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上甘岭:志愿军1新兵如何退敌40次歼敌280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30:44
死守上甘岭:志愿军1新兵如何退敌40次歼敌280人 

 

    2010年10月09日 14:05 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胡修道是四川金堂县人,20岁,也就1951年6月份才入伍参军,在朝鲜战场上,他应该算是一个新兵。他所在的3号阵地受到了美军炮火和地面部队的猛攻,他们班除了胡修道和班长全部牺牲,班长也是身负重伤。胡修道一个人坚守了阵地一整天,共打退敌军40余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凤凰卫视2010年10月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从1952年10月23日起,中国的广播喇叭里面频繁的出现一个词,那就是上甘岭,从这天开始新华社也对上甘岭战役进行了连续的集中报道。一时之间,这两个本并不知名的小山头,以及那里每天发生的战况,开始被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所关注。

    不过虽然这些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到国内,但大部分都是消灭美军,反击阵地这样的捷报,上甘岭真正的危机外界并不十分了解。只有15军军长,非常清楚:志愿军的血肉之躯,始终对抗不了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要想保住上甘岭就必须要把所有的重火力马上调上阵地。他命令15军所有的炮兵在24小时之内必须要能够向敌军开炮。

    解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几乎把自己生产研制的所有最先进武器全部都用上了。他们一直坚信,性能卓越的装备,立体化的战术,多兵种完美的配合,将为赢得这场战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没有任何优势武器,甚至吃不饱穿不暖的中朝军队,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他们在横贯朝鲜半岛中部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朝鲜人民军挖掘坑道1730条。在三八线10公里纵深范围的防线上,构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曾经在给美国总统的报告中评估到,如果对方采取这种坑道的防守战术,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美军才能打到鸭绿江。面对这样的情况,其实,美国不止一次想动用自己的杀手锏原子弹。

    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签署过施放核弹决定的杜鲁门总统来说,这个念头已经闪现过很多次了,并且还大肆的宣传。为此心里有点紧张的金日成秘密来到北京会晤毛泽东,希望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伏保元(原志愿军12军31师92团3营7连1排3班班长):炮兵是骡马炮兵,用马拉的炮,不是汽车炮兵,炮是山炮、野炮,口径很小的,75的,75山炮,最大的是105山炮,是缴获敌人的。

    解说:伏保元是15军炮兵7师8连的指挥排长,在接到24小时内增援上甘岭的命令后,炮兵就马上开始了转移的工作。伏保元之前所在的炮阵地,驻扎在西方山一带。虽然这里距离上甘岭不过20多公里的路程,但想要把这些沉重的家伙,靠人扛马拉搬到五圣山的高点位置需要付出的不只是体力,还要通过众多已经被美军火力封锁的生死线。

    伏保元是江西徐州人。1946年17岁的参军入伍,他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刚当兵的时候,他连炮是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那个时候共产党的大部分官兵,文化程度不高,一打进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曾经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伏保元:过去土八路没有电灯,电灯亮了怎么办,把这裤子,把电灯缠上,不照眼睛,就不知道把电灯有开关。更大的笑话,炊事员说,淘米了,水池淘米,淘米时候那个马桶倒那里去,一冲没有了,这是个笑话。

    我们有个团长叫魏大天55岁了,到新街口,新街口百货大楼厕所,他进去了,出不来了,那个门锁一拧就开了,就关了嘛,他出不来,他发火了,怎么出不来了。

    解说:解放军的炮大部分都是缴获国民党的。伏保元因为读过高小算是有点文化,后来被分配到培养炮兵学习班,那时候当上炮兵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因为炮兵少被称为特种兵,还有专门的老师手把手的培训。

    伏保元:国民党起义军官来一部分,上海解放,有技术,当教员、当教官,训练怎么侦察,怎么绘图,怎么装弹,怎么射击,怎么打靶。后来又苏联来一部分专家,实际上是顾问团,团里又设顾问,训练以后说可以入朝作战了,于是1951年我们就整个部队就入朝。

