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32:09
',1)">

☆中医药知识☆
中医诊病方法简介
中医了解病情有四:望、闻、问、切,谓之四诊.望诊在诊病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列为四诊之首.因为人的面部的气色和脏腑关系密切,脏腑气血有了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
一是望神.神是人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病人的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叫"有神",预后良好;两眼晦暗,精神萎靡叫"失神",预后往往不好.
二是望面部颜色.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略红润有光泽.如见面色苍白,是气血不荣;见青色,属寒证或气滞血瘀等等.
三是望形体强弱、肥瘦.发育良好,体质强壮;发育不良,形体消瘦.
四是望舌.中医诊病,都要看看舌头.这是因为舌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的病变,可以从舌的变化反映出来.
*******************************
服用中药的一些禁忌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三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服药方式不当影响药力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很多时候连吃药都要"干吞",或者图方便随手拿起一杯奶茶或牛奶"送药".医药界权威人士指出,这种吃药方式不但影响药力的功效,而且有时还会烧喉咙、伤肠胃.
生奶送药易生石 牛奶本身含钙,用来送药片或其它药物,很容易令肠胃出现钙化物,导致药力失效,严重者更会生成胆结石、肾结石.果汁属酸性,送消炎药会破坏药丸胶囊外层,令药力在胃中已被分解,在小肠内难以吸收,吃了药也等于没吃.因此,用清水吃药最好.
干吞胶囊会灼伤食道 胶囊药丸不用水服送而干吞,容易贴附在食道内壁,不上不下,药性渗出会灼伤食道,造成吞口水都会疼痛.
缺酵素吃抗生素会导致死亡 因遗传先天缺乏G6DP(6磷酸葡萄糖脱氢)酵素的人,切勿用盘尼西林和阿斯匹林等含磺磷类的抗生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此遗传病,应及早验血.
热水服药难吸收 用太热饮品送服含阿斯匹林或非类固醇的消炎药,药效会改变,难以吸收.
防止药物过敏 有些人对盘尼西林过敏,出现身热、红斑、眼皮或唇肿、头疼,甚至呼吸困难、休克窒息等.因此,服药前要问清楚医生.
服药过量有反效果 吃消炎药如庆大霉素分量太重,会引致耳聋和肾衰竭.含矿物成分的补铁丸、补钾丸等药物,如服用分量过重,很容易积存于体内器官,引致生胆结石或胃结石等毛病.
维生素胶丸同补铁丸不可共食 有些人既吃维生素胶丸又吃补铁丸,如果分量过重会互相干扰,导致两种药物都不能吸收.
中药服药次数
服汤药一般都习惯于早晚两次,有人煎一次服一次,随煎随服.也有人连续煎二次,将所得的药液掺合后分三次服用,这两种服法都可以.
中药的头煎、二煎不能一次吃完,应该分开吃,这样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均匀,所起的作用持久.如果头煎、二煎一次吃完,在短时间内,体内药物有效浓度一过性较高,而以后则迅速降低,以致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治疗效果.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例如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药物,如以藿香、薄荷、桂枝等为主药的煎剂,它们的有效成分大部分在头煎内,所以头煎和二煎也可以一起吃.咽喉病变时服汤药宜缓慢含咽,急重之症宜一日连服数剂,也有人认为病在上焦宜少量多次分服,病在下焦宜多量一次顿服.
分服:慢性病、病情轻,宜缓缓调治.一剂汤药煎好后可分2~3次服.呕吐患者应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服时,宜浓缩体积,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顿服:急性病,病情重,宜急速治疗.1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作用.病情危重,以医嘱为准,甚至1天可服2~3剂,昼夜连服使药力持久,从而达到顿挫病情目的.
