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路 凯 歌 三 十 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10:15

一 路 凯 歌 三 十 年

                 ___ 东马坊初中专题片解说词

应城市东马坊办事处位于富水河畔,紧邻宜化双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一朵闪亮的奇葩,正在用它迷人的笑靥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她就是应城市东马坊初中。如今,这座人才辈出的育人殿堂也将迎来30华诞。30年育人为本,30年一路凯歌!

题目:一路凯歌三十年

学校座落在应城市东侧,号称应城教育的“东大门”。这所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古皮洼”上建起来的学校,几经风雨,走过了三十年.

1991年9月,应城市化工镇初中正式更名为应城市东马坊初中,此时正逢教育加速发展。东马坊初中抓住这一机遇,挑战自我,更上层楼,学校开始了历时18年建设发展时期。近几年来,学校校委会一班人根据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与时俱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合作型团队,竞争型集体,创新型基地,和谐型家园。让每个学生成人,让每位教师成功,让每位家长满意”的办学宗旨,以“立德立志求实求真”为校训,将“人本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今日的东马坊初级中学拥有师资125人,其中大学本科80人,中学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08人。湖北省优秀教师一人,孝感市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质课教师5人。现有教学班27个,学生1956人。

我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促学校发展.学校占地40亩,校园布局合理。其中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教工宿舍楼四栋,学生公寓一所。新建的学生食堂,可供师生高标准就餐。运动区,球场和田径场分开设置。教师居住环境幽雅,校内道路水电畅通,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备现代化的学校。2000年,学校初配64座微机室;2002年底,新建了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和语音室,初建了多媒体教室;2005年,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B模式,更换微机19台,升级33台,又给各处室及多位骨干教师配备了电脑,初步建立了学校电子读书库、电教资源库,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网络化。2006年,建起了东马坊中学网站,近80台电脑全部联网。2007年,B模式改换成C模式,学校新添电脑32台,自配12台,增建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另新增教学实验仪器6万多元。2008年,建起一个标准化阅览室,更新远程教育设备并改造校园网,实现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局域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的四网合一,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进一步规范了电教资源管理,各学科分类建立了优质教案、优秀论文库、优质课件库、优秀习题库,远程教育学习资料库等,做到“硬件是品牌,资源有保证,终端进教室,教师会应用”,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

我们以师德建设为准则,促校园和谐.我们注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集中学习、集中整顿。教师摘抄报刊杂志,写出心得体会,完成《教师师德档案》,观看师德讲座,签订“八不准”承诺书表彰师德典型等。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我们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促德育工作全面实施.学校始终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政教处以培养合格中学生为目标,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寓德育于教学,寓德育于体育,寓德育于生活管理体制之中,坚持用浓厚的人文素养,优良的传统美德,健康的现代时尚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一是实施“关爱留守生工程”:建立健全留守生个人档案,签定留守生“捆绑责任书”,开展留守生心理健康咨询,用好“亲情电话”,建立“家长信息网络”,开展“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等;二是实施“两化一高工程”。即对校园环境实行“净化、美化和高水平” 的管理,并实行日通报等;三是实施“安全法制工程”。学校经常举行安全法制教育讲座。与学生签定了“东马坊初中学生安全责任书”;四是实施“养成教育工程”。切实制定养成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培养十个良好习惯,通过“卫生评比”、“广播体操比赛”、“两操两唱督查”等活动,促成方案的实施。

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促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机制,形成教科研三级模式。我们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建立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和系列的教科研导向机制,成立课改实验研究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组、校本课题研究组和各学科教研备课组等。经过发展,总结,我们逐步形成了三级教科研工作模式,即“常规教科研工作模式”“组级教科研工作模式”和“校级教科研工作模式”。

二是更新观念,增强素质,抓实校本培训。一直以来,我校注重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鼓励广大教师成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实施“四项工程”。1结对子工程。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为了使他们迅速成长,学校启动“结对子”工程。要求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通过“学科教材关、教育理论关、教育教学方法关”;2全员培训工程。  我们还经常请市教研室、教科所等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讲座;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我们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3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了“三导四定”,即:专人指导,重点指导和跟踪指导;定指标、定任务、定措施、定导师,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拓展其发展空间;4课堂教学创新工程。我校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路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调研活动中,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三是立足校本,大胆实践,全力开展校本教研。1、落实五个一,全员参与校本教研我们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促进全员参与校本教研。即教师主持一次集体备课,选择一个课题研究,上一次公开课,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2、开展专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确立了重点课题,采取了“群组活动,共同提高;个案研讨,明确特色;课题研究,融合互补;学术讲座,解决疑难”四种模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1)加强重点课题研究。我校以省级课题“乡镇初中新课程实施与学业负担缓解行动研究”为龙头,积极开展学业减负研究。2)夯实校本课题研究。首先,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其次,拟定方案,开展研究。教科室督导检查,对资料收集整理,汇编成册;3、形式多样,丰富校本教研的内涵。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使教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化。①每学年开展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和一次专题讨论会。②注重校本课程资源开与利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拥有一支科研意识强、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好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确立了人才优势,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 硕果累累

30年来,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师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多次被评为应城市中考优胜单位、教科研先进学校。曾被选定为全国农村课程改革试点单位并获得湖北省农村课程改革与试点先进单位。同时,学校《滴水》社刊获国家级一等奖;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校本教研先进集体;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孝感市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孝感市示范学校;孝感市花园式学校;应城市文明单位 ;应城市绿色学校;应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 ;应城市“留守学生”监管工作先进学校;应城市中考综合评价优胜单位;应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应城市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应城市教工篮球赛亚军;应城市首届中学生篮球亚军等。另外,学校还获得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优秀成果奖;全国英语、物理、化学竞赛组织奖;勇夺孝感市数学竞赛“英才”杯等。学校先后有15人获得优质课奖励,其中周邦杰、郑杰方、金边、张保明、方莉、雷智荣等六人获得省一等奖,郑庆国、程志林、胡萍等三人获得孝感市优质课一等奖,欧阳琼、鲁玉芳、詹玉霞、李时慧、黎水芳、汪兰瑛等五人获得应城市级优质课奖励,论文获奖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学生竞赛也是硕果累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学校的发展既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为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使东马坊初中成为应城教育的一颗“东方明珠”。

东中的前进得益于科学的管理。学校有一个开拓进取、团结拼搏、能抓会管的领导集体;东中的前进还得益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师们共同携手,铸成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创造着东中灿烂的辉煌!三十年来,先后在学校工作过的领导和老师们有近四百人,他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乐于奉献;他们用一颗真心苦恋三尺讲台,用满腹学识培育天下桃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三十年发展的历史,是一份喜悦,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激情,一种责任。我们不会忘却前人的呕心沥血,不会忘却昔日的峥嵘岁月,更不会忘却漫漫征途对新一代东中人召唤。这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这是一幅历届莘莘学子,用青春和热血鼓动着历史的脉搏,他们的心也将永远和学校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

如果我们能从历史的天空去倾听这片沃土上往日的回声,那么,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十年间,东中人所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觉的不断超越自我的探求精神,就像一支震撼人心的乐曲。乐曲记录了东中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跳动出崭新的音符,续写更加光辉的历史,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