    解说:根据当时的统计,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时候,整个朝鲜的志愿军一共才有山、野、榴弹炮1493门。其中野炮507门,榴弹炮578门。伏保元大家把炮拆散用按人扛马拉搬到五圣山的脚下,再一点点自己扛到山上去组装好,这样就可以居高临下的打击,向上甘岭进攻的联合国军了。这对于上甘岭的守军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许克杰(原志愿军12军34师侦察科长):我是个侦察兵,我是17岁我就到机关了,18岁我当侦察参谋,当侦察参谋,当侦察股长,当侦察科长,我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大部分时间是做侦察工作的。

    解说:许克杰是陕西榆次人,在他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而父亲一直在外面谋生,就跟着外婆长大。10岁就开始在地主家干活,12岁正好八路军从这里路过,死活要跟着人家走。人家嫌他小不要,他跟着部队走了两天,军队的干部拿他没办法,才留在了部队上。

    许克杰:我在国内搞侦察,我们是武装侦察,了解他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给,阵地构筑,我这个在国内呢,没有感觉到抓俘虏,还有什么困难。国内好抓,一个化装成他国民党的部队,他有掉队的呀,我就抓住了,他到了村子里边他有卖菜的,到处是找老百姓翻箱倒柜,找吃的,找粮食,正好我就在那和侦察员就把他扭住了,对不对。

    解说:15军所有的重炮已经到达了预定的位置,上甘岭一带形成了6个炮兵群。第1群配由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2群配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3群配有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有日式38野炮11门,第5群配有山炮8门,第6群配有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由于志愿军的弹药并不十分充足,因为必须依靠侦察兵确定目标,这样来一个重炮齐发,才能有效的打击敌人,因此,许克杰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许克杰:你必须给我抓一个美国兵,抓个舌头活的回来,这个就难了,就难了,你抓人家,人家还有枪,人家就叫你抓啊。但你抓不出来,我们上敌人阵地上变化多少,情况不明啊。我带上人,就到前沿,最前沿,我就观察,就选择,我怎么抓这个活的。

    陈晓楠:许克杰在朝鲜战场上并不是没有抓过美军俘虏。在几个月之前,在金城防线一带,他们就和侦察班的战士曾经有过一次乔装打扮,把一个俊俏的小战士男扮女装化装成了朝鲜小姑娘,准备了服装道具,做足了功夫。而当这个朝鲜姑娘顶着水罐,走来走去的时候,三个美国士兵终于上当了,过来搭讪,结果全部被许克杰给俘虏了。不过在上甘岭战场上,周边除了两军对垒之外,根本没有任何的老百姓出入,所以很显然如法炮制是根本行不通的。

    解说:自从秦基伟给15军炮兵下达了24小时到上甘岭的死命令之后,伏保元的炮阵地是第一个在五圣山上布置好的。炮阵地一向是敌军攻击的重要目标,因此伏保元的大炮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等候上级的部署和安排。

    伏保元:敌人要发起冲锋之前,来四十几辆坦克的时候呢,我们山炮都摆在山上的,拿草盖上,他到处都打,到处都打,我们没有暴露目标。

    解说:伏保元的大炮在上甘岭第一次派上用场,可以说是突然袭击,联合国军早已经习惯了志愿军没有重火力的日子,压根不知道15军的重炮已经蓄势待发了。坦克无所忌惮的就进入了炮兵阵地的射程。

    伏保元:报告连长,我说可以打了,这七八辆坦克肯定能打到,靠得很近,瞄准了,炮眼子都看清楚,一炮,就给他打坏掉,他不能开,两炮打在汽油箱上它就燃烧,连长向营长报告,可以打了,开炮。一次打坏十七辆、十八辆坦克,敌人不敢进来了。

    解说:志愿军的炮兵虽然在上甘岭上一鸣惊人,但要想命中地方核心的要害目标,还是需要更加精确的情报支持,许克杰和战友上来的很久,还是把抓美国大兵的计划设计成了潜伏加强攻。他组织了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排雷、爆破、掩护的任务,在午夜时分悄悄的摸进了美军的阵地,他们的目标是偷袭一个地堡,俘虏哨兵,消灭地堡内美军,迅速撤离。

    许克杰:把这个地雷怎么起掉它,铁丝网我怎么给它剪开,按我们规定的白天看的那个从哪儿剪进,从哪儿扑上去,怎么抓,那个地堡里边半夜里他还有叫、有吃、有喝的,两个手雷,投进去一炸,一下子上去把那个就是那个俘虏,美国兵,抓住把他从山上滚下来,滚下来。他们说他不走,不走。三个人连推带拖的就这样把他拖回来的,这个抓俘虏,朝鲜这个俘虏不好抓。

