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各镇的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3:24:22
文昌:在海南岛东部。唐武德五年(622)置平昌县,贞观初改文昌县。文者,“偃武修文”①,又“以县南文昌江得名”②建国前曾分设文南、文北2县,建国后又合并设文昌县。①参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②参见《广东考古集要》卷1
  
  文城:文昌中部偏南。市政府驻地。元至顺二年(1331)文昌县治迁北山,即此地。1951年设文城镇。
  
  东郊:文昌东南部沿海。驻地东效圩明代在清澜所城东形成集市,故名。清初迁今址。
  
  清澜:文昌东南部。驻地明万历八年(1580)建青蓝御所。清代称僚家市,时因陈姓人做官得势,改名陈家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再改清澜圩。
  
  文教:文昌东南部。驻地文教圩清初形成集市,圩名取文治教化之意。
  
  禄家村:在文昌市西北45公里。古村小,只有6户人家,称六家村,后村扩大,谐音雅化禄家村。
  
  铺前:文昌西北部,铺前港东岸。居民祖籍为福建莆田,为纪念故土,取名“铺前”(谐音莆田)。圩集原在新埠港,明万历年间(1605)因地震陷落迁现址。
  
  云楼村:在文昌西北49公里。属铺前镇。明代建村,因常遭海贼抢劫,建九层楼台放哨守村,村名九楼。后雅称云楼,为村中楼高入云之意。
  
  重兴:文昌西南部。清曾分属文昌、琼山、琼东三县管辖。驻地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三月坡市商户迁来并新建圩场形成,故名重兴圩。
  
  蓬莱:文昌西南部。驻地原名土来,清光绪十年(1884)改蓬莱,成集市后称蓬莱圩。
  
  大山村:在文昌西南22公里。属蓬莱镇。明代村民从海北(琼州海峡以北)迁来,村后为大山,故名。
  
  会文:文昌南部沿海。驻地会文圩创建于清末,因与文昌县北会文市同名而改会文新市,1951年又复名会文圩。
  
  白延:在文昌西南17公里。属会文镇。明中叶渐成圩集,时地多白藤生长,名白藤,方音近白延,故名白延圩。
  
  迈号:文昌南部。驻地迈号圩清初商户陈时灼开小食店和打铁铺,后逐渐发展成集市。
  
  贤孝村:在文昌西北6公里。明正德年间村民从佛山地区迁此,以“贤良孝顺”之意命村名。
  
  葫芦村:在文昌西北19公里。宋代村民从福建迁此,地貌葫芦状,故以葫芦为村命名。
  
  潭牛:文昌中部偏西。驻地潭牛圩建于清代,因地势低洼,池沼为牛滚动成潭,故名潭牛。
  
  横山村:在文城东北2公里。属头苑镇。元初村民从陕西陇西县迁来,名大宗村,后以地形改名横山村。
  
  东阁:文昌中部偏南,临八门湾。驻地古称东瓜坡村,清代形成集市,称东瓜坡市,谐音简称东阁圩。
  
  龙楼:文昌东南部沿海。驻地龙楼圩。村民开村时建神庙称龙楼,圩集名从之。
  
  昌洒:文昌东部。镇驻地昌洒圩。清代由韩、黄姓在“下市”(相对“上市”)经商形成集市,以周围村名多“昌”字,命名昌洒圩。取昌荣洒脱之义。
  
  昌桐村:在文城东北23公里。属昌洒镇。宋代村民从河北辗转福建,再迁此定居,时村中有棵大桐树,故名昌桐村。
  
  邦古村:在文城东北39公里。村民元 代从福建裕民县迁此,清代村名邦国,俗称邦古。
  
  公坡:文昌中部偏北。驻地清初形成集市于老市坡,因明代名仕邢宥和邱浚互访时经常在此歇息,得名公坡市。民国31年(1942)又在发山坎建发山圩,建国后合并为公坡圩。
  
  抱罗:文昌中北部。驻地抱罗圩唐宋时为黎族居地,抱罗为黎语音译,“大村”之意。
  
  冯坡:文昌北部沿海。驻地冯坡圩原为荒草山坡,清代冯祝刚父子于此开店经商渐成圩集,取名冯家坡,简称冯坡。
  
  湖山:文昌北部,邻接琼山。驻地湖山圩原集市于湖塘村和东山村边,故名。
  
  溪尾村:在文城西北31公里。属湖山乡。村地宋代称马林山,山中有土匪。元代有名溪梅者剿平土匪,改名溪梅山,后陈姓人从福建迁来建村名溪梅村,谐音溪尾村。
  
  宝芳:文昌中部。宝芳圩名源于宝芳村,唐宋时为黎族居地,产沉香,黎语音为宝芳,村名从之。抗日战争时毁,圩迁园堆村南山坡此址,故宝芳圩又名园堆圩。
  
  美柳村:在文城东北14公里。属宝芳乡。明代村民从福建迁此,多栽梅、柳,时称梅柳村,后惯称美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