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堂:《中国古文字学》摘录(三) - 古文字研究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36:23
“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
—《庄子·天运》—
《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见老聃,回来后三天不讲话。弟子们问:“夫子见老聃,有什么规劝啊?”孔子说:“我今天真是见到龙了!他的讲话综合起来听,就是一条变化莫测的神龙!(龙,合而成体,)而分开来听,他的每一句话都闪烁着智能的光芒,都是精妙的格言!(散而成章),老聃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听他的话,惊得我张着口而合不拢!我还敢对他有什么规劝呢?”
子贡曰:“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
子贡接道:“我也听说过,确实有一种人,他们还活着就像死人一样,居住
在地下的庐舍内。龙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住所,雷声震动却听不到声音,发动象天地一样迅速。
子贡所说的“龙”,就是经过多次反射、折射进入暗室的入射光。有了入射
光,光学仪器就会成像。对于初次见到这种神奇景象的人,虽然身处安静的地下室,无异耳边一声炸雷,被震得目瞪口呆!从天上到地下,发动之快,简值来不及思索。子贡说的这段话,属震卦。
《说卦传》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为雷,为龙。”
又说:“离为火、为日,为电。”打雷就有闪电,不信您用望远镜观看一下闪电,耀眼的火龙直向您扑来,不吓得您尖叫才怪!
《系辞下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四多惧,近也!”受到惊吓,就是因为景像离您太近的缘故!
“尸居”在《庄子》中多处提到“环堵尸居”。这是一座很小的半地穴建筑,由于它矮小容易采光,而且日照时间也长。“尸居”,“尸”常被解释为“主”,帝王死后要立牌位,供后人祭祀。这牌位就称“主”。而潜心研究光学的人。还活着就象死人一样居住在地下,因此称为“尸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系辞下传》—
考古证实,这种半地穴式的圆形光学观察室,早在距今八千年时河南密县莪沟已经出现,稍后又在郑州大河村发现方形的连间房屋:在西安半坡,姜寨,西王村等处还发现村落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延庆境内的“大庭阪”(即古崖居)和西安半坡发现的F1大房子。
F1是迄今发现最大的方形半地穴建筑,位于西安半坡,面积达一百六十平方米。基本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应该是西部君主的宫庭。房基凹入地面半米,壁厚约一米,内有立柱洞,转角处尤为密集。室内有四根顶梁柱,室内有无灶坑,不详。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面下发现一带盖陶罐,当为建房时有意埋入的。这不由使人想到《系辞》里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半句很容易理解,作为光学研究室,阳光照在凸透镜上,形象投射在地面上。正合乎“在地成形”《系辞上传》还有:“形乃谓之器。”从透镜以下到地面所成的“图形”,这段“光路”,也就是“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好解释。然而,“形而下者谓之器”怎么解释?难道地面之下还有器物不成?这一发现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地面下还真的埋着陶罐!(罐是否应读观)怪不得《系辞上传》还有“以制器者尚其象”的说法,即制造器物要注重它的形象!
这座大房子基本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应该是西部君主的宫庭和光学观察室。这种道之室历代都有各自的专名《尸子·君治》记载:“夫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皆所以名,休其善也。”“是以日光盈尺,光满天下。圣人居室,而所烛弥纶六合。”
在河南和关中,中、小型半地穴式庐舍,(小的仅有十平方米左右)建筑布局大体相同。其建制为:屋基平面呈圆形,凹入地地下半米,直径约三至五米,沿周围墙壁有数目不等的立柱洞。门向南开,有伸出屋外的斜坡或阶梯式门道。门道与居室之间有门坎,门内两侧有矮墙过道。多数没有灶坑,说明不是居室,管子称它为“神庐”。值得注意的是:
甲、“精工细做的地面”。如大河村F14,地面经多次修整,铺设达十层之多。由料姜石粉、黄砂及少量粘土合成,然后铺平,砸实,抹光,并经过火的烧烤。
最简单的,也涂有五至八厘米草泥土面,並经烘烤。
《子华子·执中》说:“道之所载,四出拓坦,有足者斯践之矣。夫何故?平故也。”又说:“一虚一平,而道自生;一平一虚,而道自居。”虚指室内空间;平指地面,可能光学仪器的投影就在室内地面上。《说文》:“极、中也。屋极谓之(室)中,言不分于一隅也。”“屋极”就是室内地面。是“图形”所在的处所,又称“德”或“舍”。《管子·心术》上篇:“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实际上,德、舍、极、位,是同义字。正如老子所说:“二者同出,异名同谓。”它们都是“俯仪”“在地成形”的地方。道是成象的光路,舍即形象居住的家。得与德的区别,“得”是指得到物质利益,如奖金,礼包,是有形的;而“德”则是得到图像,好比看一场电影,所得在内心,是无形的。
