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还是不撤?炸还是不炸?(南方周末 2008-6-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0:16:35
撤还是不撤?炸还是不炸?     2008-06-12 16:15:39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文平 张悦 苏岭

 

  

  图:端午节这天,成都市民来到合江亭点亮许愿灯,为同胞祈福。 
  
  图:2008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之一溃坝,洪流平稳通过北川

  1/3溃坝怎么办?1/2溃坝怎么办?全溃坝怎么办?!和下游的绵阳市民一样,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决策者而言,这是惊心动魄的27天,备受折磨的27天,更是鲜为人知的27天。   

  决策唐家山27天

 
  6月11日,绵阳市民最为担心的红色警报还是没有拉响。

  此前两天,绵阳市一位副市长发表电视讲话,恳请父老乡亲继续理解支持配合,警惕尚未解除的风险。

  这位副市长说,一旦专家组认为可能发生溃坝的情景出现,指挥部将马上发出预警报警信息。黄色意味着撤离组织机构要做好充分准备,橙色意味着所有撤离人员做好充分准备,红色预警时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

  10日下午,橙色警报在运行4个多小时之后,被通告部分解除。

  此时,距离唐家山堰塞湖险情被发现已经27天。

  1/3溃坝怎么办?1/2溃坝怎么办?全溃坝怎么办?!

  撤还是不撤?炸还是不炸?

  和下游的绵阳市民一样,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决策者而言,这是惊心动魄的27天,备受折磨的27天,更是鲜为人知的27天。
  
  最好与最坏

  工程除险往最好的方向努力,撤离避险往最坏处考虑。

  6月2日晚,最后一批唐家山抢险人员乘直升机返回绵阳。绵阳机场到处是欢迎勇士凯旋的条幅。

  此时的坝体上,只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少数监测水位的人员还在驻守。

  自驻守点往堰塞湖上游看,不远处,就是禹里乡。据传,那里是大禹的故乡。

  当天晚上,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前往富乐山等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安置点,安抚少数情绪激动的市民。

  谭力对本报记者说,当时现场有人质问:既然唐家山堰塞湖迟迟不溃坝,为什么让他们提前那么多天撤退?唐家山堰塞湖1/3溃坝群众撤离方案已经启动几天,排险工程也已完成,为何还不泄流?

  为保证“零伤亡”,下游二十余万人陆续撤离疏散,撤得早的,离家十余天,撤得晚的,也在地震棚待了3天。

  谭力解释说,处理唐家山险情的原则是:工程除险往最好的方向努力,撤离避险往最坏处考虑。

  第二天,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刘宁,通过媒体告诉市民,唐家山堰塞湖还处于危险中。防范风险,除了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除险外,还需要下游民众的避险。

  6月6日,温家宝再赴绵阳。唐家山堰塞湖下一步怎么除险?

  当天下午,解放军的一位上将带领武警水电部队250名官兵和爆破专家,再次登临堰塞坝,以机械开挖和小规模爆破的方式,扩宽加深溢流槽,再度降低堰塞湖库容,尽可能地减小溃坝洪水的危害。

  顾及抢险施工的需要,官兵们还依专家意见做了一道临时的挡水堤。

  显然,绵阳城内流传的“炸坝说”已遭到否定,因为大坝不具备采取大规模爆破的各种条件。

  7日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流涌出囤积已久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中,彻夜未眠的人们并无大功告成的兴奋。虽然导流明渠已经开始缓慢泄洪,但出库流量小于入库流量,坝前水位还将继续上涨。危险,依旧高高悬挂在唐家山上。

  第二天,米-26直升机吊运8台钻机钻探坝体,希望查明坝体构造,制订合理方案。与此同时,坝上二十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已经完工的泄流明渠左侧不远处,新挖了一条泄流明渠,希望水流不断冲击现有泄流明渠。

  几天后,新开挖的泄流明渠将避开中间的巨大石山,与现有泄流明渠合二为一,提升堰塞湖的泄洪能力。

  堰塞湖之外,政府对民众的劝说和安抚还在继续。

  下游已经撤离的民众并不知情,尽管最终并未发生危险的溃坝,但在看似平静的局面之下,对指挥部来说,发现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以来的日日夜夜,是由一系列需要紧急作出的判断和决定组成的。
  
