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56:35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天生的盲童特别想知道什么是白色,他就去问他周围的人,可是有人对他说面粉是白色,有人对他说盐是白色,有人对他说雪花是白色。当这个盲童高兴地对妈妈说起这些答案时,妈妈很气愤这些人不负责任的回答,就对盲童说,他们有没有告诉你我们家的鹅也是白色呢?于是,这个对色彩一无所知的盲童,在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关于白色的概念:白色是一种粉粉的、滑滑的、咸咸的,很凉,可以变成水,还会嘎嘎叫着咬人的东西。大家看,这还是白色吗?现在,很多朋友把瑜伽认为是一种专门用来减肥的柔软体操,这种现象多是商业操作的结果,要想转变还要靠所有瑜伽教练朋友们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些朋友,当人问及瑜伽是什么时,就开始拿书读定义, “瑜伽从广义上讲是哲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派;从狭义上讲,它是一种健身的方法,它让我们身体精神和心智都健康。”这个定义确实很好,很正确,但是我们能不能更深一点来理解它呢?作为一名瑜伽教练,我们应有理有据地阐释瑜伽。
第一节   瑜伽的历史及含义
瑜伽的解释有很多种,比如,瑜伽作为东方最古老的健身术之一,是在传说中八千年前的圣母峰上,冥想的修行者师法自然万物所形成的强身体系;或是印度先贤在深层次的静定和观想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或是传说中印度苦行者获得神通力的~种方式。瑜伽古老的经典上也有不同的说法。《瑜伽经》上说: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博伽梵歌》上克尔史那对阿周那说: “你要沉着地去履行责任,放弃对成败的一切执著。这样的心意平衡就叫做瑜伽,瑜伽是一切活动的艺术。”那我们如何去看经典中关于瑜伽的定义呢?由于瑜伽源自古老的印度,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印度的文化背景。
一、印度文化背景
印度上下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始终在与各宗教、各哲学的求证方法中徘徊演变,所以印度的历史文化也一直在宗教争斗、思想摩擦、阶级矛盾的状况下绵延。虽然17世纪以来有外力入侵,但这状况仍然存在。这些哲学与宗教比之中国诸子百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已经翻译的中国佛学经典中称异派哲学思想的约有96种之多,有如天花错落,星罗棋布。我们平日常讲的印度哲学,常称为六师并举,以说明其具代表性的六大哲学学派的情形,即因明论派、胜论派、数论派、弥漫沙派、吠擅派和瑜伽派。
二、瑜伽派哲学的起源
最初,瑜伽只是数论派哲学及其他一些学派的修行方法。瑜伽派成为哲学流派并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则要感谢伟大的瑜伽师帕坦伽利,他被后世誉为瑜伽之父,并不是因为他发明或发现了瑜伽,事实上瑜伽在印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以前就早已存在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所著的《瑜伽经》。帕坦伽利及瑜伽经的生活及成书年代难以确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瑜伽经成书在公元3~5世纪。正是因为这本书,瑜伽派因而得名。瑜伽经也便成为了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瑜伽是门哲学。从根本上讲,瑜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这个角度,我们便不难理解《博伽梵歌》和《瑜伽经》上关于瑜伽的一些论述。
三、瑜伽的历史渊源
瑜伽的渊源古老而久远,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诸如《博伽梵歌》《博伽瓦谭》等瑜伽的古老文献是从不可追忆的远古时代就以师徒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在五千多年前被编纂成书罢了。在人类文化历史极早的时期,瑜伽的雏形可能只是人们试着掌握所谓咒法的一种手段。在印度约为公元前25。0年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刻着类似瑜伽姿势图案的制品。在历史的发展中,印度的知识阶层出现了把探求自我当作终身课题的人。发觉人立于宇宙之间,外观则面对变幻无常、成住坏空之自然;内观则面临情理交缠、念念相生的内心。寒来暑往,爱恨交叠,若不明自然规律则自招病祸,若非自知则以假作真。因此,古印度圣哲,编吠陀经书(吠陀,梵文写作Veda,意为真正的知识),内有四部,既有宗教仪轨之学,以悦自然界诸神;复有养生之学,以调体息;更有奥义书,以讲求智慧,启悟自性。这些经书,决定了印度哲学的方向,日后一切瑜伽经典,也莫能离吠陀之经义。
四、最初人们习练瑜伽的原因
古老东方的哲学思想形同一脉,中国的圣哲认为,做学问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印度的哲人同样认为,哲理再深奥,只要是还停留在抽象概念上,就等于在头脑中空忙了一阵。在东方的哲学家看来,没有什么思想是不可用来安邦定国、成就伟业的。
在这些理论的运用上,印度的哲学家相对中国的哲人更为深思熟虑。他们认为,若使看似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真理,就要有技术和方法来验证和实验它。瑜伽在《喻伽经》成书之后,很多哲学家就开始将瑜伽作为把枯燥的真理变得生动起来的工具。他们认为,瑜伽能启发人的存在意识和道德观念,指引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抱负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现在很多欧美企业提倡的瑜伽式管理同这个实验很相似的。
瑜伽认为整个身体是什么呢?当成员工,当成朋友,当成衣服,甚至当成佛教中所说的臭皮囊,都随你。
那么我的思想呢?思想也不是我,如果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身体是我,好,我在这里盘一个全莲花(双跏趺坐),4个小时我不起来,你别说4个小时了,可能没有任何练习经历的朋友坐在这里4分钟就会想,老师什么时候让我起来?如果你的身体是你,你想坐在这儿,它为什么不能坐在这儿?思想为什么不是我,你看,我想让你做一个简单的冥想,我说,闭上你的眼睛,注意呼吸。你这还没关注上呼吸呢,双眼一闭,万念齐飞,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想起来了。如果思想是你的,它为什么不受你的控制呢,它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自己想停,为什么停不住呢?