服中药时饮食宜忌
服中药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配合,这对于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极为重要.早在汉代,张仲景在说明桂枝汤的服法时,要求吃米粥来帮助桂枝汤发汗.现代临床实践也证实,服用解表药后,喝一些温热的米粥,确能有助发汗,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尽管不同病种、不同的药物,对饮食要求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服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尤其对于实证,如感冒发热,多天不解,不要以为病了多天,应当给予补养,滋补食物往往不利于外邪排出体外.对于胃肠有积滞者更直清淡,不能给予油腻、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蛋、鱼等,这些食物容易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对于一些久病体虚或平素年老体弱者,在清淡易消化饮食前提下,适当喝些鸡汤或鱼汤,有利于体虚的康复.小米、红枣、银耳、木耳及其他新鲜瓜果蔬菜,适当的选择服用,也有利于治疗.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对一些饮食禁忌有过详细的记载,如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这些都供服药者参考.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如高烧患者,多食冰制的西瓜或饮料,虽然能解除其一时的烦渴,但不利于发汗祛邪而达到退烧的目的.又如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及疮疖等病人,不能吃鸡、猪头肉、鱼、虾、蟹、韭菜等发物,这些东西容易产生过敏,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差的病人不宜多吃以淀粉为主的食物,如土豆、黄豆等,这些食物容易产气而致腹胀.
总之,服中药时的饮食忌宜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指导下,还应根据病种、病人的体质、病情的轻重作具体分析,不要什么都忌口,或什么都吃,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配合药物治疗的作用.
总之鱼胆决不能用来治疗"热证、目翳、喘咳"等症,因其毒素不易被高温破坏,故熟食也同样会中毒,因此要记住"鱼可食而胆食不得".
什么时间服中药最好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时候需要吃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 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而驱虫药(如乌梅丸 )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于空腹时服用较好;不言而喻,安神类药物应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三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二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大多数药物宜乘温服下,发汗药更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尽管中药的药力比较缓和,很少出现毒副作用,但生病后还是应该尽早寻求医师的诊治,谨慎服药才对.
**********************************
服中药讲究忌口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着《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服.
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忌口"也不能绝对化,要因人、因病而异,对一般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来说,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又多,则不能保持人体正常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因此,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食用增加营养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
******************************
服中药该注意小节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还有一些小节须注意.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
中药不宜隔夜服
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吃,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
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
人体健康不利.
******************************
怎样给小儿喂服中药
孩子生病,常不肯吃中药,对待这个难题,必须要有耐心和细心,还要按年龄分别对待.
1~2个月的孩子,味觉辨别力已比较灵敏,可将中药液加入糖粉装入奶瓶,象喂奶那样喂进去.一岁左右的孩子不懂事,不会主动吃药,只有采用灌药的办法,灌药切不可鲁莽从事,将中药液(将中药丸剂、片剂压成粉末状与开水调匀)放入小匙内,再加少量白糖调匀,让孩子仰卧在床上,头稍歪向一侧、固定,用左手捏住下颌关节,使上下齿离开成缝,然后用盛药液的小匙插入牙缝中,药匙不要马上离开,待小儿啼哭深吸气并做吞咽动作时,再将药匙紧按牙缝中,待小儿将药液完全下咽后,再将药匙离开口腔把左手放开,这一样一匙一匙的把药液喂完,然后再给一些水喝.
3~4岁的孩子已经懂事,再灌药就不合适了,要靠家长耐心说服,借讲故事的机会,讲一些生病吃药的童话(如小兔生病,兔妈妈给它吃药等形象化的故事),不能以打针吃药来吓唬孩子,这样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更增加了以后吃药的困难.吃药前应预备一些糖果,如果孩子吃了就表扬、鼓励,马上给他一块糖,这样就打消了孩子的惊恐心理,有利于下次再吃药.
***********************
中药煎药概述
病人请中医看病后,吃的多数是中药汤剂,汤剂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汤剂是将炮制加工后的各种中药材,经过中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藉水滚沸煎熬而撷取它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现代中药剂型中以汤剂最大,一般汤剂饮片销售量约占中药50%左右.
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除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无刺激性及副作用等特点外,还具备液体制剂的优点,即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汤剂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之目的,能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种药物的配伍作用.
