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12:55

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祥瑞xiáng    馥郁fù     窈窕yǎo     蟾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g     仰慕mò     芳馨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壑争流huò

答案:1.A

解析:本题一改往年考“多音误读”和 “望形生音”,直接考查生“方言误读”, 仰慕的“慕”,方言极易念作“mò”,醇美的“醇”,方言就是念作“shún”或“xún”; 万壑争流的“壑” ,方言中就是念“hu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听到的读音,在普通话中却是不正确的读音,分别读“mù”“chún”“hè”。这样一来,题目的难度没有变,考点却更加贴近生活。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5.B

解析:本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  

答案:6.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义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 “敌”——“能够敌(名词作动词)”,就这么简单。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7.B.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且、也、之”,出题项是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实根据课堂上总结的18大虚词的运用规律,很容易发现,尽管自己很难翻译出各个虚词的准确意义,但是只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征,不看原文都能做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于是A项错误。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于是C项不对。D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明显的“结构助词”标志;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于是D项也不对。ACD三项都不对,那就只有B项是对的。从这一点来看,就算文章没有看懂,我们只要通过各个句子的结构,同样也能把这道题搞定。

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9.C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文章的细节。对于细节题其实就是要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篇是对比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的,而这道题的C项却出现了“后人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这一论断,在定位到最后一段李靖的句子,发现李靖其实是“述孔明兵制之妙”,这又怎么可能是“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呢?显然前后矛盾。

 (2)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3)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解析:默写,不是很难,两篇出自新课程,关键是一字不差。注意“罟”字与“洿”字的写法。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

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答案:13.B

解析: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答案:14.D

解析:本题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细节+推断题”。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就是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来验证。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征;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而B选项说“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盛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再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6分)

    答: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题的4分又可以搞定。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再一次看荷,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不再是荷花迎接狂风暴雨而是残叶败荷所表现出来的“空虚向我袭来”,于是作者悟出了“兴衰无非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于是乎,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思绪就很明显有一个从不解到感悟的过程。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动,我们还正在生活?……

今年湖南卷再一次延续了命题作文和限制文体的形式,并且依然用简洁利落的文字告诉考生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从题目的构成上看,今年突破了往年短语型题目,从2005年的“跑的体验”到2007年的“诗意地生活”再到2009年“踮起脚尖”,这些题目的中心词旁边都会有一个修饰性的成分,而今年只有一个字“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北京的“安”、上海的“忙”。然而,就其题目构成而言,今年的题目在外延上比往年的空间要大的多,这就是说,相对于往年,今年的考生在行文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体现了湖南新课标改革的题中之义,那就是让考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挖掘一个题目背后的含义。
  从审题上看,什么是“早”,“早”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所有考生应该很容易能想到“早”第一个含义是“太阳出来的时候”,另一个稍微难想到,是“时间靠前,在一个时间之前”。而“早”这个题目属于课堂上归纳的“单词型”题目。“单词型”题目的特点是含义丰富、外延空间大,所以要想确定一个恰当的考生能牢牢把握的切入点我们只需要采用短语法和造句法来把这个题目的外延收敛、缩小,确保能够从一个小的切入口来行文。例如:短语类型的“早晨”“早上的阳光”“早晚的事”“早间新闻”“趁早”“早安”“赶早”等等;句子类型的“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等等,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库的内容和自己最想说的话而确定下来。
  同时,“早”这个题目只要根据 “高考作文主题四分法”,很容易判断出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就是要趁早吗?早一点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正是完满人生吗?从反面角度来看,人生有很多遗憾,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发现和弥补呢?关于生活画面的:哪一位考生没有看到过早上磅礴而起的朝阳呢?哪一位考生没有自己抱怨说过“这个题目我早一点想到就好了”呢?哪一位考生没有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早晨起来轻声道一声“早”呢?其实这些东西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和交流过的内容。
  在文体、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早”这道题目也是非常开放的,没有过多的限制。最常见的“三段论”体式不管是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当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层进式结构也能够拿到理想的效果。但关键是什么?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有能够让读者回味的地方。例如记叙文,考生可以通篇800字不提到一个“早”字,但是所记叙的事情、所传递的言语和情感都向读者传递着一个字“早”。再例如议论文,不管中心论点是什么,都要让读者觉得,不管怎么写“早”,“早”的本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早”背后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为什么做任何事情要“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而对于语言表达,这个题目将会有更高的要求。这道作文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写出恰当的并且很有文采的语言,同时这些语言又能够蕴含深刻的情感。对于记叙文来说,建议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情,不要宿构,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出自身内在的情感,同时辅以结构多样的修辞手法,力图在艺术感染力上打动读者。对于议论文而言,建议把自己所列举的事例要深挖下去,从不同角度来逐渐深化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采用排比句为首的增强文章气势的修辞手法,在文章末尾将议论掀起高潮。
  总体而言,湖南这次语文作文题在审题上较以往而言稍有难度,但在行文内容上也没有过多的限制,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凸显“早”的含义,也可以通过论述一个观点表明应该要“早”。同时要明确一点,在文章中,怎么个“早”、“早”有什么特点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出“早”背后不得不说的意义。

鸟先飞早入林,早睡早起身体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的成功很可能就因为做什么都比别人早一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也可从反面立意:不要过早加重孩子的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早恋早婚祸害无穷。写记叙文,可以记一个人物,写一个故事,当然必须与“早”有关,如写农村,以前老一辈起早贪黑一辈子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新一代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不仅穿衣吃饭不成问题,还盖了楼房,买了小车,种田很轻松,再也不用起早贪黑了。