    解说:根据俘虏的交代,美军在上甘岭的各种火炮,采取了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方式,第一火力线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离上甘岭前沿1000米以内,甚至300到400米,第二火力线为机关炮和部分105请榴弹炮,据前沿2000到3000米。

    同时还部署有T—38型多管火箭炮,第三火力线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距前沿3000到5000米,第四火力线为155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加农炮,据前沿6000到8000米,炮兵阵地以营为单位,采取后三角分散配制。

    许述(南京政治学院军事历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咱们在第一个阶段吃了很大的亏,通讯联络中断了,然后炮兵当时也没有布置在上甘岭这个地方,后来经过咱们九天的准备,窝了九天的火把炮兵调过来。上甘岭它本身就很小,可能不需要太大距离就打到,炮兵调过来的话,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解说:胡修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得到这个荣誉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一共有12人,这12人中只有彭德怀、杨育才、胡修道三人生还回国,其余全部牺牲在朝鲜战场。而胡修道当时正位于597.9高地3号阵地,他是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5连的战士。

    李福芸(原志愿军12军31师政治部秘书科委员):他这个英雄是这样的,叫够胆的英雄。这个山头人死的很多,伤的也很多,但是他一个人把这个山头守住了。就是敌人攻了好多次,他一个人呢,也把它守住了。

    解说:胡修道是四川金堂县人,20岁,也就是1951年6月份才入伍参军,在朝鲜战场上,其实他应该算是一个新兵,他所在的3号阵地受到了美军炮火和地面部队的猛攻。他们班除了胡修道和班长全部牺牲,班长也是身负重伤。胡修道一个人坚守了阵地一整天,共打退敌军40余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许述:美军刚攻到山头,胡修道就剩一个人,他居然还能守住,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胡修道他打退了41次进攻,在军事意义上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为什么能打退,他应该感谢炮兵,如果没有炮兵,他肯定也不会是活着成为英雄。

    解说:作为一名新兵,胡修道还是第一次和敌人面对面的真枪实弹。他借助于上甘岭高地的俯视角度观察,到处都是不断冲上来的联合国军,正是后面志愿军炮阵地上不断支援的炮火才给了他战斗的信心。他自己在阵地里不短地变换着位置,投出了数百颗手雷和爆破筒。

    李伍昌(原志愿军12军31师炮团通讯股长):他下来立了一等功,朝鲜英雄。这些部队呢,伤亡就大,我们这些人不是在机关里头,师的机关里头或者团里机关里头的,这个伤亡就少的多了。但是少的多也比过去打国民党伤亡多。因为国民党他没有那么多的飞机,那么多的炮。你看毛泽东的儿子不是敌人的飞机炸了嘛,他离前线多远,那离前线几十里路。

    解说:杜平将军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他在1930年参加红军,是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的,当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一直在志愿军司令部同彭德怀一起工作,也见证毛岸英遇难的经过。这个事情他不但写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还经常和自己的儿子说起。

    杜小平(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之子):我父亲给我讲过,说当时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说得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因为毛岸英同志和另外一个参谋他们在木制的房间里面还在查阅有关资料,没想到美国飞机炸弹,会扔得这么准,扔到洞口,把整个的办公室都掀翻了,当时就一片火海。我估计当时他也就遇难了,当时就牺牲了。情况就是这样。

    解说:毛岸英入朝作战其实只有短短的34天,他永远的长眠在了朝鲜这片土地上。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会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远在北京的毛泽东。

    杜小平:总理的意思就是说暂时不要告诉毛主席,怕毛主席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因为毛主席的亲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牺牲了好几位,这个毛岸英又是毛主席最中意的一个儿子,所以他对他寄予很多的厚望,所以一旦毛岸英牺牲了,对毛主席的感情上打击非常大。这个作为任何一个都会体察到一个做父亲的人,一个人的心情,我想这个都是人之常情。

    陈晓楠:距离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一个多月之后,毛泽东才知道,自己已经和儿子阴阳相隔了。1951年1月2号,周恩来将电报送给毛泽东和江青并且附信说,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毛泽东知道消息之后,并没有特别的表示。