汤剂按其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煮剂 是用一般的温度和加热时间,将药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煮剂浓度适中,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作用强的特点.
2. 煎剂 是将经过煎煮去渣的药液,再经加热浓缩所得的液体剂型.煎剂加热时间比较长,药液的浓度高,能减弱药物的毒性.
3. 煮散 是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煮散具有节省药材,便于煎服等优点.近期对中药煮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新的发展.
4. 沸水泡药 是药物经过沸水浸泡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沸水泡药,频频饮之,又称饮剂.沸水泡药加热时间短,温度比较低,药物味薄气清,擅于清泄上焦热邪.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中药的煎法历来都很讲究,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我们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那么怎样才能煎煮好中药呢?这就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
中药煎法的分类
汤剂多由复方煎制而成的,其药物成分相当复杂,大体上有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亦有易挥发的,有久煎易破坏、分解、焦化的等等.为了提高汤剂煎出量,减少挥发性物质的损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提高汤剂的质量,确保疗效,应视各种药物的不同性质,在入煎时要分别对待.
⒈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⑴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紫石英、白石英、代赭石、海浮石、鹅管石、青礞石、花蕊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虎骨、豹骨、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⑵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落地金钱、商陆、痕芋头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乌头类药物,因含有乌头硷而有毒,久煎可使乌头硷分解为乌头次硷,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硷,其毒性只及原来的1/2000.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强强心作用.附子酯酸钙遇热产生钙离子,有协同去甲基乌头硷的强心作用.
⑶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才有效.石斛内含内酯类生物硷,只有久煎的水解产物才起作用.
⒉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⑴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⑵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钩藤含钩藤硷,煎20分以上,其降压成分被破坏.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水解一部分,产生氢氰酸而随水蒸汽逸散,减弱止咳作用.对于炮制不透的杏仁,由于酶的作用,水解得更迅速.大黄取其泻下作用,因大黄甙泻下效果比甙元强,故不宜久煎.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入煎.
⒊包煎
⑴花粉类药物,如粉花粉、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苏子、菟丝子;药物细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等均应包煎.这些药物虽体积小,但总表面积大,颗粒的流水性强表面张力大,不与不充分接触而浮于水面,故须用纱布包好与其它药物入砂锅中同煎.
⑵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秫米、浮小麦、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⑶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⒋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鸡血藤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⒌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⒍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⒎另煎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⒏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⒐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⒑去滓加蜜煎 为便于病人服用,监制药物的毒性,延长药物的疗效常用去滓加蜜煎.如《金匮》方大乌头煎,以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xx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个别病人服用乌头药物出现胃中不适的副反应时,用去滓加蜜煎的方法,常能消除这种副反应.
**************************************
中药材的效用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降气之最---沉香
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辛凉之最---薄荷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贝母
退黄之最---茵陈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止咳之最---杏仁
***********************************
家庭切参片妙法
立秋以后,人们习惯用人参进补.人参一般需要切成片以后才能饮用,片要尽量薄些,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参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甙的浸出.中药店里有专门用来切片的铡刀、切出的人参薄如蝉翼.其实,在家时切人参片只要方法正确也很方便.下面介绍两种家庭切参片妙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方法是沙浴法,许多家庭都备有炒货用的黄沙,可将干净的黄沙放入锅中,炒至沙子略有白气冒出时,将人参放入沙中包埋,下面用火微微加热,可将人参略翻滚,待人参发软后就可以一支支切片了.
第二种方法是蒸气浸润法,将人参须剪下,人参身放入碗中,上面盖一张薄纸(防止水蒸气冷凝后掉入碗中泡烂人参),放入锅中隔水蒸,蒸的时间要掌握好,时间太短,人参切不动,时间过长,人参又太软,切片成型差,而且太潮了日后容易发霉,一般当蒸气冒出后2至3分钟就可端出,进行切片了.切片时应注意拿一支切一支,防止人参冷后发硬,刀法最好用斜刀,越薄越好.