“早”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尽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求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故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而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哉!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袵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故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夫。
 
(《酌古论》)
:《早》
比如,再說到第一屆恢復高考,當時的高考題目簡單到跟現在的初中水平差不多,但他們考上大學之後,到了今天,便佔據了大多數社會的要職。不說好與壞,就論“早”與“晚”,僅僅因為趕上了這個時間,就有了命運的改變,這個現象其實很普遍。在選拔人才上,我們現在沒有一個長期相對固定的標準,經常在變,很難說得清楚,想想現在高考的壓力和結局,就算今年高考生考得再好,水平再高,能力再強,整體上也不可能與1978年恢復高考時那一屆的畢業生相提並論,偶爾出個人物都不太容易。再比如,90年代開始,只要做些生意,賣什麼都容易發財,其實現在很多的有錢人,大多在當時也是贏在一個“早”字上,關於這個問題,人們稱之為是“看准了時機”、“有遠見”之類,這話我不同意的。當時,全國沒什麼人做生意,隨便賣些什麼,不管你態度好不好,價格如何,只要不太離譜,大家都會來買,而恰恰是任憑這種沒有內含的“看准了時機”的賺錢方式發展下來,社會的道德觀念也早早失去。

進入得“早”,的確容易佔據先機,可以認為是“看准了時機”。但是“早”到的人,有沒有帶一個好頭呢?我想就現在的社會來看,恐怕大多非但沒有帶個好頭,反而很多人為了“早”而“早”,單純將心思花在求新、求早的想法上,最後總結出了理論,“紅海”戰死,“藍海”獲利。

堯將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不受,說,“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堯將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若得之,可謂早矣,但是他卻沒有接受。自感能力不足,水平有限,如果代堯之位,相當於是圖了一個虛名而已。這樣的人很難得,他不光將之看成是一個“早”的問題,而且更注重的是一種責任。按常理說,先傳給他,他就應當早早接受,要不人就傳位給其他人了。不過他卻是考慮到一種責任,所以堅辭不受。

我們現在很多人只講“創新”,講機會,不講責任,比如,最先發現牛肉可以灌水的這個人,可謂早矣,他就可能發了財,他當然趕了“早”,因為他是第一個給牛肉灌水的人,又沒有人去調查他,所以很快就容易發財。他們這個“早”是有了,但是帶了一個壞頭,於是到現在,大家都跟著學,將不好的東西竟然變成了慣例,搞到現在,如果你賣牛肉不能牛肉灌水,反而還不對了。其實這樣的例子又是多得去了,再比如第一個發現餐桌上吃剩的油,可以將之提煉成“食用油”,於是很高興發現了一條財路,很快這個人估計是會發財了,這樣,又後繼者眾;再如第一個發現三聚氰氨加到奶粉裡竟然就成了“蛋白質”,這個人也發了財。我們現在社會中,很多壞的現像,都是人們因為人們為了“早”而“早”帶來的。最近看新聞,某些人們甚至不滿足於用餐桌上吃剩的油來做“食用油”,又開始“勇於創新、突發奇想”,將“地溝油”回收起來,做成“食用油”,厲害還真是厲害,聽說這種油竟然還檢測不出來,我的天。

有句話說,“笨鳥先飛早入林”,這話反過來想一想,如果真是只“笨鳥”,就憑他“早”入林了,就會變聰明嗎?回過頭來看我們人類。我們過去的古人很懂得珍惜自然,保護自然,也注重與自然和諧發展。但是,現在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以為好像只有他們才是最先知道開採地球的資源可以帶來財富一樣,於是他們儘早將地球的資源開採利用。他們認為,這就是一種“早”,誰先開發,誰就先發財,這樣的人,怎麼談得上聰明呢?非但不是一種“聰明”,而是“反聰明”,這樣的人越多,地球毀滅的越快,不是麼。當我們全國的山上的樹木都被砍光之後,才發現環境惡化了,大自然也開始不再那麼有規律了,哦,好像做錯了什麼,但是想要改回來,還行嗎?太難了。

只講“早”,不講“原則”,就是我們社會的現狀。我們很多人很注重“創新、思考”,但卻沒有注重原則和道德,只想著先做就會有利可圖,以為找到一個新的領域,就發財了。所以挖空心思,去尋找所謂的新的領域。好的東西,越做得“早”,那當然就是帶了個好頭,不好的東西,越做得“早”,那可就是帶來一個壞頭,開了一個壞局。一件事開頭做不好,後面也就不好做了。比如,我們現在的社會,不知誰第一個開始搞“關係”了,這個先例一開,你最先送一百,他然後送五百,他然後送一千,然後全民都學會,搞到現在,想要扭轉這個惡劣的局面,根本不可能。再說,過馬路時,遇著紅綠燈,往往就是因為有第一個人闖紅燈,而後大家跟著,而後因為有了先例,以後大家過這個路口時,就都不停紅燈了。所以,這個原則問題怎麼能忽視呢。

再談到“恰到好處”,就容易理解了。有些事,看起來時機到了,但實際上只是利已的時機而已,“早”並不一定都好,適合自然規律、適合民情、適合社會發展,這樣的前提下才能談“趕早”,否則什麼都不成熟,一味求成,為早而早,反而打壞了胚子,於長久不利。如果是不好的事情,更應有遠見,早早杜絕之,所謂“防微杜漸”,斯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