    只是在1951年3月,和老友周世钊谈话当中他说到,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是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而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关于毛岸英的遗体如何处理问题,毛泽东也是亲自的批示,岸英葬于朝鲜。

    解说:毛岸英的遇难只是说明了事实,作为志愿军最高级别的指挥中心,都会被美军的飞机炮火轰炸,可见当时朝鲜战场的情况多恶劣,所以上甘岭战役的炮兵部队及时到位奠定了坚守和反击的基础。虽然我们在火炮数量上只是美军的三分之一,但对抗性已经明显提升。一时间,狭小的上甘岭地区火炮云集,一场炮火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著名战役在箫瑟的秋风中拉开帷幕。

    李福芸:这个前方要炮弹,要子弹,是吧,也要背,迫击炮弹小一点,有的背两发,大炮弹只能背一发,我就背过。

    李永勤(原志愿军12军32师司令部直工科组副干事):因为那东西很重,也不好带多,就是说人海战术,就是人往上拼命往上送的。

    解说:为了能够让上甘岭炮兵各阵地有充足的炮弹,后勤机关按照每门炮300发到500发的标准进行配给。除了专门的运输队之外,凡是去前线的干部战士都必须承担运送弹药的任务。

    因此上甘岭周边统计囤集了11万发炮弹,集团军司令王近山还亲自给炮兵第七师师长颜伏交代,没有统一命令,一发炮弹也不能往外打,要集中起来打击精准目标。与此同时朝鲜战场上最神秘的“炮兵之王”喀秋莎,已抵达了上甘岭。

    张俊民(原志愿军12军31师93团1营1连4排战士):我们不是有哪个苏联喀秋莎,现在叫火箭炮。

    张军(原志愿军12军作战处参谋后任南京军分区团司令):一个车上有16发,打16发的发射器。

    曹泽堂(原志愿军12军31师93团4连指导员):打的一片火海,出去之后像火海一样,打到哪爆炸,还是火海这个火箭炮打了你以后,打不死你,震都震死你了。

    解说:凡是经过过上甘岭的志愿军指战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喀秋莎的威力,那是阵地上振奋人心的利器,怒吼的火舌喷射在敌军的阵地上,也释放出战士们一直被联合国重火力压制的郁闷。

    张振文(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参谋):我们知道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有比较好的优点,一个是射程快,覆盖面广,然后就是瞬间覆盖面广。另外它这个就是便携式移动,这个应该说是作用非常的大。这个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这当时主要是苏联的装备,当时在战场上也是比较先进的。

    解说:喀秋莎是M—13火箭炮,可以说是现代战争火箭炮的鼻祖,是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研制的武器。投入使用时为了保密没有命名专门的名称,只是在炮架上有个字母标记K。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卫国战争上,苏军M—13火箭炮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发挥了巨大威力,屡屡给德军予重创。

    为此,苏军战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姑娘的化身喀秋莎来赞美,称呼这种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它也被志愿军视为宝贝疙瘩。为了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就特意增调喀秋莎火箭炮24门,在当天夺取上甘岭表面阵地的争夺中,仅仅用了20分钟就夺回了537.7全部阵地。

    沈少华(原志愿军15军政治部文工团分队长):这个喀秋莎非常厉害,我们大概全部射出去以后,最后我们冲上阵地以后,那个阵地上呢,大概只有两个士兵活着,都昏过去了。它这个震动很大,把人震昏过去了,然后燃烧,很厉害。这个喀秋莎,那时候在朝鲜战场、二战当中最先进的武器。俘虏他以后,他抗议,他说你们共产党放了原子弹,说我们打原子弹了。

    解说:朝鲜战争期间,中国还没有原子弹这样的武器,但金日成非常担心美军真的会使用这种杀伤力最强的武器,毛泽东觉得这只是一种恐吓,是一种核讹诈。他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陈晓楠:毛泽东的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举宣传鼓动的口号,其实这位博古通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做过了深入的分析,朝鲜这样山峦层叠的国家,投掷原子弹所造成的杀伤力会大打折扣。

    而美国人一直以来都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俄国人的策略,是克里姆林宫破坏自由世界团结计划的一部分。如果使用原子弹,美国政府担心会把战事扩大,导致苏联的介入,而苏联的核武器对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威胁,美国人的这些小算盘,毛泽东其实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