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游黄山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30:15

        游黄山日记

        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lǎn同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若,好像)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还)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qiào尖而高的山),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ao),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xiā虾)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ji)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zhi)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xià)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jì)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xiǎng)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cuán),藻缋(hui如画的景色)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宏大丰富)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 别霞光(霞客之弟)从山坑向丞相原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sù] 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qióng)然,天趣未尽刊(削除)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①黄山在安徽歙(shè社)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徐霞客曾两次游历黄山,都写有日记。本文是他第二次游黄山时所写。

②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时作者三十二岁。

③白岳:白岳山,位于黄山西南休宁县境。

④旧向黄山路:指二年前作者第一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

⑤江村:镇名,位于黄山东北。

⑥汤口:汤口镇,在黄山脚下,为上山必经之路。

⑦汤寺:原名祥符寺,创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因靠近汤泉,故又称为汤寺。

⑧汤池:即汤泉,为温泉,时有水泡喷出,蒸气大发,故名。

⑨朱砂庵:又名慈光寺,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朱砂峰下,右为天都诸峰,左为莲花诸峰。

⑩石门:峰名。两面山岩壁立如门,故名。

(11)天都:黄山的主峰名。胁:腰,山侧。

(12)莲花:莲花峰,与天都并为黄山两大峰,因山岩形如莲花,故名。

(13)秀出天半:神奇地挺立于半空中。秀,特异、突出。

(14)石罅(xià下):石头的裂缝。

(15)“塞者”二句:阻塞不通处就凿通,陡峭处就凿出石阶。级,此处用作动词,意为凿出石级。

(16)“悬者”句:悬空的地方树立木梯接通。植,树起。

(17)翼然:形容寺宇房檐的姿态。

(18)文殊院:寺名,明代普门大师建立。在天都、莲花两峰间,背倚玉屏峰。

(19)玉屏风:即玉屏峰。

(20)游僧:游历各方的和尚,也叫云游僧。

(21)奴子:僮仆。

(22)流石:滑溜的石头。蛇行:伏地爬行。

(23)历:越过。

(24)垂接:探身垂臂来接引。

(25)壁起:耸立如壁。

(26)趆(dī低):趋。

(27)碧峤(qiáo乔):碧绿色的山峦。峤,高而尖的山。

(28)下脱:下滑。

(29)并肩手相接:同时用肩和手接应。

(30)山坳(ào傲):山间的低洼处。

(31)栈:栈道。指山中用木头架成的通道。

(32)平明:天亮时。

(33)岈(xiā虾)然:山谷深邃的样子。

(34)莲花洞:在莲花峰下。

(35)石笋:山峰名,形状似笋。

(36)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

(37)跻(jì迹):登,升。

(38)陟(zhì智):登上。磴绝:石级没有了。

(39)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zhi。

(40)天表:天外,高空。

(41)把臂:抓住对方的手臂,表示亲密。这里是携手挽臂的意思。

(42)廓然:宽阔貌。

(43)相饷xiang:指用饮食款待。

(44)啜(chuò辍):喝、吃。盂:盛食物的器皿。

(45)大悲顶:山峰名。

(46)天门:在天都峰下。

(47)炼丹台:在炼丹峰上。相传容成子与浮丘公在此炼丹,黄帝服用七粒,升空而去。

(48)台嘴:炼丹台缺口处。

(49)三海门:峰名,在石门峰和炼丹台之间。

(50)翠微:峰名。

(51)平天矼(gōng弓):在炼丹峰侧,状如石桥。矼,石桥。

(52)后海:峰名。

(53)别焉:谓与凌虚作别。

(54)狮子林:在炼丹峰左,形如狮子。

(55)石笋矼:在始信峰上。

(56)回攒(cuán窜阳平):环绕簇集。

(57)藻缋(huì惠):即藻绘,形容色彩绚烂。

(58)匡庐:即庐山,在江西。石门:石门山,在浙江青田县。都是我国风景名山。

(59)接引崖:山崖名。

(60)霞光:僧名。

(61)丞相原:在石门峰与钵盂峰之间。相传宋理宗时丞相程元凤曾在此读书。

(62)白沙岭:在皮篷岭和丞相原之间。

(63)牌楼石:即天牌石,在散花坞。乱石中矗立一石,俗称仙人榜。

(64)白沙庵:在白沙岭下。无指者:没有指引导游者。

(65)仙灯:仙灯洞,在钵盂峰下。(66)罗汉石:山石名,因其形似僧人,故称。

(67)“僧架阁”句:说僧人在仙灯洞架起木楼并将板子延伸到洞外,供游人眺望。

(68)穹然:大而幽深的样子。

(69)天趣:自然的趣味。刊:削,失掉。

(70)九龙潭:清张佩芳《黄山志》卷二云:“九龙潭,丞相原道中可望,百丈飞泉,从岩巅下注深潭,潭迭为九,或方或圆,水色深碧。”
 
