局填浜筑路,是虹口美租界最早开辟的马路之一。1863年工部局正式定名。清末,在塘沽路口建成三角地菜场。随后两侧陆续建成石库门里弄住宅。武昌路附近曾是广东移民聚居区。塘沽路到海宁路一带曾是日本侨民集中居住区,开设众多日商店铺。1930年代在南端建成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吴淞路560号为虹口救火会旧址(今虹口消防中队)。
四平路是跨虹口区、杨浦区的一条交通干道,西南-东北走向,西南接吴淞路,东北至五角场。全长4970米,宽34米到37米。四平路修筑于1930至1932年,因其连接闸北市区与引翔乡,最初名翔闸路。尚未完成时,在1931年以辛亥革命时期上海都督陈其美定名为其美路,成为通往江湾新市区的主要干道之一。日本占领时期改名为松进通、维新路,1945年复称其美路,1950年以吉林四平改今名。日本占领时期,在四平路北端设立恒产株式会社(今南京政治学院院办)。抗战结束以后,同济大学从四川迁回上海,但没有回到吴淞校址,而是迁入该路一所日本学校,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四平路相交的道路主要有∶海伦路、溧阳路、临平北路、曲阳路、大连路、赤峰路、彰武路、中山北二路、国权路、国顺路、国定路等。上海轨道交通八号线在四平路、大连路口设有四平路站。建設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十号线沿四平路由北向南將分别设有五角场、国权路、同济大学、四平路、邮电新村及海伦路等站点。
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交汇处的五角场。2、3年后这里将变成上海第二个"徐家汇"吧。

于其说地下道四通八达,不如说是地下广场更为准确。

高架道路防音壁的右方有徐家汇的太平洋百…不对!是大西洋百货。
翔殷路1128号大西洋百货、五角场为数不多没被拆掉的店。价格也是几个商店最适中的,只是东西还是比较少的

徐家汇也有的东方商厦,大兴土木中

地下广场翔殷路出口
翔殷路是杨浦区北部的一条干道,也是中环线一部份,东西走向。东起军工路,西至五角场。全长2975米,宽19米到36米。翔殷路的交汇道路有国和路、中原路、军工路等。该路修筑于1922年,因跨引翔、殷行两区而得名。当时该路包括五角场以西的今邯郸路,总长达到5630米,宽7米到25米。1929年,上海市政府通过《大上海计划》,选择此处为市中心区,根据计划,1931年到1932年,配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江湾召开,陆续开辟通往上海公共租界的黄兴路和其美路,连同淞沪路,形成五角场环岛。上海市政府又在其东端修筑虬江码头,193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39年日本占领军将其改名为明治通。1941年改名共存路、共荣路。1946年恢复翔殷路原名。1947年西段以美国空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改名为魏德迈路(Wedemeyer Road),1950年又改名为邯郸路。2002年7月,翔殷路拓宽至36米。2007年,上海轨道交通八号线开通,在翔殷路、中原路口设有翔殷路站。第二军医大学位于翔殷路800号。
翔殷路、国库路口。

从翔殷路经国和路进入政通道。域广港深前景阔,政通道畅鸿运归。

政通路上案内板
现在的上海五角场正大兴土木,热火朝天,计划建成一座高级现代商业城。可很少有人还知道“江湾五角场”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1927年,新建立的国民政府想要抓住上海这条中国的命脉,开发江湾,建设“大上海”,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二首都”(经济首都)。“大上海”的“市中心区域”并不在江湾旧镇的中心,它的中心设在江湾区的东部,靠近黄浦江的7000亩规划区内,后来称此为“江湾五角场”。
江湾五角场的规划,是由美国规划专家和中国设计师一起制订的,比较科学和先进。如“五角场”,是五条马路形成的放射广场,它用三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两条马路∶翔殷路、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在五条放射主道之间,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如同蜘蛛网一样,结成密度平均的中心道路网络。它不像——般的城市道路垂直平行分布,成“棋盘状”。广场联结的“蛛网状”社区,其好处是马路的分割比较细致,更多的房子可以临街,容易销售。

从政通路进黑山路

同济中学
同济中学前身系德籍宝隆医学博土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德文科。1917年由华人接办。1924年5月,改为"同济医工大学附属中学"。 1927年8月,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6月,附中与同济大学脱离附属关系,改由上海市教育局领导,定名为"上海市同济中学"至今。 1959年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之一。文革后,恢复重点中学时,被定为宝山县重点中学。1985年转为杨浦区重点中学。
几十年来,校址多次搬迁。1907年创办之始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09年迁至法华路。1917年迁至吴淞。抗战期间,学校内迁,六度易址,于1940年迁至四川南溪李庄。1946年复员回沪后又多次迁移,于1949年6月迁至黑山路至今。
从黑山路进政立路

