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47:14
打印本页
短文两篇
作者:王红元   编辑日期:2009-12-1 13:42:59   点击数: 1034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
2、了解孟子散文依托寓言说理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并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4、揣摩寓意,指导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寓言故事的意义。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3、《短文两篇》随时代的变化寓意的发展与演化。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浅显,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建议学生在预习自读时先行掌握文言实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的问题,个别重点或疑难字句,教师可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检查预习效果,并在课堂内讨论、集体订正。
2、教学方式宜诵读、质疑、探究三者结合,重点讨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篇章结构及表现手法,并通过拓展性阅读,了解孟子寓言的特点。
媒体设计:
预习检查卷一份(选择题、填空题),保存在多媒体课件中。
拓展性阅读材料:“揠苗助长”、“杯水车薪”、“月攘一鸡”。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导语设计: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写到:“我以为(对孩子而言)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钱先生的话虽然偏激,却一语道破寓言的特性: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高一时学习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为了向国王阐明犯错误无本质区别的道理,讲述了一个“五十步小一百步”的寓言故事。学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要剥离其虚托的故事成分,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所蕴涵着的哲理和启迪意义,并能在新时代翻出新的寓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解说:学习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台阶。以寓言的特点和中国寓言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为突破口,直指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解题:
1、请学生简介诸子散文选文的命题方式:以开篇的第一句话为标题,未必指向文章的主旨。(解说:复习归纳)
2、复习整理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预习效果的试卷。(内容包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疑难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略。
(解说:浅显或注释详细的文言文同样包含一些重难点字词,用测试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省去全文课堂翻译的环节。)
(3)简述故事梗概。略。
(是对疏通文字的再检查,并为探索篇章的表现手法与寓意打下基础。)
重点研读,欣赏品味。
(1)学生精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找出两篇短文中的人物,重点写了哪几个?
作者怎样层层深入揭开齐人的丑态?
探究《奕秋》4个句子间内在的逻辑顺序。
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①《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人物有:齐人、妻、妾,重点人物是齐人(良人)。《奕秋》中的人物有:奕秋、二人(“专心致志”者、思引弓缴而射“鸿鹄者),重点人物是奕秋的后一个弟子。
(解说:叙述性文字必少不了人物与事件,而寓言故事的寓意往往集中在一个或一对具有某种相反特性的人物身上,理清人物间的主次关系,就能为探究寓意打下基础。)
②《齐人有一妻一妾》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来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齐人有一妻一妾》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③《奕秋》4个的逻辑顺序为:一、突出奕秋的善奕,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背景)二、奕秋所教两弟子不同的专心程度。(过程)三、两弟子不同的学习成绩。(结果)四、探究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观原因。由表及里地揭示了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
④《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奕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2)突破重点,深入品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妻对妾有两次转述齐人情况的语句,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这样的处理?
②试分析两则短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③结合两则寓言故事叙述详略的不同安排分析中国寓言故事叙述性语言的特点。
④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
①第一次为直接引用,所引的为作者前文所叙述的语言。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强调妻子对丈夫“餍酒肉”而无显者来的怀疑,也强化了齐人洋洋自得、虚伪做作与真相比对后产生的讽刺力度。第二次为转述,并以“告其妾”省略所见内容,一者所见内容庞杂,不宜近距离大段重复,也为了与上文相区分,使表现手法更具多样性。
②《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奕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奕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③《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奕秋》采用概述的语言形式,突出事件发展变化的因果照应关系。《齐人有一妻一妾》在《孟子》的寓言故事中是个例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滥筋”。《奕秋》是孟子寓言故事中的典型代表,篇幅较短,人物形象或性格不甚鲜明,这样的处理方式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密切相关。寓言往往在浅近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涵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保存了较多的寓言故事,常被说客用作阐述道理的方式。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抽象的思想依托了形象思维的拐杖,使说理更有艺术表现力。但寓言故事不过是论难说理的事例,一个旁证,特定的内容和篇章结构不允许、也没必要长篇累牍地构造寓言故事。
④孟子的寓言情节虽然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没有人做与齐人一样的勾当。其它如《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以上诸多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秦诸子散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故事,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它们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内,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它们通俗易懂,有简单的情节演变,甚至还有幽默、调侃、戏谑的语言。这种说理的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为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众接受。这种特殊时代产生的文学样式应该引起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关注。
布置作业:
1、阅读补充的孟子寓言故事,了解孟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结合实际,写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读后感,字数在8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寓言    语言浅近
意味深长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人物    齐人         妻妾              一人        一人
情节    餍           疑                思援弓缴   专心致志
乞           瞷                       弗若之
骄           讪、泣                   非智弗若
讽刺    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求学、做事不专心致志
幽默                       荒诞夸张
情节怪异
教学方案二:(适用于基础较差的班级)
一、导语(同设计一)
二、解题(同设计一)
三、研习课文:检查预习,串讲,复述故事情节,分清主次人物,并讲清理由,探讨寓意,分析孟子幽默的语言。
布置作业:读《奕秋》有感,800字左右。
教学方案三:(研究性学习)
印发孟子、庄子的寓言材料,指导学生研究孟子寓言故事的特点,孟子与庄子寓言比较,先秦诸子散文与寓言的关系等,并撰写相关小论文。
备课资料:
●卡片①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則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茲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卡片②  寓言
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戒。
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有许多寓言故事是写动物的,这看上去和动物故事相同,但实质上两者有区别。寓言是借用或假托动物的行为而别有所指地道出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进行劝喻或讽刺;而动物故事主要是进行自然知识教育,作品的内容在于勾勒某种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特点,以及描摹动物世界光怪陆离的现象,并不是借动物来寄寓劝喻或讽刺意义。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师手册》)
●卡片③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http://www.china-contact.com/chinese/famous/mengzi.html)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