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京剧茶社缘何叫好不叫座-京剧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48:53

石家庄京剧茶社缘何叫好不叫座

2010-01-21 09:49:51
http://www.jingju.com/news/detail/01210949518654001314.html

本报记者 静冬
    “唱戏,还不如歌厅或澡堂子呢?”作为省会石家庄唯一的一所专业的文化消遣场所,河北京剧茶社负责售票的老付有些郁闷和困惑,他甚至把眼下的“大演大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归结为“一个城市的没品味”。
    老付的气话,也透射出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国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在剧团乐队敲过20多年锣鼓的他和记者聊天时不愿意对戏曲说“保护”,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一旦人们开始保护某种艺术形式,就如同宣布它濒临死亡。
唱了两晚上卖出5张票
    上周五和周六,坐落在河北省京剧院内的京剧茶社像往常的周末一样“对外营业”。剧目是《界牌关》、《游龙戏凤》等。
    演员们在下午5时就开始化妆了,一张张白皙的面孔,经过红、黑、黄等油彩勾勒后,骤然变成了精美绝伦的戏剧人物。年轻演员李为忠患上了感冒,但他也没有缺席。周末演出,是剧团里的日常工作之一。
    演出,在晚上7点半开始。和着锣鼓的伴奏,拔着高腔,摆着各种手势,演员们分明感受到只有舞台才能赋予的力量。但幕布落下,他们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眼前的茶座,大部分都是空位子。
    “周五那天一张票也没卖出去,周六只卖了5张,为了烘托气氛只能请附近艺校戏曲班的小孩来充数捧场,甚至连家属院的老头老太太都要上阵。”负责售票的付红民不解地告诉记者,其实提前好几天,临街的电子显示屏上就已开始滚动宣传“剧目和演员阵容的名单”了。
    记者注意到,茶社整体布局古香古色,舞台下整齐地摆放着仿明清的八仙桌和官帽椅,椅子上有缎子面的仿古坐垫,楼上还有一排包厢。因为天气冷的缘故,茶楼的入口放着一台大功率的空调,茶座中间还特意装上了两个奢华的立式煤气炉子。
    平日里,京剧院的职工们管茶社叫“茶楼子”,这里除了周末演出,也是他们的日常排练场。尽管好多演员去过国家大戏院甚至是国外演出,但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有“家”的感觉。周末演出,对于演员们来说应该是“加班”,但没有补助,甚至没有盒饭。舞台上他们挥洒汗水,深夜独自回家吃饭睡觉。这其中有敬业元素,更有对京剧的炽爱。
    “我们这里的票价是20元,五张票才100元钱。这点钱够干啥的啊?”付红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演员化妆需要油彩,舞台需要灯光,伴奏需要器乐,而台下至少还需要空调和煤气火炉。100元?光买煤气都不够!
    对于“唱了两晚上卖出5张票”的业绩,付红民情绪很是纠结。“如果没有变化,这个周末的戏是《秦香莲》,主角是剧团里的梅花奖得主之一,但愿票房能好点!”
观众的“青黄不接”现象
    50多岁的王先生应该算是儒商,上周六他是自己购票走近京剧茶社的观众。“那天外地来了几个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吃饭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接下来的项目是什么呢,桑拿?歌厅?喝咖啡?最终我选择了茶社听戏,我个人觉得用这种方式接待外地客人是最有品位、最上档次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京剧铁杆戏迷,年轻的时候,他一听说哪个京剧团来表演,一定是第一个跑去占位子的。
    也许王先生做梦都不会想到,他掏的100元竟然是茶社两天的全部票房。“自2003年起,茶社就断断续续在周末对外营业了。茶社最多时也有过2000多元的票房收入,谁知却一天不如一天,日渐萧条起来。”茶社工作人员还逐渐发现,能掏钱来这里听戏的多是中老年人票友,年轻人寥寥无几。
    听戏或唱戏,在众多中老年票友的心目中是有情结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京剧可谓在中国艺术百花园中大行其道。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哼两句,看京剧和当今看演唱会一样,是当时追求时髦的年轻男女最喜欢做的事情。“现在的中老年戏迷多于年轻戏迷,就是因为这些中老年戏迷在儿童时期受到极大的影响。年轻观众也是这样,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流行歌曲?就因为他们是听流行歌曲长大的。”对于京剧观众群的断层现象,省京剧团的李彦波团长不无担心,“这是国粹京剧最大的隐患!”
    小高是记者采访中接触到的一名90后高中生,在他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当代年轻人对京剧认识的共性。“我从来没兴趣看京剧,对京剧唯一的印象就是,听爸妈说京剧是国粹。”他笑称,“春晚播放京剧节目的时候,一般是他去洗手间或者放鞭炮的时间。”他还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最喜欢的演出形式是明星演唱会,他曾专门跑到北京花300元购票只为听李宇春唱两首歌。“演唱会时大家一起喊啊叫啊,特别好玩!”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仅是90后的小观众不熟悉京剧,许多80后、70后的观众对京剧的兴趣也不大。