这两种土法各有优点,蒸汽浸润法简便易行,关键在于把握好时间,特别应注意将人参大小分档后再蒸.沙浴法切片容易,切出来的片子也好看,而且片子干燥后不易发霉.中药材加工窍门值得推荐.
********************************************
中药给药煎药服药方法简介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本书主要讨论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 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消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不同的途径给药各有其特点.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途径给药,除应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本世纪30年代研创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其具体内容可参见《中药药剂学》.
三、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煎煮火候及时间: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榨渣取汁:汤剂煎减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掖.其次,已经溶入药掖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人药方法.
1.先煎如磁石、牡蜕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J1乌、附于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如薄荷、白豆寇、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3.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于、茸茁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筹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人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侥,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四、眼药方法
口眼,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眼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㈠ 服药时间
迢时眼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扬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眼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遣疾病的药物宜饭前眼用.因饭能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眼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迸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眼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
㈡ 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眼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倩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眼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眼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呕吐病人眼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眼药量.
㈢ 服药冷热
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眼.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眼.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需温覆取汗.至于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 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 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
常见补品的保养秘方
1.人参
人参不宜进冰箱,人参主要成分皂苷、挥发油、人参酸、维生素以及糖份和酶等.冰箱内湿度大,干燥的人参从冰箱取出时,参体原是僵硬的,而吸附空气中的水份后参会变软,极易生虫、发霉.
正确的中药材的保存窍门是:用无毒的塑料袋或纸包好后,放入盛有石灰的箱内,或者放在炒黄的大米罐内,这样可以保持参体干燥,质地坚实,煎汤时汁清郁香,也容易研粉食用.
2.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遇热、遇潮均易软化,而在干燥寒冷处又易碎裂.可用油纸包好,埋入谷糠中密闭贮存,外界湿气被谷糖吸收,从而起保护药物的作用.夏季最好贮放于密封的生石灰缸中.
3.贮存蜂蜜
用干净的玻璃瓶,按1000克蜂蜜内加生姜两小片的比例,密封存放在阴凉处.此法能使蜂蜜久贮不变味.蜂蜜在瓶子时放久了,有的像白砂糖一样沉积在瓶底,取用十分不便.可以连瓶一起放在凉水锅里徐徐加温,当水温达到70摄氏度至80摄氏度时,沉淀物即会融化,并再也不会沉淀.
4.哈士蟆油
哈士蟆油最易吸潮发霉,以冷藏为佳.也可在哈士蟆油上喷上适量白酒,包成小包,装进双层塑料袋内,贮于瓷罐密封,这样既能防止发霉,又能保持原有的色泽.
如果出现色深或不光亮时,说明已有吸潮现象.若外表开始发粘,则为发霉先兆.这时切勿日晒、火烘,因为晒则变黑,烘则有斑点,中药材的保存窍门是在小木箱底部先铺上一层煤炭灰,然后放一碗白酒,上面盖上带纸的竹篾片,再将哈士蟆油铺于纸上,严密封口即可.
5.防止启封奶粉变质
塑料袋装的奶粉未开封时,一般不易变质,但是一经开口,一时又吃不完,就很容易变质.这里介绍一种防止启封奶粉变质的简单方法:
取一团脱脂棉,洒上一些白酒,塞在奶粉袋开口处,然后用绳子将袋口连同棉花一道扎紧.用这种方法防止奶粉变质效果非常好.
****************************************
中药材药性的偏性
【药物的偏性】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使脏腑功能失去协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机体处于病态.药物的作用是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一致,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从而使机体痊愈康复.
药物的治疗作用是由自身的若干偏性所决定的,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疗作用的本质所在.药性即药物的偏性,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统称为药物的偏性.药性理论就是研究药物偏性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就是中药的药理.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即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
【四气和五味】
四气和五味,简称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历代本草中都首先标明药物的气和味.
