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3:36:21
发布日期:2006年1月4日  浏览量:1232   作者--陆爱桢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改造……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反思和研究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活动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参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P90页/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一、校本教研与问题解决
随着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逐步推进,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也由此不断出现,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专家和教研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校本教学研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校本教学研究是最直接的校本研修方式,它的根本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P28页/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吴刚平)。青浦区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的校本教学研究,实现把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紧紧结合起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在《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式,即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周卫提出五环节校本教学研究模式,即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总之,校本教学研究必须是以问题研究为前提,而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课堂实践。
有不少学者尖锐地分析了当前校本教学研究中存在着的问题,例如镀金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使得校本教学研究难以真正走进学校,贴近教师课堂教学。笔者也曾遇到不少类似的问题,学校立了一项课题,往往比较重视宣传包装,重社会效应,却忽略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课题活动频繁,“开题”要隆重一些,研讨要讲规模,总结要媒体助威,“结题”要大张旗鼓地展示成果,而与课题相关的主题研讨却难以深入,深入教师、学生的调查研究难以落到实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成了一句空话。一些学校(教师)研究讲速度,重结果,“善”模仿。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位教师,当他人研究分层教学的时候,在他自己对分层教学研究成果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他竟然也以分层教学为主题像模像样地设计了一份课题研究方案。一些学校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功利主义思想,课题结了题,所有研究也就到此为止,不做深入的追踪研究,不对研究结果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成果难以发挥对学校(教师)的实效;再次是高枕无忧论,认为有了课题就万事大吉,对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不做全盘的综合考虑,没有忧患意识。总而言之,无论是镀金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问题,都集中反映了校本教学研究对于学校或教师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二、课堂观察与问题解决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到设计­再到行动最后到反思的校本教学研究旅程(参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P31页/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但教师在频繁的课堂教学互动中,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很少顾及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自觉意识,无论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还是无效。另外,长期以来以学生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这也致使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参考《课堂观察指导》P90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一,它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直接研究;其二,通过课堂观察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问题,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这些问题常常是作为其它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的起点(《课堂观察指导》P16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任务,凭借自身的感官(耳、眼、口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摄影机、采访机或MP3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指导》P16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本文涉及的教师课堂观察主要是基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手段。
三、课堂观察与实例分析
第一种,依据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开展:
(一)横向差异比较
实例分析:C老师的课与Z老师的课的横向差异比较(略)
1、C老师的课
A、C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C老师把一条活鲫鱼放进盛满清水的玻璃缸内,要求一位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实验观察任务,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功能。
某一女生抓住鲫鱼,准备用剪刀剪去背鳍,但由于鲫鱼是活体,而且个体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从女生手中挣脱,在盛满清水的玻璃缸内翻腾。顿时,水花四溅,女生的脸上,讲台上,邻近学生的桌子上都是水。
女生停住了自己的双手,眼睛看着老师……此时,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
接着,教师让女生回到座位,教师自己抓起鲫鱼,很快把背鳍剪去,并把鱼放回鱼缸。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鲫鱼游泳时身体还能不能保持平衡……
B、课后个别交流
听课老师的话:我认为你不应该让女生回到座位,应该鼓励她继续完成实验,或者请其他学生继续完成。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的方式,与学生全身投入,亲身体验的感觉与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的实验方案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你的方案不能代表学生的设计方案,更不能代表全班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设计成另一种或其它多种实验方案。所以我觉得你的实验方案可以进一步改进,建议多准备几个玻璃缸和若干条鲫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形成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最后还可以由学生评判确定哪一种实验方案最佳,这样才算是真正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C老师的话:至少目前我认为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实验,不应该放得太开,学生探究首先是保证按原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计划)为前提……所以当女生无法熟练操作,直接影响上课进程时,临时决定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C、听课教师的尴尬
在于按照新课程要求去评价C老师的课,还是按照现有模式化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去评价C老师的课。
2、Z老师的课
A、Z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Z老师课前准备了几个鱼缸,一桶清水,几条鲫鱼和剪刀等实验工具和材料。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功能。
在学生1实验探究失败后(一些学生对学生1实验过程产生疑问,认为实验无法证明几种鱼鳍与鱼游泳时身体能不能保持平衡都有关,实验应该重新设计)。
于是教师让学生2、学生3演示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
B、课后研讨
听课老师的话:你有没有考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可能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问题,比如因学生多次实验失败,影响上课时间的问题、教学进度的问题?等。你有没有考虑长期放开教学带来的各种问题?具体说由于放开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结业考试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等等。
Z老师的话:课前主要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己实验设计……长期放开教学的问题暂时还没有考虑,今天是由于公开教学活动,平时一般不可能采用,所以不会出现你提到的问题
C、听课教师的尴尬
如何评价Z老师,是按照Z老师这节课的即时效果评价,还是按照Z老师真实的理念与行为评价?
3、C与Z老师二节课的不同点
4、C与Z老师二节课的共同点
(二)纵向发展跟踪
实例分析:王老师前后二节课的比较分析
A、课堂教学片段
上课一开始,王老师采用全班习题复习引入新课内容,让全体学生各自完成教师事先用小黑板准备好的二道习题,然后分别让二位学生把完成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之后,王老师采用全班实验操作引出正弦与余弦定理,具体操作是学生各自用工具二次测量图形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弦与余弦定理。
接着,王老师又以习题练习巩固新课内容……一节课40分钟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波折”,王老师几次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问题。
B、课后跟踪交流
听课老师的困惑:学生有问题,老师也已经注意到了学生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呢?王老师又为什么不把问题提出来讨论呢?
答案:王老师之所以确定学生有问题,是因为每天(每次)作业总是有部分学生只能靠抄袭作业完成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王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没有直接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这些学生不再需要老师提出问题或引导提出问题,少部分学生还不能接受和领会知识,对于这些学生即使是教师提出问题也是无济于事,甚至有点得不尝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般不考虑这些问题,教案设计也没有涉及这些问题。
2、第二次听课
亮点之一: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结果呈现出来,请学生对作业解答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亮点之二:变换解题的条件,让原本没有问题的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由此产生一些问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王老师的话:后来王老师对我说到了二个“想不到”:一是当初勉强接受的建议,想不到初次尝试就有收获;二是想不到这种收获改变了我的想法,也改变了课堂,同样改变了学生……
第二种,依据观察主体的组合方式,开展自我回忆观察、同伴互助观察和研究人员引领观察的研究。
1、自我回忆观察
A、课堂观察记录
B、教学反思日记
2、同伴互助观察
A、课堂教学观摩
B、教学案例剖析
C、教案设计评比
3、研究人员引领
A、专题学术报告
B、学习辅导讲座
C、教学临场指导
第三种,依据观察内容,开展专题观察与整体观察的研究。
1、专题观察
课题研究现场交流活动、各类专题研讨活动等。
2、整体观察
适于各类教学评选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⑴《课堂观察指导》 陈  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⑵《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 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