  发现唐家山

  水利部专家断定,一旦水位蹿至坝顶,堰塞体溃决势所必然,下游130万人的生命岌岌可危。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处理无人驾驶飞机航拍数据时惊觉,在距离北川县城3公里以外的峡谷中,地震震出了一道从天而降的堰塞体大坝,像个水瓶塞子鬼斧神工地堵塞了湔河,骤成地图上从未有过的唐家山堰塞湖。

  彼时,唐家山附近死里逃生的山民们,也看到了堰塞湖形成的事实。北川城内,救援的人们有时会被堰塞湖溃坝的流言弄得惊惶失措。

  15日,得知航拍资料的水利部门开始瞩目唐家山堰塞湖。尽管天气恶劣,能见度低,水利专家们还难以从高空勘查清楚,但他们已经断定:唐家山堰塞湖是大地震生成的三十余堰塞湖中最大最险的一个。

  次日,空军派出两架直升机运送水利专家,低空察看唐家山堰塞湖。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官方网站透露,虽然飞机未能降落堰塞坝,专家们还是大体掌握了这里的初步概况:山体滑坡大量堆积在通口河唐家山处,形成一座长800余米、宽600余米、最大坝高120余米、体积约为20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堆积坝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总库容3亿立方米以上。3亿立方米,比岷江流域除紫坪铺以外的所有水电站都大。

  当天,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副院长黄河接到任务,要求派出专家,火速赶往绵阳参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水利组,就设在绵阳。

  水利部部长陈雷和副部长矫勇已在绵阳。与会人员已经意识到唐家山堰塞湖的危险,以及随之而来的举国关注。会议决定由水利部、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勘察设计研究院组成专家组,参与制订整个唐家山的抢险方案。

  18日,水利部水文专业组紧急抽调3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10支堰塞湖现场勘测突击队。同日,成都的“地方军”和水利部的“国家军”,再度乘直升机飞往唐家山堰塞湖。但是,恶劣的天气依然阻止了直升机的降落。

  19日,专家团队终于成功到达唐家山,更为精确的勘测结果表明,唐家山堰塞体最高点和最低点垂直落差最大相差124米,在大型水库堆石坝中极为罕见。唐家山堰塞湖虽有大型水库的形态,却没有大型水库坝体固若金汤的本质,遑论与之配套的溢洪道。水利部专家断定,一旦水位蹿至坝顶,堰塞体溃决势所必然,下游130万人的生命岌岌可危。

  20时45分,水利部召开紧急会议,部长陈雷传达胡锦涛、温家宝和回良玉的救灾指示。陈提出:24小时监测值守唐家山,尽快提出处置方案和人员转移的应急预案。

  两天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江油市青莲镇等沿江地势低洼地带的1.2万余农民撤离至高地,以防不测。
  
  零伤亡

  官员们对绵阳公众说,地震是天灾,不可预测,堰塞湖则不同,它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导致了伤亡,那就是人祸。

  5月22日傍晚,温家宝抵达绵阳,刚下飞机,即改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

  此时的唐家山已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堰塞湖蓄水量已达1亿立方米,上游的水在不断加快蓄水量的增速。

  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告诉本报记者,如果不导引,届时洪水漫过围堰,造成垮塌,将以3亿多立方米的洪水和泥石流,加90米的落差,冲向下游,后果不堪设想。

  水文专家同时估算,即使上游没有强降雨,20天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漫坝的可能。汛期来临,上游河道随时可能猛涨,溃坝的风险越来越大。

  当晚,温家宝在绵阳专题研究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前线指挥部应运而生,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出任总指挥。会中,温家宝提出三条原则:主动处理,避免被动;早处理,防止水量增大后难度增大;制订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决不能造成人员伤亡。

  由此,“零伤亡”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方案的灵魂,从军方到水利部到地方政府,所有的细枝末节的考量,都以这三个字为最高准则。

  5月23日晚,堰塞湖处理方案提前一天完成。总理要求方案交前方指挥部的回良玉副总理签字。

  负责制订技术方案的水利部,面临种种不确定的风险要素,他们抱定了一个确定的原则: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控。