所以说,瑜伽认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自我。既然思想不是真实的自我,它又是我的朋友,当然可以帮助我了,帮我做简单的思想实验、管理实验。这也是瑜伽式管理的瑜伽理论根据之一。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挺散漫的人,我让他把桌子一天擦三遍,擦干净了。他的确擦了三遍,然后他走了,第一天挺干净,第二天一般,第三天就成花脸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管理者就会问你有制度吗?如果有,执行了吗?如果执行了,那么就会有人说你的制度还不完善,你应该说第一遍用湿布怎样擦桌面、桌腿,再用干布怎样擦。规定清楚后,你看这个桌子擦得干净不干净。好,我就这样擦上三遍桌子,可是呢,没几天又不行了。我的制度还不完善,我还要补充写上用力擦,那你是不是还要把你的制度上写上多少千帕的力气啊,擦桌子还要用压力表吗?不可能。还有有人认为是我们的监控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如果他一开始就是这样擦,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养成习惯就会好了。但是法制再严,不也有人知法犯法吗?我们再来看一下自己,如果这样看的话,就会明白了,做一个简单的肩肘功,我在你的双肘下放两个大头针,然后请你将上臂平行于垫子抬起,大头针能让你始终保持整个上臂不动,平行于垫子。可如果我给你撤了那个大头针,如果不特意关照,上臂还是会动。大头针是不管用的,只有自己养成一种生命的执行力,那才会时刻把事做好。如果你理解了你的身体,如果你学会了怎么去管理你的身体,你就乞道怎么去管理你的员工,你就可以验证你的思想,看到思维笺争迹.然后弥补这些思维中的漏洞,看看你的思维是向哪个方向流淌,然后确认这种流淌的方向对不对。在这种思维的验证下,指挥一下肢体.看看将思想变成行动时行不行得通。真正地学会与自己相处,这些都是瑜伽可以带给你的,为什么它可以带给你,因为最早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出现的。
五、瑜伽体位法的来历
我们熟知的瑜伽体位法的产生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在传说中很多雪山上修行的圣哲,在冥想的间隙,参照自然万物生灵的特征所创的静态姿势。大家知道,我们中国著名的华佗五禽戏就是这样发明的。在古梵文版本《Shlva Samhlt》和《哈他瑜伽导论》上,只出现了 84个体位,而现今坊间流传的姿势据说多达840万个,实则多为后人的演绎。另有一流传甚广的传说,认为瑜伽的创立者是伟大的圣徒和圣人瑞施斯和马哈希斯。他们通过集中精神的力量看到了生命最奥秘的真理,于是他们向大众提供了自身体验的理性解释,使得人们能获得一种实用的、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大家沿着真正的生活道路前进,实现最终的目标——天人合一。
六、瑜伽的含意 瑜伽是梵文词。
瑜伽这个词的字根yug原意是把牛马套在车辕上,.作为词意理解即为“相印”或“结合、合一”,同样也有核心和真髓的意思。顾名思义,从字根理解上我们也能看到瑜伽的阶段练习目的之一是抑制知觉器官,使其不随外界刺激瞬息万变,并促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功能,就像佛家所说的“锁心猿,收意马”。瑜伽的词意,是指瑜伽者透过种种修行方法,把自我(小我)与宇宙本体(大我) 融合。这个过程,有如滴水之归于大海,亦因此修习者能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正如古代奥义书中的祷文: “0H……让我从虚幻迈向真实,从黑暗迈向光明,从死亡迈向不朽。”这正是瑜伽的目的,也是亘古以来以瑜伽修习为业的人们的最大心愿。让我们从肉体、精神和心智三部分来理解一下瑜伽词意的相印、结合或合一。在解释到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借用一下大家都理解的道家理论“天人合一”。
首先从肉体上来讲,撇开生命的来源不谈,中医认为,人的生命作用,与天地是一样的。 《内经》上把人身归纳为26部分,都与天地的法则相对应。比方说头圆圆在整个人身的上部,就像天一样:而脚平平方方在下,则寓为地;双目谓为日月;九窍谓为九州:十二对肋骨为十二月份,十二时辰,分为二十四根则为二十四节气。瑜伽生命基本元素中也认为这骨肉属土元素。不管这种以人身之形配合天地之形的说法有道理还是牵强,瑜伽的基础练习部分,如体位与我们肉眼可观的天地相符,会让我们身体强壮是确实的。
再让我们向深一层迈进。中华哲学的“天人合一”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大的人,而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大家经常听到这种动画片的语言, “燃烧你的小宇宙吧!”也正是这个天人合一的意思。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外在方面个体小天地和天地大人之间的联系,在精神层面上这个相印和结合是能量场上的。在这里我们先要看一下东方哲学中关于生命能量之一“气”的概念。
