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源》 之一 基础与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1:41:50
 

《创新能源》  之一   基础与方向 

 

  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已为创新能源提供了技术准备,但是西方科技整体的不平衡性,具体的片面具体性,影响其在能源领域作用的发挥,我或可为;放下包袱,丢掉幻想,以轻装上阵;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能源问题。

能源和环境的危机——能源和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反映,是资本经济盲目性发展的恶果;尽管发达国家必须首先为此承担的责任,因为事关人类生存发展,而就此紧急刹车,“一刀切下”,另求生路,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已是必须和必然的了。

 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在面临着能源与环保的双重瓶颈:作为产煤和用煤最大国,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我们既无法满足对能源、动力巨大的数量需求,又不堪减排重负。我们的应对措施中的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都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此突破双重瓶颈,解决矛盾。在能源和环境双重危机中,能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燃烧化石类能源造成的。中国不仅要在解决全球变暖中勇担责任,还要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是能源的发展。其中创新能源是关键。而所要创新的能源不是能源上的一般新品种,而是内涵上本质上有区别和不同的新品种。它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清洁无污染 的;第二,能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重复再生,可持续利用的;第三,在量上可发展为空前巨大,能满足人类今天越来越强大的要求。这不仅是我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急迫期盼,也是今天整个人类的共同梦想;没有这样三个特点的新能源就没有创新意义。

  限于技术和资源条件,当前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 、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存在着质次、量小、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发展缓慢;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用煤变油,用粮食、油料植物、秸秆生产甲醇、乙醇、可燃油,属于“以缺代缺”,其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得不偿失。体现高科技的核能源不仅有放射性污染,需要审慎防护和处理,并且有“温室效应”,国际上还受核不扩散条约制约,高昂的核原料、核堆建设费用、运行成本都难以承受,同时它也不是可再生的。一种能源在生产过程有污染或使用过程中有污染就不属于清洁能源。电能、氢能在使用中没有污染。却因为属于二次能源,其质量取决于制取它们的一次能源的使用转换过程情况。生物制能及甲醇、乙醇类能源的清洁性是相对的,它们通过太阳能构成循环再生,由于受植物生长周期和产量的限制,不可能发展为主流。总之我们在能源上的所有努力和进展都与现实的需要相去甚远。

  一定的实践产生一定的理论,新能源的实践必然要产生新能源的理论,而不是相反。能量守恒等反映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的科学定律,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为“热机”的发展和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人类认识、使用化石类能源的一个科学总结,也为今天和谐地利用自然能源提供了认知基础条件和重要借鉴。但今天能源问题具体的答案古人没有参与今天的能源实践,根本不可能给出适合今天能源问题需要的准确答案,这是需要今人结合现实的实践条件艰苦探索才能取得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能源利用历史,需要就会创造。热机催生、支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也开始了能源的发展阶段。而今天人类需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冷机”。选择“热机”就选择了污染,但是它是历史上的重要创新;选择“冷机”就远离了污染,而“冷机”是不能从已有“热机”理论知识中推导出来的,它需要实践探索。

  近代以来,人类一直局限于通过热能来转换所需动能,核能源技术也没有突出这一范围。这段人类的能源发展史“可以称为从实际发现机械运动转化为热到发现热转化为机械运动这么一段时间的历史” (恩格斯《 反杜林论》)。因此对能源概念中的“能源是能量的来源”,“能源是带有能量的物质 ”的理解,至今仍限于和偏于可以燃烧发热的物质。当然,使用火——摩擦生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恩格斯说:这是“第一 次使用支配了一种自然力”。对火的应用发展到近代,于二百年前英国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从热到机械运动的转化,人类对自然力的支配水平空前提高 。但是由于它是通过燃烧化石类能源实现的,在用这种低效又有污染的能源创造巨大财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至今已不可挽回。对于因为不合理地使用能源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共识,仅仅由于找不到理想的替代能源,人类才被迫继续使用这种行将枯竭具、有巨大负面影响的化石类能源。尽管认识了问题,解决还需过程。但是必须确认的是:所要创新的新能源绝不应该再是可燃烧类物质或一切通过热能转化、置换出动能的新替代物。如果又找到了这类替代物,还要再针对新产生的污染问题寻找新提效减排方法;即使没有污染物排放,“温室效应”影响也存在。那样,人类就永远跳不出自设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