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军: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2:51:03
作者:张荣军  韩佳宏
2010年10月11日  来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7-05]  浏览次数:5  文字大小:【大】【中】【小】写给编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民营企业家作为中国的新型中间阶层已经进一 步发展壮大 ,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这一阶层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我国处于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意味着: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开放化,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社会中人的地位主体化、人的观念和生活水平现代化,在这样的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催生下,政府角色也随之转型,由原来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过渡,这就为民间力量的成长奠定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下,作为中间力量核心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自己特定的规律,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学界关注得显然不够,仍然存在诸多值得深入探讨之处,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就是其中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就以社会分层的视角对民营企业家及其阶层意识问题进行探讨。
一、社会意识、阶级意识与阶层意识的分析
1.社会意识的分析视角
社会意识是标志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概括了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过程,是人类对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过程及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任何形式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人们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观念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哲学、宗教、艺术、法律、政治思想、道德就是社会意识的基本表现形式。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意识的源泉,社会存在的内容形式以及变更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与变更。[1](p247)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条件下,社会意识还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即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超前、滞后的不同步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自身内部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同时社会意识还会对自然世界和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是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社会意识具有极其复杂的系统,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水平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社会意识还可以区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本质上都是社会的意识,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意识。[1](p280)
2.阶级意识的分析视角
阶级意识是一种由生产关系规定的对某个群体成员资格的知觉,一种对于这种沟通身份产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以及一种为谋求阶级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而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考、所感觉的东西,也不是他们的平均值,而是与一定社会存在相联系的总体阶级的意识,强调的总体的、普遍的成分而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认识阶级意识的本质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够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中,阶级意识与现实生活中个别主体的思想、意识、情感和欲望相区别,是由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特定地位决定的总体意识,而且主要看社会的经济总体上能够被主体认识到何种程度,然而,每一个人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个人,不管他是否愿意,都被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因此,人是不可能超越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不能够超越那个时代为他规定的界限和他们在这一社会结构中的特定地位的。[2](p22)
3.阶层意识的分析视角
阶层意识指的是属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上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态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是一种社会的主观建构,其基础也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各种经济和权力、文化、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都可以构成这种意识的基础,是一定客观阶层的主观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认同和社会分层标准的认同、阶层利益的认同、阶层地位的认同和自身权益维护上的认同。阶层意识进行概念操作化后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是否有阶层认知即是否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存在社会分层现象;人们观念中划分阶层地位高低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意识;人们是否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现时代的中国处于激烈的社会大转型时期,阶层分化现象已经日益凸显,社会存在着多种社会阶层并存的结构,民营企业家作为社会中间层阶层的典型,是否对这种分层现象有所感知、会将自己归入哪一类社会阶层、在经济、政治、社会福利、文化等利益的诉求内容以及方式上有何差异等不同层面的认识,将会关系到民营企业家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认识。[3](p70)
阶层利益的产生原因源于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阶层意识的宏观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范围加剧,社会资源(包括物质形式的资源和非物质形式的资源)和机会在不同的人群里分配出现了不均衡,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坐标发生了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企业家、董事长、歌星等千万富翁,也有在贫困线以下的下岗失业工人、农民,作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则更多的是普通的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工人等,社会地位的相对变动促使人们思考隐藏在分层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人们会用现在的实际状况同原来的历史状况相比较,对周围不同于自己的人或群体进行区分,产生阶层意识;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作用,社会分层作为一个既定的社会事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既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现。不同的群体在经济收入、职业特征、社会地位、享受的待遇、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的事实,促使不同的人思考自己在社会大坐标中的位置,进行自我归类和定位;第三,教育是产生阶层意识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阶层意识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具有强烈的阶层意识或群体意识,相反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则有可能对自身群体意识和利益显得较为淡漠。民营企业家处于中间位置,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缺少深刻的利益冲突体验。因此,阶层意识的强弱,已经成为判定一个阶层生存状态的标准,对自身阶层的有相对清晰的认识,表明这个阶层已经处于自在状态,否则,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利益、所处的社会空间,则表明这个阶层尚处于自在阶段,也就不可能考虑到维护自己阶层的利益。[3](p71)