但是,地面也有不平的。例如泉护村H1075的“穴居”,穴底“南高北低”;再如半坡F41,地面西部比东部高出十厘米左右,都呈斜坡状。可能是光学仪器设置的不好,为保持光学仪器与地面的垂直,才改变地面的角度。
乙、在庐舍“中央都有长方形或瓣形或浅圆形土坑,有些土坑上也嵌着罐”
这使我们联想到《系辞》中:“形乃谓之器”“形”就是图形。“位”就是图形所居的位置。甲骨文中的“位”为“大”立“一”上,一有的不是平的,而成弧形,仿佛字是投在浅坑中或陶罐内。《鬼谷子·捭阖》有:“阳动而行,阴止而藏。”的话,是否是说所成的图形藏在陶罐内?陶罐内是否注满水?《曾子·天圆篇》说:“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周围的景物,就是因为太阳或者火的光照到景物上,光反射到视网膜上,才引起我们的视觉。我们的眼就是依靠光认识外界的;而照镜子或水盆,影像则映在里面。我们离镜子远像也显得远;我们靠近镜子,像也向前移近。陶罐是否装满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藏”却象内景。还记得小时后观察日食,老人教我们端一盆水,通过水盆中的日影了解其过程,以免伤害眼睛。
关于这“圆坑”才是真正的“太极图”!它好象电影的银幕,千变万化的图像呈现在上面,描绘出这些图像,就是古文字!半坡的“太极图”确实是文字之祖。至于陈抟老祖的“太极图”来自何处?我们不得而知。退一万步说他就是来自半坡,与文字也毫无关系!原因是他的“太极图”只是一张画,不能千变万化!犹一个画面和一部电影一样不同。
丙、“室内一侧或者两侧往往有高出地面十厘米许的平台”。光学成像的的距离是固定的,但是太阳移行有高有低,有快有慢,为了适应太阳位置的变化,所以有的挖坑有的筑台,以便保证图像的质量。所以《管子·心术下篇》说:“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由于“物”成象的位置不同,因而盛载图形的德舍,极位(相当光具座上的方屏)也要改变调整位置高低,这就是“极变者所以应物也”。
“炎帝号大庭氏;”
—《春秋命历序》—
延庆“古崖居”原名“大庭阪”。这里也有一座宫庭式建筑。它位于中央山梁处,坐北朝南。宽敞的大殿内,有四根雕凿精细的石柱撑着洞顶。中央是一张宽大的石台。大殿的两侧又并列凿有两个小居室。当地人称它“官堂子”。其形制与半坡F1基本相同。由此推测其建筑年代,距今约七千多年。
据《帝王世纪》说:“太昊都陈,神农氏亦都之。”又说:“神农又营曲阜。”在曲阜城内高处还留有“大庭之库“,高二丈。太昊指包羲,陈,今河南淮阳。
“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在山上建都呢?《白虎通·天地》说:“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其实是他们在龙山几十万年生活养成的习惯。神农氏的统治经过五百三十年走向衰落,《郡国志》记载:“自陈徙都于此,昔大庭阪。”包羲、神农本周口店人后裔,衰落返回故乡是人之常情,后来哀禅帝位于榆罔,“阪泉之战”为黄帝所败。正说明古崖居就是“大庭阪”。不然战争为什么要在阪泉之野进行!
那么大庭阪是谁建造的呢?
一部专门记录开山的图书《遁甲开山图·之大庭图》说:“大庭氏之膺箓也。适有嘉瑞,三辰曾(增)辉,五凤(峰)异色。”“膺籙”我认为是“营筑”。
关于“辰”:《左传·昭公七年》说:“日月之会是谓辰,”
“三辰”:《公羊传·昭公十七年》谓:“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
大辰。”《何休解诂》:“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
“大火”是我国人民认识最早的星,大概起于农耕 初始期。这颗星明亮而色红,荧荧如火。所以,山顶洞人就管它叫“大火”了,经过长期地观测,他们发现一个规律。即:每当太阳下山不久,大火在东方天边闪烁时,就到了该播种的时候。这就是大庭氏,“不数日月,不志四时;而天开以时,地成以财”的秘密。因此“大火”就成了炎族人主要的观察对象,成为他们的“族星”。
“伐”,即“参宿”。这是一个群星灿烂、极其壮丽的星座。观察它也可以定农时,在四千多千年前,(即夏代初期)春分前后,“参宿”在赤经2时20分,在春分点东面约35度。晋陜地区开始春耕生产。此时太阳下山不久,“参宿”正在西方地平线上闪烁呢!
“伐”,也具有征伐之意。它是陜、晋一带黄族人的族星。在阪泉之战前,大家观察它,除了为定农时外,也表示对战争的关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这里有一个故事,是说高辛氏帝喾有两个兒子。兄名阏(音燕)伯,弟名实沉。兄弟俩都住在空旷的树林中,互不相让,每天打仗。弄得父亲帝喾很不高兴,于是派阏伯去商丘,主管观察大火。派实沉到大夏,主管观察伐星,使他们永不得相见。(匈奴有阏氏,世代为单于王后。)当时,子从母姓。阏伯与实沉分属炎黄两个民族,所以互不服气,日动干戈。
总之,北京的炎族人观察大火;蓝田的黄族人观察参宿(伐);在天球上,“大火”与“伐”遥遥相对。大火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参宿正向西方落下去;参宿东升了,大火又已西沉。两颗星永远不能会面。不知站在“大庭阪”的山顶上观察“三辰”是否格外明亮呢?