  溃坝预案制订后,水利部向绵阳市委书记谭力作了通报。水利部专家组给出三套预案,第一套预案按三分之一溃坝,撤离16万人左右,第二套方案按二分之一溃坝,第三套方案全溃坝,后两套方案撤离疏散的民众都在130万左右。

  鉴于冲击波、气流及大流量可能带来的泥石流、山坡表面下滑还无法模拟,溃堤计算还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水利部领导建议绵阳市委,做好溃坝的转移安置预案,宁可事先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

  绵阳市委显然也抱定了这个原则。5月26日下午,绵阳市委召开撤离疏散动员大会,明确告知百万之众,溃坝是必然的,撤离是必须的。

  官员们对绵阳公众说,地震是天灾,不可预测,堰塞湖则不同,它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导致了伤亡,那就是人祸。
  
  方案,变了又变

  第一批登陆坝顶的30名武警水电部队先遣队员,因为物资补给跟不上,不得不采摘野果充饥。

  5月26日零时,水利部值班人员接到绵阳灾区的电话:立即选派爆破专家赶赴唐家山。

  这一切,源自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方案在短短几天内的变化。

  此前三天,八年前处置过西藏易贡3亿立方米的堰塞湖坝体的专家们,跟随水利部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拿出了一个唐家山应急疏通方案:在堰塞湖坝体上挖一条梯形导流渠。

  专家指出,开挖这么一个上宽60米下宽20米的导流渠,目的是将悬湖的水导向下游,降低坝前水位,减少水对堰塞体的压力。

  方案通过后,挖渠的任务交给了武警水电部队。武警水电一总队、二总队、三总队、三峡指挥部的精干力量会师唐家山。在武警水电部队四十多年的历史上,4个总队级单位聚焦一个工程,实属罕见。

  23日傍晚,350名抢险官兵和80台重型设备,依照初步方案,做好“强攻”堰塞体坝顶的准备。考虑到设备运输之于唐家山的意义,在温家宝出席的专题会议上,总指挥部决定由空军负责打通“空中通道”。

  尽管军方决心很大,士气很高,然而,天不遂人愿。

  24日晨,堰塞湖周边出现零零星星的雨滴,要在这样的天气中,避让层层叠叠的高压线,贴着山谷,超低空飞越看上去不过60公里的空中通道,的确强人所难。

  那天早晨,执行飞行任务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在运送5名指挥官降临堰塞湖坝顶后,再也无法飞出第二架。这使第一批登陆坝顶的30名武警水电部队先遣队员,因为物资补给跟不上,不得不采摘野果充饥。

  25日,恶劣的天气非但没有改变,青川县又遭遇了一次6.4级余震。

  可能加剧溃坝风险的余震,可能来临的降雨,不可能快速运送的挖掘设备,使前线指挥部着急了。当天下午,他们临时决定,实施以爆破为主导的施工手段,让步兵“踩”出一条陆上通道。当天晚上,成都军区驻滇某高炮旅连长邓明勇,带着自己的士兵,夹杂在一千余人的部队中,背负炸药徒步登临坝顶。

  次日清晨,水利部几名爆破专家随即赶来。

  几小时后,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在绵阳师范学院操场上,通过广播电视直播,动员唐家山下游民众做好撤离疏散的准备。

  然而,26日的天气并没有像天气预报说的那么糟,晴好天气让喜出望外的指挥部迅速改变了爆破主导的方案,重回原先轨道。

  这一天,可以吊起数十吨运输设备的俄罗斯米-26直升机,经由外交部等国家部委的协调,飞临唐家山堰塞湖,担负起运送大型设备的使命。

  第二天晚上,本报记者乘直升机降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奉命匆匆赶到现场的爆破专家说,如果天气晴好,地质等其他条件也好的话,工程措施可能会比人们想象的顺利。

  31日,考虑到不断上涨的水位,仍在滑坡的山体,未曾中断的余震,指挥部决定放弃爆破分洪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泄洪,以降低堰塞湖对下游的冲击。

  数个小时后,一条长475米、宽约50米、深超过10米的泄洪槽,终于在长达一周的期待中,宣告完工。

  通过10天的导流,6月11日,涪江绵阳段水位基本回落,下泄洪水平稳通过绵阳。新华社报道说,这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612009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