4.社会意识、阶级意识与阶层意识的关系
(1)社会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与阶级意识属于人类意识的一个部分,都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意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过程,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社会意识之中包含着阶级意识在内的诸多形式的意识,统领着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从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中的关键部分,丰富着社会意识的内涵。
(2)社会意识与阶层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是从最抽象层面、最高领域对社会生活环境、过程及关系所作的思考,强调的是普遍、一般,而阶层意识则是在一定社会阶层里面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态的感知和主观意识,相对于社会意识而言,显得相对具体和特殊。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意识是出于阶层意识之上的意识,而阶层意识又是包含于社会意识领域内的相对特殊的意识,二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阶级意识与阶层意识的关系。同一社会中可能会存在着许多阶级,在同一阶级中也会存在许多阶层,阶级是阶层的特殊类型,即是由许多现实的阶级构成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阶层,每一个阶级里面包含着若干个阶层,两个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二者之间本身不是对立的和互不相容的。阶级意识和阶层意识都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属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主观反应,但是二者在层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阶级意识相较阶层意识而言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具有比阶层意识更抽象、涵盖更广的特点,而阶层意识则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具有特殊性的特点。
(4)社会意识、阶级意识和阶层意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意识、阶级意识和阶层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清各自在认知路径及体系上的位置。社会意识处于最高层次,也是最抽象、最一般的意识,阶级意识处于中层,相对要具体,而阶层意识处于最低层面,也是最具体、最特殊的意识,他们的关系可以从表1中看出来:.
二 、阶层意识的结构分析
1. 阶层的认同
众所周知,每一社会个体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即使在同一层次上,也存在个体差异,社会归属的需求是社会成员的需要之一,毕竟人在其现实性而言,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只能够造就片面、畸形的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不均,加剧了人们的异质性程度,人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将自己和周围的人依据某种标准来区分,使自己有一定的归属和依靠,要求社会认同和接纳自己所属的群体,这种意识的强弱,产生"我们感"接关系到人们是自在的存在还是自为的存在。[4](p154)
2.社会分层标准的认同
社会成员在看待自己以及所属的群体与他人群体的差异之时,总会依据一定的标尺来衡量,比如经济指标、职业声望指标、社会地位或社会声望指标等。传统而言,不同的理论流派的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区分,同时这些划分标准又是相互融会贯通的。传统的分层标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卡尔·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马克斯·韦伯学派,前者的基本理论模式是阶级理论,它被称为一元分层理论,后者的分层理论被称为多元分层理论。阶级理论认为揭示的主要是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不同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分成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阶级理论分析的基本点在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性质。多元分层理论则从经济、权力和声誉等多维角度来区分社会成员,将社会成员划分为有产阶级、职业阶级和社会阶级三个等级。成员在分层标准上的认知程度关系到个体的归属层级。
3.阶层利益的认同
阶层利益是社会中不同阶层赖以存在的前提,不同的社会阶层实质上就是不同利益的共同体,是有着相似利益追求和目标的人们的集合体。阶层利益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有有形的利益如金钱,无形的利益如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社会福利等;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等。阶层成员对自身以及所处阶层利益的认识受到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同时这种认识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体的行为。
4.阶层地位的认同
每个社会个体所处的阶层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坐标中,坐标的点就是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由经济、政治、社会声望、权力等要素来支撑,不同的阶层和个人在不同的分层标准下会出现地位一致或地位不一致的情况,有的阶层在这种分类标准中可能处于上层,可是在另外的分层标准中又处于底层,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某些阶层不论在哪一种分层体系中都处于高层或底层,例如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不论是以文化程度为标准还是以经济收入、社会声望、权力为标准都处于分层体系中的最底层,而中间收入者阶层,如民营企业家在上面的标准中几乎都处于中层,因此被称为中间阶层的典型。对阶层地位的感知,有助于成员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历史责任。
5.阶层利益维护的意识
处于社会分层格局中的主体多元的社会阶层,需求和利益是多元的,不同利益的阶层之间还存在博弈的问题,在相互较量的过程中,社会规范和政府角色难免会出现跟不上社会生活的万变,社会阶层自己的利益和合法权益难免会受到其他群体的侵犯,利益和生存的驱动迫使人们思考权益维护的方式,探求如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就成为面对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分析
1.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的内涵
作为社会的一种主观建构,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指的民营企业家的主观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认同和社会分层标准的认同、阶层利益的认同、阶层地位的认同和自身权益维护上的认同,是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民营企业家对社会不平等状态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其基础也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各种经济和权力、文化、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其内涵包括民营企业家对自身阶层地位的认同、自身阶层利益的认同、自身阶层利益维护的认同等方面,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的强弱,表明在中国这个特殊阶层的思想、情感的聚合程度,这实质上是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