从政立路进恒仁路。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博物馆

从恒仁路进长海路。

上海体育学
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11月8日,原名华东体育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春在中国最早开设的体育专修科。1952年11月,南京大学体育系合并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组建华东体育学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1956年2月改称上海体育学院;2002年10月,上海运动技术学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并入,组建为新的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现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目前拥有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足球、体操、重竞技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旧上海特别市府大楼(今上海体育学院内)。
杨浦区是一块上海“新贵”们很少涉足的“贫瘠”之地,区内东南部的沿黄浦江地区是昔日中国工业的荣耀之地,而北部江湾一带则曾经有过一个经过周密规划的大上海新城的“市中心区”,而后它又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建成于1933年的旧市政府大楼,为中国清代宫殿式样。建筑底层基座以石望柱围栏,大台阶直达二层门厅大平台,台阶中央系石雕御道,绿色的琉璃瓦顶盖,顶下有拱眼窗夹层,中国梁柱式结构主体的立面,采用彩釉花型装饰。大楼共四层,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楼前是可容纳10万人集会的市政广场。建筑坐北向南是中山纪念堂,中央竖立着当时著名雕塑家江小鹏创作的孙中山铜像。这一张扬民族风格的建筑虽然也一定程度吸取了希腊市政广场的布局,但大厦的本身基本以复古为宗旨。与当时租界的建筑迥然不同,使当时被列强逼仄一隅的华界大大扬眉吐气了一番。大厦落成当日,全市放假一天,有10余万中外人士汇聚广场参加庆典。时任市长吴铁城发表演说时,空中有九架飞机助威,做航空表演,声振海内外。曾经名噪一时的“千人新生活集体婚礼”就是在市政府大楼门前举行。
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共占地8928平方米,在《大上海计划》中居于三民路、五权路、世界路、大同路四条干路的交汇处。大厦高四层,入口处在第一层,十字形穿堂,有前后东西四门,宽大扶梯两处和电梯两座,直达四楼。底楼有设传达室、保险库、接待室、食堂和厨房;二楼为大礼堂、图书室、会议室;三楼中部为市长和高级职员办公室,两侧为各科室办公室;四楼为公役休息处、储藏室、档案室和电话总机房。大楼各室装有防暑扇119只,御寒用的热水管道逾9千平方米,保证了当户外温度为0度时,室内可达22度。各楼还均设厕所、盥洗间与消防设备。
议政厅旧景


市政广场


从旧市政大厦向西而行

向西门而去,回首一张

西门向西伸出的是清源环路,横在西门前的,南北走向的为恒仁路

清源环路542弄体院小区 二手房,2室1厅1卫,总房价69万

三门路1号政府路菜市场


从三门路进国光路、政治路口

国光路继而向南、政府路口

政立路
从政立路过淞户路去"哈尔滨风味小吃" 。好象从那里飘来地三鲜、大拉皮、小鸡炖蘑菇的东北菜香。

上海江湾体育中心,原名上海市运动场或江湾体育场,曾有着“远东第一体育场”之称。位于淞沪路245号。1935年8月底竣工,体育场东西两侧设有司令台,由人造白玉筑成,高20米,其左右顶巅置古铜色大鼎各一尊,十分壮观。球场历尽70余年间多次大小修复和改建,现可容纳40,000人。
出江湾体育中心,回政立路、过淞沪路,回首一张江湾体育中心。
作为国民政府发展上海的《大上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运动场于1934年8月正式开工,1935年8月底正式竣工,随后于10月10日在体育场内举行了民国第六次全国运动会。1936年上海市长吴铁城在体育场创办了“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1936年《上海市年鉴》中曾这样描述:“江湾体育场建筑之伟大、范围之广袤,其于体育场之地位,目下远东殆无与匹”。江湾体育场是当时民国政府推出的“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该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建设近代上海(不包括租界)的城市规划,选定以江湾南部今五角场地区为中心,由政治区、交通设施、外围工业住宅区和道路系统四大建设项目组成。遗留在杨浦区的旧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市体育场(江湾体育场)、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博物馆、旧上海市市立医院5处建筑都是“大上海计划”的组成部分。“大上海计划”目的是为了与上海市内的列强租界相抗衡,凸显民国政府的统治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上海计划”被迫停止。
1937年到1945年日军占领期间,体育场作为日军军火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体育场,但仍用作军火库和兵营。1946年4月,军火库发生爆炸,田径场大部分看台被炸裂,震塌,其他建筑物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
1954年全面修复 江湾体育中心建筑组群庄严宏伟,主要墙体采用红砖砌筑,只在入口部分加以装饰,建筑各部分比例恰当,典雅大方,民族形式鲜明,颇为建筑界所赞扬。国共内战结束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全面修复,修复设计由华东建筑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于1954年8月竣工。
2006年改建:两年多耗资亿元进行的修复,古稀之年的江湾体育场恢复了当年“东亚之最”的宏伟气势。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江湾体育场主体建筑———运动场、体育馆和室内游泳池重现初时光彩。与众多知名学府为邻的江湾体育场已更名为“江湾体育中心”,并成为占地84公顷的杨浦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核心部分。这个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复改建后变身为国内第一个体育休闲中心。
占地约15公顷的江湾体育场西大门前,已挖建了地沉式广场,更加显现了这座历史建筑雄伟的视觉效果。经过“整容”,运动场、游泳池、体育馆三大场馆的外墙展现出当初建成时的风采。工程技术人员对风化程度深的墙砖施行“外科手术”,予以更换,对浅度风化的墙砖做了“面膜护理”,所有的表墙都展现出当初建成时的风采。
在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完成后,江湾体育场已进入了提升功能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将改变原来单一竞技体育功能,导入更富活力和人情味的休闲体育,使其成为一个有各类休闲体育设施的“江湾体育中心”,创造一个运动型的时尚休闲空间。据悉,江湾体育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的首个活动将在近期举行。开放式的江湾体育中心建成后,能进行几十项体育活动。新改建的体育场已于2006年12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

政立路、东北料理屋政立路北大荒人

政立路499号(近国定路)哈尔滨风味小吃
老板娘就是“地道”的东北人,伙计都热情好客。菜的数量相对南方来说都是比较大份的。锅包肉、酸菜粉、猪肉炖粉条…虽然价格“涨了点”,但“学生一族”也能接受。生意“太好了”,用餐时段那叫一个“挤”啊。

哈尔滨风味小吃下午5:33分店内,座无虚市

客人向老板和老板娘寻问是否有空席

三得利3元,是学生聚餐吧

武汉制哈尔宾啤酒一瓶五元。

老板、店员忙得团团传,啊,像机也喝多了。


出店时,老板在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