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三十六计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03:00
经典三十六计全文4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

系和规律上说, 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
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古人按语说: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
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
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
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
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
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
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
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
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
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
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
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
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
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
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
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
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
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
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
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

    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
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
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
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
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
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
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
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
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
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也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

    周亚夫悦: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
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
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
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
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
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
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
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
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
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
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①乘其阴乱: 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 乱。

    ②航,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
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
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
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
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古人按语说: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
《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
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面取
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局面混乱不定,一定存在着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力量这时都在考
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敌人又被蒙蔽难以察觉。这个时候,己方
就要乘机把水搅浑,顺手得利。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敌军的衰弱征状:全军
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不断,不怕法
令,不尊重将领……这时,可以说是水已浑了.就应该乘机捞鱼,取得胜利。运用
此计的关键,是指挥员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水搅浑,
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混水摸鱼,原意是,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
好处。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在混浊的水
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里就有可
乘之机。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
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一切情况开始复杂起来,然后可借机行事。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
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
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
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
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
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
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
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
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
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
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
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
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
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
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
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
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
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
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
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把部队调到油江口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说:
“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南郡垂手可得。刘备休想做夺取南郡的美
梦!”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见见刘
备,看他有何打算。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之中,周瑜单刀直
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
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刘备说:
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不能攻下南郡,话还不敢说。周瑜一贯骄傲自负,
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他脱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
备)去取。”刘备盼的就是这句话,马上说:“都督说得好,子敬(即鲁肃)、孔
明都在场作证。我先让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万不能反悔啊。”
周瑜一笑,哪里会把刘备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
与曹兵厮杀。

    周瑜发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
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了毒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
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
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开战不多时,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
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欺骗敌人的计谋,一时传出周瑜
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士兵们都戴了孝,曹仁闻讯,大喜过望,
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到曹操那里去
领赏。

    当天晚上,曹仁亲率大军去劫营,城中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曹仁大军
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情知中计,急忙退兵,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从包
围中冲出,退返南郡,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
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
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周
瑜这一回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了过去。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
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
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
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
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
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
顺事。

    古人按语说: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将势。则金蝉脱壳
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
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
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
鸣肢,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三五《诸葛亮》小注)。檀
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
史》十五《广名将传》卷七.《擅道济》)

    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胞,一走
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
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
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军
不敢动,友军不怀疑。檀道济在被敌人围困时,竟然能带着武装士兵,自己穿着显

兵,不敢逼近,让檀道济安然脱离围困。檀道济此计,险中有奇,使敌人被假象迷
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
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
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
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
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
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
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
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
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
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
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
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
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
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
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
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
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
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
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
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
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
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
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
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
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
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
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
上) , 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
“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
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古人按语说: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
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
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
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
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恐怕敌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
关不紧,让敌人脱逃,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个贼,指
的是那些出没无常、偷袭我军的游击队伍。他们的企图,是使我军疲劳,以便实现
他们的目的。

    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逐逃敌。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亡命之徒
隐藏在旷野里,你派一千个人去捉他,也会十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7主要是怕对
方突然袭击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害怕。
根据这个道理推测,敌军如能脱逃,势必拼命战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敌军就易
于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
千万不可轻易追击。

    如果指挥员能统观全局,因势用计,因情变通,捉到的也可能不是小贼,而是
敌军的主力部队。所谓“关门打狗”,就是这种情况。

    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
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伯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
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
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
种“贼”,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
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
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
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仍拿不下饭长平。秦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
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
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对面决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尝到
一点甜头,使赵括的军队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
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分兵几路,指挥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亲
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赵括志得意满,
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
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
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未。一连四十六
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
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惜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
这个赵括,就是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
之计,损失四十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880年, 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
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已完成,出
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
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

    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
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

    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
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
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们见起义军败退,纪律松驰,成天三五
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
欢庆胜利。

    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入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
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程宗楚从梦
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无法指挥,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

    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
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
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
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
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
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古人按语说:“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
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睢之谋(《战国策·秦策》、《战略考·战国》)
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
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揽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乱与自己的近邻结
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捧,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
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
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
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
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
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
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
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
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
吞并六国, 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
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
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
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
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
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
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
望。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
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敢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
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
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
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 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
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
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 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
交功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
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
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
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
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
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
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
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
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
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
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
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
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古人按语说: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
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
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
二年》),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这条按语讲了一种情况,说是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情况会很微妙。一方想用武
力威逼他,一方却用不侵犯它的利益来诱骗它,乘它心存侥幸之时,立即把力量渗
透进去,控制它的局势,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将它消灭。
    其实,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
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
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
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
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
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
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
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
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
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
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
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
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
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
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
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
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
国。

    本书中曾讲到刘璋开门揖盗,让刘备入川,结果自己丢了老命。像刘备这样用
“假道伐虢”之计取胜的战例,古代战争中还有不少。当然,所谓,假道”的方式,
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

    东周初期,各诸侯国都乘机扩张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
以东小国,纷纷向楚国称臣纳贡。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楚国联姻,认为有
个靠山,就不买楚国的帐,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时机。

    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陈国女人,经常往来。但
是,有一次息候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没有以上宾之礼款待,气得息侯夫人回国之
后,大骂蔡侯,息侯对蔡侯有一肚子怨气。

    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灭蔡的时机已到。他派人与息侯联系,
息侯想借刀杀人,向楚文王献上一计:让楚国假意罚息,他就向蔡侯求教,蔡侯肯
定会发兵救息。这样,楚、息合兵,蔡国必败。楚文王一听,何乐而不为?他立即
调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国求援的请求,马上发兵救息。可是兵到息国城下,
息侯竟紧团城门,蔡侯急欲退兵,楚军已借道息国,把蔡侯围困起来,终于俘虏了
蔡侯。

    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对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息妫是一个绝代佳人。他
这话是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击败蔡国之后,以巡视为名率兵到了息国都城。
息侯亲自迎接,设盛宴为楚王庆功。楚文王在宴会上,趁着酒兴说:“我帮你击败
了蔡国,你怎么不让夫人敬我一杯酒呀?”息侯只得放夫人息妫出来向楚文王敬酒。
楚文王一见息妫,果然天姿国色,马上魂不附体,决定一定要据为己有。第二天,
他举行答谢宴会,早已布置好伏兵,席间将息侯绑架,轻而易举地灭了息国。

    息侯害人害已,他主动借道给楚国,让楚国灭蔡,给自己报了私仇,却不料,
楚国竟不丢一兵一卒,顺手将自己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