2.简言之,社会地位就是成员及阶层在具有时空结构色彩的社会坐标中所处的位置,处于不同的坐标中的阶层和个人意味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是以的多维度的概念,前面提到,这种位置是依靠各种社会机会和社会资源来支撑的,同时这样的位置也会影响阶层和个人在资源占有和分配上的差异。从综合分层标准上来看,民营企业家均处于社会的中层,是衔接社会最高层和社会最底层的桥梁,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社会角色以及自身的社会担待,在两极之间建立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联系,促进社会流动。
3.民营企业家阶层利益的认同
利益是社会阶层之间、同一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纽带,也是各阶层进行博弈的基点。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给予了他们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经济上取得地位后,逐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追求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待遇,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同时还进行学习,享受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民营企业家认识到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的同时,也意识到政治权利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在各级人代会上发出自己的呼声。
4.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维护意识
在意识到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重要性的同时,民营企业家还需诉求各种维护利益的保障和措施,要求通过立法保障自己合法私有财产,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社会规范;通过树立良好形象,解决社会矛盾等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寻求保护合法权益的政治后盾,要求能够反映自身利益需求的民主渠道,寻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平台,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
四、民营企业家阶层意识的功能分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会现状的反映即认识功能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应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环境和关系的主观反应,它来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即不是对原本的社会存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和修饰的认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渗透着人的主观情感、信念及态度价值观,这种意识又可以指导现实,可以更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民营企业家的阶层意识来源于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感知,是与其他社会阶层在经济、社会声望、政治权利、福利保障、政策法律等方面进行比较之后形成的主观感知,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与其他阶层的不同时候才显示出自己的自为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现实状况,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反思,思考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关系,思考自己的利益以及权益维护和表达渠道,从对自身阶层的感性的、片面的、直观的认识上升到辩证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2.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维护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候,总是掺杂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在感知外界事物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搜集外界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头脑中的这杆标尺总会对外界现象进行评价。民营企业家形成自己的阶层意识后,这种意识也属于社会意识的一分子,对现实世界也有评价的功能,他们的社会正义感、诚实守信、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节俭意识、效率观念、进取精神等等,可以引领社会大众人民,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自己的努力来促使社会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公平正义。
3.调控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即实践功能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9)在此,马克思就指出作为人的认识成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任何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将理论的力量变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力量,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民营企业家的阶层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这表现在民营企业家在创造社会机会、促进就业、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秩序、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等诸多方面。
4.创造新的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即创新功能,这表现在民营企业家在创建、引导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及社会规范上
民营企业家处于社会的中间阶层,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素质,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能够通过勤奋的工作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他们清楚社会流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来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在公共生活领域,他们积极参与有益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辅助弱势人群,尊重个性选择;以合法手段进行财富积累,并适时回报社会等等。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成就动机、文化品位等价值观必将为其他阶层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民营企业家阶层或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现象,这一阶层或群体将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其阶层意识,分析其权利诉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李兴旺.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08(3).[3]姚莉.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研究[J].桂海论丛,2007(3).
[4]张厚义.从阶层意识看私营企业家的政治要求[J].中国企业家,2003(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