面向市场的清高和茫然
    “京剧的美是耐人寻味的,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武,是经过了无数前辈提炼的艺术。”和许多圈内人一样,李彦波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正是由于京剧有着百戏之王这样的地位,也让部分京剧人多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清高,那是一种外界难以理解的孤芳自赏。
    在中国京剧圈,“三度梅”得主、河北京剧院院长裴艳玲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9岁时,她就曾坐在毛主席大腿上接受接见,河北的京剧一直有这么一杆大旗。”提到裴艳玲,剧院的同事们常常这样引以为豪。
    可熟悉裴老师的人都知道,除了公益和大型政治性演出,她从来不参加商业演出,无论别人出多么高的出场费,她都不为所动。
    “其实,作为差额补贴性质的事业单位,河北京剧团最早开办茶社的初衷,也是为了创收。但大家都不愿意这么直白地说。”眼看着茶社经营的不温不火,负责售票的付红民似乎已越来越现实,“既是为了舞台艺术,又能创收,那不是更好么?”
    已有28年工龄的老付毫不掩饰地跟记者晒起了工资,他说,每月的工资条上扣除各种保险和公积金,所剩也就是1000多元。“不怕你笑话,这点钱别说买车就是养个车,每月也得喝西北风。”
    采访中有个演员提到当年的同事王小蝉,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王小蝉曾是河北京剧院的“当家老生”,几年前被湖北京剧院“挖”走了。“人家一到湖北就分到了面积140平方米的房子,工资每月五六千。”记者还了解到,王小婵之前的当家老生张军强,早年也“跳槽”到了重庆京剧院。
    “生存毕竟是个现实问题,有些人宁可到国外端盘子也不唱戏了。据我掌握的情况,剧团至少有20多人已去国外发展。”对于这种人才的流失,团长李彦波颇感惋惜和困惑。“京剧靠的是口传心授,需要一代一代的‘传帮带’,因此京剧的成才率是很低的,但它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在京剧院的排练厅,记者看到演员们正在练功,旁边坐着白发苍苍的梨园老将郭景春先生,正在“手把手”地指导。
“输血”是为了“造血”
    “去年茶社外装修政府,已给投资了55万,今天政府又要投资700万,进行内部装修和更新灯光和音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大动作。”李彦波心有期待地说,等茶社装修好了,或许是个新的开始。“到时候,可能还会给茶社起个更响亮的名字。”
    表面上有些困惑的李彦波,其实心里始终很有底。而让他有底的依然是京剧本身。他举例说,大凡国家级的贵宾来我国访问,用以招待贵宾的文化大餐仍然少不了京剧。这是由于可称得上纯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大餐中,无论如何京剧是不可或缺的。“京剧这门艺术,往大了说,它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小了说,一个城市有这样的高雅消遣场所,它彰显的是城市的品位。”李彦波分析说,京剧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宣传和引导得不够。
    而就当前京剧的“人才青黄不接”、“台上振兴,台下冷清”、“叫好不叫座”的普遍现状,有政协委员曾指出,“其实国家每年投入在京剧上的钱不是太少,但效果并不好。最关键的是要让京剧自己‘造血’,而不是政府源源不断地‘输血’。”
    对此李彦波则认为,“输血”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血”。当下京剧不景气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现代的市场推广手段。“一旦宣传上去了,市场上有了一定的份额,连演员、剧目、剧种、剧团也相得益彰,并且形成继承与发展、创作与演出的良性循环。”
    说到宣传和推广,又涉及到一个资金问题。从“输血”到“造血”,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甚至涉及到体制问题。戏曲不像电影有制片人,京剧的市场化之路注定更加艰难。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更谈不上振兴。对于未来京剧茶社的发展,李彦波曾有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门票降得再低点,让更多的人走进戏院?而这中间的演出成本却又成了问题。但他一直在尝试着寻找突破口。“我很嫉妒眼下热播的电影《阿凡达》,京剧多少年没见过排长队购票的场面了啊。”李彦波淡淡地说。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另:石家庄京剧茶社本周戏码
周六晚七点半 《借扇》、《望儿楼》、《白水滩》

届时欢迎前来观看。
演出地点:石家庄京剧茶社(河北省京剧院内)
石家庄裕华东路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