“北极”,“大庭氏”起源于周口店,北极星自然是他们的主祭星。《尚书·尧典》有:“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它恒星则围绕北极星旋转。在我国北方长年可见。北极与北斗相配合,可以辨方向,正农时,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如《鹖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而且,在四千多年前北极星的位置更高,北斗更靠近天球北极,它的回环现象更显箸,甚至斗柄延伸下去的玄戈、招摇两星也成了北斗的成员。这就是所谓的“北斗九星”。
“约相加而为期”
—《鹖冠子·环流》—
《管子·侈靡》说:“先立象,而定期,则民从之。”
又说:“功而不能识,而民期,然后成形。”
《管子·白心》说:“索之于天,与之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之。”
《鹖冠子·环流》篇说:“ 故气相加而为时,约相加而为期,期相加而为功,功相加而为得失,得失相加而为吉凶,万物相加而为胜败。”
这里的“气”指二十四个节气的“气”。“时”指春夏秋冬四时。“期”,即回归年,指太阳重新回到春分点,即黄道0度为“期”。以半月为一气,六气为一时。按照“定气”,即推算节气的方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自春分点起算。黄经每隔十五度为一个节气。由于太阳在黄道上每天的移行快慢不匀,故节气的天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太阳移行快些,两节气之间只有十四天多;夏至前后太阳移行慢些,两节气之间达十六天多。“约”,数相约取平均数,即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中国沿用的夏历属于太阳历。节气虽然有长有短而“期”不会出现偏差。岁末盘点一年的收获,人们往往不懂节气的功用……
制定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观察天象决定的,这样人民才会遵从。
对于节气的功用,起初人们不认识,制定了期,事物才能形成。
关于二十四气的形成,在《吕览·十二月纪》和《礼记·月令》中只记述“八气”。到《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名字气才完备。
奇怪的是,从战国魏安厘王墓出土的《逸周书·时训解》中,二十四气不但齐全,每“气”还分为“三侯”,五日为一候,与现代科学的节候的划分法完全一致,而且物候的描述十分细致。
红楼闷
Re: 黎明堂:《中国古文字学》摘录(三)
明堂兄如见。
QUOTE:
子贡曰:“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
子贡接道:“我也听说过,确实有一种人,他们还活着就像死人一样,居住
在地下的庐舍内。龙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住所,雷声震动却听不到声音,发动象天地一样迅速。
子贡所说的“龙”,就是经过多次反射、折射进入暗室的入射光。有了入射
光,光学仪器就会成像。对于初次见到这种神奇景象的人,虽然身处安静的地下室,无异耳边一声炸雷,被震得目瞪口呆!从天上到地下,发动之快,简值来不及思索。子贡说的这段话,属震卦。
“尸居而龙见”指的是同一个人,识者知道她是一条龙,不识者只知它是一具行尸走肉。“雷声而渊默”,对同一人的行为的不同解释。知道她是龙者,所以尽管无言,也听到她雷声隆隆,声震天下,而不识者,只见沉默,沉默加沉默。这里是一种反衬修辞,表现老子的伟大。所以龙是人,不是光。
“发动如天地者乎”,表示老子伟大到已经象造物主了。或者是造物主的代言人了。发动的意思是开发起动。据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排出有史以来的十大思想家,排第一位的就是老子。如果是真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是这句话的拥护者。
黎明堂:《中国古文字学》摘录(三) - 古文字研究  - 国学论坛 中国国学网-- 《文心雕龙·养气》研究质疑三题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馴養動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中国国学论坛 中国国学首选交流平台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 诗词理论 - 国学论坛 中国民族古文字的类型(组图) 古旧家具的修复工艺及研究(摘录) - 古董家具 - 亮宝楼论坛 - 国画 书画 欣赏 雕塑... 墓之极 第一部 云南阴煞 15.古文字研究 美国国防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摘录)-中国军事新观察论坛-西陆网 美国国防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摘录)-中国军事新观察论坛 国学论坛--人物研究年谱索引浏览:顾准年谱初稿(未整理) 吴新雷: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zt) - 戏曲漫话 - 国学论坛 我的微博摘录(三) 我的微博摘录(三) 论太平天国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学术交流|... 元朝行政区划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学术交流...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摒弃中国古文明研究中的两种误解 Powered By phpAr...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 Powered By phpAr...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四) - 国学图库 - 国学论坛 《丛书集成三编》目录(拟) - 版本目录 - 国学论坛 中国十四大名楼 - 国学图库 - 国学论坛 中国国学网-- 人生三论 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青楼文化 - 每日国学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双周学术论坛:中国深度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