(71)苦竹滩:即苦竹溪,在九龙潭下。

(72)太平县:位于黄山东北

     译文: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日,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zhi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

  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这也是我上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途遥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夹持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的石块,攀上削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既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但终于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象削壁一般直立而起,约高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面,发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唯见千山万岭无不俯伏在下,独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莲花等诸山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后,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生长着曲折挺拔、横纵交错的松树,而柏树则虽干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别是一个世界。暮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使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之处,澄源便肩手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夜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峡间登栈道而上,宿于文殊院。

  初五日,天刚亮,从天都峰山坳中向北而下二里路,这里石壁深邃。在它下面的莲花洞恰好和前坑的石笋相对峙,山坳里异常幽静。告别澄源,下山来到前面的岔道旁,便向莲花峰而行去。一路上沿着危崖绝壁往西走,经过多次上而复下,在将要下百步云梯时,有路可直上莲花峰。既登之后却找不见石级,心生疑虑,就又下来了。隔峰有位和尚高声喊道:“这正是登莲花峰之路!”于是从石坡侧面穿过石隙,山路狭小而险峻,峰顶上全是巨石鼎峙对立着,中间空荡荡如同房屋。从当中层层石级直登而上,级尽洞转,曲折离奇,犹如上下在楼阁中,几乎忘记它是高耸屹立于天外。约略走了一里路,见一茅屋,靠在石隙之中。正在犹豫不决想再往上登陟时,只见刚才高呼指路的和尚来了。和尚号凌虚,结一茅庵在此。于是和他挽着手臂登上了峰顶。顶上有块崖石,悬空二丈,凌虚搬来梯子爬上去,山巅上非常空旷。环顾四周,天空一片碧蓝,即使天都峰也仿佛低着头了。因为此峰居黄山之中,独立高耸于诸峰之上,四面岩壁环绕耸立,遇到朝阳升起、天气晴朗之时,层层峰峦映射出鲜艳的色彩,令人欣喜狂叫,简直翩翩欲舞。

  在峰顶呆了很久,才返回茅庵。凌虚和尚端出粥来款待,我喝了一钵盂。于是下到岔道旁,过大悲顶,登上天门。再走约三里路,到达炼丹台。沿着台口而下,观览玉屏风、三海门等山峰,尽是从深谷中如峭壁一般拔地而起。那炼丹台一冈垂立于丛山之间,丝毫没有奇异峻拔之感。只是俯视翠微峰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耸立,上下周围交相映衬,非在此不能尽览山色之奇妙。返回经过平天矼(gong同虹),下后海,步入智空和尚主持的佛寺,向他告别。走了三里路,下狮子林,往石笋矼走去,到了昔日曾登览过的尖峰之上,背靠松树而坐。俯瞰山坞中,峰石回环簇聚,满眼尽是如锦似绣的景色,才觉得庐山、石门山,或只具备黄山的某一体态,或缺少黄山的某一方面,不如黄山这样宏博富丽。观看了很久,才登上接引崖。往下看山坞中,觉得阴森森的别有一种奇趣。再回到冈上尖峰旁,脚踩着滑动的石块,手拉着荆棘野草,顺着山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山峰互相遮蔽,无法一眼望到尽头。太阳下山了,才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告别霞光和尚,从山坑向丞相原方向而下。走了七里路,来到白沙岭。霞光和尚又随后到来。因为我想观览牌楼石,他担心白沙庵无人引路,所以追赶来作向导。于是一齐登上白沙岭,霞光指着岭右侧对面的山坡,可见有丛生的山石屹立着,下边分开而上边合笼,说那就是牌楼石。我想越过山坑,沿山涧上行,然后直趋而下。霞光说:“荆棘遮迷,山路阻绝,必定无法通行。如果从山坑直下丞相原,就无需再上此岭;要是想从仙灯洞前往,不如就从这里向东去。”我听从他的意见,沿着岭脊而行。白沙岭横亘天都、莲花两峰北面,极其狭窄,路旁简直连一只脚也无法容纳。南北两面尽是高山峻岭夹立相映。到了白沙岭尽头再往北而下,仰望右侧山峰上的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象是二个和尚。下到山坑中,越山涧而上,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和尚修筑栈道于洞外,而洞内依然那样广阔深邃,保持着天然的情趣。再朝南往下走三里路,过丞相原,不过是山间一块狭窄的平地而已。有座佛寺修建得颇为整齐,环顾四周,无甚奇特之处,终于没有入内。再向南沿着半山腰走了五里路,逐渐下山,忽听见山涧传来喧闹的泉水声。泉水从山石间分九级下泻,每一级下面都有又深又碧的水潭,就是所谓九龙潭。黄山除此潭之外,没有别的悬流飞瀑。再下山走五里路,经苦竹滩,转向沿着太平县的路,往东北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