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审视香港公营房屋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50:04
全盘审视香港公营房屋政策

 

                             周 八 骏

 

    以下是最近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居住状况的3项数据——

一是香港《星岛日报》在2010年3月15日报道,至今,香港仍有10万户居民棲身于笼屋或板间房。

二是香港的街坊工友服务处在2010年9月26日披露:目前,香港有5万人以单身人士身分申请公屋;根据房屋委员会在5年前开始实施的单身人士轮候公屋计分制,以及每年编配给单身人士的公屋单位只有2,000个,这5万人平均要等25年才能“上楼”。
    三是有媒体在2010年9月27日披露,截至2010年3月,香港有23,700个公屋租户月收入超过限额而必须缴交额外租金,较之2009年增加3%。其中,13.5%即3,200户是必须缴交双倍或市值租金的“大富户”,以4人家庭为例,其月收入逾48,210港元。特区政府房屋署表示,必须缴交额外租金的公屋租户一直占公屋总租户3%-4%。然而,有媒体认为,公屋“富户”的真实数很可能超过23,700户,因为有人蓄意虚报,也因为房屋署只要求住满公屋10年者才必须每隔两年申报全体家庭成员入息一次,以决定有关租户是否需要缴交额外租金。特区政府统计处在2007年估计,香港有4.6万个公屋租户家庭月收入超过3万港元。

这3项数据清晰地指示:特区政府应当全盘审视香港现行公营房屋政策,在充分咨询公众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调整。

第一,就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以及其他多项指标在全球国家或地区的排名榜上均不俗而言,至今,在这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上仍有约10万户“笼民”或板间房住户,不能不承认是香港的耻辱。特区政府坐拥逾一万亿港元财政储备,应当下决心尽快帮助这10万户家庭改善居住条件。21世纪的香港,不能继续容忍“笼民”;一幢幢摩天大厦的背后,不能再并存板间房。

    第二,现行公屋政策亟需调整。一方面,改善10万户“笼民”或板间房住户的居住条件需要10万个公屋单位,同时,需要尽快安排5万名单身人士以及今后继续出现的该类人士获配公屋,二者意味着公屋的供应量必须相应增加。但是,另一方面,在公屋住户中,有一部分家庭收入增加而变成了所谓“富户”,必须缴交额外租金甚至市值租金。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情形,特区政府应当坚持公屋的“福利性质”,即:对于家庭收入稳定地超过了公屋租户入息和资产限额的所谓“富户”,不再允许他(她)们以缴交额外租金甚至市值租金的方式继续租住于公屋,而是给予一定期限让他(她)们到私人市场上租住或置业;由此腾出来的公屋,可用于解决“笼民”或板间房住户的居住条件,也可使其他合资格人士包括上述单身人士提早获配公屋。

本文执笔时,特区政府经媒体“吹风”称:行政长官即将发表的2010年至2011年施政报告将公布资助“夹心阶层”置业的政策措施。果如此,则可视之为特区政府因应民情和民意,开始调整现行公营房屋政策。但如果仅限于此,则是很不够。新一年施政报告也许来不及全盘审视香港现行公营房屋政策。在施政报告发表后,行政长官及相关主责官员应该继续努力。

公营房屋政策与土地政策密切关联。特区政府开始认识近几年特区政府供应公营房屋的土地是不够的。“缺地”是特区政府几个月前对复建居屋和以其他方式帮助“夹心阶层”解决居住问题表示强烈抗拒的原因之一。在策发会最近一次讨论新一年施政报告的会议上,行政长官就一再感叹特区政府手中无地。所以,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解决香港低下阶层居住问题和帮助“夹心阶层”克服居住困难,一并就未来5年和10年香港公营房屋及其土地的供应制订计划。

香港私人房屋市场容易形成泡沫问题,固然也需要特区政府从私人房屋的土地供应角度加以适当调控,相比较,更要求特区政府尽快推动香港经济转型,扭转过度依赖地产业的偏向。同时,香港的地产商、尤其屈指可数的大地产商,应当树立社会责任观,为香港整体利益着想亦即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着想,加强私人房屋市场自律。

(《香港商报》2010年10月7日A7“商报论坛”发表时把标题改为《全盘审视公营房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