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毛泽东用人“观大节,略小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06:37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北京西苑机场检阅人民解放军部队
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众所周知,毛泽东是知人善用的顶级高人,他博古通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许多政治智慧匠心独具,总是高于常人。
据正史记载,三国时蜀国重臣法正,很有才干,直言干谏,但有个毛病,爱义气用事计较个人恩怨。有人建议诸葛亮向刘备汇报,“抑其威福”。诸葛亮则从大局出发,认为法正恰如羽翼一样辅佐刘备,才使刘备能够应付时局,不必因小过而束缚其才干的施展。毛泽东在《资治通鉴》里读到此事,批注说:“观人观大节,略小故。” 荆岫之玉,必含纤瑕。毛泽东1975年有一个著名的批示,道出此中常理:“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毋庸置疑,“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都是难免的”。某些愈是个性鲜明、出类拔萃的干部,缺点也愈明显。他们或者清高自负、骄激偏颇;或者刚正不阿,不近情理;或者才情四溢,敢于冒尖;或者追求执着,钻牛角尖。总体来说,有时不大好使用,不大好管理,不大听话,个性较强。对这样有棱角的人才,虽然有毛病,但本质主流是好的,如果用好了,往往能够打开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比用那些平淡无奇的庸碌之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这是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为了防止用人的片面性,毛泽东提出:“必须要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没有门户之见,也不在乎对自己的面子。
如粟裕大将,是一个由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既没有上过军事院校,也没有远渡重洋,但就是能打仗。他极具个性,爱发表不同意见,给上级较真。对粟裕的斗胆直陈,毛泽东总是权衡利弊,认真考量,以至几次重大战役决策,他都改变了原有布署,最终统一到粟裕的构想上来,从而取得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在党史军史上堪称民主决策的典范。
再如许世友,是一个从出家人成长起来的将军,性情刚烈,侠骨肝胆,忠勇节义,在抗大时曾经对毛泽东大为不恭,口出狂言。但他对许世友却格外呵护。在“文革”期间,有人要打倒许世友,毛泽东出面保驾。1967年9月16日,他在杭州对杨成武等人说:他们要打倒许世友。打倒许世友行吗?对许世友我 是要保的。都打倒了谁指挥打仗啊?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错就错,对就对,很果断。他犯错误也果断嘛!
毛泽东教育干部,在强调党性的同时,决不抹煞干部的个性。早在1945年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个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大公报》上,说共产党是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这种意见是不正确的。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谁 要抹杀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杀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杀这种不同,就是不让同志们发展长处。
在七大结束时毛泽东再次强调:“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任何一项凡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党性,也有个性。”当然,对干部的要求和培养,毛泽东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愿望,即全面发展。不过,毛泽东也深知,全面发展,同时兼备各种特长的人才,通常情况下总是少数,也不常有。因此,只能相对地来看待和要求干部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 中来追求全面。故毛泽东在七大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明确表示:“我们的选举,应该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即不是从个人求完全,而是从集体中求完全。”
如毛泽东在七大为王稼祥“拉选票”就是一个范例。1931年王稼祥初到中央苏区时,曾参与了“左”倾领导对毛泽东的批判。在长征途中,曾经顶撞过毛泽东。但他有很大功劳。1945年6月,王稼祥在七大落选中央委员后,毛泽东专门在大会上介绍了一般代表不大知道的王稼祥的一些贡献。毛泽东说,“昨天选举中央委员,他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做为候补中央委员的第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毛泽东的讲话,使代表们加深了对王稼祥的了解,使王稼祥以名列第二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毛泽东用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用则不疑,疑则不用”,擅长放权用人,常让下属独立处置,不必请示。而他自己集中精力思考带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如下面出了问题,他总是主动承担领导责任,而不是一味批评责怪下级,从而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政治氛围,收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功效。
实际工作总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去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用好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愿各级领导从毛泽东用人“观大节,略小过”的方略中受到启示。
2010年03月22日13:33 来源:人民网
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