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商族源东方说新证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39:37

汤商族源东方说新证据
丁维兵 
汤商族源是现在历史研究的课题之一,历史学家们千辛万苦的在史料中搜寻证据,既有东方说,也有西方说,不过现在又多了个南方说,只是此说并非彼说,南方说其实是请南方人自己来说,商朝被周灭亡之后,商朝人最终南迁到了福建闽南和广东汕头,这些后裔们不仅将炒菜锅称之为“鼎”,而且至今仍在说着商代的国语,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告诉世人说自己是哪里人,可惜一直没人听懂,甚至连后裔们自己也已经不懂翻译,商代国语实在是太过遥远,他们经常嘟嘟囔囔的一个词是:“自己人”。

什么是“自己人”?“自己人”其实可能是误读了的词义,汕头人将所说的这个词读为“gā gí náng”,一般人将之理解为“自己人”,但其实这有可能是“胶计人”,在汕头话里面,“胶”=“gā”,“计”=“gí”,“人”=“náng”。

“胶计人”何以为“胶”?山东胶河为“胶”,很古远的年代山东就以“胶河”划分出胶东和胶西,胶河在胶州湾入海,和青岛共为一个海湾,这是其一。

“胶计人”何以为“计”?“计”又叫计斤或计邑,在今山东胶县西南,西周时莒国都,西汉置县在今山东胶县西南,也有叫胶州南关城子庄,这是其二。

无论是远古还是今天,“胶计人”碰上“胶计人”非常亲热,当然要大声说出你我都是“胶计人”,可惜天长日久之后,“胶计人”竟被错解为“自己人”,结果险些连自己都忘掉了自己是“胶计人”。

“胶计人”的认识不仅是合情合理,而且还并不是孤证,在山东和闽南、汕头之间,早就相互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疑似关联,仅我个人发现的其它证据就有:

(一)、山东荣成话和汕头话都常用“烙”的字眼表达“煎”的意思;

(二)、山东荣成话和汕头话都将盖锅盖的动作大致的读为“龛kǎn”;

(三)、山东荣成话和汕头话都用“生分”表达相互生疏的感觉;

(四)、山东与汕头相隔极远,但汕头市竟有“蓬莱”和“莱芜”的地名;

(五)、汕头人常将比较钝笨无知的人称为“白仁”,这可能是与山东人毗邻时对邻族称呼的转义,就像我们现在有时会说的“鬼佬”,有研究称,古代时对山东人的体质描述是:“肤白、个大、相貌整齐、仁”,据说,“仁”的字义本不是“仁义”,其可能是指大个子,山东大汉一个顶俩。

“白仁”一词之所以会转义为钝笨的含义,可能跟两个族群在经商方面的极端不同有关,山东荣成人也是保留极多古代文化特征的族群,但其是以不倡经商为特色并一直保留至今,而汤商族群却是经商的强者。

如果“胶计人”的认识得以成立,将能使对商朝历史的认识,方向明确的推前至先商,汤商族人的迁徙历程,基本都在族人自称上留下了痕迹,从“胶计人”到“河洛人”到“福佬人”到“闽南人”和“汕头人”,甚至还有“台湾人”等等”。

研究商代历史,闽南话、汕头话既是一个极好的条件,又是一个难得的宝库,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源于商朝,而商朝因为有甲骨文、青铜器等极重要的存留,在历史研究方面特别重要,甲骨文对于汕头话、汕头人,就像是法文对于法语、法国人,俄文对于俄语、俄国人,希望甲骨文的研究能注重汕头人的参与,希望汕头大学会有甲骨文相关的专业,希望闽南人、汕头人在商代国语中挖出更多宝藏,闽南人、汕头人最有条件站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上。

说明:发现“胶计人”是一个历经38年的认识过程,以时间顺序排列,第一个节点是1972年我第一次去山东荣成时,听到那里也使用“生分”一词时非常诧异,一下子就牢记于心,第二个节点是2009年上半年偶然听到荣成话也使用“龛”字,接着是下半年去荣成发现了使用“烙”字的共同点,白仁、蓬莱、莱芜等是在这其间逐渐联系起来的,“白仁”的节点跟前两年报道粤西发现“标人”有关,荣成话贬义的“彪子”可能与“标人”相关,在认识到两地这么多相互联系的共同点之后,我开始注意汕头话说“自己人”的“gā”的发音“与山东的“胶”的关联,但始终无法想通“胶”与“gí”的关联,一直到前几天在网上做“胶水”、“胶河”、“胶州”等的搜寻时,在胶州的搜索中,,竟发现了“胶”与“计”的直接关联,于是终于完成了“胶计人”的认识。