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30:00
发表日期:2009年10月12日      作者:高红波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有的“望子成龙”心切,有的缺乏耐心“粗暴”,还有的不闻不问,顺其自然,怎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发挥更大的功效呢?我觉得教育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关键词】家庭教育    德育   尊重   沟通    民主     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无论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紧密配合,互相协作,才能形成目标统一,内容科学,方法优化,形式活泼的教育系统。
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家长教育孩子,却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绝大多数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总以为孩子的发展好与坏,是否有出息,主要看能力和成绩,而不是看能否做家务、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而我却觉得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应该是德育先行。作为家长怎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呢?我觉得要想教育孩子,首先得从改变自己做起开始,通过一点点的改变,或许能收获到更多的硕果。
一、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能让你看到孩子身上更多的优点。
不以分数来评价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以正确的引导。避免用恶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心思,平时多花些时间,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每当和孩子说话时,尽量放下手上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急于指责他,而是先去了解、接纳和帮助他。在大人眼里无足轻重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举足轻重的,毕竟大人的思维能力与孩子差别很大。我们只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将心比心的进行交流,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帮助他成长。我们如果在乎的是孩子的结果,而忽视孩子的过程,那么必定会成为一个鲁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会缺乏沟通与了解,这会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所以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也就是要求家长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特别是面对孩子的学习上,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孩子个性特点,找出哪些是他的强项,哪些是他的弱势,有了这样的了解,你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你就不会盲目去批评或指责了。
二、改变“家长高高在上”的地位,能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家长专制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是不利的,往往收不到家长想要的效果。如果家长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其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光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家长高高在上,无论大小事情都是由家长的意志来支配和决定,孩子基本上处在压抑的情景下,并没有多少自由,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而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身心方面,还是意志方面都是需要一定自由的,为了换取这些自由,孩子往往会采取“说谎”的方式,这样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说谎的习惯,谎话连篇的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哪怕是犯错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尽可能地和孩子在诚实、现实这条起跑线上探讨和解决孩子的问题,应该说是一种既民主又明智的方法。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做到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消除隔阂,融洽关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改变“对己自由主义”的做法,能让孩子更加尊敬你。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信任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但若是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不会信服,也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而对自己却是“自由主义”,会让孩子反过来教育父母。我的孩子就非常注意观察我的表现,会对我的不良行为加以指出,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外出,在十字路口时,我闯了3秒钟的红灯,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还是让她发现了。孩子吃惊地叫起来:“妈妈,红灯停,绿灯行,你怎么没有停?你忘了吗?”我虚心地接受,但也狡辩了一下:“刚才是绿灯,只是妈妈速度太慢了,所以红灯时还在开。”“等下回来,你一定要记住,红灯一定要停!”“知道了!”我好象是被交警逮了个正着一样,只能灰溜溜地接受处置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更加明白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 改变“口无遮拦 ”的习惯,能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朋友”,切不可成为这样的伤害者,让孩子感觉“最亲近我的人伤我最深”,因而疏远、躲避家长。家长要清醒认识到“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孩子,尤其是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绪,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当然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而是要以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励孩子有更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的情绪,“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功效却截然不同。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吧。
五、改变“以孩子为中心”,能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孩子才会有爱心,爱心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爱的种子,这样孩子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我和孩子每天走着上学,总是能看到一位清洁工在打扫卫生,孩子总会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垃圾,扔到她的畚斗里去,放学回家,清洁工下班了,孩子捡垃圾的行为还在继续,我对她说:“别捡了,手多脏啊!”我还说:“地上的垃圾是捡不完的,我们是要保护环境,你只要做到不乱扔就行了,可别捡了。你看你的两只手,都拿满了。”孩子一本正经地说:“那我捡一点总会少一点的啰。”看着孩子认真执着劲,我猛然觉得自叹不如了。于是我也加入到“你丢我捡”的活动中去了,因为学习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使自己的心更年轻。
家长的微笑和欣赏胜过一切,一定要让孩子从现在就开始爱学习,有自信,积极向上,你一天用数落的脸、唠叨的脸、愁眉苦脸的脸、训斥的脸对待孩子,你一天就不是好家长,以一种最美好的态度关心孩子的进步,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给孩子以最大的学习动力。孩子的心理是特别敏感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身心健康、生命快乐、人生发展相联系的,为了孩子的发展,请家长先从现在起改变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