㈠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性.它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其中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大药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物的四气是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的,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决定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云:"寒以热之,热以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寒、热之性不甚显着,作用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气范围.
㈡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的重要标志.另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因都分属于五味之中,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五味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概念,而是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本草书籍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口感味道并不相符.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其作用如下:
辛 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常用治表证或气血阻滞证.
甘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治虚证,并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
酸 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苦 有泄和燥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有苦寒燥湿热、苦温燥寒湿之分.还有苦能坚阴之说.
咸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等证.
淡 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㈢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升降浮沉】
㈠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要领之一.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此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㈡升降与浮沉的作用
升降属阳,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㈢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㈣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⑴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⑵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归经】
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中药性能的,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性能.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即毒副作用.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有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程度的不同,故历代本草中常标明"小毒"、"大毒",以示区别.一般来说,有毒药物的中毒剂量与治疗量比较接近,临床应用安全系数较小,或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使用有毒特别是大毒药物时,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剂量:用量过大是发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严格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防过量或蓄积性中药中毒.
2、注意正确用法:了解此类药物的用法各有不同,是防止中药中毒的重要坏节.有的宜入丸散,不宜煎服;有的只供外用,禁止内服;有的入汤剂当久煎等.临床应用每因用法不当而引起中毒,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过短所致.
3、遵守炮制工艺: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严格的炮制工艺,科学的质量标准,是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此外,利用合理的配伍、避免配伍禁忌等,都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药物的毒性亦然,利用有毒药物,采取"以毒攻毒"的治法,常用于疮毒、瘰疬、毒疠等病.
以上是现今有关药物毒性的概念.在古代本草中,还常把药物的偏性称为毒,把药物统称为毒药,这是广义的毒,与本节毒性的含义不同,当知区别.
*******************************
七类老年人 请离阿胶远一点
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类中药是较为名贵又常用的滋补药,由于其比较粘腻,难以吸收.
因此有下列情况的老年人要慎服或不服: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服用阿胶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以致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甚至恶心、呕吐等.
患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者:阿胶能加重郁带,使瘀血更为严重.另外,阿胶能使血流速度减慢,促使血管中脂肪微粒沉积在血管壁上,诱发血栓形成.
患有表证者:如在此时服用阿胶,容易导致食积,不但不能达到滋补的目的,而且会造成新的病症.因此,一旦外感风寒,应立即停服阿胶.
肾阴不足、虚火内盛者:表现为形体消瘦,自觉内热,口燥咽干,午后潮热,手足心发热,夜间盗汗,两目干涩,大便秘结,舌红苔少.由于鹿角胶偏于补阳,以热助火,使阴更虚,火更旺,所以有此症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肺中有热者: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或痰典粘稠、口干舌燥.因鹿角胶药性偏温,故不适宜肺中有热者.
患胃肠疾病者:表现为经常胃痛,胃中嘈杂,大便秘结,口臭口苔等,不能服用鹿角胶.
吐血、便血者:当这种出血属阳盛、阴虚内热所致时,也不能用鹿角胶治疗.
*********************
治疗便秘老年人每天应该吃什么
那么,便秘是怎么发生的呢?
常见的便秘原因有: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过于精细,缺少膳食纤维,从而减少了对结肠运动的刺激,这是便秘常见的重要原因.其次,生活不规律,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及饮水量不足,还有的老人长期滥用强泻药,而形成了对泻药的依赖性,长期用抗菌素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等.当然,有一些器质性便秘,要详细查原因,如肠道肿痛、肠梗阻、肠粘连、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肌力减退、肠松弛等.针对器质性便秘,建议老年人要治疗原发病,饮食治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这里,我们为功能性便秘的老人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物不可过于精细,主食要多样化,粗细粮搭配,不要忽视豆制品的摄入,冬天不忘红小豆,夏天不忘绿小豆,每天吃一顿麦片粥,经常吃全麦面包;蔬菜和水果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每天保证1斤蔬菜,其中芹菜、元葱、韭菜、木耳、海带、蘑菇等应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白天保证2两至4两的水果,香蕉、苹果最相宜.牙口不好的老年人,要吃带馅的食物,如包子、蒸饺、水饺等,或把蔬菜切成菜末做熟,水果制成果泥(用豆浆机或食物料理机搅碎成泥).每天1~2盒酸奶.