在传统的中医经典《素问》的六节藏像论中有这样一组对话,黄帝问日: “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日:“此上帝之秘,先师传之也。”帝日: “请遂闻之。”岐伯日:“五日谓之侯,三侯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风。而各从其主治焉。”这段话中气即指二十四节气。
这里的天人怎样合一的呢?天地四时在变化,作为小天地的人也要同步跟上这变化。这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有了这个四时变化才反映了大宇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个能量场的变化。整个人和天时相应。
人体的能量场才会和整个宇宙的能量场相应。 人体的哪个部门来负责这个与时俱进的工作呢?是我们的肺。肺主治节,肺为气之本。天人合一又唯物地落在这个主治节上。所以,瑜伽中我们又用不同的呼吸方式来锻炼我们的肺。
在心智的灵性方面,很多书本用“宇宙本体” “原始动因”这些模棱两可的词来形容真实的个体小我修行与之相印的本源,很多朋友觉得不甚明了。其实,作为哲学的瑜伽独立于数论派哲学后,从无神论进入有神论,这里宇宙本体或原始动因皆指瑜伽主神。
著名的瑜伽大师施化难陀曾说:“神只有一位,他既是无形无相,遍存于万有的大梵(Brahman),也可以通过有形相的形式来到我们面前。”看看这美丽的大自然,初民生活于自然界中,所见到的神就是自然界的力量,因此他们会通过火(Agnl)、雷(Indra)、风(Vayu)、水(Varuna)等看见神。《吠陀经》前面部分所赞诵的,正是以自然现象显现的神。有人又会追问这些大自然现象的背后,由谁来主宰?转变不息的宇宙,似乎有三种力量在运作:创造、维持与毁灭。于是在《吠陀经》的中部,就出现梵天(Brahma)、韦史奴天 (V1shnu)与湿婆天(S1va)等大神。那么,这些神是独立分开的吗?是不相关的吗7在《吠陀经》较后部分出现一位很独特的神,好像是诸神的混合体,一位千手千眼的神,称为元神(Purusa),干手千眼即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么,还有其他神吗?到了《吠陀经》的最后奥义书的部分,就清楚地指出:真理是一。此真理既超然独立于万有之外,也遍存于万有之中,他就是大梵。不同角度、不同进境中的人,所见的神都有差异。所有的神,其实也是同一神的显现。” 你不必为宗教信仰抑或是有神论、无神论苦恼,在这里,这个相印,就是成功学中的心锚,是我们常讲的榜样的力量:这里的神,就是你所信仰的任何真理的化身。
七、瑜伽进人中国的时间
事实上,在东汉佛学进入中国时,“瑜伽”这个词已经进入中国,只是当时所有佛经把瑜伽意译为“相印”。直到唐三藏法师玄奘归国译经时才音译为瑜伽。玄奘翻译佛经的认真态度,史无前例。为求译法划一,乃立五不翻论。所谓五不翻:梵语译成汉语时,有五种情形不予意译,而保留其原音(音译),为秘密之故,例如经中“诸陀罗尼”,是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意译。 多种含义,例如“博伽梵”一词,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意,故不可任择其一而译。
此方所无之故,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故保留原音。
顺古之故,例如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指无上正等正觉,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皆以音译之,故保留前人规式。
为存尊重之心,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堙”等,一概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此乃因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后者则易被等闲视之。瑜伽为多义词兼秘密语,所以保留音译。
在上面的行文中多处提及佛学,但是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瑜伽并不源于佛教,事实上瑜伽是早于佛教诞生的,修瑜伽是不同于修佛的。
八、如何理解现在向大众推广的瑜伽
虽然瑜伽在本质上是起源于文明古国的哲学,但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可以认为近世瑜伽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后的欧美。现在人们开始接触瑜伽时,大多并没有想去研讨瑜伽哲学,而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所以,当我们向大家作简单的瑜伽介绍时可以这样说: “瑜伽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哲学,现在我们所习练的瑜伽是脱胎于此的一种包括运动体操、心理调节、心智开发、个人卫生、健康饮食在内的极具功效的一整套的健身方法。”但是如果学员们习练得久了,有意更多地了解瑜伽时,则可引导大家全面地认识瑜伽,使大家能综合地练习瑜伽,把瑜伽当作一种以一定的心理实践为基础的生活哲学,发展身心之间的理想平衡,这是我们作为瑜伽教练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