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的计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3:07:04
万年历是一种将公历、农历、干支历相互对应,编排在一起的历学工具书。查用万年历,主要是使用年历中的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是我国独创的历史最悠久的历法。它以天象为依据,符合物候特点,体现了五行旺衰。在诸多学科中,有着其它历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支纪时,在中医、气功、周易数术、农作、历法等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每当需用干支纪时,而需用者手中没有万年历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
,只需记住十四字的歌诀,一年中的干支纪时就可迅速算出。这种快速心算万年历的方法,叫“银盘子”,“银盘子”是民间术士创造的万年历速算法,历史悠久,以往采用师徒间口授方法传授,严禁外传,我们在此将“银盘子”合盘端出,公诸於世,以进一步探讨揭秘。
“银盘子”是以农历为基础,推算干支纪时的方法。
农历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不考虑小月因素,农历两个月60天,与一个甲子六十组干支数目相符,即每两个月可重合一个甲子。按照这样一个规律,知道了某年的正月初一的日干支,就等于知道了三月初一,五月初一,七月初一,九月初一,十一月初一的日干支,这几个月的初一的日干支,应是相同的(有闰月者,月分稍有变化)因为农历中存在小月,只要知道某年有几个小月,其分别为哪几个月,所推日期经历了几个小月,干支纪日顺延几天就是了,这样心算干支纪日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心算万年历,必须了解以下四个要点:。 (1)该年岁次;(2)正月初一的日干支;(3)立春的日、时;(4)当年几个小月,分别为哪几个月。
“银盘子”仅用了十四个字的歌诀,便将以上四个问题圆满地解决了。“银盘子”的创造者,为了保守秘密,在编制口诀时,采用了“加密术”,即对同一地支,往往采用多种称谓。这样做,一是提供了多一些的音韵,使编出的歌诀押韵。而更主要的是为这种心算法采取了“加密”。同一地支众多称谓,变换使用,即便外人听到也不得其解。
“银盘子”不但对地支称谓进行了加密处理,为了便于记忆,控制歌诀字数,还设置了一些相关月份的简称。月时,可称“金蝉”。另外遇到闰月,分别以前、后、双表示。如后五,指闰五月,前三,指前三月,双七指前、后两个七月。
发现节气与农历月之间,有一定规律可以进行修正,只要加上相应的修正值,从立春节即可推算全年任何一个节气的交节日期。大部分节气不差一个时辰。个别节气在推算中会有几个时辰的误差,但用心算法达到这样的精度,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实用要求了。古人曾规定了一个修正数,不甚精确,笔者经过慎密演算,重新确定了修正值,歌诀是:
立春时刻起根源,
惊蛰倒退时辰三,
要知清明三月节,
不用加减做龙坛。
加八时辰是立夏,
二日退一芒种天,
三日四时为小暑,
五天秋到衣食干。
五日十时交白露,
六日五时寒露天,
六日七时立冬节,
六日四时大雪连。
五日九时交小寒,
推算不会差半天。
以上是从立春节时间起计算不同节气,需要加上有不同时间修正值。了解了由立春起,推算十二节气时修正值,再根据“银盘于”歌,即可算出一年中的任何一个节气的交节时间,知道了交节时间,就能确定干支纪月的起始。
试以1957年为例,推算立冬时间,确定干支纪月。
“银盘子”歌诀曰:“丁酉癸卯初五蛇,木局后刀四申丑上查”。“银盘子”所表达的意思为:1957年岁次丁酉,正月初一的日干支是癸卯,正月初五巳时立春。十月、二月、六月、闰八月、四月、七月、腊月为小月,该年闰八月。
立冬节为十月节,因该年闰八月,所以立冬节在阴历九月中,该年正月初五立春,设九个月后的初五(即九月初五)立冬。立冬前经历了五个小月(小月29日,干支月约30日),先补上五日,再加上修正值六日七个时辰,即为立冬时间。
立冬日期为:九月初五巳时+(五日) +(六日七个时辰)=九月十七日子。
根据“五虎遁”规定,干支月为辛亥月。再以1938年为例,推算芒种节时间,确定干支纪月。
“银盘于”歌诀曰:“戊寅癸亥初五戌,印酉龙羊闰前七”。
“银盘子”所表达的意思为:1938年岁,次戊寅,正月初一日干支为癸亥,该年正月初五戌时立春。该年四月、八月、三月、六月、前七月、十一月为小月,是年闰七月。
芒种节为五月节。芒种经历了三月、四月两个小月,修正值为二日退一时辰。正月初五立春,设五月初五为芒种节。芒种节交节时间为:五月初五戌时+(两日)+(两日-1时辰)=五月初九酉时。根据“五虎遁”规定:干支月为戊午月。
“银盘子”是中国先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心算万年历法。只要将六十甲子热练掌握,用心记住十四个字,即可推算出一年之历法。记住数百个字(几十个歌诀)就可推算数十年的历法.可以说学会此法,即胸有历书,很有实用价值。现在我们大力提倡学术交流’,不搞门户之见,完全可以去掉“银盘子”的加密做法,重新编制歌诀,使之更简明、易记,让更多的人掌握心算万年历法,使这种隐匿在民间的秘术服务于社会。
注;本文银盘子古歌诀由山东肥城栾昌明老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