另外,要增加饮水量.到我们咨询室来的郑大伯是典型的缺水型便秘患者.看他皮肤干燥、枯黄,他不喜欢喝粥,也不爱喝水,更不喝菜汤,因为已坚持多年,养成了习惯,并不觉得口渴,只是便秘常困扰他,使他痛苦不堪.我们建议他,每日应饮水2000毫升左右,水可作为润滑剂,膳食纤维在肠道中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胀,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
还要注意,不要养成依赖泻药的习惯.泻药使食物通过肠道过快,减低了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致使多种营养素遭到损失.长期用泻药,还可使肠肌松弛变形,菌群失调,更会加重便秘.
最后,提醒便秘的老年朋友,要经常吃点蜂蜜、黑芝麻等,它们有很好的防治便秘作用.黑芝麻要研成粉状,放到大米粥里,再加入蜂蜜,可以通便、润肠、除燥.
*********************************************
老年人可用蜂蜜代替吃糖
人到老年以后,胃肠功能会明显下降.若过多地吃糖,易使胃肠道出现胀气,从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老年人的活动量少,新陈代谢较慢,若过多地吃糖,会使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而导致肥胖,并可诱发糖尿病.因此,老年人应少吃糖.然而,老年人大都喜欢吃较甜的食物,吃不到甜食就会影响食欲.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让老年人吃到甜食,又能减少其糖的摄入量呢?
专家告诉我们,老年人可以尝试用吃蜂蜜代替吃糖.蜂蜜是一种极适合老年人食用的保健品.中医认为,蜂蜜性甘味平,具有清热解毒、补中润燥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蛋白质、转氨酶、还原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氨基酸、有机酸、叶酸、乙酰胆碱、维生素及铜、铁、锰、镍等多种微量元素.老年人经常食用蜂蜜,具有以下好处:
一、可预防高血压:老年人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蜂蜜中含有丰富的钾.钾离子进入人体后能促使人体将多余的钠离子排出体外.而钠(盐)的摄入量过多正是老年人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应在每日早、晚各饮1杯淡蜂蜜水,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二、可预防心脏病:心脏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蜂蜜中含有多种酶类和酸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清除附着在人体血管壁上的脂肪,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三、可防治便秘:便秘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蜂胶.这些蜂胶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因此,老年人(尤其是便秘患者)应经常饮用蜂蜜水,以预防便秘.
四、可改善肝功能:老年人的肝功能大多较弱.蜂蜜中含有多种具有保护肝脏作用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因此,老年人经常食用蜂蜜可增强肝脏的功能.
另外,蜂蜜中所含的糖分大多为果糖.果糖在人体内代谢较快,一般不会转化成脂肪,故老年人适量地食用蜂蜜不会引起肥胖.
***********************************************************
老年人常吃芝麻酱有好处
据统计:芝麻酱每100克含铁为58毫克,比猪肝含量高出1倍,比鸡蛋黄的铁含量高出7倍.如果每天吃一汤匙芝麻酱(约10克),可摄入铁5.8毫克,对防治缺铁性贫血有一定作用.芝麻酱的钙含量也非常理想.每100克芝麻酱含钙量达850毫克,仅次于虾米和虾皮.常吃些芝麻酱,对老年人预防缺钙大有裨益.
芝麻酱含蛋白质也高,每100克含21克,高于鸡蛋和瘦牛肉,经常吃芝麻酱,也不失为补充蛋白质的可靠途径之一.另外,芝麻酱中含有十分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高达50%,这对软化血管有益.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能有效降低体内的"坏胆固醇",常吃芝麻(酱)对中老年人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帮助.
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